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考情分析
1、题型:本试卷总分值100分,共30题,主要包括两类题型:选择题、材料分析题通过此试卷达到了全方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等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符合新课改题型要求,对传统题型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在选择题与材料题的基础上,增加了探究题。题型新颖,问法灵活,考查全面,且图文并茂、形式活泼,十分符合初中生的阅读心理。通过这些题型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应用能力,,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关怀。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历史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彰显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
3、范围:本次期中考试范围是历史九年级上册四到八单元和八年级上册1-2单元的内容,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主体内容,且重点突出。考试内容与教学内容基本达到了一致:既反映了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又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试题覆盖面广,符合新课标要求。
4、成绩 :本次考试共有88人,最高分93分,最低分12分.平均分48.42分,有一部分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角度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结果导致失分过多,这就要求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加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题型分析和总体评价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1—25题,共50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考查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判断历史是非的能力。 从总体来看,本次考试选择题难度适中,得满分的学生:崔杨过、许梦林、高玉洁几人。其中,失分率最高的是第1小题、第7小题、第9小题和第20小题。在解答第1小题时,一些学生把分析人文主义的依据当成了原因,在解答第1小题时(1)严重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2)学生未能掌握考试的技巧,不能抓住关键字来审题,导致出错;特别是解答第9小题时,部分考生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和结果理解不清,不能很好的区分各个地理位置,得分率最低,只有百分之四,这证明光靠死记硬背和单一的学习历史事件,而不注重对事件的理解和联系是不可取的。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事件之间联系的认识,加强事件与事件间纵向与横向的联系、比较。也应加强历史和地理的有机结合。 (二)、非选择题: 1、材料分析题:
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所给的材料是否理解与认识,从而作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判断、概括性的点题,得出观点。 从考试实际情况看,本题答得较好,1/3的学生都能做的不错。但部分学生在回答时,(1)错字连篇,如:把“鸦片”写成“雅片”.(2)审题不清,不理解题意,答非所问:把工业的实质回答成了性质。 2、探究题28中看,正确答案是一战,答对的有一半学生,因此对一战的性质答的不对,理解的不到位,也就不是题目的要求了。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及措施:
1、加强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培训,增强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注重与同科教师和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改进教学工作。
2、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树立终身学习观,在学习---研究---实践----学习中,不断积累经验,发展理论知识水平,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
3、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点的讲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锻炼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每堂课的小结部分都出几道与本课知识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5、加强对学生的要求,这包括课堂上的要求以及课堂作业的要求。每一单元学完之后,出一些测试题,多多锻炼学生的卷面答题能力。
6、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①加强书写规范化训练,讲究字迹工整,格式符合要求。 ②加强审题能力训练,读懂题,明确问题。
③加强记忆训练,重视基础知识掌握,特别是准确掌握时间,少写错别字,避免概念含混,漏字等现象。
④加强表达能力训练,用词准确,阐述问题要紧扣要点,条理清楚。 ⑤认真钻研教材,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