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1951-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1951-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来源:华佗小知识
JournalofForestandEnvironment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18ꎬ39(5):530-539第39卷第5期

2019年9月

DOI:10.13324/j.cnki.jfcf.2019.05.012

1951—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2.生态与资源统计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ꎬ福建福州350002)

摘要: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地区ꎬ人口高度密集、经济高度发达ꎬ明确该地区气温与降水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对于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果的维持均具有重要意义ꎮ本研究采用Mann ̄Kendall(M ̄K)检验法分析该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年际与季节时空演变格局ꎮ结果表明:(1)沿海地区及6个子区域(东北沿海地区、华北沿海地区、黄淮沿海地区、江淮沿海地区、江南沿海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年均气温及季节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ꎻ年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ꎬ季节降水量在东北沿海地区秋季、华北沿海地区夏季、黄淮沿海地区春季及江南沿海地区春季和夏季均存在显著上升趋势ꎬ

开放科学标识码(OSID码)

(1.福建农林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ꎬ福建福州350002ꎻ

高弋斌1ꎬ2ꎬ路春燕1ꎬ2ꎬ钟连秀1ꎬ2ꎬ林晓晴1ꎬ2ꎬ苏 颖1ꎬ2

其中江南沿海地区的季节降水量变化最剧烈ꎮ(2)沿海各子区域年际气温和降水量均存在次数不等的突变ꎬ突变时间点各不相同ꎮ(3)在空间范围内ꎬ6个子区域年际和季节气温趋势倾向率均呈自北向南逐步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ꎬ趋势变化程度各不相同ꎮ(4)沿海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演变趋势及突变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ꎬ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下垫面的改变、人口与能源消耗的增加、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台风等方面ꎮ本结果有助于反映我国沿海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空间变化特征ꎬ为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ꎮ

关键词:气温ꎻ降水量ꎻMann ̄Kendall趋势检验ꎻMann ̄Kendall突变检验ꎻ沿海地区中图分类号:P423ꎻP4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18(2019)05-0530-10

Temporalandspatialcharacteristicsof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

inChina′scoastalareasfrom1951to2016

(1.CollegeofComputerandInformationSciencesꎬFujianAgricultureandForestryUniversityꎬFuzhouꎬFujian350002ꎬChinaꎻ2.KeyLaboratoryofEcologyandResourcesStatistics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esofFujianProvinceꎬFuzhouꎬFujian350002ꎬChina)

GAOYibin1ꎬ2ꎬLUChunyan1ꎬ2ꎬZHONGLianxiu1ꎬ2ꎬLINXiaoqing1ꎬ2ꎬSUYing1ꎬ2

Abstract:China′scoastalareasareimportantecologicalareaswithhighlydensepopulationanddevelopedeconomy.Itisofgreatmaintenanceofregional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andecologicalconstructionachievements.InthisstudyꎬtheMann ̄Kendall

significancetoclarifythetemporalandspatialdynamicsof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inthisareaꎬandtopromotethe(M ̄K)testwasusedtoevaluatetheinterannualandseasonaltemperatureꎬandspatialevolutionpatternsofair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inthisregion.Theresultsshowedbelow:(1)Theannualaveragetemperatureandseasonaltemperatureofsixsub ̄regionsꎬsituatedincoastalareas(NortheastꎬNorthChinaꎬHuanghuaiꎬJianghuaiꎬJiangnanandSouthChina)showedasignificantupwardtrend.TherewasnoobviouschangetrendinannualprecipitationꎬbuttheseasonalprecipitationsignificantlyincreasedinautumninNortheastꎬsummerinNorthChinaꎬspringinHuanghuaiandspringandsummerinJiangnanꎬamongwhichtheseasonalprecipitationinJiangnanwastheonethatmostdramaticallychanged.(2)Theinterannual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indifferentcoastalsubregionshavedifferenttimesofabruptchangeꎬandthetimepointofabruptchangeisdifferent.(3)Withinspatialrangeꎬtheinterannualandseasonaltemperaturetrendratesofthesixsubregionsshowthatthespatialdistributionbehaviorofgradualincreasefromnorthtosouthꎬwithdifferentdegreesoftrendchanges.(4)Theevolutiontrendandabruptchangeof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incoastalareasaretheresultofmultiplefactorsꎬsuchasthechangeofunderlyingsurfaceꎬthethespatialcharacteristicsof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variationsincoastalareasofChinaꎬandprovideascientificbasisforformulatingareasonableclimatechangeresponsestrategy.

