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体系要从符合型向业绩改进型转变
周志良整理
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基础管理的重要性,2009年仍把基础管理放在第一位,并将我们的工作目标定为:加强管理,夯实基础,加快集团转型升级。管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管理体系是集团管理的基石,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做好基础管理要从优化管理体系开始,从符合型向业绩改进型转变。
我高兴地看到:我们的双体系认证三年来,在总部及各生产基地都运行良好。这说明我们的管理体系具有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从集团的管理手册、文件、管理方针、目标、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来看,都适应或基本满足了现行管理体系运行的要求;从各部门、各生产基地陈述的实施报告及内部审核和外部审核的情况来看,没有发现影响体系正常运行的严重不合格项。尤其通过目标管理的实施,各部门和生产基地正在逐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标管理方法,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管理水平。    现行的管理体系虽然能适应企业运行,但任何事物都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有谁认为可以一劳永逸,那就是停滞不前,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所以,我们仍要查找自身管理中的漏洞和欠缺之处,不断地优化管理体系,完善基础管理,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用。    首先,管理体系要持续改进,必须更加深入实际。对已经审核出来的问题要认真分析,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并要挖掘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举一反三,杜绝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同时,各部门、各生产基地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审核只是抽样审核,没有审核出问题,不代表就不存在问题。因此,我们的整改不应仅仅局限于抽检项目,而是要全面梳理各个管理环节,更加深入实际,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要防微杜渐,要敢于向一些陈规陋习提出挑战,加以改进。这就要求我们的管理者要有责任心、使命感,要进入角色。
作为管理者,如果没有责任心、使命感,就进入不了角色,好比站在门外,什么都感觉不到。就拿集团招投标制度和询价比招标来讲,集团下决心,一定要在市场化竞争中,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招投标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又会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受到市场化竞争的局限。比如有些是专利或者独家产品,有些可能供货商不到三家,只有两家,只能用询价来比。招投标也需要询价,也要了解情况、要进入角色。不进入角色信息就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管理就是空谈。比如说要采购一样东西,明明供应商可能有5家、10家,但业务员告诉你只有两家。此时,你如果没有进入角色,就很难了解
现在市场上行情怎么样,接下来怎么变。如果只浮在上面,缺失责任心、使命感,你就没有话语权、没有主动权,管理也就形同虚设。
另外,流程设置一定要合理,要相互制衡。程序制约条件一定要对称,要掌握第一手资料,否则一步走错,全盘皆输,后续工作也就无法查证。我们看有很多项目,形式走得很好,但最后却变成无人负责,管理被架空。
有的人认为管理很神秘、很奇妙,其实管理并不深奥。经营之神王永庆认为:“管理没有什么秘诀,只看肯不肯努力下功夫,凡事求得合理化,直到追根究底、止于至善的境地。”这就好像在扫灰尘,每天扫一点就少一点,如果天天不扫,灰尘就越积越厚。因此,很多问题要及时处理,不能堆积,问题一沉淀,就会积重难返。   其次,目标管理要进一步推进,需尽快优化工作标准,跟进考核措施,力促管理体系从符合型向业绩改进型转变。双体系是集团管理的工作程序,而目标管理是在双体系基础上的优化管理,现在已整合成一个大的管理体系。通过去年一年的培训和启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仅仅是起了个头,还有许多工作需跟进。各分线、各基地要根据集团总体目标和长期战略规划,围绕职责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目标项目,形成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管理体系。而考核、评价的跟进,不仅是为目标管理打好闭环,也是适应薪酬与业绩考核挂钩、素质评价与职业发展联系这一长效激励机制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让管理体系从符合型向业绩改进型转变。
怎么才能转过来?记得我在2006年度管理评审大会说过,首先要养成管理的习惯、形成管理的概念。集团双体系通过三年的运行,管理的习惯概念有了。现在我们要讲评价,要在考核的基础上,跟薪酬、职业发展联系起来。往前推,实时跟进,用制度保证提升。奖罚、考核的制度措施跟进了,才能体现公平竞争,大家的价值会得到更好的体现,符合市场经济中按价值规律办事的原则,才能使我们的管理体系更加优化。   制度跟进,要拿出标准,这是目标管理的关键一步。这个值得我们深思。就拿新老员工的标准来说,企业员工的新与老,不应以年龄和进公司时间长短来划分,而是表现在对工作的熟悉程度和完成工作的质量上。去年集团出台的分配制度调整方案,就为此转变打下了基础,让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断得到提升。
目标管理的关键一步还要看分线领导、基地老总,因为它是从上至下制定目标、层层落实、定期监控,最终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领导作用非常重要,一定要运用好目标管理的方法,把握住重点,找准问题,制订对策,这样才能取得实效。
管理是企业的生命线,对于要实现1000亿元目标的纳爱斯而言,管理更是重中之
重。以前我们销售几千万、几个亿时,粗放型经营管理不会出多大问题,但现在不行,所以我们需要双体系升级、需要物资管理项目(ERP)规范流程,需要以目标管理来优化。
几年前我曾去过日本,在餐厅吃饭时,感到口渴,叫了一瓶饮料,可是直到快吃完饭,饮料还没有上来。因为日本的管理,非常讲究流程,后来的单子只能排在后面。那时候,我认为日本的企业管理太死板了,不懂得变通,可是现在我改变了看法。我们习惯“做了算”,而日本是“算了做”,对人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日企业之间差距如何产生,日本产品的质量形象是如何树起来的?这都与他们严格的流程管理有关。在物资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大家也会遇到类似问题,操作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更改,这也同样需要我们提高素质,不能想到一点做一点,而要全面考虑好了再输入流程。   基础管理好比我们造房子的地基,如果不夯实基础管理,我们的大厦就建不起来,即使建起来了也不稳固。希望我们的管理者能作出表率,抛弃以前的老观念、旧思想,真正把我们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做扎实,改进业绩,为实现集团目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