以《可可西里》和《生死时速》为例分析文艺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
首先要说的是,我很喜欢这两部影片,虽然他们的内容风格拍摄手法等各方面都不尽相同,但是同样可以赢得观众们的喜爱和回味,现在,我就以《可可西里》和《生死时速》为例,来向大家介绍对比一下文艺电影和艺术电影的区别。
《可可西里》是一部特征非常明显的文艺电影,文艺电影的特点是不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而制作、不以夸张的电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眼球,而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候甚至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解构——或者干脆说文艺电影意在呈现一种思考的状态。
这部《可可西里》由导演界较为新生力量的陆川导演,讲述了尕玉和可可西里巡山队员为了追捕藏羚羊盗猎分子,保护藏羚羊和生态环境,顽强抗争甚至不惜放弃生命的经历。
整部影片像一则新闻报道,以一个随队采访的记者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故事。荒凉的无人区,藏羚羊的场景,残酷的自然环境,凶残的猎杀藏羚羊的杀手……关于和保护藏羚羊的情节,影片都像一部纪录片一样真实而不加修饰地记录了下来。   没有蓄意的煽情,没有刻意的友情和爱情,演员们既不偶像,也不光鲜,个个很邋遢,衣着破旧,脸上都是皱纹和泥。但是它很简洁,大气。导演陆川自己都说: “它是一个完整的写人的故
事,这是一种生存的挣扎和绝望,这两种东西,对我来说感触挺深的。我们是从剧本的第一部分开始,边走边拍。这种感觉很爽,对我来说是一次完整的生命体验。现在我感觉自己的内心很成熟了,很多浮躁的、跃跃欲试、野心勃勃,拍完都没了,就剩下一口气了。”
的确,看完电影后,不会有人把它当成环保片,也不会是探险片,它是一部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影片,仅此而已,却宛若全部。
与文艺电影不同,艺术电影其实跟商业电影显得较为对立。它不仅仅是一项商业活动,这也是艺术电影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是“第七类艺术”的真正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所谓的商业电影活动真正区别开来。从叙事策略上看,艺术电影大多极力突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并力图运用独创性的电影语言。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史上做了重大贡献。
特征明显的《生死时速》可以很好的印证以上说法,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紧凑但是并不出奇,重在彰显不断变换的镜头画面和速度感,并且有精彩的打斗场面和非常立体的镜头感,影片的情节结构基本上与惊险片套路一致,有紧张激烈的打斗,有千钧一发的解救,也有同生共死中产生的爱情。但无论如何,《生死时速》的拍摄为惊险片提供了一个新的类型。影片以小小的汽车
为主要场景,时间一点点过去,而危险却终未排除。车厢外蓝天白云,景色优美怡人,而汽车却保持着高速在公路上穿梭,又有个随时可能爆炸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人心头,随着时间的前进车速的提高,人们的心理反而越来越紧张。导演没有特地为凶犯设计一系列富有表现的场景,而是选择了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到的公共巴士,更让人有一种真实感和沉重感,导演紧紧抓住这种生死速度的调度表现力,在影片后半部又在高速行进的地铁上成功运用了这种手法,真可谓是一种奇迹,对速度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紧紧围绕着爆炸危机,对速度这一表现方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也可谓是电影史上一大奇迹。
现在把电影放在一边不谈,我们从另一个角度,也就是从普通观影人群的心里反馈不同来看这两种电影形式的不同。
在观影的时候,我就有这样一种感觉,看《可可西里》心情如观纪录片般轻松平和,但是在观看过程中会随着影片语言的不断深入,影片的思考感越来越强,带给我们的也是非常深刻的思考和回味,一部电影看罢,可能回味和警醒的时间要远远长于观影时间。
而看《生死时速》这样的艺术影片则会有更为跌宕的观影心情,可能这种电影并不适合普通大众茶余饭后作为娱乐来观赏,本身艺术电影就具有“国际化”的观众取向,它的市场战略是达致许多国家的相对较少的文化精英观众,而不是针对地区性市场。所以更重点突出这种镜头感和动作感,要求主演哪怕长的不是出众也
要有特色,有极强的表演能力。能带给我们观众超脱台词的观影美感和即时的震撼力,很直观深刻的感受到电影语言作为一种出色的艺术形式给大家的享受。艺术电影以追求艺术的创新和表
