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以家庭农场为依托推进农业现代化

以家庭农场为依托推进农业现代化

来源:华佗小知识


以家庭农场为依托推进农业现代化

摘要 阐述了家庭农场的内涵及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发展家庭农场的现实条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发展对策,展望了我国家庭农场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 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文献标识码 A

1 家庭农场的涵义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以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为劳动对象,以高效的劳动、商业化的资本和现代化的技术为生产要素,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家庭农场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对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延伸和扩大。

2 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2.1 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家庭农场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主体,其商品化生产的目的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促使农场主及其家庭成员不遗余力地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增加产出,这无形中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全面提高,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实现农业现代化。

2.2 有利于专业化经营 从区域经济的专业化来看,农场主为了自身的利益,其经营取向必然会选择适宜本地区或本农场经营的产品。这就促进了农业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分工方向发展。打破了传统小农生产“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同时,也有利于推进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和保持品牌,从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3 有利于规模化经营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下,农业生产存在着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格局。当前,农村人口增长减缓,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数量进一步增加,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将迅速扩大。在不改变目前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改革完善土地制度,通过租赁、合作的方法使得土地以适当的规模向农业技术能手集中。家庭农场是流转土地的一种规范形式,它使农民拥有了劳动者和投资者的双重身份,大大释放了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流动起来优化配置的活力。

2.4 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 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农场主必须对新技术、新产品等外界信息反应灵敏,这种高度关注必然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这样的生产经营环境将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

2.5 有利于实现农业机械化 传统的家庭经营决策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为机械化作业创造了便利条件,从而可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2.6 有利于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传统的家庭经营难以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有规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能走向富裕之路。而家庭农场的收益就凸现在其规模上,没有适度的规模农民增收就成为空谈。

3 发展家庭农场的现实条件及对策

3.1 土地规模适度集中 在目前的经营下,土地太零碎,规模太小,经营太分散。要实现土地规模的适度集中,只有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转向二、三产业,使土地的流转成为可能。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种田能手在掌握一定数量的土地后就能够建立起家庭农场。因此,一方面,应尽快出台和完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规范土地流转,让土地流转有法可依,搞好土地流转市场建设。

3.2 建立健全农民社保体系 应尽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逐步扩大参保范围,逐步把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保障功能脱离开来,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解决离土农民的后顾之忧。

3.3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生产涉及到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家庭农场难以面面俱到,这就要求具有各种功能的中介机构参与。我国服务家庭农场的中介机构包括种子基地、农资超市、农业合作社等,这些机构在供种、农资供应、技术培训、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健全。同时,应加强对各类中介组织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3.4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包括农村道路、农田水利、信息通讯等设施以及其他生产性辅助设施。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比较薄弱,应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逐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也得益于其完备的农业基础设施。

3.5 提高我国农民的综合素质 随着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我国农村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纷纷转移到二、三产业,而留在家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为妇女和老人,农业生产处在“农无传人”的尴尬境地。以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为例,2008年松江区共有家庭农场597户,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农场主为52户,仅占8.7%,初中文化水平的农场主占70.5%,小学文化水平的农场主占20.7%。因此,加快农民培训,提高家庭农场主的文化水平和生产技能及经营管理水平已迫在眉睫。通过开展专业农民培训、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和创业农民培训,培养专业农民,让专业农民通过搞纯农业也能发家致富,奔上小康。

3.6 加强的支持力度

3.6.1 加强立法。从制度上形成管理农业和保护农民根本权益的长效机制,通过法律手段来管理和引导农场健康发展。

3.6.2 为家庭农场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建立高校加农户的模式,农业大学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指导。

3.6.3 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各项农业补贴,使各项强农惠农真正落到实处,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杜绝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等现象的发生,切实减轻农场主的负担。

3.6.4 在金融信贷和税收等方面给予农场主优惠。比如美国农场主家计管理局的贷款利率低于贷款的2.4%。

3.6.5 加强对农民的风险保护。当农业生产面临自然或市场风险时,农场仍能稳定保持收入水平。例如,加拿大农作物保险公司为家庭农场提供了43个农作物险种,保险费由农场主出资1/3,出资2/3共同组成。为农作物投保,既降低了农场主承担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同时也稳定提高了农场主的收入。

4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前景

4.1 家庭农场的经营方式高度市场化 农场主与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零售商之间的关系全部按市场规则进行。家庭农场依法进行注册登记,确立其法人地位,按规范的公司制企业运作。

4.2 家庭农场产业分工高度专业化 家庭农场的高度专业化表现在1个家庭农场一般只生产1种或几种农产品。从经营内容上家庭农场主要分为:粮食家庭农场、蔬菜家庭农场、水果家庭农场、养殖业家庭农场。与专业化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化服务也日趋完善,家庭农场在生产模式上采取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家庭农场只负责生产,其他的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都由公司或合作社完成。

4.3 农业生产高度规模化、集约化 家庭农场的现代化水平很高,高度规模化、集约化。全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大概经营6.67h2耕地,可供养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生产活动全部由机械来操作,其中大功率的农业机械占很大比重,各种大型和高功率的农机具互相配套,统一田间作业,大大节省人力,从而降低成本。农业生产的高度规模化、集约化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家庭农场主的投资收益也很可观,每户家庭农场靠纯农业也有10万元以上的年收入。家庭农场覆盖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地区,全国80%的农产品都由家庭农场生产,它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4.4 农业生产者知识化、专业化 未来家庭农场的经营者都是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懂管理的专业农民,他们是经过培训并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新型农民,具有很强的现代化意识。随着家庭农场的发展,农村这片热土必将吸引一大批有志之士,其中包括农业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大军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