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能源危机之核能利用

浅谈能源危机之核能利用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26卷第5期 2016年l0月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Vo1.26 No.5 Oct.2016 浅谈能源危机之核能利用 孙光兰 段龙方 董春颖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基础科学部,河北廊坊065000;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与遥感信息技术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最近几年雾霾一直相伴我们左右,这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 日益智能化的主要能源是煤和石油等其他化学矿物能源,但是像煤和石油这样的矿物燃料燃烧必然产生各种污染 物,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全球的存量也是越来越少的。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也必然是全球 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环境和能源问题人们提出了很多办法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本文就核 能的应用,从其历史与现状和优点与弊端等方面给予简单分析并作了展望。 关键词:核裂变能,核聚变能,ITER计划 中图分类号:0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938(2016)05—0003—04 0引 言 是很大的难题。相比之下,最有可能成为人类新能 源是聚变反应产能方式。聚变的主要原料为氘 (D),海水中氘的含量约为0.03g/L,由D.D聚变可 从公元1年到公元1850年,全世界的年平均能 量消耗为0.004Q(fl ̄,量单位:1Q=1.05×10 J),也 就是说此期间,能源消耗为7.4Q。而在18世纪到 19世纪期间,欧洲工业,机器代替人力劳动,蒸 汽机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主要动力来源变为了煤炭石 油等化石燃料,导致此后的150年间能量消耗就达 到约11Q,而且预计在2000年到2050年的5O年间 能量消耗将达到61 Q。然而,地球上煤和石油储量 以产生能量1.1×10 J(与300L汽油,500Kg煤,或 400m 天然气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相当),地球的海水 储量为4.6×10∞L,总共可提供的能量约为5×10m Q,可供人类使用1O加年,而且又是一种清洁安全的 能源。因此,聚变能发展前景十分光明。 1裂变能的应用 1.1裂变能应用的历史及现状 总共只有lOOQ,而21世纪的能源需求预计将达到 150—17OQ。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在2050年之 从19世纪末汤姆逊发现了电子到1896年贝克 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对煤炭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然 而,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将消耗殆尽,矿物燃 料供应枯竭,在2060年左右天然气短缺现象的也将 会发生。因此,新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否则人类 将在21世纪中叶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 目前解决能源危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 勒尔发现放射性,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换算公 式,1938年奥托哈恩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12 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在芝加哥大学启动,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放了 原子弹,再到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 灵斯克核电站在苏联建成,他们奠定了核裂变能的 应用基础。 核能。核反应作为一种高效的产能方式,分为核聚 变和核裂变两种大的种类o235 U是核裂变的主要原 料,其地球储量所提供的能量约到仅3Q,即便是利 用增殖反应堆最多也就提供200Q。显然,核裂变不 在世界能源结构从石油为主向非油能源过渡的 时期,核能是重要发展方向,被认为解决能源危机的 主要希望。为此,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核电。到2005 年1月,全世界30个国家的共439座核电机组在运 行,总装机容量36000万千瓦,总发电量25000亿 能作为长久的产能方式,而且其反应产物的处理也 基金项目: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科研课题(KY.2014.29,KY.2015. 