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审美意义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审美意义

来源:华佗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莎士比亚悲剧的现代审美意义

作者:濮爱武

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9期

内容摘要:悲剧作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原因:它不仅表现了冲突与毁灭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悲剧的本质是通过语言的表达、动作的模仿,使怜悯与恐惧这种情感得到净化,即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莎士比亚通过他的悲剧作品来表达他对生命的深思。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与想象。没有想象,莎士比亚就写不出那脍炙人口的著名独白。在悲剧欣赏过程中,我们不仅沉浸在主人公的悲情中,表达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而且从中受到鼓舞,增强斗志。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的神经症心理表现了基于人的主体性与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性冲突上的审美现代化本质,即两种现代性相互冲突的危机所造成的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和功能的病态和畸变。

关键词:莎士比亚 悲剧本质 悲剧欣赏 审美形态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在人类古代社会就已经存在,悲剧的出现是以作为戏剧的悲剧形式的兴盛为基础的。古代希腊社会就产生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著名悲剧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几乎都渗透着“命运”观念的主题,因此古希腊的悲剧也称之为命运悲剧,也正是命运主题为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确立了基本的内涵。

在实践存在论美学看来,人存在于世界,面对自然、社会,面对无止境的未知世界,冲突、对立在所难免。因此,基于人的有限性的“命运观”自然就产生了,人把与自己对立、冲突的不可知因素,全部归于命运,而对命运抗争的失败,也就形成了悲剧的体验。这种悲剧体验,凝聚为审美认识,上升为审美经验,最终形成审美形态。所以,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人生生存实践的对立的两级。但是,在这种命运冲突中,在这种存在的抗争中,人自认为正义或真善美的一方,总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死亡、毁灭的结局。这里,人的“有限性”就构成了悲剧的全部意识。然而,悲剧的意义在于它不仅表现出了冲突与毁灭的存在之境,而且表现抗争、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形态的最根本的原因。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内涵的三个核心因素。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的悲剧艺术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对优秀作品进行研究后提出了悲剧的本质:“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黑格尔把辨证的矛盾冲突学说引进悲剧理论,提出悲剧的本质使两种社会义务、两种现实的伦理力量相冲突,由于双方都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代表的普遍力量,又都有片面性,于是在冲突中同归于尽,造成悲剧的结局。

恩格斯把这种冲突上升为人类社会存在的高度。悲剧的冲突与超越的内涵,不仅是个人命运,还包括人生存在的价值,所以,悲剧在审美中,虽然展示了人生存在的弱小、为力,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并没有隐含着消极的人生意义;恰恰相反,在悲剧中包含着积极的人生意义,因为悲剧审美的核心是对名誉和冲突的抗争,正因为面对强大的对象,明知不可匹敌但仍奋起抗争,这就昭示着人的存在实践的本真意义和价值。

悲剧作为审美形态,它首先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来展现对人生存在的价值的肯定。就感性之过程看,它呈现给审美主体的往往是艰难困苦、曲折不幸,作为悲剧主体的存在者被压制、摧残、被毁灭,从而与审美主体的理想价值相抵牾。但悲剧的主体存在者,从精神上便显出对客体存在的克服或超越,表现出对自身力量的信心与肯定,从而使审美价值一般表现为审美存在中的主客体的冲突、斗争的过程,这样其实就是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第二,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纵观历史发展中的各类悲剧冲突,例如,古希腊悲剧反映人的存在与无情命运的抗争的《俄狄浦斯王》,人与自然、社会冲突的《普罗米修斯》等。中国古典书中对人的存在的自由价值的弘扬,如《窦娥冤》、《红楼梦》等命运悲剧。则揭示了个人存在的境遇、情感冲突的悲叹,人对自身存在的不可克服的弱点和命运的追问。正是这种人的存在状态中的对冲突的体验,构成了悲剧艺术的基本审美价值。最后,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世间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审美体验不仅停留在怜悯、恐惧等个体情感的范畴里,而是对基于存在的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因此,悲剧不是个体的人在日常情感上的表现,它不是肤浅的悲悯和痛苦,而是生存实践中对人的命运的大关怀和深层体验。这种情感的展现是一种审美愉悦,是人在存在实践中对整个人类命运的思考和超越。 现代的悲剧,是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的,它具有现代人生活与意识的一些特点。首先,现代的工业提供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却使人的心灵和感情变得十分枯燥,其次,现代人居住在高度现代化和社会化的都市里,却彼此隔绝,各人在自己内心的“城堡”中过着孤单无聊的生活。这是西方现代人灵魂中所浸透的另一种悲剧感。再次,由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一切都变得简单、赤裸和机械化,一切神秘和朦胧都变得十分清楚明白。没有了任何感情的追求和幻想,有的只是感情与灵魂的失落,于是开始追求刺激、怪诞和荒谬,于是形成了西方现代人悲剧性的又一个特点。