现力为主,编导不以商业上的成功为创作的出发点,主要考虑的是实现自己对电影的思考和探索;而商业电影则以商业考虑为主,以追求最大票房价值,因而在影片中充满了吸引观众眼球的情节。
商业电影
1.重视重视娱乐不重视现实
2.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
3.植入广告。观众也需要透过商业管道才能看到电影.但是并不会觉得这些广告突兀,
4.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 艺术电影
1.艺术电影的倡导者们大多认同电影的艺术性,力图通过电影活动展示电影作为艺术的魅力,以及表达电影创作者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现了艺术电影全新的形式概念和内容蕴涵,并以知识文化阶层观众作为对象。
2.它的市场战略是达致许多国家的相对较少的文化精英观众,而不是针对地区性市场。 3.具有历史和地理上的差异性, 4.以本文状态为其标志,
一、文艺电影(Art cinema)
所谓文艺电影,是指那些不纯粹以商业赢利为目而制作、不以夸张的电影特技和匪夷所思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眼球,而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以形而上的方式关照电影本质与生命主题的电影。文艺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灵活多变,有时候甚至是对电影本身的一种解构——或者干脆说文艺电影意在呈现一种思考的状态。
文艺电影有很商业的、主流的、迎合潮流的,也有很另类的、边缘化的。但更多的文艺片,是需要引起人们共鸣的(此类影片好像更倾向于女性观众),以表达人类的情感的(表达爱情占多数)影片。它通过导演的艺术拍摄手法和演员的艺术表演,使观众深刻的感受人类的美好情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影片拍摄的最终目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也更平实,更适于人们的接受习惯。
二、商业电影(Commeredia film)
商业电影相为于艺术电影一词,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它是一种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
电影诞生之初,由于它商业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因而只被电影商人当作牟利的工具。此后,电影的艺术地位渐渐确立,但电影生产的企业化制度也日趋成熟,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制片人和投资者,以低成本、短周期的方式来摄制迎合大众口味的模式化的影片,从而获取“利市三倍”的商业经营效益。早期好莱坞生产的大量类型电影均属此范畴、
商业电影一本都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例如当红明星、知名导演、复杂的特效、大投资、大规模宣传、全国或全球同步上映等。但也不是每部商业电影都具有所有的商业元素,但必具备其中一二。一般来说,源自美国、现在很风行的所谓暑期档和圣诞档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有代表性的商业电影。
商业影片的主要作用是娱乐和休闲。商业片的成功与否,主要的评判标准就是电影票房。
三、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区别
文艺电影追求的是影片的艺术内涵,以行业认可为目标;商业电影追求的是票房及其衍生物的市场价值,以消费者认可为目标。
文艺电影相对的就是艺术元素更多一些,商业片商业元素多一些,强调的故事的内容上不一样,形式上也不一样,投资上也有根本的区别。商业电影专指向票房 ,从编剧到主演均从此角度考虑。
四、文艺电影与商业电影的联系
在高度物质化的现代社会,即使是一部艺术电影也必须或多或少的考虑到自身的商业化效果,当然一部商业电影也或多或少带有艺术成分。完全的商业和完全的艺术几乎不存在。
其实按照通俗标准来说,商业电影就是为了盈利而专门拍的电影,艺术电影则反之,不为了盈利,仅仅为了艺术、理论、宣传教育等而拍摄,但是市场经济以后,纯艺术电影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于是我们现在经常看见所谓的文艺电影也在争夺影院票房,而许多商业大片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同时也是提升其商业竞争力,而在一些技巧上借鉴艺术电影的视角或者手法,往往也获得票房和影评的双赢。所以说,严格的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现在不仅没有狠严格的界限,而且十分模糊,甚至已经严重交叉,我们一般还是通过习惯性判断,和电影表达的内涵以及导演的执导思想来确定一部电影的大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