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实力外交: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外交新选择
——以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危机为例
内容摘要: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利益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拓展,而地区矛盾的出现甚至局势的恶化对中国外交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客观上推动着中国外交的转型。中国在非洲尤其是苏丹拥有重大的石油利益,达尔富尔危机威胁到中国的石油利益,加之西方国家的高调介入,达尔富尔问题迅速全面国际化,并成为西方媒体责难中国“新殖民主义”的借口,极大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欧美国家主张制裁苏丹,用强制手段解决人道主义危机,其背后有染指苏丹石油资源及打压中国崛起的意图。中国反对动辄制裁,主张政治协商和人道主义援助解决达尔富尔危机,并通过多边外交、双边协调和驻苏企业发挥作用等途径,使政治解决达尔富尔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对非外交正处在战略转型期,意识形态的弱化,交流领域的多元化,以及合作性质由无偿援助到注重互利双赢的三重转变,符合全球化趋势,同时也呼吁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外交,巧实力外交应该成为全球视野下中国外交的新选择。 关键词:巧实力;外交;石油利益;达尔富尔问题;国家形象
Abstrac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hina’s “going out ” strategy , the interest of China are beginning to expand throughout the world .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regional conflicts and even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have put a new challenge in the way of China, hampering the effort of securing China’s oversea interests as well as pushing forward the transition of China’s foreign policies. On the one side, The Darfur Issue has threatened China's oil benefits, and China's national image was harmed since the West criticizes China as New Colonialism in Darfur. U.S. insists on applying sanctions against Sudan with its own idea behind the scenes that are having the finger in the pie of Sudan's fossil energy and suppressing China. On the other side, China advocates solving the Darfur Issue by politic negotiation and assistance, and taking the advantage of multilateral diplomacy, bilateral cooperation and Sudan-based companies. China's foreign policy need to be more flexible and effective, and Smart Power should be the choice of China's new policy.
Keyword: Smart power, foreign policy, oil benefits, Darfur Issue, national image
一、 达尔富尔危机,中国外交面临的难题
中国在达尔富尔危机中所面临的难题,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权益拓展和安全维护,以及政治领域的国际竞争和国家形象塑造,无论哪个方面的挑战,都对中国外交转型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1、 中石油在苏丹权益的安全困境
1
近年来中石油在苏丹的利益经受着由内到外两方面的损害。先是在2003年面临苏丹国家石油公司的合纵联横有意打压,不但在招标过程中所获不多,甚至连第一大股东的权益也得不到保障,项目所得与自身实力简直不成比例,坐看马来西亚公司成为3/7区块工程招标的最大赢家而徒叹奈何。2004年起又面临着国际社会对苏丹石油业随时可能的制裁以及国际石油巨头们的虎视眈眈。1556、15号决议都将威胁制裁的矛头直指苏丹的石油工业。事实上,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勘探过苏丹6/3/7区块的美国雪佛龙公司,就一直在渴望重返苏丹。前者与苏丹对中石油既崇敬又担心,害怕中石油垄断整个行业,成为新的国中之国不无关联;后者反映出“达尔富尔问题对中国在苏丹利益的安全内涵不仅是即时的,而且是长远的,多方面的”①。中石油不仅仅只是一个个例,而是众多中国海外企业权益所遭遇安全困境的一个缩影。
中国石油在非洲业务分布图②
2、 达尔富尔危机背后的大国博弈