Keywords:temperatureꎻprecipitationꎻMann ̄KendalltrendtestꎻMann ̄Kendallmutationtestꎻcoastalareas

收稿日期:2019-03-23修回日期:2019-06-11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国产多源遥感数据的红树林植物群落分类及其碳储量估算”(2017J01457)ꎻ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项目“泉州湾红树林湿地时空动态监测及其碳储量估算研究”(闽林科便函[2016]35号)ꎮ

第一作者简介:高弋斌(1994-)ꎬ男ꎬ硕士研究生ꎬ从事气候变化空间统计研究ꎮEmail:YbLancelot@outlook.comꎮ通信作者:路春燕(1986-)ꎬ女ꎬ讲师ꎬ博士ꎬ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空间信息统计研究ꎮEmail:luchunyan@fafu.edu.cnꎮ

populationincreaseꎬenergyconsumptionꎬElNiño/LaNiñaeventsandtyphoons.Theresultsofthisstudyarehelpfultocomprehend

 第5期高弋斌ꎬ等:1951—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531􀅰

同面临的重要挑战[1]ꎮ近年来ꎬ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ꎬ能源消耗量不断增加ꎬ人为活动对环境的干扰强度逐步增强ꎬ由气候变化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城市内涝、农业减收、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现象频发ꎬ不仅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ꎬ同时威胁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生产生活的有序开展ꎮ因此ꎬ明确气候变化规律对于维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以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ꎮ气温和降水量作为气候的重要体现要素ꎬ且与生态资源环境密切相关ꎬ分析其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对理解气候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ꎬ并可服务于预防自然灾害等诸多方面[2]ꎮ

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对气候变化作了多方面研究ꎬ并取得了众多成果[3-5]ꎮ早期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多

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生物多样性维持均具有重要影响ꎬ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共

集中于对单一气象因子的时间序列分析ꎬ例如:胡刚等[6]依据济南市气温数据资料ꎬ运用Mann ̄Kendall

(M ̄K)趋势检验法对济南市1951—2007年气温变化进行研究ꎬ结果表明济南市年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ꎻCHENetal[7]对1948—2000年来自全球17000多个观测站的月降水量数据进行分析ꎬ得出了较为准确的降水量周期变化结果ꎮ随着时空分析方法的逐步改进ꎬ气候变化研究逐渐由时间维度分析转变为时空维度分析ꎬ“时”与“空”的结合不仅可在时间尺度上量化气候变化的趋势ꎬ同时可确定空间上气候变化的区位ꎮFENGetal[8]利用1981—2015年中亚地区108个气象站点的日最高温与日最低温数据ꎬ对该地区进行年际和季节的时空变化分析ꎬ研究表明未来将出现明显的变暖趋势ꎻ林璐等[9]研究分析了太湖流域湖西区的降水量时空变化规律ꎬ并且通过分析该区13个雨量站近50a的各时间序列中存在的自相关性ꎬ得出该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ꎮ总体而言ꎬ气候变化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对单一气象因素的分析ꎬ而全面分析气温和降水量的研究较少ꎬ由此使得研究结果存在片面性ꎬ不能完整地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ꎮ就研究方法而言ꎬ目前专家学者多利用经验正交函数法、线性回归、Morlet小波分析以及M ̄K检验法等方法对区域气候变化进行研究ꎬ其中M ̄K检验法具有研究样本无需服从正态分布ꎬ不受少数异常值影响ꎬ且其计算过程简便ꎬ检验范围广的优势ꎬ更适用于研究气候变化的趋势及突变特征[10]ꎬ但利用M ̄K检验法进行气候变化的研究却少有报道ꎮ我国沿海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的生态功能区[11]ꎬ该区的气候变化无论对自然资源还是对社会发展均具有深刻影响ꎮ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多集中于对极端气候的分析ꎬ而对一般气象因子的研究分析却鲜有报道ꎮ鉴于沿海地区的区位重要性、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M ̄K检验法的优势ꎬ本研究以中国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ꎬ利用该区1951—2016年气温和降水量月值数据ꎬ采用M ̄K检验法从季节和年际两个层面分析该区气温和降水量的时空演变格局ꎬ揭示该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及其突变情况ꎬ以期为沿海区域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方法和数据支撑ꎬ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成果的维持ꎬ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参考ꎮ

显、产业和设施密集ꎬ虽然面积仅占国土总面积的9.09%ꎬ但承载了全国22%的人口ꎬ而且是我国重要

1 研究区概况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地区、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海南省共计15个省级行政单元ꎬ但由于缺少地区的相关数据资料ꎬ因此本研究将除地区在内的其他沿海行政区作为研究对象ꎬ简称中国沿海地区ꎮ该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4°27′~125°41′ꎬ北纬18°10′~43°29′ꎬ总面积1.30×106km2ꎬ沿海岸线呈“S”型分布ꎮ沿海地区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ꎬ沿海各岸段的降水量变化率较大ꎬ易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12]ꎮ此外ꎬ依据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中国气象产品地理分区(GB/T36109—2018)对研究区进行分区ꎬ沿海地区从北至南可依次分为东北沿海地区、华北沿海地区、黄淮沿海地区、江淮沿海地区、江南沿海地区和华南沿海地区共6个子区域ꎮ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本研究选用1951—2016年沿海地区242个气象站点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作为基础数据源(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http:∥data.cma.cn/)ꎬ对月值数据进行均值处理ꎬ得到季节平均和年际平均数

􀅰532􀅰

森 林 与 环 境 学 报第39卷 

据ꎮ需说明的是按照气象划分法将季节划分为:3—5月为春季ꎻ6—8月为夏季ꎻ9—11月为秋季ꎻ12

月—次年2月为冬季[13]ꎮ以ArcGIS软件为操作平台ꎬ应用径向基插值(radialbasisfunctionsinterpolationꎬRBF)方法对研究区各气象要素(月、季节和年际)平均数据进行插值ꎬ生成各时间单位气温与降水量的连续空间曲面ꎬ并利用交叉验证法对插值结果进行精度评价ꎮ2.2 Mann ̄Kendall趋势检验法

