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卷第1期 甘肃林业科技 V0l-35 No.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Gans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r.2Ol0 文章编号:1006—0960(2010)O1.0038.04 浅议甘肃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李睿,张延东,滕保琴,李楠 (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甘肃兰州730046) 摘要:近年来,甘肃葡萄产业发展迅速,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但在生产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通过葡 萄产业生产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对今后葡萄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以促进我省葡萄产业朝着健康 有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葡萄;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甘肃 中图分类号:S 759.3—124.2:S 66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0960.2010.01.010 Discussion on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Grap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Gansu LI Rui,ZHANG Yan—don,TENG Bao—qin,LI Nan (Forestry Sci—tech Extension Station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46,China) Abstract:The grape industry of Gansu province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and cultivated area and yield have also increased year by year,however,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through the naalysis of status quo of produc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paper,the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f grape industry development were put forwarded to improve grape industry of Gansu towards a sound and regular development. Key words:grape;status quo of production;existing problem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Gansu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增长和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近年来,甘肃葡萄产业发展较 1 甘肃省葡萄生产现状 为迅速,各葡萄主栽区把发展优质葡萄作为一项调 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1.1 产地集中,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 但是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扶持不到位、 截至2008年,我省有葡萄栽培面积2.65万 缺乏统一标准、盲目发展规模、果农的管理意识不足 hm2,挂果面积1.52万hm2,总产量19 882.56万kg, 等系列问题。为了准确掌握我省葡萄产业的发展现 总产值5.59亿元。集中分布在河西走廊、天水麦积 状及存在问题,2009年在甘肃省林业厅的大力支持 区、兰州永登等地。 下,甘肃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对全省葡萄产业目前 1.1.1 鲜食葡萄 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目前,我省鲜食葡萄栽培面积1.67万hm2,其中 收稿日期:2010.03.02 资助项目:甘肃省林业厅项目“甘肃省经济林产业化调查”。 作者简介:李睿(1968一),女,甘肃天水人,林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经济林科研推广工作。 第1期 李睿等:浅议甘肃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9 挂果面积8 380 hm ,产量8 274.79万kg,产值2.55 亿元。鲜食葡萄生产主要分为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 1.1.1.1 露地葡萄 露地葡萄栽培面积1.64万hm2,产量8 049.79 hm ,总产量19 882.56万kg,总产值5.59亿元。 1.3科技支撑,栽培水平不断提高 在甘肃省科技厅、林业厅、农业厅的大力支持 万kg,产值2.22亿元,主产地分布在敦煌市和天水 下,甘肃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林业部门及葡萄生产 麦积区。 单位,在优良品种引进、丰产栽培技术利用等方面取 天水是我国葡萄栽培的最适宜区域之一。葡萄 主产区分布在麦积区,品种以巨峰、红地球为主,栽 得了重要成绩。长期的生产实践,造就了一支技术过 硬的科技推广队伍。县区果业局成立了葡萄技术服 培面积5 233.3 hm2,年产量2 750万kg,产值4 680 万元,是全国最大的山地鲜食葡萄栽培区。 敦煌是全国最适宜种植葡萄的4个地区之一, 栽培总面积4 800 hm ,挂果面积2 166.7 hm ,产量 3 600万 ,产值1.30亿元。栽培品种有无核白、马 奶子、京秀、里扎马特、维多丽亚、矢富罗莎、红提、黑 提等,栽植地主要集中在南湖乡、七里镇、阳关林场 等[1]。由于敦煌地处内陆,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昼 夜温差大,降水稀少,蒸发量大,独特的自然条件,生 产的葡萄病虫害少,是生产绿色无公害葡萄的理想 栽培地。 1.1.1.2设施葡萄 近几年来,我省冷凉高山地区鲜食设施葡萄发 展迅速。目前,栽培面积约300 hm2,产量225万kg, 产值3 312万元。