达尔富尔地区因为争夺水草、土地、牧场,部族之间发生矛盾直至冲突是一个古老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目前这场危机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就断断续续开始了,只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冲突并未引起西方国家的太多关注。然而自2003年以来,达尔富尔的冲突趋于升级,更重要的是,由于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的突然高调介入,达尔富尔地区的部族冲突迅速全面国际化,升级为新的国际热点问题,并被联合国审定为“当代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而且,相对于联合国认定的冲突造成死亡人数7万人,苏丹1956年后持续了21年的南 ①②
王猛:《中国参与中东: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第171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5年度报告》,转引自苏文:《十‘年风雨,十‘年辉煌——中国石油进入非洲十周年专题》,2006年11月06日(4219期)第一七版,
http://www.cnpc.com.cn/Paper/2006/11/06/plate7/b34e6867-25de-42c0-b3a9-e7bdbddc6c25.htm。
2
北内战导致了200万人丧生,200万人丧生的事态远比7万人严重得多,美国对达尔富尔危机和苏丹内战却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不得不让人怀疑美国高度重视达尔富尔背后的用心。
美国积极介入达尔富尔危机,意图制裁苏丹,有其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的双重考虑。非洲一度是美国外交中备受冷落的角色,“不属于美国的战略利益范围”(小布什语),但随着新世纪以来油价的持续高企,以及苏丹巨大石油储量的探明,美国开始动用外交手段拉拢非洲的产油国家,“达尔富尔危机为其进入苏丹这个新兴的石油出口基地洞开了方便之门”
①
。在美国的石油工业巨头们看来,要重返苏丹最好的办法就是趁机把达尔富尔问题国际化,
利用达尔富尔问题驯服苏丹巴希尔,通过对苏丹现政权的施压达到对该地区石油资源分配的重新“洗牌”。②
除了现实的经济利益因素外,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积极推动制裁苏丹的另一考虑因素。苏丹石油项目是中石油在海外最大、最成功的合作项目,苏丹因之成为中国最大的一块海外利益区。正是忌于中国在苏丹已经颇具规模的巨大战略利益,美国才不遗余力寻求制裁苏丹,试图通过争夺非洲事务话语权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维护美国全球利益。而美国利用苏丹问题对中国施压只不过是中美非洲博弈的一环。
英法等西方国家基本上与美国亦步亦趋,他们宣称其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道德责任”,在政治上谴责苏丹的“种族灭绝”;经济上威胁制裁苏丹的石油业;军事上,英国率先提出军事干预行动,法德也随之附和,美欧都对向苏丹南部派遣维和一事态度积极。一般的分析认为,美欧对达尔富尔危机的军事干预,既为在利比亚建立军事据点创造机会,更为以后进入苏丹等非洲新兴产油国创造条件。③
积极介入苏丹达尔富尔危机的其它相关各方动机和目的各不相同,俄罗斯、日本的举动也值得关注。俄罗斯出于“大国战略”考虑而支持苏丹,一反苏联军工官僚主义传统,提前半年向苏丹交付了米格-29战机等先进武器;日本则把参与“联合国苏丹维和活动”作为“最初的试金石”,经济为政治开道,试图加大参与国际事务的力度。
3、 国家形象的建构困境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给其他国家及其公众留下的综合印象。作为一种可信度的标志,国家形象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而且反映出国人“对自身所处位置的重新定位,对国际社会的某种新的承诺,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和一种深层次的文化思考”。④“当世界大国在追求普世性的价值观时,对价值相对论的强调就显然失去了战略上的制高点,而缺乏意识形态包装的利益追求只会进一步削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软实力”⑤。
西方有成见地渲染达尔富尔危机中的“中国因素”,蓄意将达尔富尔这一非洲国家的内部问题同中国的外交联系起来,并将中国在非洲的正常经贸活动刻意描绘成“新殖民主义”,中国参与国际事务中虽然话语权有所提高,但西方媒体、组织以及政界人士利用 ①
②
刘鸿武 李新烽 编著:《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参见贺文萍:《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与中国》,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11期,第6~8页。 ③
参见王猛:《中国参与中东: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 ④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183页。 ⑤
刘鸿武 李新烽 编著:《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197页。
3
手中强大的工具,牢牢把握着国际的主导权,西方媒体的一些恶意虚假报道,给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油田地区的艰苦环境和投保产的压力使得参与管道建设的工人们疲惫不堪,法新社因此报道说中国集中了2000名廉价囚徒在苏丹建管道,这种扭曲的报道在世界各国制造了很坏的影响,巴黎机场就因担心囚徒混入而不允许从苏丹去欧洲出差的中国工人出关。①
二、 中国参与政治解决达尔富尔危机的外交努力