化的趋势大小对于明确气候变化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ꎮ本研究利用M ̄K趋势检验法分析研究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ꎬ该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假设某种气候要素的时间序列为X1ꎬX2ꎬ􀆺ꎬXnꎬ则[15]

Xj-Xi

β=median()ꎬ∀1≤i<j≤n(1)

j-i

4P

-1

n(n-1)

n(n-1)(2n+5)=σ2τ

18τ=ZC=

τστ

(2)(3)(4)

气候趋势表示在有记录时期中具有平滑而单调地上升或下降特点的气候变化[14]ꎬ量化气象要素变

式中:β表示气候要素的年际倾向率ꎬ用以衡量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大小ꎬ若β值为正ꎬ则表示趋势上升ꎬ若β值为负ꎬ则表示趋势下降ꎬβ绝对值越大表示上升或者下降趋势越明显ꎻP为时间序列中所有对偶观测值(XiꎬXjꎬi<j)中Xi<Xj出现的次数ꎻτ为对该时间序列进行M ̄K趋势检验时所对应的统计量ꎻn为时间序列样本的时间长度ꎻσ2τ为方差ꎻZc为标准正态统计量ꎬ在给定的α置信水平上ꎬ如果︱Zc︱≥Z(1-α/2)ꎬ则气象因素的变化趋势显著ꎬ若︱Zc︱大于1.64和2.32时ꎬ表明分别表示通过了置信度95%和99%的显著性检验ꎬ另外ꎬ若Zc大于0ꎬ则说明时间序列呈上升趋势ꎻ若Zc小于0ꎬ则说明时间序列呈下降趋势ꎮ

2.3 Mann ̄Kendall突变检验法

续的变化趋势)的现象ꎬ表现为气候在时空上从一个统计特性到另一个统计特性的急剧变化[16]ꎮ分析气象因素的突变时间点不仅可以明确其突变情况ꎬ同时有利于探究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17]ꎬ本研究xnꎬ则M ̄K突变检验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18]

Sk=

riꎬ∑i=1

气候突变是指气候从一种稳定态(或稳定持续的变化趋势)跳跃式地转变到另一种稳定态(或稳定持

利用M ̄K突变检验法对气温和降水量的突变时间点进行分析ꎮ假设气象因素的时间序列为x1ꎬx2ꎬ􀆺ꎬ

(k=1ꎬ2ꎬ􀆺ꎬn)

(5)(6)

其中ꎬri=

{

式中:Sk表示第i个样本大于第j个样本的个数ꎬ即xi>xj(1≤i≤j)的累计数ꎮ

在此基础上ꎬ假定时间序列随机且ꎬ定义统计量UFk

Sk-E(Sk)UFk=ꎬ(k=1ꎬ2ꎬ􀆺ꎬn)

Var(Sk)(7)(8)(9)

0ꎬxi≤xj

1ꎬxi>xj

ꎬ(j=1ꎬ2ꎬ􀆺ꎬi)

式中:E(Sk)和Var(Sk)分别为序列Sk的均值和方差ꎬ其计算公式为

k(k-1)

E(Sk)=

k(k-1)(2k+5)

Var(Sk)=ꎬ(1≤k≤n)

72

其中ꎬUF1=0ꎬ所有UFk可组成一条曲线ꎮ

 第5期高弋斌ꎬ等:1951—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533􀅰

将公式(5)~公式(9)用于原气候要素的逆序序列xnꎬxn-1ꎬ􀆺ꎬx1ꎬ并对结果取相反数ꎬ则UB1=0ꎬ所有UBk亦可组成一条曲线ꎮ若UFk和UBk二者出现相交点ꎬ即UFk=UBkꎬ且交点位于置信线

3 结果与分析

之间ꎬ则该点为突变点ꎬ即该点所对应的时刻为要素突变开始的时间[19]ꎮ

3.1 插值精度验证结果

利用径向基插值方法对研究区各要素(月、季节和年际)平均数据进行插值ꎬ对空间插值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分析得到其插值精度结果(表1)ꎮ气温和降水量的插值误差均较低ꎬ可满足本研究的需求ꎮ

表1 径向基插值误差分析结果

Table1 Radialbasisinterpolationerroranalysisresults

气温Temperature/℃

误差Error

平均绝对误差Meanabsoluteerror(MAE)平均相对误差Meanrelativeerror(MRE)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derror(RMSE)

