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等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一等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学 科: 小学语文

单 位:

姓 名: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否属于 否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学科 相关 领域 教材 小学语文 学段: 中段 关联阅读 书名:三年级语文下册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1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新课程理念还强调拓展语文教育资源,提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故本课设计了拓展资源使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加深了解、在结合对现在中国崛起资料的收集,让学生形成对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三年级下册北京版第五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看见其他国家在我国争夺土地,看见城墙残缺不全,非常气愤。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当时中国处于落后的状态,是理解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读书原因的关键,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但还不能完整概括课文意思,对文中重点词语还不能准确把握,且对“伟人”理解不够透彻。另外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不易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年级 三年级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教学目标: 1. 联系上下文理解“五花八门”“残缺不全”“振兴祖国”“宏图大志”词语的意思; 2. 能联系全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通过探讨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的过程,学生能够用因果关系理清文章的结构 ,并能学习这种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 3.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能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悟周恩来的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表格式) 教师活动 1.谈话:同学们为什么每天都 一、 能坚持来学校努力读书? 联系主题,2.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谈话导入 3.齐读、分较色朗读:周恩来(2分钟) 是一位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人。 二、 1. 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联系资料 篇课文,请大家自由读2-3自然段,并思考:从课文的叙交流背景 述中,你能看出小时候的周恩(10分钟) 来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勤学好问、爱国、有民 族荣誉感、有志向。 教学环节 学生活动 1.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回答自己读书的原因。 2.学生可快速找到: 周恩来是一位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人。 3.齐读、分较色朗读:周恩来是一位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人。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从“上课认真,喜欢阅读,善于思考,经常与同学讨论问题”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个勤于动脑、刻苦学习、勤学好问的人。从“周恩来看见中国的土地被侵略,非常气愤”可以看出周恩来是一设计意图 从自己的读书原因导入本课,在课文学完后再回到自己的读书原因,可了解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原因。 本文是描写人物的文章,在进入课文之前先通过反复阅读周恩来是一位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人强化周恩来的人物形象,为第

2.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城墙残缺的图片 (通过看当时城墙残缺不全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当 时的场景) 3.能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理解 一说当时的社会状况到底是“中华落后” 什么样的吗? 个心系祖国、有民族荣誉感的人。) 2.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叙述当时的社会状况。(围绕当时中国处于落后的状态叙述) 3.学生结合资料和视频再谈感受,再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一段,有感情的朗读。 1. 学生能快速提取信息: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指名学生读,指导学生读出坚定而响亮的语气。 3.生齐读 4.生回答自己对于“中华崛起的理解” 5.在理解中华崛起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找出其他同学四环节怀念周恩来做铺垫。 在预习作业中,布置搜集20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汇报资料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唤起情感共鸣,为走进课文,走近人物作了情感铺垫。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当时周恩来坚定为中华崛起读书的志向。反复诵读,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理解“中 4.走进100年前的中国,看看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子?播放视频(2分钟) 教师补充:当时,战争在东北地区爆发,战争让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导致很多家庭都家破人亡,人们四处流浪,吃不上饭,受尽了帝国主义的欺辱,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建造楼房,强占租界,把中国瓜分的四分五裂,还让我们割地赔款,我们受尽了屈辱。 5.带着感情读第二自然段(师根据生读的实际情况相机评价) 1.再这样的背景下,一次上修身课,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为三、 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是怎么回研读文本 答的? 2.指名读“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读中感悟起而读书”(指导读出“坚定(17分钟) 而响亮的语气”) 3.齐读: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 4.结合当时社会背景,理解理解 “中华崛起”的真正含义。 “中华崛起” 5.对比其他同学的和周恩来回答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6.师生分读 出示其他学生的回答和周 恩来的回答,师读其他同学的回答 师:所以当其他同学说为了学 知识,懂道理 周恩来说:我是我了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其他同学说为了可以做官 周恩来说:我是我了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其他同学说为了可以记账 周恩来说:我是我了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其他同学说为了发财 周恩来说:我是我了中华之崛 起而读书 过渡:“好,为中华之崛起! 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 周生!”老师在这里为什么要 重复两遍呢? 7. 理解老师为什么重复周恩 来的话。 8. 再理解老师重复两遍的基 础上在读老师的话 9.自由阅读第4自然段,寻找 周恩来东渡日本留学前的临 别赠言。 齐读:志在四方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感受 之时 “中国腾飞” (从“腾飞”体会现在中国的 变化) 10.体会现在腾飞的中国 11.看视频(2分钟) 过渡:我们在一次感受到了 中国的崛起,也正是因为有了 周恩来这样心系祖国的伟人, 我们才能有今天,周恩来,这 一生,为我们国家做的太多太 多,他早年参加五四运动,领 导了南昌,向反动 派打响了第一,当时全国人 民都处在巨大的悲痛中,就让 回答和周恩来回答的不同。 6.生读周恩来的回答 生说自己对老师重复两遍(惊喜、感动、赞叹) 8. 再读老师的话 9. 分角色朗读学生和老师的对话 10.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临别赠言:志在四方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之时。 11.生结合课前资料具体说中国哪方面腾飞了。 生看视频。 12.结合视频再谈现在中国崛起,和20世纪初中国落后进行对比。 华崛起” 找出其他同学的回答和周恩来回答本质上的不同:其他同学读书为了自己,周恩来读书为了国家。 感受现在祖国的崛起和腾飞,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为下文怀念周恩来做好铺垫。

四、 怀念伟人 情感升华 (11分钟) 理解“伟人” 我们走进第二篇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 12.结合视频再谈感受,和第一次搜集到的中国落后资料进行对比。 1.自由读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节选。 2.初读第一段(配乐)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3都有哪些人来送总理?(提取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三类人代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 4.人们为什么那么尊敬爱戴周总理?(理解人物) 5.指名读第二段(配乐)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6周总理在我们熟悉的十里长街上都做过些什么? 1.生自由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 2.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谁来送总理? (老人、年轻人、孩子) 3.回答问题 4.回到周恩来是一位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人。 5.读第二自然段 6.回到周恩来是一位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人。 7.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谈自己读书的原因。 预设:爱国的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从小立志的精神 8.齐读: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里周恩来是一位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伟人融入《十里长街送总理》,学生能对人物了解更立体全面。 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过渡:可如今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了,再指导朗读: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 7. 师范读第三段 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 8.追问:周总理人回不来,什么精神能永远留下来? 9.学完这篇课文,再说说今天的我们应该以什么为目标而读书呢? 10.同学们,你们都像当年的周恩来一样有志向,我们对他最好的怀念就是努力读书。让我们最后在一起坚定而响亮的说出: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爱周国恩 坚定志向 之来 坚持志向 人 宏图大志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具有浓烈爱国情感的艾章 ,是新课程强调人文精神的体现,力求能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的理解“伟人”,本课教学特点如下: 1.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 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当时中国的落后,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2.深入文本,关联阅读 本节课,通过关联两篇课文,从周恩来的一生去追寻他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并具体介绍怎么立志、通过拓展资料从宏观上了解周恩来的一生,让学生深入文本,再朗读中体会人物感情、师生分读中体会立志原因、情感交流中怀念人物,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本课始终立足文本,以读为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段,走进文本,品词析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想象,探究中激发情感,获得个体体验,产生心灵共鸣,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周恩来的伟大志向。通过多向的交流,拓宽学习的渠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并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成为课堂的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