24),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KY.2014.10),廊 坊市科技局科研课题(201501 1049) 收稿日期:2016—05—09 度。其中,中国9台机组,装机容量660万千 瓦,发电量420亿度,并计划每年新增核电机组2— 3套,到2020年时核电装机容量达到3600万千瓦。 作者简介:孙光兰(1986一),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撕裂模不稳 定性研究。 一但是,1979年3月28日美国三里岛核电站和1986 年切尔诺贝尔核电站的核泄漏事以及2011年3月 3一 2016年l0月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第26卷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让人们看到了核裂变给全世界 带来的灾难,给各国的裂变能的利用敲响了警钟,让 人们放慢脚步去重新审视裂变能的利用。 1.2利用裂变能的利与弊 氏度,致使泥土熔化。这样,核废料就会均匀的分布 到浆状的泥土溶液里,当泥土浆冷却后,与核废料形 成一种类似天然岩石的,硬度比大理石还要高的物 质,其渗透性更低,体积更小。最后,把坑封闭好,使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裂变能的应用也不例 外。相对于化石能源裂变能有其放出能量多等优 点,但其最大的缺点是会产生放射性核废料。下面 放射性物质不会外泄。“水葬”就是将高低阶放射性 核废料装进密闭的合金棺中,然后用砂石混凝土将 其密封到海底下面,将深海作为核废料的墓场。 2聚变能的应用 2.1应用聚变能的历史与现状 我们将具体讨论: 1.2.1 应用裂变能的优点 世界上有相对丰富的核资源(铀、钍氘、锂、硼等 等),数据 显示世界上天然铀的储量约为340万 吨,但可供人类开发的核燃料资源所提供的能量是 化石燃料的十多万倍。核裂变能作为缓和世界能源 危机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其优点如下l3 J:(1)核燃料 自身有很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 大几百万倍;(2)污染少,火电站发电会排放CO:、 人类1933年发现核聚变,1938年发现核裂变, 虽然核裂变比核聚变发现得晚,但是很快就实现了 核裂变爆炸。受控核裂变发电获得成功后,核电站 建设迅速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展开,并投入商业运 行。对于核聚变人们也试图能和平利用,但是轻元 素原子核的聚合远比重元素原子核的困难的 多,导致受控核聚变研究进退维谷。因为原子核之 SO:、NO等有害物质,而且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 物质,也会随着烟尘跑出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 间有吸引力,但又因均带正电而相排斥,所以要实现 两个原子核发生聚变反应就必须使聚变物质处于等 离子状态,完全裸露出原子核,使得两个原子核的距 防护措施,放射性污染比烧煤电站少得多,也基本不 会排放环境其他污染性物质;(3)燃料费用所占发电 成本的比例较低,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较小,发电成 本较稳定。 离足够小到使它们的吸引力大于静电斥力。然而, 两个带正电的原子核间的斥力会随着它们之间距离 的减小而增大,因此让它们之间的距离足够小进而 有机会碰撞而发生聚变需要两原子核有足够高的动 能,这需要几千万甚至几亿摄氏度的高温,以至于受 1.2.2应用裂变能的弊端 应用裂变能的弊端可概括如下: 1)核裂变能电厂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料的处理必 须慎重,且要面对的政治困扰相当大; 2)核裂变能电厂的热效率低,废热排放量高,热 污染严重; 控核聚变不容易实现。1933年,通过加速器使原子 核被加速而得到足够高的动能,进而核聚变在实验 室被实现,可是能量的投入产出比非常低,根本无法 获得增益的能量。1952年,美国首次实现氢弹爆 炸,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氘、氚材料核聚变反应放出大 量的能量。然而,我们要和平利用核聚变能,就必须 控制聚变过程。通过控制每次加入核聚变燃料的速 度和量来实现聚变反应按一定的规模连续或有节奏 地进行是控制核聚变反应最切实可行的办法。二战 3)核裂变能电厂不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4)建核裂变电厂牵涉到政治,经济等方面,比较 容易产生分歧; 5)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一旦发生核 泄漏事故,会对生态和民众造成不可想象的伤害。 现在人们面对核泄漏事故及放射性废料的处理没有 有效的处理方法,尤其是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末期,前苏联、美和英都曾出于军事目的在秘密研核 聚变。为了解决用什么容器来容纳几千万甚至几亿 摄氏度高温聚变物的难题,大家同时想到了利用磁 目前,核废料处理有“”、“水葬”和“火葬”三 种方法。“”是指把核废料线固化成玻璃块,装 场约束高温等离子体方法,继而尝试各种磁场约束 形式。二战结束后,核研究在国际上爆发,越来越多 到特制的合金棺中,做好隔热防护,然后用航天飞机 和助推火箭把它推送到3000千米的轨道上,让核废 料远离我们生活的地球。“火葬”是一种较先进的处 理核废料的方法,火葬前把放射性物质掩埋到事先 挖好的深坑中,用特质的盖子密封好,然后用4个碳 电极通电产生强大的电流加热坑内的泥土到几百摄 —— 的国家加大在核研究中的投入,鼓励科学家们投身 到核研究当中。1946年,伦敦大学的Thomson和 Blackman申请了一个聚变反应堆的专利,提出用环 型真空室,以及由射频波产生电流,为现代的托卡马 克装置的研制奠定了重要基础。