全年Annual0.370.050.77

春季Spring0.500.050.90

夏季秋季SummerAutumn0.560.021.06

0.240.020.57

冬季Winter0.190.110.54

全年Annual8.260.2018.70

降水量Precipitation/mm春季Spring6.390.0917.53

夏季秋季SummerAutumn16.560.1333.87

5.290.0812.05

冬季Winter4.810.5211.36

3.2 年际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

3.2.1 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 根据1951—2016年我国沿海地区及其6个子区域气温的多年均值、趋势倾向率以及变化趋势的显著性可知:在α=0.01显著性水平下ꎬ我国沿海地区及其6个子区域1951—2016年平均气温均通过M ̄K趋势显著性检验ꎬ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表2)ꎮ整体上ꎬ我国沿海地区气温年平均上升1.12℃ꎮ其中ꎬ华南沿海地区气温年平均上升1.52℃ꎻ东北沿海地区气温年平均上升0.73℃ꎻ其余各个子区域气温年平均上升0.92~1.32℃ꎮ

表2 年际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检验

Table2 Changetrendtestofannualaveragetemperature

年际平均气温Annualaveragetemperature

子区域Sub ̄area

均值Mean/℃8.5411.0713.0315.0417.1521.9414.46

标准正态统计量Standardnormal

statistics

4.866.156.215.875.674.325.51

P<0.01<0.01<0.01<0.01<0.01<0.01<0.01

趋势倾向率Tendencyrate/[℃􀅰(10a)–1]

0.110.140.150.170.200.230.17

东北沿海地区Northeastcoastalarea华北沿海地区CoastalareaofNorthChina黄淮沿海地区Huanghuaicoastalarea江淮沿海地区Jianghuaicoastalarea江南沿海地区Jiangnancoastalarea华南沿海地区CoastalareaofSouthChina中国沿海地区CoastalareaofChina

对年际气温变化进行M ̄K突变检验ꎬ得到沿海地区各子区域的气温突变点图(图1)ꎮ由图1各子区域气温UFk曲线可知ꎬ尽管各区域气温总体上均呈上升状态ꎬ但波动震荡现象亦与之共存ꎬ且发生年份各不相同ꎮ具体而言ꎬ东北、华北以及黄淮沿海地区的气温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和中期均存在较大的波动ꎬ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2016年呈稳定的上升趋势ꎬ其中华北和黄淮沿海地区未有突变点ꎬ东北沿海地区在1978、1979年和1981年气温发生突变ꎮ江淮沿海地区气温变化以1952年为界总体分为两个阶段ꎬ1952年前呈下降趋势ꎬ1952年后呈上升趋势ꎬ并在1993年发生突变ꎮ江南沿海地区气温尽管在1975—1988年间气温变化不稳定呈波动状态ꎬ但整体上气温上升趋势明显ꎬ在1996年发生突变ꎮ华南沿海地区的气温变化呈持续上升趋势ꎬ气温突变时间发生在1987、1988和1992年ꎮ

􀅰534􀅰

森 林 与 环 境 学 报第39卷 

Figure1 M ̄Kcurveofmulti ̄yeartemperatureincoastalsub ̄regionsofChinafrom1951to2016

图1 中国沿海子区域1951—2016年气温Mann ̄Kendall曲线

3.2.2 降水量年际变化趋势区域差异 对沿海地区6个子区域1951—2016年降水量多年均值、趋势倾向率以及变化趋势显著性进行统计计算可知:在1951—2016年间ꎬ我国沿海地区及其6个子区域的降水量变化趋势均不显著(表3)ꎮ相对而言ꎬ自华北至华南沿海地区降水量由北向南依次增加ꎬ华南沿海地区降水量略高ꎮ

表3 年际降水量变化趋势检验

Table3 Changetrendtestofannualprecipitation

子区域Sub ̄area

均值Mean/mm687.28534.73727.031030.061528.871645.801025.63

标准正态统计量Standardnormal

statistics

 ̄1.48 ̄1.43 ̄0.100.080.340.96 ̄0.27

年际降水量Annualprecipitation

P>0.01>0.01>0.01>0.01>0.01>0.01>0.01

趋势倾向率Tendencyrate/[mm􀅰(10a)–1]

5.824.157.0010.4615.1417.119.95

东北沿海地区Northeastcoastalarea华北沿海地区CoastalareaofNorthChina黄淮沿海地区Huanghuaicoastalarea江淮沿海地区Jianghuaicoastalarea江南沿海地区Jiangnancoastalarea华南沿海地区CoastalareaofSouthChina中国沿海地区CoastalareaofChina

 第5期高弋斌ꎬ等:1951—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535􀅰

由图2各子区域的降水量UFk曲线可以看出ꎬ我国沿海地区及其6个子区域1951—2016年降水量均无明显变化趋势ꎮ20世纪中期ꎬ在1951和1952年江南沿海地区的降水量最早发生突变ꎻ江淮和东1964年ꎬ江淮沿海地区突变发生在1954、1956、1957、1960和1962年ꎬ二者突变点有3个年份相一致ꎻ黄淮沿海地区突变次数次之ꎬ分别在1955、1956和1961年发生突变ꎻ华北沿海地区发生突变的时间最晚ꎬ为1965和1967年ꎮ进入21世纪后ꎬ黄淮沿海地区发生两次降水量突变ꎬ分别在2003和2013年ꎻ江淮、江南以及华南沿海地区各发生1次降水量突变ꎬ时间点分别为2016、2014和2015年ꎮ北沿海地区突变次数最多ꎬ均存在5次突变ꎬ东北沿海地区突变发生在1957、1960、1962、1963和