主要分布在山丹、临泽、高台、肃南、 天祝、凉州、永登等地,主栽品种有红地球、京秀、矢 富罗莎、维多利亚等品种。主栽区具有日照时间长、 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蒸发量 大、湿度小、无霜期短、气候干燥等特点,拥有丰富的 “冷资源”,蓝紫光含量高,是国内设施冬季无公害延 后栽培的最佳区域之一。 1.1.2 酿酒葡萄 栽培面积9 773-3 hm2,产量11 607.77万kg,产 值3.04亿元,主要分布在民勤县和凉州区、古浪县北 部沙漠沿线区,位于世界种植葡萄的“黄金”地带。土 壤以沙质土为主,质地疏松、pH值在8左右,年日照 时数长达2 730~3 030 h,年降水量在200 mln以下, 以灌溉为主。独特的自然条件生产的葡萄病虫害少, 农药使用量很低,产品无公害。栽培品种主要有赤霞 珠、梅鹿辄、黑比诺、法国兰索、霞多丽、贵人香等。 1.2 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步提高 建国初期,我省葡萄栽培面积不足万亩,产量 20_3万kg;1985年葡萄栽培面积不足1 100 hm2,产 量48.6万kg;1991年葡萄栽培面积2 000 hm2,产量 611.6万kgf21;2008年葡萄栽培面积发展至2.65万 务中心,葡萄医院等技术服务体系,专门负责葡萄栽 培技术推广,培训带动了大批农民技术带头人。多年 来,配方施肥、半流动沙丘葡萄栽培、无公害葡萄栽 培、酿造葡萄苗木的脱毒化快速繁育技术、酿造葡萄 高效节水技术、山地旱区葡萄滴灌等技术的研究推 广及应用取得了重大成果,不仅提高了葡萄的产量 和质量,也为果农及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4协会在葡萄产业中发挥了积极有效作用 随着葡萄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 酒泉、张掖、武威、兰州、天水等葡萄产区成立了形式 多样的葡萄协会、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县、乡、村 级葡萄专业组织,组织果农进行技术培训、技术咨 询、衔接产品贮运环节、发布信息、推介产品等,在葡 萄产前、产中、产后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5 产后加工企业不断壮大 葡萄产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酿造葡萄的规模 化生产,葡萄产后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以皇台、 莫高、甘肃威龙、甘肃祁连为代表的现代化酿酒企 业,依靠创新和优良的品质,开发了4o多个品种、6O 多个花色规格的系列葡萄酒,多次荣获国内外金奖。 其中莫高牌干红、干白葡萄酒先后10余次荣获国内 大奖,并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通过了绿色食品认 证。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壮大,为农民增收注人了强劲 活力。 甘肃格瑞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葡萄籽油、 苏武山林场3 000吨葡萄榨汁生产线、天水麦积区建 立的葡萄酒深加工企业、葡萄恒温保鲜库等设施的 完善为葡萄的加工和储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1.6 树立品牌意识,以质量赢得市场 各产地顺应市场需求,依靠独特的自然条件和 先进栽培技术,以质量闯市场,树品牌。注册了“下曲 葡萄”、“阳关牌”葡萄等商标、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果 品展销会、鉴评会等,加大对葡萄品牌的宣传力度, 甘肃林业科技 第35卷 扩大市场知名度,为做大做强葡萄产业营造了良好 氛围。如今,这些品牌葡萄已远销重庆、银川、北京等 30多个大中城市,部分还销往、东南亚等地区。 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少,推广新技术力度相对薄弱0 2.5 企业与农户缺乏有效的约束 目前甘肃成规模的葡萄酒生产企业很少,较大 企业只有莫高实业、紫轩酒业、祁连葡萄酒业、山东 威龙等,除莫高实业发展时间较长外,其他企业发展 时间较短,由于资金等因素的,龙头企业带动力 弱,对种植户缺乏管理规范、订单规范和有效的激励 2 我省葡萄产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甘肃葡萄产业发展迅速,在栽培技术及 果品加工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内部分 先进的葡萄栽培区域及国外葡萄栽培区相比,仍存 在着较大的差距。 2.1 苗木繁育体系及苗木市场不规范 没有完善的苗木繁育体系,种苗生产缺乏有力 的监管机制,苗木繁育多为个体经营,苗木市场不规 范。同时在引种和栽培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引进一 个优良品种,有些地区不顾当地气候特点盲目引种、 大量繁殖。有些苗木繁育单位为了获得眼前的经济 效益,以次充好,造成大量栽培,达不到预期经济效 益,严重挫伤了果农的积极性。 2.2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不合理 各葡萄主栽区,栽培品种早、中、晚熟搭配不合 理,造成上市集中,售价不高,储存不便,有些地区、 有的年份还出现过剩现象[3]。酿酒葡萄品种单一,生 产葡萄酒同质化现象严重。 2.3农户认识不足,种植分散,灌水矛盾突出 葡萄种植前期投入资金较多,前期收益低,操作 技术较农作物复杂,用工时间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农 户只考虑享受各项优惠和补贴补助,对葡萄产 业的发展远景和长远收益认识不够,导致种植葡萄 的积极性不高。这样使得葡萄生产种植相对分散,造 成农作物如棉花、玉米与葡萄穿插种植,由于农作物 和葡萄灌水时间的不一致,给河水浇灌造成了困难, 直接影响着葡萄产业的发展。 2.4 科研推广投入不能满足于生产发展需要 葡萄在我省农林产业结构中占的比例较小,国 家和地方科研项目支持甚微,科研资金缺乏,很多工 作不能全面展开,造成葡萄在育种、精细栽培、储藏 加工等研究方面赶不上生产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我 省葡萄管理归口部门不一致性,造成科研力量分散, 农业和林业部门都在参与,但科研力量和科研合作 不集中,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科研推广体系。其次, 葡萄发展较为迅速,栽培面积大,而葡萄栽培管理方 ,同时对自身基地建设和农户的扶持不对等、产 品收购不公平,各项技术服务也不统一等原因,致使 农户发展葡萄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更充分地 调动起来。另一方面农户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在遵守 合同等方面又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致使农 企双方互信关系得不到加强,成为葡萄产业化经营 水平提升的最大制约因素。 