国际社会的关注使达尔富尔地区的危机由苏丹国内部族间的冲突全面国际化,目前危机处理的参与者主要是非盟、联合国以及其他相关国家。就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方向而言,中国和西方国家并没有根本的差别,都是为了解决达尔富尔危机,避免人道主义灾难进一步恶化。区别在于西方国家主张对苏丹施压,用制裁的方法解决争端,而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对话和耐心协商寻求达尔富尔危机的政治解决。中国参与政治解决达尔富尔危机的外交努力,从外交途径来看,可分为多边外交、双边协商和驻苏企业发挥作用;从外交形式上看,初步体现出多元化趋势,首脑外交、外交、经济外交、民间外交等多方并举;反映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外交对意识形态的强调到弱化、交流领域的多元化、合作性质由无偿经济援助到注重互惠共赢的三重转变。
1、通过多边和双边途径同有关各方沟通和对话,缩小分歧,达成共识,以及企业在当地的行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危机的作用。
自达尔富尔危机爆发以来,中方一直通过元首互访、派遣特使、互通电话、互致信函、任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在联合国等场合开展协调等方式,积极与各方沟通,缩小立场分歧。
多边途径主要是发挥联合国和非盟的作用。在联合国介入达尔富尔问题之前,非盟一直在斡旋、推动苏丹与反对派武装进行和谈。中国强调“达尔富尔是苏丹的达尔富尔,其次是非洲的达尔富尔”,因此一直强调并以实际行动支持非盟发挥积极作用,维持达尔富尔地区相对稳定和推进和平进程。2006年11月,为和平解决达尔富尔问题,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安南提出联合国分三阶段向非盟驻达尔富尔提供支援的计划,苏丹由于担心某些西方国家利用联合国损害苏丹的主权和国家利益,因此反对把维和任务移交给联合国,拒绝接受“安南方案”。正是由于中国的积极斡旋,苏丹才原则上接受安南提出的方案并表示愿意在此问题上进一步灵活处理。2007年6月12日,苏丹宣布无条件全面接受“安南方案”第三阶段方案。
多边协调虽然基础广泛,但容易陷入僵局,实质上绝大部分苏丹无法接受的提案,背后推动者基本都是美国及其盟友,中国想要推动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双边外交协调美国和苏丹的立场。“美国是介入达尔富尔问题最深的国家”②,通过双边渠道与美国协调立场是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关键。2004年以来,达尔富尔问题成为中美之间的重要外交议题之一。中美协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消除误解和敌意,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更好地参与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进程。在达尔富尔问题上,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相关有着较深的误解。美国国会还将达尔富尔问题与北京奥运会联系起来,几次通过提案号召抵制北京奥运会。为此,2007年7月,中国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刘贵今专门赴美拜会多名 ①②
周劲松 赖泽武:《工作在苏丹》:http://www.makuielys.info/wenz2/xr_html/articles/is7/450.html 孙学峰 金峰:《试析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方式》,载《国际论坛》2009年5月,第11卷第3期
4
议员和名人,解释中国为解决达尔富尔问题所付出的努力。①
双边外交的另外一个工作重点就是推动苏丹的转变。得益于长期友好的状态和紧密的双边关系,中国得以对苏丹进行劝和促谈的外交努力,具体途径包括元首会晤、特使外交等。2006年11月,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苏两国元首就安南方案进行了沟通。2007年2月2日,在峰会后的首次非洲之行中访问了苏丹,提出处理达尔富尔问题应遵循的四项原则:尊重苏丹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对话和平等协商;非盟、联合国等应该在达尔富尔维和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地区稳定。②中国先后向达尔富尔地区派遣了5个了解实地情况的特使团,2007年5月10日,首次任命了以达尔富尔问题为近期工作重点的中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应该说,苏丹能够有保留地接受安
③
南方案及安理会第1769号决议,同中国的斡旋与协调有重要关系。中国在促成安南三阶段
方案实施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得到了其它有关各方的公认和赞赏。
为缓和达尔富尔危机作出不懈努力的还有在苏丹的中资企业,他们遵守苏丹法律法规和国际法获得的合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把从苏丹获得的利润的很大一部分回馈社会和石油社区。中国公司在当地的修路架桥和兴建医院之举包括:投资5000万美元帮助建造南达尔富尔地区供水项目,修建85公里长的供水管道,打井46口,修建20所电站,提供120所活动板房的学校。中石油在苏丹南部黑格里地区捐资修建的医院对所有前来就医的病人实行免费治疗。④
2、通过首脑外交、特使外交、援助外交、经济外交、民间外交等多元化的外交形式,充分动用各种资源开展外交活动
⑤
首脑会晤的主要作用是提出解决政治僵局的明确建议,推动苏丹的转变。2007
年2月,对苏丹进行国事访问,并向苏丹总统巴希尔明确提出了正确处理达尔富尔问题的四项原则⑥,强调尊重苏丹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对话、推动苏丹、联合国和非盟保持三方合作。达尔富尔问题僵局随之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2007年4月,苏丹宣布接受在亚的斯亚贝巴会议上同非盟、联合国达成的共识,原则同意启动第二阶段方案。