图2 中国沿海子区域1951—2016年降水量Mann ̄Kendall曲线

3.3 季节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

Figure2 M ̄Kcurveofmulti ̄yearprecipitationincoastalsub ̄regionsofChinafrom1951to2016

3.3.1 温度季节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 根据1951—2016年我国沿海地区及其6个子区域气温各个季节趋势倾向率可知:在α=0.05显著性水平下ꎬ我国沿海地区及其6个子区域1951—2016年各季节平均气温均通过趋势显著性检验ꎬ变化均呈上升趋势(表4)ꎮ对于整个沿海地区而言ꎬ夏季增温速率最快ꎬ其次为秋季ꎬ再次为春季ꎬ冬季增温幅度较小ꎮ就各个子区域而言ꎬ春季ꎬ东北沿海地区增温速率最快[0.22℃􀅰(10a)-1]ꎬ华南沿海地区最慢[0.12℃􀅰(10a)-1]ꎻ夏季ꎬ东北沿海地区增温速率最快[0.31℃􀅰(10a)-1]ꎬ华南沿海地区最慢[0.25℃􀅰10a)-1]ꎻ秋季ꎬ东北沿海地区增温速率最快[0.25℃􀅰(10a)-1]ꎬ华南沿海地区最慢[0.11℃􀅰(10a)-1]ꎻ冬季ꎬ东北沿海地区增温速率最快[0.14℃􀅰(10a)-1]ꎬ华南沿海地区最慢[-0.05℃􀅰(10a)-1]ꎮ李庆祥等[20]基于近百年中国气温变化序列对我国近100a地表气温变化趋势进行了重新估计ꎬ该研究表明ꎬ我国气温增暖速率在20世纪呈

􀅰536􀅰

50和30a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ꎮ

森 林 与 环 境 学 报第39卷 

明显加剧趋势ꎬ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温度上升速率最快ꎬ而华南地区升温幅度最小ꎬ这种变化在100、

表4 温度和降水量季节变化趋势

气温Temperature/[℃􀅰(10a)-1]

夏季Summer0.31∗0.290.260.250.27∗0.26∗

∗∗∗

Table4 Seasonalchangetrendoftemperatureandprecipitation

子区域Sub ̄area

东北沿海地区Northeastcoastalarea华北沿海地区CoastalareaofNorthChina黄淮沿海地区Huanghuaicoastalarea江淮沿海地区Jianghuaicoastalarea江南沿海地区Jiangnancoastalarea华南沿海地区CoastalareaofSouthChina

春季Spring

∗∗∗

0.22∗0.190.160.120.17∗0.15∗

秋季Autumn0.25∗0.220.160.110.19∗0.13∗

∗∗∗

冬季Winter0.14∗0.100.030.06∗

∗∗∗

春季Spring1.340.841.50∗1.553.59∗4.59

降水量Precipitation/[mm􀅰(10a)-1]

夏季Summer3.662.233.995.84

秋季Autumn0.63∗1.001.141.762.233.021.63

0.170.080.381.322.201.700.98

冬季Winter

-0.01∗-0.05

中国沿海地区CoastalareaofChina2.245.070.17∗0.27∗0.18∗0.05∗

∗∗

  注:表示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ꎮNote:indicatessignificantatthesignificancelevelofα=0.05.

7.01∗7.69

3.3.2 降水量季节变化趋势及区域差异 由表4可知ꎬ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ꎬ江淮和华南沿海地区各季节1951—2016年的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均不显著ꎬ其余4个子区域只在个别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显著ꎮ具体而言ꎬ东北沿海地区在秋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显著ꎬ呈上升趋势ꎻ华北沿海地区在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显著ꎬ呈上升趋势ꎬ且相对于其他子区域夏季降水量增加速率最小ꎻ黄淮沿海地区在春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显著ꎬ呈上升趋势ꎻ江南沿海地区在春季和夏季降水量变化趋势显著ꎬ均呈上升趋势ꎮ这与佟金鹤[21]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ꎬ全国范围内降水变化区域差异较大ꎮ整体来看ꎬ华东地区降水明显增多ꎻ华北地区降水增加速率相比于其他地区要小ꎻ东北、华中地区降水变化区域性差异较大ꎻ华南地区降水变化程度不大ꎬ以增加为主ꎮ3.4 气温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

通过空间插值分析与M ̄K趋势检验ꎬ可得到沿海地区及各个子区域1951—2016年气温年际和季节趋势倾向率空间分布ꎮ沿海地区气温年际趋势倾向率均为正值且呈自北向南逐步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ꎬ围最大[0.06~0.25℃􀅰(10a)-1]ꎻ其次为华北沿海地区[0.04~0.18℃􀅰10a)-1]ꎻ再次为华南沿海地区[0.17~0.28℃􀅰(10a)-1]和黄淮沿海地区[0.05~0.17℃􀅰(10a)-1]ꎻ再者为东北沿海地区[0.08~0.14℃􀅰(10a)-1]ꎻ江淮沿海地区最小[0.16~0.18℃􀅰(10a)-1]ꎮ就各个子区域的趋势倾向率空间分布而言ꎬ东北、华北、江南和华南沿海地区由北向南ꎬ由内陆向沿海ꎬ气温上升程度逐渐增加ꎬ与自然规律相符合ꎮ江南沿海地区的天目山、临安等地由于海拔较高ꎬ气温上升速率较慢ꎻ华南沿海地区的海南省升温尤为明显ꎻ黄淮沿海地区以泰山为中心ꎬ向四周发散ꎬ升温程度逐渐增加ꎻ江淮沿海地区面积较小ꎬ升温趋势较为稳定ꎬ大致呈由内陆到沿海逐步增加的趋势ꎮ

