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阅书籍:《天成建筑师系列:密斯·凡·德·罗》 荆其敏,张丽安 著
《改变世界建筑史的50位大师》 郭鸿 著
《图解·西方近现代建筑史》 王其钧,陈帆 著
读书报告:
作者:胡记东(中国海洋大学在职研究生)
精简创造完美
或许,你也曾听说过他的几句名言:“我反对一切审美方面的虚夸、教条和形式主义”;“魔鬼的细节”(Devils are in the details)等。或许,你也曾经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中瞥到他的名字。或许你也曾经涉猎过他的建筑设计作品,并为之痴迷和震惊。或许,你与我有着共同的好奇,想走进这位二十世纪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现代建筑大师之一的人——密斯·凡·德·罗的精彩的美学人生。
读过相关书籍,我发现,无论是关于其本身建筑设计,还是他人关于其作品的评价,亦或是自己亲身观赏他的经典作品图片,都能够让我马上感受到密斯·凡·德·罗的“less is more”,即“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
“少即是多”的理念中,“少”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空白、简单”,而是去掉繁杂的装饰,去掉一切不必要的部分,力求节约,力求功能性,力求精简,以求达到平平淡淡却直接切入建筑的本质的效果。而“多”也不是我们理解的“繁多、拥挤”,而是在去掉繁多和拥挤之后,室内室外空间的完美融合。“少即是多”理念贯穿密斯·凡·德·罗一生的作品中,
而这样一个理念之果的产生,却需要密斯·凡·德·罗本人的性格、成长环境、时代的发展潮流以及建筑材料的革新等众多因素的浇灌,才得以催生。
无论是在柏林的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还是在彼得·贝伦斯手下做一名绘图员,或者是在柏林开办他自己的事务所......这些经历使他一步步的投身于二十世纪翻天覆地的重大变革中,并最终引领出一片贯穿二十世纪的建筑思想体系。密斯没有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他对建筑最初的认识与理解始于父亲的石匠作坊和涯深那些精美的古建筑,他不像一些受过正式的建筑学教育的建筑设计师,受到传统建筑结构的设计。他的建筑思想是从实践与体验中产生的,因此,他的理念与设计思路更容易打破,跳出束缚,以至于天马行空,任其翱翔。在密斯·凡·德·罗之前的西方建筑普遍以贵族所拥有的繁杂的装饰、庞大的结构统一体为主,而密斯·凡·德·罗所处的时代,新兴起很多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这为建筑设计领域带来性的的改变提供了保障。而正是因为这些保障,建筑设计师们美学主张开始发生转变,对于一个排斥虚夸和形式主义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得以成功,也是水到渠成。
“少即是多”的美学主张,让当时人们的审美认知发生了改变,也逐渐成为一种潮流。统观其作品,主要呈现的是大片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以及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在我总结看来,“少即是多”美学主张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少即是多的美,是一种材料上的美。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把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上时,无疑,这样的建筑是最符合时代潮流的,用现代话说就是最最“FASHION!”的。而密斯·范·德·罗的贡献就在于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玻璃窗体的大量运用,这使之成为其成功的标志。同时,他提倡把玻璃、石头、水以及钢材等新物质加
入建筑行业的观点也经常在他的设计中得以运用。走上时代大舞台的新材料,必然是当时的新宠,也代表了当时的审美潮流。
少即是多的美,是一种设计上的美。密斯·范·德·罗运用直线特征的风格进行设计,但在很大程度上视结构和技术而定。在公共建筑和博物馆等建筑的设计中,他采用对称、正面描绘以及侧面描绘等方法进行设计;而对于居民住宅等,则主要选用不对称、流动性以及连锁等方法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也是新兴不久的设计方式,它为当时的大众所慢慢认知与接受,并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建筑设计。
少即是多的美,是一种空间上的美。其建筑采用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身处其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连续流通的空间。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置身其中,甚至仿佛感觉自己就是站在自然中一样,让你一下子从满眼繁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不再约束,不再压抑,有的只是自由和舒适。有一些住宅空间设计上,密斯·凡·德·罗经常利用板墙将内部隔成几个互相流通的空间,同时又采用玻璃幕墙,将室内引向花园,室内向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犹如将自然环境、人性化与建筑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单元里面。这是一种和谐的,理性的,秩序的,静止的美。
少即是多的美,是一种哲学上的美。这种哲学上的美,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留白、中国园林意境设计以及中国道家哲学思想有着本质上的联系。中国传统绘画通过留出一些空白,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层次感,增强欣赏者的想象空间,给人一种想象的张力,丰富了绘画本身的意义。这种空白,不是空洞无物,可有可无的,而是一种必须的要素。它可以寄托情感,可以寄托想象,可以烘托意境,可以表达禅意,达到一种“虽无一物,却已全全”的效果。而密斯的作品也是去掉一切不必要的装饰,以达到精简至不能再精简的目的,虽
精简,却延伸了空间,延伸了视野,也有一种“虽无物,却可包罗万象”的空间感受。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其生动的表现。而密斯的作品采用玻璃幕墙,将室内向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犹如将自然环境、人性化与建筑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单元里面,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学景象,与中国园林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道家思想,讲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究“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讲究“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世上万物万象皆由最简单的孕育产生,且矛盾的主体可以相互转化,这和密斯的“少即是多”的理念有着些许联系。
“少即是多”已经成为这位西方现代建筑大师的一个名片,成为现代精简建筑史的里程碑,成为传统束缚的破冰者,成为人们思想变革的先行者,成为当下受人追捧的美学理念。
Less is more, another name for a beauti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