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通过揣摩文章遣词造句,体会记叙的感情色彩。 2.两相比照的结构。
3.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达动作。 教学时间: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语:每个人都有自己难忘的童年,特别是由家庭生活转向学校生活这段往事,尤其另人怀念,这时候好像蒲公英的一粒种子撑起毛绒绒的小伞离开母亲的怀抱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天地一样,包含着向往依恋的纯真情感。
鲁迅先生在他46岁时,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打开书默读课文 正音解词:
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luò)竹筛(shāi)觅食(mì) 渊博(yuān)鼎沸(dǐng)绣像(xiù) 锡箔(bó)桑椹(shèn)斑蝥(máo) 攒(cuán)敛(liǎn)髓(suǐ)秕谷(bǐ) 人迹罕至(hǎn)书塾(shú)蜕(tuì) 拗(ǎo)盔甲(kuī)蛉(líng)窦(dòu) 厥(jué)叵(pǒ)倜傥(tì,tǎng) 再读课文 作者简介: (1)预习提示
(2)选向《朝花夕拾》
根据本文标题的结构方式“从……到……” 可将文章分为哪几部分?
两部分 一、百草园(1—8)二、三味书屋(9—24) 哪一节是连接这两部分的过渡段?9段 齐读第一段
1.这一段包含几句话?(2句) 2.每一句话的重点词语是什么? (①百草园 ②乐园或“我”的乐园)
3.把这两句的重点词语连缀起来,概括本段内容。(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4.“似乎”“确凿”是否矛盾?
“确凿”是现在用成人的眼光来进行判断的,里面不会有何动人之处,而“似乎”是又对此有些踌躇,表示是否记得清还不敢说。 范读第二段
1.作者用了怎样的句式把百草园中的景物有详、有略、有序地描绘出来的?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作者先用两个“不必说”总写了百草园的概貌,宕开一笔,使下面“单是”的内容更为突出,一
略一详,既然“单是”这一点已越味无穷,可见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更确实了。
2.用笔画出这段中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3.写这些景物时用了哪些准确生动的词语来描写?(见书)
△生动必须是准确的生动。我们看,形容黄蜂用“肥胖”,形容叫天子用“轻捷”,形容石井栏用“光滑”,如果把“肥胖”换给叫天子,它还能窜向云霄吗?
△课文在写菜畦、石井栏、桑椹等都只用了一个形容词,而写斑蝥、何首乌、覆盆子时,却长短句交叉运用,有的还用了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及传说故事,恰当渲染,形成生动活泼的语言风格。
4.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造句 5.借助黑板上的词语试背第二段 [作业]①三、四、七 ②预习后面的内容 ③复习字词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 (板书)
(板书)第一课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检查第二段的背诵情况
阅读第3段,这一段有何作用?由此引出什么故事? 过渡作用,引出美女蛇的故事。
阅读①读后讲出美女蛇的故事,情节完整,形象生动 ②美女蛇的故事在文中有何作用? 增添了神秘色彩。
关于长妈妈讲述这个故事的作用众说不一。(有的说表现常妈**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的愿望,有是说表现百草园里有恶毒事物)
不必深究,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美女蛇的故事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从课文的那一节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是虚构的?(第六节) 看过了百草园夏秋之季的美景,下面我们来看第七、八段,作者是怎样描写百草园的冬天的?(读课文)
①同学们,你们学会捕鸟的方法了吗?谁能给我们讲解一下?
②为什么作者只写了短短几十个字,你就学会捕鸟了?(动词用得十分准确、贴切) ③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捕鸟的动词。(并⑥) ④练习:口说一种游戏,描写连续动作,至少用5个表示动作的词。 例:他推开门,走进教室,放下书包,拉出椅子,坐下。
⑤写百草园的冬天,先写“比较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写捕鸟,先不直接写,而是先写园中不适宜拍雪人、塑罗汉是什么原因?先抑后扬
这么写费字不多,却把儿童爱玩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即使是大冷的冬天,儿童也能从无味中找出乐趣。
⑥这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捕鸟的全过程,也从捕鸟活动写出儿童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虽未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小结:百草园那时之所以是“我”的乐园,因为有美好的景色,还有无限趣味的动植物,长妈妈讲的故事那么神奇,闰土的父亲教“我”捕鸟是那么好玩。百草园的生活是自由自在的,那
么,“我”为什么还要离开百草园呢?“我”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的思想感情呢? 默读第9段
①连用三个“也许”和本段第一句哪些词语呼应?(“不知道为什么”、“最严厉”) ②家里人“将我送进书塾里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③三个“也许”反应出了我的疑问和猜测,写出我怎样的心情? 写出了“我”告别百草园在内心引起的震荡。
④特别是最后一句“Ade”“我的”表达出一种怎样的感情?(依恋) 作业:五、六 第三课时 复习上课内容
朗读10—20段,学生看课本
(板书)第二课时
①三味书屋的环境与百草园有何不同?