沿海地区气温季节趋势倾向率均呈自北向南逐步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ꎬ趋势变化程度因区域不同而各不相同ꎮ1951—2016年沿海地区各个子区域气温趋势倾向率变化范围在夏季最大ꎬ其次为春、秋两季ꎬ冬季最小ꎮ就各个子区域而言ꎬ华北沿海地区的季节气温趋势倾向率变化范围最大ꎬ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范围分别为0.08~0.19℃􀅰(10a)-1、0.20~0.30℃􀅰(10a)-1、0.02~0.17℃􀅰(10a)-1、(-0.12)~0.06℃􀅰(10a)-1ꎻ江淮沿海地区的变化范围最小ꎬ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范围分别为各个子区域的趋势倾向率空间分布而言ꎬ春季ꎬ各个子区域由北向南气温上升程度逐渐增加ꎻ夏季ꎬ江南沿海地区由北向南气温上升程度呈快速增加趋势ꎬ东北、华北、黄淮、江淮和华南沿海地区由北向南气温上升程度趋于缓慢增加趋势ꎻ秋季ꎬ黄淮沿海地区升温程度由西北向东南ꎬ由内陆向沿海呈增加趋势ꎬ其余沿海地区升温程度均为由北向南逐步增加ꎻ冬季ꎬ各个子区域升温程度均较低ꎬ东北沿海地区、华北沿海地区北部以及江南沿海地区的天目山、临安等地的气温呈降低趋势ꎬ华北沿海地区南部以及黄淮、江淮、江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升温程度由北向南均呈增加趋势ꎮ

趋势变化程度因区域不同而各不相同ꎮ就各个子区域而言ꎬ江南沿海地区的气温年际趋势倾向率变化范

0.16~0.18℃􀅰(10a)-1、0.25~0.28℃􀅰(10a)-1、0.17~0.21℃􀅰(10a)-1、0.05~0.07℃􀅰(10a)-1ꎮ就

 第5期高弋斌ꎬ等:1951—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537􀅰

3.5 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3.5.1 下垫面的改变 区域气候的变化是多种下垫面参数改变共同作用的结果ꎬ且其影响过程往往十分复杂ꎮ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带ꎬ城市快速扩张、耕地大面积减少和自然植被退化严重是该区景观变化最主要的特征[22]ꎬ使得地表辐射通量增大ꎬ气温亦随之增高ꎮ本研究结果显示在1951—2016年间沿海地区气温呈持续上升趋势ꎬ且就各个子区域而言ꎬ由北向南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增加ꎬ各子区域的气温趋势倾向率也逐步增加(表2)ꎬ与我国沿海地区下垫面的改变对气温的影响特征相一致ꎮ此外ꎬ近年来北京、济南、天津、杭州和广州等快速城市化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3.5.2 人口增加与能源消耗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ꎬ能源消耗和人口数量也随之增加ꎮ对我国沿海地区1951—2016年人口数量和1985—2016年能源消耗总量进行分析可知(图3)ꎬ沿海地区的总人口和能源消耗总量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ꎮ人口数量的递增ꎬ加之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增ꎬ直接增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的强度ꎬ使得原有生态系统的气候调节压力不断增加ꎮ另一方面ꎬ人口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ꎬ由此使得大气中CO2的浓度不断上升ꎬ进而产生“温室效应”ꎬ致使气温上升[24]ꎮ