特使外交的主要作用在于广泛开展穿梭外交,及时表达立场并实地解决有关问题。
⑦
2007年4月,中国特使翟隽对苏丹进行了为期4天的访问,苏丹总统巴希尔会见了翟
隽。翟隽还访问了达尔富尔地区,会见了北达尔富尔州和南达尔富尔州的州长及其他,并参观了3个难民营,与当地各界代表和难民进行了座谈,实地了解达尔富尔地区的人道主义和安全状况。5月10日,中国任命刘贵今大使为首任中国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并宣布其近期工作重点将围绕达尔富尔问题展开,5月19~23日,刘贵今大使访问了苏丹,他广泛接触了苏丹高层,并到达尔富尔难民营实地考察。6月13~24日,刘贵今大使 ①
《中国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2007年9月18日,参见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363782.htm ②
参见《人民日报》,2007年2月3日。 ③
姜恒昆 罗建波:《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对中国外交的启示》,《西亚非洲》2008年第3期 ④
参见 刘鸿武 李新烽 编著:《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03页。 ⑤
孙学峰 金峰:《试析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方式》,载《国际论坛》2009年5月,第11卷第3期 ⑥
《同苏丹总统巴希尔会谈》,2007年2月4日,参见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xybfs/xwlb/t294619.htm ⑦
孙学峰 金峰:《试析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方式》,载《国际论坛》2009年5月,第11卷第3期
5
访问了南非、埃塞俄比亚、埃及、苏丹等非洲四国及非盟、阿盟总部,随后出席巴黎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与有关方全面深入地进行沟通与协商,阐述中方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立场和所发挥的作用,为推动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做出了积极贡献。
传统的援助外交在达尔富尔危机中表现为人道主义援助和捐款。截至2007年底,向非洲联盟提供了180万美元的捐助,向专为达尔富尔政治谈判斡旋工作提供的联合国信托基金捐款50万美元;仅在2007年就分5批向达尔富尔提供了8000多万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物资,为北达尔富尔州的供水工程提供优惠贷款9000万美元,提供了多项恢复生产和发展所需的物资,包括运输工具、发电机、水泵等。①
非组织主要是公司在当地发挥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达尔富尔问题的解决。自1995年进入苏丹以来,中国的石油企业帮助苏丹建立起整套完善的石油工业体系,
②石油项目全部投产后,苏丹每年可增加国内生产总值约17亿美元。达尔富尔危机爆发以来,
中石油坚持正常的石油贸易。为改善苏丹社会经济状况,维护两国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2007年,苏丹全年出口石油及石油制品84.19亿美元,其中向中国出口就高达70亿美元。③
此外,在苏丹众多的中国公民也对达尔富尔危机做出过各种各样的贡献。在苏丹办农场的中国农民以勤劳和智慧开拓着苏丹市场,结束了欧洲阔叶青菜一统苏丹市场的时代,供应着苏丹市场上的绝大部分阔叶青菜。他们积极参与所在地的地方治理,以新型的人文情怀丰富了新时期的中国国家形象。南达尔富尔很多拥有土地却不会耕种的苏丹人,就希望学习中国人的灌溉技术和耕种经验。④
三、 巧实力,中国还差多远
中国对非外交正处在战略转型期,经历着意识形态的由强调到弱化,交流领域的单一到多元化,以及合作性质由无偿援助到注重互利双赢的三重转变。最近30年的中国外交一直 ①
数据来源:刘鸿武 李新烽 编著:《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丹大使馆经商处:《中国在苏丹的石油项目》:http://www.krcsd.com/sudan/news/5.htm ③
《苏央银行发布2007年外贸情况》。2008年4月14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丹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http://sd.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804/20080405476255.html ④
参见石华 谷棣:《达尔富尔重建之路有多远》,载《西亚非洲》2007年第12期,第70页。
6
朝着负责、又开通的外交大国方向过渡,不断增多增强的社会性参与和部门间制衡也推动了决策进程的民主化,然而与西方同行相比,与对外事务日益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行为体相比,中国的外交仍显单纯和单薄。这种缺陷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中国行为体忽略了多数对象国多元社会的现实,尤其是对一些发展中国家中部族势力的强大影响以及反武装的实力估计不足,似乎认为只要和搞好关系就等于搞好了与整个对象国社会的关系,因而在参与对象上太过侧重国家路线而忽略了其它社会势力,在参与方式上则是外交部门一家独自应对外部各个层面的举动,经常给人“被动应对、粗疏僵硬、力不从心”的印象。
①
以中石油在苏丹的权益困境为例,中国对非洲石油资源的开发,不仅有助于减轻对中东
石油的依赖,而且对促进中国与非洲间传统合作关心的转型有着特殊意义。其中,中石油经营苏丹最久,但各油田均靠近地区。自2004年以来,中石油在苏丹的利益遭遇多重挑战,凸显了长久以来中国海外投资与外交的多方脱节。