②先生对“我”的态度和长妈妈、闰土的父亲有什么不同?
长妈妈慈爱,闰土的父亲善良、耐心,先生既“和蔼”,也有严厉的时候。
③10段,这一段对三味书屋的描述,只寥寥数语,便把竹门、扁、梅花鹿等物品展现在读者眼前,说明作者对三味书屋十分熟悉,有感情。 ④11段,这一段看来,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和蔼、方正、质朴、博学) “我”对先生的看法如何?
(恭敬、十分敬重) ⑤12~15段,“怪哉虫”一事,看出“我”是由于求知和好奇,但先生为何不作回答,且有怒气? 因为先生只要读他指定的书,不应多问不必要的问题。这是当时私塾教育的一种教学思想,但却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⑥16段,为什么先生后来对“我”又好起来了?
“读的书渐渐加多,终于到七言”说明“我”的勤奋好学博得了先生的好感。(是侧面表达出的) ⑦17~20段,三味书屋后面的园,远不如百草园多彩有趣,学生却同样玩得有滋有味,这样写有何作用?
反衬了三味书屋,只有读书、习字、对课这样呆板枯燥的生活。
△19段,“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写出了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严而不厉,甚至可以说是严而可亲的形象。但同时,也反映出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认为不打不成才。
朗读20—23段。
朗读是私塾教育的主要学习方法。20段直接引用再现了当时的读书情景,这在童年的鲁迅心里觉得好玩,但就其内容来说,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①现在让我们同学也来朗读一下这些难懂的句子,看看它们是什么意思? △“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
点标点,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这是宣扬孔子学说“仁”的。
△“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 点标点,引自《幼学琼林·身体》,意为:“笑人家牙齿缺了,说:„象个狗洞大开着‟。” △“上九潜龙勿用”
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即“初九”意为“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摘自《尚书·禹贡》,原文不在一处,是学生因不懂而胡乱拼凑到一处的。意为:“那个地方的土地(分为九等,上上为第一等,下上为下等里的最上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东西,有祭祀专用的一捆捆茅草,还有橘、柚这类水果。”
△22段,先生朗读的这段内容,由于他朗读时十分的入神,给童年的鲁迅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段内容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出自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冈赋》,李克用其人事迹见教参57页。 朗读24段
①用纸盔甲在指甲上做戏,描画小说绣像,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对艺术兴趣的追求,私塾教育给予学生的自由活动天地是狭窄的。 ②“后来……没有了罢。”说明了什么?
鲁迅对童年时代所描画的小说绣像成绩很珍惜。
小结:鲁迅在三味书屋学习了七年,作者通过几个片断,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这里学习生活单调枯燥,而后屋后的小园、师生朗读情景、“在指甲上做戏”“画画儿”却给童年鲁迅带来情趣。 作业:书后一、二。 (板书)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复习前几课的内容 ①检查背诵、字词。 ②复习主要内容。 写作特点:
1.两相比照的结构特点 百草园、三味书屋 2.记叙的感情色彩
例:下面几段话各表达怎样的感情? ①“如果不怕刺……要好得远。”(喜爱) ②“Ade……!Ade……!”(依恋)
③“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乃是不愿意说。”(不满) 3.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达动作 第2段,捕鸟 做练习
作业:①仿照下面的描写,写一个你喜爱的东西,在描写中表达出喜爱的感情。(60字左右)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小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片绿叶,瓤嫩筋细,水分相当多,到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②预习 语法·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