城市热岛效应ꎬ在很大程度上均因城市扩展导致地区气温升高[23]ꎮ

Hangeoftotalpopulationincoastalareas

(a)沿海地区人口数量变化

图3 中国沿海人口数量与能源消耗总量变化

Changeoftotalenergyconsumptionincoastalareas

(b)沿海地区能源消耗总量变化

Figure3 ChangeoftotalpopulationandenergyconsumptionincoastalareasofChina

3.5.3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与台风影响 目前ꎬ已有许多专家学者探讨了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各地区气候的影响ꎬ研究表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或不能直接影响某一地区的气温ꎬ但可通过大气环流以遥相关作用影响东亚季风系统ꎬ间接影响各地区的气候变异[25]ꎮ厄尔尼诺事件的发生通常会导致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暖冬ꎬ就具体地区而言ꎬ东北地区易出现冷夏、北方地区出现较常年更早的初霜冻日ꎬ并且易加剧我国夏季降水量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ꎬ致使各地出现旱涝灾害频数增加和程度更为严重ꎻ拉尼娜现象发生时ꎬ黄淮地区易出现冷冬ꎬ长江流域易出现多雨洪涝ꎮ相关资料[26]显示ꎬ在1977年9月—1978年2月和1979年9月—1980年1月太平洋中部、东部共出现2次厄尔尼诺现象ꎬ且在此期间ꎬ发生1次拉尼娜现象ꎬ这与本研究得出的东北沿海地区在1978、1979和1981年气温发生突变的时间节点相一致ꎮ此外ꎬ在1986年8月—1988年2月、1991年5月—1992年6月、1994年9月—1995年3月和1997年4月—1998年4月ꎬ共出现4次厄尔尼诺现象ꎬ在这4次厄尔尼诺现象前后均发生了拉尼娜现象ꎬ本研究中江淮、江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发生气温突变的时间也与这几次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出现的时间相吻合ꎮ2015—2016年ꎬ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堪称“百年最强”厄尔尼诺事件[27]ꎮ袁媛等[28]研究表明在厄尔尼诺年盛期我国华南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ꎬ2015年我国长江以南大部地区降水量也表现出明显偏多的特征ꎬ尤其是华南地区较常年偏多1.6倍以上ꎬ也是1980年以来降水量最多的一年ꎮ由此可见ꎬ我国江淮、江南和华南沿海地区在2015年前后分别出现降水量持续异常偏多的特征正是对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典型响应ꎮ另外ꎬ台风现象对降水量亦具有较大程度的影响ꎮ在本研究中ꎬ尽管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并未发生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ꎬ但1951和1952年夏、

􀅰538􀅰

森 林 与 环 境 学 报第39卷 

秋季节沿海一带台风频发ꎬ从而使得江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发生突变ꎬ该区多地出现严重的洪涝灾害[29]ꎮ此外ꎬ高晓梅等[30]利用t检验方法对台风偏多期进行了显著性检验ꎬ发现1952—1966年为显著的台风偏多期ꎬ台风频数增加ꎬ会造成区域降水量明显上升ꎬ这与我国江淮和黄淮沿海地区发生降水量突变的时间范围相一致ꎮ

4 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我国沿海地区及其6个子区域1951—2016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年际、季节的趋势检验以及突变分析ꎬ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沿海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ꎬ全区气温年际趋势倾向率为0.17℃􀅰(10a)-1ꎻ年降水量虽然波动较大ꎬ但总体未有显著趋势变化ꎬ气候总体趋于变暖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明显ꎮ季节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ꎬ夏季升温速率最快ꎬ其次是秋、春和冬季ꎬ其年际变化率分别为0.27℃􀅰(10a)-1、0.18℃􀅰(10a)-1、0.17℃􀅰(10a)-1和0.05℃􀅰(10a)-1ꎻ沿海地区季节降水量无显著变化趋势ꎮ(2)沿海地区各子区域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ꎬ且年际趋势倾向率较为相近ꎬ除东北沿海地区为0.23℃􀅰(10a)-1外ꎬ其余区域均在0.15℃􀅰(10a)-1左右ꎻ各区域季节气温亦均呈显著上升趋势ꎬ但升温程度因区域不同而各不相同ꎮ各区域年降水量均无显著变化趋势ꎬ季节降水量仅个别地区存在显著趋势ꎮ各区域年际气温和降水量均存在突变现象ꎬ具体突变时间各异ꎬ影响气候变化和突变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ꎬ主要为下垫面的改变、人口增加、能源消耗、厄尔尼诺布特征ꎬ各子区域气温变化程度各异ꎻ沿海地区气温季节趋势倾向率均呈自北向南、由内陆向沿海逐步增加的空间分布特征ꎬ趋势变化程度因区域不同而各不相同ꎮ沿海地区位于低海拔区域ꎬ气候变暖会致使水体受热膨胀进一步加剧海平面上升ꎬ加之气温与降水量突变现象多发ꎬ这将给该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ꎮ同时ꎬ气候变化通过海平面上升、海水表层温度上升、风暴潮、海水入侵和海岸带侵袭ꎬ以及海洋酸碱度变化等直接或间接地对沿海地区造成影响ꎬ导致沿海农田、湿地、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与消失ꎬ制约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31-32]ꎮ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并尽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和方案ꎬ进一步加强对沿海地区气候变化影响与响应机制的监测和研究ꎬ以应对不确定性的气候变化ꎮ

参考文献

[1]ZHANGWꎬPANX.StudyonthedemandofclimatefinancefordevelopingcountriesbasedonsubmittedINDC[J].

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ꎬ2016ꎬ7(1/2):99-104.[3]吴绍洪ꎬ高江波ꎬ邓浩宇ꎬ等.气候变化风险及其定量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ꎬ2018ꎬ37(1):28-35.