1958年,“和平利 —— 第5期 孙光兰等:浅谈能源危机之核能利用 2016年10月 用原子能”会议在日内瓦召开,揭开了秘密研究的面 纱,各个国家报告了他们所研究的磁场位形:环型脉 mak”,“先进实验超导托卡马克”),又称“东方神 环”。2013年1月5日,“东方神环”实验装置成功 冲,仿星器,磁镜,z和e箍束,这是受控核聚变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54年,第一个托卡马克装 置在前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建成。他们在 变压器原理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最后成 功地建成了托卡马克 (TOKAMAK,是环形(toroi. 实现100秒长脉冲氢中性束引出。 2.2应用聚变能的优点与弊端 2.2.1 应用聚变能的优点 较之核裂变发电,受控核聚变发电有很多优势: 一是核聚变的能量的投入产出比较其他能量产出方 da1)、真空室(kamera)、磁(magnit)、线圈(kotushka) 的简写)装置。1968年,Kurehatov(库尔恰托夫)研 究所发布了Tokamak(T1)的实验结果,其结果远超 式要大得多,这已经被理论和实践证明;二是原材料 储存量大,铀作为核裂变主要原料,全球的储量仅够 使用约一百年 J,而氘作为轻核聚变的燃料在海水 中储藏相当充足;三是成本低,1公斤浓缩铀的成本 约为1公斤氘成本的40倍;四是安全可靠,一旦发 生事故,反应堆会自动冷却而停止反应,不会有放射 性污染物产生,不会发生爆炸事故。五是比较环保, 氘氚反应的主要产物是水,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的 半衰期较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2.2.2应用聚变能的弊端 其它装置的参数指标。从20世纪7O年代末开始, 美、欧、13和苏联相继建造四个大型Tokamak J,分 别为TFTR(The Tokamak Fusion Test Reactor,美 国)、JET(Joint European Torus,欧洲)、JT(Japanese Torus,日本)一60和T一15(采用超导磁体,但没有 正常运行,原苏联)。 1985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总统在日内瓦峰会 上倡议对未来聚变示范堆及商用聚变堆的物理和工 程问题展开深入国际合作,后来美、苏、欧、日共同启 动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其目标是 建造一个可自持燃烧的Tokamak。最初,ITER计 划仅由美、俄、欧、日四方参加,受限于当时的科学和 目前核聚变能尚未能被人们和平利用,攻克核 聚变能的和平利用所需的高技术是一大挑战,而且 所需的费用非常之高。就ITER实验装置来说实现 聚变过程中会存在的环境与安全问题_6 有放射性问 题、有毒气体排放问题等。而且,随着进一步的研究 也应该会暴露一些人们还未发现的弊端。 3总结展望 技术条件,他们于1996年提出了要求投资上百亿美 元的,很不合理的ITER初步设计。1998年,美国 出于政治原因及国内纷争,退出了ITER计划 J。 2001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欧、 综上所述,从环境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 发人类要最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希望是实现和平利 日、俄联合工作组完成了ITER装置新的工程设计 (EDA)及主要部件的研制,并分别通过了三方的审 查。2002年,欧、日、俄三国以EDA为基础开始协 商ITER计划的国际协议及组织建立,并表示欢迎 中国与美国加入。2003年1月,中国和美国相继加 用核聚变能。当然,我们要真正用上廉价的聚变能, 还需要艰苦卓绝的奋斗,需要时间来验证我们的研 究成果是否科学。据估计:核聚变能可能具商业应 用的价值的时间大概为到21世纪后半叶,所以我们 目前乃至以后面临的课题是如何有效地发展更环保 的裂变核能。21世纪的主要世界能源之一依然是 核裂变能,第三次世界能源的总趋势是到2050 年核裂变能发电量将约占世界总发电量的50%。 入ITER计划协商。2005年,韩国参加ITER计划 协商。2005年6月,六方签订协议,一致同意把 ITER建在法国Cadarachr核技术研究中心。 2006年,印度加入ITER协商。2006年5月25日, 七国草签了建设ITER的国际协定。目前,在 总结和采纳多年来全世界核聚变研究的成果的基础 不过我们已看到的核聚变能开发和利用的曙光,一 旦核聚变能可以商业化应用,那么人类又开启一个 核能利用的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刘则渊.现在科学技术与发展导论[M].大连:大连理工 出版社,2003. [2]赵仁恺,阮可强,石定寰.863计划能源技术研究进展 上,一座博采众长的国际核聚变反应堆正在共同建 设当中。各国科学家对这座核聚变堆寄予了很高的 希望,希望其在受控核聚变研究中有质的突破。 2003年10月,中国改造完成了世界上首台超导To. kamak装置EAST(实验“Experimental”、先进“Ad. vanced”、超导“Superconducting”、托卡马克“Toka. (1986—2000)[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 [3]丁昌坤,豆林涛,张海峰.核能原理的应用[J].科海故事 2016年1O月 博览・科教论坛,2010,(8).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5,(3). 第26卷 [4]刘大明.