因此从产生悲剧的根源来看,悲剧根植于西方人追求生命之终极,而这个终极最终又表现为不可得的生存焦虙,从悲剧理想上来看,西方人希望借助悲剧之悲烈,否定现象生命,通达绝对生命,最后实现生命的超越。而且西方悲剧精神,重在表现一种由恐惧而来的崇高感,西方由悲而崇高,故悲得惨烈。其中,肉体虽然被摧残或毁灭了,精神却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飞跃,从中体现出包含在独特个性之中的不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精神分析学理论指出,神经症是正常行为模式的偏差表现,我们指称一个人为神经症患者应用的一个标准是,这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否与我们时代普遍认可的行为模式合拍。“与同一文化环境中的大多数人行为模式的偏差,是判断神经症人格的重要标准。”更重要的是,当一个人是神经症人物时,那种在认识和解决冲突的始终固有的困难就会无边无际地扩大了。神经症应该说只不过是个程度问题,即到了“病态程度的人”。对他而言,对感情和愿望的意识处在一个低潮,其有意识并清醒地体验的情感通常是其心理脆弱部分受到冲击时产生的恐惧与愤怒的反应,即使这些情感可能被抑制了,这些确实存在的思想被强制性的规范,如此深地渗透以至于它们已丧失了指引方向的作用。在这些强制力的支配下,抉择取舍的本领表现得软弱无力,承担责任的能力也几乎丧失殆尽。而这正好阐明了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心理学意义上的本质内涵,因为心灵、精神危机是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最重要的心理倾向。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尔奈指出,“各个时代的诗人和哲学家都知道,平静的、心态平衡的人不会成为心理失衡的受害者,受害者只能是那些为内在冲突所撕裂的人”,同样,“内心冲突表明引发冲突的人格结构,就好象体温升高表明身体有病,”因此,这些“为内在冲突所撕裂的人”无论表现如何,都可以找到引发“内在冲突”的病态的心理结构。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体现在对人自身生命企求此岸性的大胆追求,特别是在个人价值、人格、爱情幸福、意志自由等方面。传统悲剧往往通过英雄受难来表达一种崇高的英雄化的审美价值。而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的神经症心理倾向,则表现了审美现代性中的相对主义审美价值倾向。这种相对主义审美价值倾向用莎士比亚悲剧话语来表达就是,“美即丑恶丑即美,翱翔毒雾妖云里。”以主体性为核心的现代性和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张力,导致了审美现代性中的相对主义。这种相对主义的极端就是,以个体生命的当下的体验,作为衡量理性合理性与否的唯一标准。这种标准意味着人是世界的主宰,是世界的一切意义的出发点。而自我之外的原则、规范和教条都是可疑的。正如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所表现,阴谋弑君的麦克白在道德理性的支配下,受尽神经症焦虑和内疚的折磨,并最终走向灵魂。然而,由于麦克白的灵魂冲突和体现了审美现代性中内在冲突和审美张力,使观众对麦克白基于理性冲突之上的道德危机产生了强烈的怜悯。而这种悲剧的怜悯效果使《麦克白》中审美成为一种“亵渎”,道德意义成为一种“恶”,而麦克白的“恶”,恰恰就是审美的闪光点,成为艺术的中心视点。这种审美现代性中的相对主义审美价值观,使莎士比亚消解了观众对物欲理性为核心的的社会理性价值观念的盲目崇拜,破除了其所谓的善恶二元对立。同时,莎士比亚也通过对麦克白的“恶”和“卑劣的欲望”的怜悯,表现了对个体生命价值和个体自由意志的肯定。这是一种生命主体自觉意识,一种超功利的理想追求,是对理性中心主义的一种反拨。