/拉尼娜现象和台风现象ꎮ(3)在空间上ꎬ沿海地区气温年际趋势倾向率呈自北向南逐步增加的空间分

[2]ZHAISYꎬSONGGXꎬQINYCꎬetal.ClimatechangeandChinesefarmers:perceptionsanddeterminantsofadaptive

strategies[J].JournalofIntegrativeAgricultureꎬ2018ꎬ17(4):949-963.[4]蔡榕硕ꎬ李本霞ꎬ方伟华ꎬ等.中国海岸带和沿海地区全球变化综合风险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ꎬ2017ꎬ19(6):

24-29.[5]NORRISJRꎬALLENRJꎬEVANATꎬetal.Evidenceforclimatechangeinthesatellitecloudrecord[J].Natureꎬ2016ꎬ

536(7614):72-75.[6]胡刚ꎬ宋慧.基于Mann ̄Kendall的济南市气温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2ꎬ

26(1):96-101.[7]CHENMYꎬXIEPPꎬJANOWIAKJEꎬetal.Globallandprecipitation:a50 ̄yrmonthlyanalysisbasedongauge

observations[J].JournalofHydrometeorologyꎬ2002ꎬ3(3):249-266.[8]FENGRꎬYURDꎬZHENGHWꎬetal.SpatialandtemporalvariationsinextremetemperatureinCentralAsia[J].

InternationalJournalofClimatologyꎬ2018ꎬ38(S1):e388-e400.

[9]林璐ꎬ刘金涛ꎬ甘升伟ꎬ等.基于TFPW ̄MK法的太湖流域湖西区降水时空变化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ꎬ2018ꎬ

36(4):1-5.[10]符艳红ꎬ谢世友ꎬ高洁.基于Mann ̄kendall法的嘉陵江流域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ꎬ2018ꎬ40(6):132-139.[11]侯西勇ꎬ应兰兰ꎬ高猛ꎬ等.1998—2008年中国东部沿海植被覆盖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ꎬ2010ꎬ30(5):735-741.[12]王晓利.中国沿海极端气候变化及其对NDVI的影响特征研究[D].烟台: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ꎬ2017.

 第5期高弋斌ꎬ等:1951—2016年中国沿海地区气温与降水量的时空特征

􀅰539􀅰

[13]程玉琴ꎬ尤莉ꎬ朱宇ꎬ等.赤峰市气候季节划分方法及应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17ꎬ31(4):171-177.[14]陈忠升.中国西北干旱区河川径流变化及归因定量辨识[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ꎬ2016.

[15]ꎬ严登华ꎬ黄站峰ꎬ等.近52年来滦河流域气候变化趋势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ꎬ2011ꎬ25(7):134-139.[16]符淙斌.气候突变现象的研究[J].大气科学ꎬ1994ꎬ18(3):373-384.

[17]康淑媛ꎬ张勃ꎬ柳景峰ꎬ等.基于Mann ̄Kendall法的张掖市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分析[J].资源科学ꎬ2009ꎬ31(3):

501-508.[18]赵嘉阳ꎬ郭福涛ꎬ梁慧玲ꎬ等.福建长汀红壤区1965—2013年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ꎬ2016ꎬ45(1):77-83.[19]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2版.北京:气象出版社ꎬ2007.

[20]李庆祥ꎬ董文杰ꎬ李伟ꎬ等.近百年中国气温变化中的不确定性估计[J].科学通报ꎬ2010ꎬ55(16):1544-1554.[21]佟金鹤.1965—2014年我国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ꎬ2016ꎬ44(12):229-235ꎬ259.

[22]刘纪远ꎬ匡文慧ꎬ张增祥ꎬ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格局[J].地理学报ꎬ

2014ꎬ69(1):3-14.[23]LINWSꎬSUICHꎬYANGLMꎬetal.Anumericalstudyoftheinfluenceofurbanexpansiononmonthlyclimateindry

autumnoverthePearlRiverDeltaꎬChina[J].TheoreticalandAppliedClimatologyꎬ2007ꎬ89(1/2):63-72.[24]蒋洁ꎬ卫承霏ꎬ钮敏.亚太地区气候移民的动因剖析与应对策略[J].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ꎬ2016ꎬ

44(2):88-93.[25]李煜ꎬ陈敏ꎬ罗剑锋ꎬ等.1951—2016年长江中下游气候变化及其与厄尔尼诺/拉尼娜的相关性[J].三峡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ꎬ2018ꎬ40(6):16-21.[26]严韬ꎬ徐明洁ꎬ葛非凡ꎬ等.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区域气温的影响与预测:以沈阳地区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

报ꎬ2019ꎬ46(1):57-64.[27]刘毅.百年最强厄尔尼诺形成(绿色家园)[N].人民日报ꎬ2016-03-19(10).

[28]袁媛ꎬ高辉ꎬ贾小龙ꎬ等.2014—2016年超强厄尔尼诺事件的气候影响[J].气象ꎬ2016ꎬ42(5):532-539.[29]郭丽萍.浅析建国初期我国对自然灾害的应对[J].兰台世界ꎬ2010(22):64-65.

[30]高晓梅ꎬ江静ꎬ刘畅ꎬ等.近67a影响山东台风频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若干气候因子的关系[J].气象科学ꎬ2018ꎬ

38(6):749-758.[31]雷茵茹ꎬ崔丽娟ꎬ李伟ꎬ等.气候变化对中国滨海湿地的影响及对策[J].湿地科学与管理ꎬ2016ꎬ12(2):59-62.[32]尹伟伦.全球森林与环境关系研究进展[J].森林与环境学报ꎬ2015ꎬ35(1):1-7.

(责任编辑:江 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