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离子回旋共振加热监测系统 [6]邱励俭.聚变能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7]唐益武,林建龙.国际热核试验堆计划的由来与发展 的研究及开发[D].合肥: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2008. [5]辛豫.受控核聚变:变出个太阳给你看[J].创新科技, [J].环球,2007,(2). Utilization of Nuclear Energy under Energy Crisis Sun Guanglan Duan Longfang Dong Chunying (1.Fundamental Science Department,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Langfang065000,China; 2.School of Computer and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Langfang 065000,China) Abstract:Coal,oil and the other mineral fuels are the main energy sources in our daily life.The pollutants cause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smog.Since these fuels are non—renewable,the energy crisis is inevitable.Alternative energy such as solar energy, wind energy and nuclear energy will be the solutions.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use of nuclear energy from perspectives of its history,its current situation,and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which provides an outlook for the future use of nuclear energy. Key words:energy of nuclear fission,energy of nuclear fusion,the plan of ITER (上接第2页) 参考文献: [1]董学勤.汽车车架受碰撞载荷下CAE分析与安全性研 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2]雷鸣准.轿车车身刚度分析与结构优化研究[D].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2009. [3]辛勇,董学勤.汽车车架碰撞下的安全性设计与仿真 [5]陈国定,武力.轿车白车身结构的相对灵敏度分析[J]. 机械设计,2007,(4):22—23. [6]刘焕广.轿车白车身结构有限元及其试验分析[D].合 肥:合肥工业大学,2007:4—20. [7]段巧玉.基于Hyper+Mesh的副车架有限元分析[D].镇 江:江苏科技大学,2003. [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1,30(3):359—362. ]高云凯,杨欣,金哲峰.轿车车身刚度优化方法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2005,(8):1095—1097. [8]陈鑫.轿车车身静态刚度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D].长 春:吉林大学,2003.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n Bending Stiffness of Van Frame Wei Zhihui Liu Wei Lu Sitong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Control Engineering,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Langfang065000,China) Abstract:Finite element modeling is first constructed of the van white body,and bending rigidity is then calculated using Nastran software.Finally the car deformation figure bending rigidity and stress deformation nephogram is obtained along with the vehicle’s bending rigidity values,the results show that bending rigidity is higher than the target value,and bending rigidity is suficifent and the structure is reliable.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vehicle structure design improvement. Key WOldS:white body,finite element,Nastran,bending stiffness 一6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