因此,莎士比亚悲剧中出现的神经症人物形象,是他对异化、畸形的社会现实敏锐洞察的产物,也是其悲剧的审美现代性意识超前觉醒的标志。这种超前的审美现代性意识,使莎士比亚通过悲剧人物的神经症心理充分地表现了潜意识、原始欲、生存欲,破坏欲、死亡欲,乃至幻灭感、虚无感等现代美学意义上的悲剧概念,并呈现出消解物欲理性为核心的非英雄化、非理想化、非崇高化的虚无主义价值倾向,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的商品社会中的理性危机和人的异化存在。十九世纪末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证实了莎士比亚悲剧超前的审美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代性。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到艾略特的《荒原》,从卡夫卡的《城堡》到奥尼尔的《琼斯皇》,都表现出与莎士比亚通过神经症人物形象表现人类的审美现代性危机相类似的审美方式。例如在《哈姆莱特》中,莎士比亚把污秽世界看作是“荒芜不治的花园”,这与艾略特的现代主义经典作品《荒园》中审美方法不谋而合:“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场)。这种审美方法相似性的社会根源在于强烈的审美现代性危机使作家产生压抑感和沉重感。物欲横流的物欲理性使人们备受压抑,心理上出现种种病态。而以反映外部冲突为主的传统审美观难以从主体性层面上表现社会危机状态中的扭曲畸变的精神现象和纷扰繁杂的心理景观。人们为了安顿自己受伤的灵魂,纷纷逃向内心世界。而纷扰错乱的内心世界使作品表现出非理性化、非理想化、非英雄化,甚至卑劣化乃至病态化的审美倾向。在莎士比亚悲剧中,这种倾向主要通过对主人公神经症心理冲突的透视得到展露,从而充分表现两种现代性冲突所导致的审美现代性危机。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惟有“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黑格尔认为悲剧的特性根源于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各自凭借足以自我辩护的理由所展开的冲突,这种冲突以同归于尽的结局达到在“永恒正义”前的和解。恩格斯认为悲剧性冲突的实质是“历史必然的要求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美的内涵,在于体现人的存在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的过程。具有正面价值的存在实践,在社会历史的必然性的冲突中受侵害、被毁灭,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使人产生强烈的痛苦,但又被人的存在的勇气与理想力量,被更强烈的历史感与宇宙感所克服和超越,因而由痛感转化为快感,引起情感深层的激荡、振奋,这样就获得特殊形态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离不开情感与想象。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是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我们阅读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中的主人公哈姆雷特那段脍炙人口的内心独白,很难想象莎士比亚是处在一种客观的超然的状态而不是全身心的投入。实际上莎士比亚是通过哈姆雷特之口来表达他对生命的沉思。只有那种几乎是疯狂的状态才能写出那样经久不衰、撼人心魄的诗句。 在悲剧的欣赏过程中,朱光潜所分析的那几种使生活“距离化”的重要手法,作用其实也不够明显。悲剧能激起人们对悲剧人物的崇敬、惋惜和同情,产生一种悲愤的情感外,同时还能引人深思,摧人奋进,产生审美愉悦,最终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悲剧引起的感情,是爱与憎,是对于崇高英雄的崇敬和仰慕,是对于黑暗势力的仇视和鄙弃,从而使人受到鼓舞,增强斗志。审美体验中,主体如果被某种独特性质的客体所吸引,必定情不自禁的对它进行领悟、体会、咀嚼,以至陶醉其中。所以,我们在欣赏悲剧的时候,就避免不了由于主人公的命运而联想到我们自己,看到悲剧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也就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人生的苦难。所以我们在欣赏悲剧的时候,最终会走向一种日常态度。