2.6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包装及再加工能 力差 我省葡萄生产目前缺乏全程质量监控体系,绝 大部分生产者没有按标准化生产,仍处于高产低质 的初级阶段,只进行枝条修剪,而对果穗外观的整齐 度、果粒的均匀度、色泽及内在品质等方面注重程度 不够,导致果品质量上不去,难以提升产品价值。 产后包装及再加工能力赶不上也是制约我省葡 萄产值的重要因素。绝大部分农户生产的葡萄,没有 进行产品分级和包装,只是在田间地头装箱以较低 的价格统一批发给客商,部分进行包装的,外观较粗 糙,而且没有标注产地、生产者、经销者和品质指标 等关键信息,很难提升产品档次。葡萄的深加工落 后,开发的再加工产品少,降低了产品的附加值。 2.7 水资源严重匮乏及有效利用不合理 河西拥有得天独厚的适宜葡萄生长的自然条件 和丰富的土地资源。但是,盲目的垦荒种粮、种植需 水量较多的瓜类、长期的大水漫灌等水资源的不合 理利用,造成今天的多数河流断流枯竭,地下水位持 续下降,荒漠化程度不断加剧,水资源的严重匮乏, 了葡萄产业的发展。 3 葡萄产业发展对策 3.1 建立规范的苗木繁育体系,加强苗木生 产和流通管理 风味独特,品质优良、适宜栽培区发展的葡萄品 第1期 李睿等:浅议甘肃葡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种是果农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目前我省 栽培的葡萄品种大部分从国外或省外引进,部分品 种在抗逆性、品质、适应性等方面都还存在着各种缺 陷,由于品种缺乏独特性等了我省葡萄产品在 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份额。建立规范苗木繁育 体系,加强苗木生产和流通管理势在必行。应从 资金和上加大支持力度,集中教学及科研单位 灌、膜下暗灌、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3.5 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品 牌意识 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从栽植、修剪整形、病虫防 治到贮藏保鲜、包装运输等方面,统一质量标准,建立 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和产品质量的监督制度,不合 力量,有计划地开展葡萄资源研究和育种工作,建立 格产品进入市场。宣传和引导群众树立品牌意识和精 多级苗木繁育中心(或基地),培育品种纯正、适应我 省栽培区气候条件的优质健康苗木,保证葡萄产业 的健康发展。 3.2调整品种结构,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 配 优良品种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益,而且能增强市 场竞争能力。各葡萄产区根据当地自然气候特点,选 择适宜本地区的葡萄优良品种,在对现有品种选优 的同时,积极引进好的特色品种,早、中、晚熟搭配,延 长鲜食葡萄上市期,形成葡萄品种多元化。充分利用 我省部分冷凉地区的资源优势,推广设施栽培,调节 供应季节,提高果农经济效益。酿酒葡萄引进优良品 种,合理搭配葡萄成熟期,既减缓了季节性的生产压 力,同时避免了葡萄酒的同质化,提升了葡萄酒的质 量,提高了葡萄酒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3-3 集中连片、规模发展,解决供水需求 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等优势,在最适区和适宜 区集中连片,区域化发展葡萄生产。避免葡萄与其它 农作物穿插种植,因供水时间不一致而产生的灌水 矛盾。同时集中连片种植,有利于规范化管理,技术 服务便利,客商收购方便。 3。4加强科研技术推广力度,重视农民技术 培训 统一葡萄产业的管理归口,增加科研经费,加强 科研单位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力度,针对我省葡萄栽 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需求,有组织、有目 的地开展科研工作。 继续加大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对基层专业技 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尤其是针对葡萄生产管理中的 技术薄弱环节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着力推行滴 品意识,用精品打开市场,实现优质优价。只有优质产 品进入市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农民才愿意主动 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葡萄产业的良性发展。 3.6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 我省酿酒葡萄生产大部分走的是“公司+基 地+农户”的发展路子。一个企业要想保持旺盛的生 命力,必须要重视产品形成的源头,将农民的种植看 作是企业生产的第一环节,加强企业、基地、农户之 间的合作,保护农民的种植收人。公司要给农户无偿 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统一标准要求,以保证产 品质量。优化农户和公司的资源整合,形成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切实做到技术规范、管理规范、订单规 范,才能保证企业的产品品质,提高农户经济收益, 达到企业和农户共赢的目的。 3.7 增加水资源补给,合理利用水资源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 尤其在我省葡萄适宜种植区的河西走廊,水资源严 重制约着葡萄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把水资源的节约 利用、增加水资源补给结合起来。合理利用黑河水, 保护祁连山的冰JlI,适当增加甘肃黄河用水份额,兼 顾向额济纳旗调水,合理开发土地,减少需水量多的 农作物种植,利用滴灌、膜下滴灌等技术种植需水量 少,经济效益高的葡萄等植物,改善河西地区脆弱的 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闫庆光.酒泉市葡萄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农业 科技与信息,2008(9):30—31. [2]康天兰,郑平生,王艳,等.甘肃葡萄栽培的历史、现状 与未来发展趋势叨.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9(5):77—79. [3】何永基,邓爱民.甘肃发展酿造葡萄产业的喜与忧叨.中 外葡萄与葡萄酒,2002(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