事实上,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的神经症心理倾向不仅仅是主体性或人类理性为核心的现代性的单纯表达,更是基于这两种现代性冲突之上的审美现代性的强烈展示。以商品价值为核心的新理性使人易于把目光投向物质财富,而忽略物的关系掩盖着人的本质和人自身的丰富内容,从而使作为人的主体性产物的社会理性,反过来成为扼杀人的主体性的工具。以追求商品利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核心的社会理性,加剧了优胜劣汰、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和人对人的压迫,导致人人文理想和传统道德的失落,使人陷入了主体丧失、人性的异化状态。而这种主体丧失、人性异化的存在状态正是主体性与社会理性之间冲突的结果,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基础。在莎士比亚悲剧中,这种审美现代性通过悲剧主人公的神经症心理危机或精神病危机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剧中,主人公的主体性往往同时面临体现传统价值观的社会理性和体现商品价值观的新理性的双重挑战。于是,人的主体意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信仰发生了危机。人们既失去了中世纪宗法制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宗教理性;同时“一种超验的神魔般的力量驱使和胁迫他们去屈从和认同新的权威。这种新的权威要么表现为法西斯主义的专横和疯狂,要么表现为物对人的威压和捉弄。”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深刻地反映了以物质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性对个人人性,特别是主体性的扼杀。哈姆莱特替父报复的主体意志和象征社会理性的顺从型人格模式相冲突导致以“延宕”为特征的抑郁症,以致如歌德所说“丧失了行动的能力”,从而走向颓废和虚无。事实上,哈姆莱特的延宕正是其在以物欲理性的挑战中,自我主体失落和对新的理性权威屈从和抗争的心灵历程。而《李尔王》也反映了主人公在物欲理性膨胀的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在其自身的主体性受到怀疑和诘难的危机中产生精神而毁灭的过程;同样,罗密欧与朱丽叶也因对抗象征社会理性的家族势力,追求体现个人自由意志的幸福爱情而导致抑郁症并走向毁灭;科利奥兰纳斯因为真实自我与象征社会理性的社会规则发生冲突,形成神经症报复心态,叛国投敌而酿成悲剧;麦克白则为实现个人主体价值目标,与根深蒂固的社会理性为核心的个人观念发生冲突而导致精神,并走向毁灭。

总之,莎士比亚悲剧主人公的神经症心理表现了基于人的主体性与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理性冲突上的审美现代性本质,即两种现代性相互冲突的危机所造成的人的主体心理结构和功能的病态和畸变。而以焦虑和虚无主义为核心的精神危机是莎士比亚悲剧审美现代性张力的强烈释放。在这种人性的异化状态下,人失去了精神支柱,陷入了压抑焦虑、迷惘虚无、悲观失望、孤独无助的精神病态之中。这种焦虑感与不确定性正是主体性和理性相互冲突形成的审美现代性的本质内涵。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一直致力于追求人的自由和,以理性改造外部世界。然而人类在这两方面追求结果却是价值的相对主义和存在的焦虑和虚无感。正如荣格所说,“现代人已经失去了他中世纪的兄弟所有的一切形而上的确定性,他在这些确定性的位置上代之以物质的保障、普遍的福利和人道、高尚的理想,然而,一剂普普通通的乐观主义并不足以使这些理想显得坚如磐石。甚至物质的保障也完全落空了,因为现代人开始看清,物质上的每一个进步都可以使一个更大的灾难如虎添翼,以造成对人类的巨大威胁。这一图景使想象力也染上了恐怖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卡伦.霍尔奈:《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10月第1版. 2.卡伦.霍尔奈:《我们的内心冲突》,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布洛《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美学译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朱光潜 《悲剧心理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版. 5.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 6.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7.方平编选 《莎士比亚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年版.

濮爱武,江苏省江都职教中心校教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