其一,数年来,中石油在当地无偿援助建设医院、学校等公益事业累积达2000万美元,但对预防或缓解达尔富尔危机却为力,只能坐视事态恶化。对于一介公司来说,这确实已是极限,然而作为国家外交,除了关注国际间纵横,与打交道之外,还应介入海外投资地的地方治理,介入直接管理投资之外的更广泛的援助活动,包括协调国际非组织在当地的活动,避免当地社会危机的恶化,这与中国在非洲传统的“援助外交”相去甚远,却体现真正的大国责任。其二,中资石油企业在当地缺乏稳固的外交保护伞。即使与从中国石油投资获益匪浅的苏丹打交道,在督促苏丹维护中国石油利益方面,中国外交仍然欲振乏力。其中的例证就是,在苏丹3/7区块管道项目的招标中,中石油的市场主导地位没有受到苏丹业主应有的尊重,多次遭到合纵连横的打压。此外,苏丹业主还尤以让中断20年的法国能源集团于2004年初重返苏丹,以期改变苏丹石油产业的竞争格局。②
为了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利益,中国外交需要更为积极有效的行动,为海外企业权益提供牢固的外交保护伞;与此同时,突破外交部门单独应对外部所有层面的单一参与方式,摆脱依赖心理,企业参与地方事务的治理,避免地方社会危机的恶化;发展公众外交,每个走出国门的中国人都是“民间大使”,都有参与国际事务、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及国家形象的神圣使命。鉴于现代外交已经由单一的外交发展成总体外交,外交、首脑外交、政党外交、议会外交等同时并存,经济外交、军事外交、文化外交等并行发展,官方外交、民间外交相辅相成③,西方这种相对成熟的多元化灵活外交手法值得中国行为体借鉴。
2004年,美国学者苏珊尼·诺瑟提出“巧实力”(smart power)概念,强调综合运用硬实力和软实力来实现美国外交目标,即实行巧实力外交。巧实力外交已经成为奥巴马新战略转型期摆脱当前困境,力图重振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外交新选择。
国际舞台上的较量,既展现在经济军事等硬权力层面,也包含有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软实力内容。巧实力是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巧实力既不是硬实力,也不是软实力。 ①
参见王逸舟:《中国外交30年:对进步与不足的若干思考》,载《外交评论》2007年第5期,第13-15页。 ②
参见李楠:《中国与苏丹的能源合作》 ③
刘鸿武 李新烽 编著:《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版,第207页。
7
巧实力是综合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整体的战略,是一种更聪明更巧妙的战略战术①。
全球视野下中国的全球利益保障,必须选择总体的外交战略,巧妙地综合运用软硬两种实力,中国外交转型的新选择必须更加重视巧实力外交运用。达尔富尔危机中多元化外交手段以及斡旋说服外交策略的成功运用,是中国综合实力提高的表现;同时,中国跟非洲国家间的传统友好关系、作为新兴经济区域的市场吸引力、一直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有着深刻影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达尔富尔危机处理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作为软实力的力量。但是,跟引领巧实力外交时尚的美国相比,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不管在综合实力还是软实力都是相当有限的。中国发展巧实力外交,必须继续致力于综合实力的增强,以及在文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领域的形象包装中强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1. 刘鸿武 李新烽 编著:《全球视野下的达尔富尔问题研究》 2. 王猛:《中国参与中东:行为体视域的理论与实践》 3.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国外交》 中文论文:
4. 贺文萍:《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与中国》 5. 孙学峰 金峰:《试析中国参与解决达尔富尔问题的基本方式》 6. 姜恒昆 罗建波:《达尔富尔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对中国外交的启示》 7. 石华 谷棣:《达尔富尔重建之路有多远》 8. 王逸舟:《中国外交30年:对进步与不足的若干思考》 9. 李楠:《中国与苏丹的能源合作》 媒体网站:
1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5年度报告》,转引自苏文:《“十年风雨,十年辉煌”
——中国石油进入非洲十周年专题》,2006年11月06日(4219期)第一七版,http://www.cnpc.com.cn/Paper/2006/11/06/plate7/b34e6867-25de-42c0-b3a9-e7bdbddc6c25.htm
11. 周劲松 赖泽武:《工作在苏丹》:
http://www.makuielys.info/wenz2/xr_html/articles/is7/450.html 12. 《中国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2007年9月18日,参见
外交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363782.htm 13. 《人民日报》,2007年2月3日。 14. 《同苏丹总统巴希尔会谈》,2007年2月4日,参见外交部网站:
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xybfs/xwlb/t294619.htm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丹大使馆经商处:《中国在苏丹的石油项目》:
http://www.krcsd.com/sudan/news/5.htm 16. 《苏央银行发布2007年外贸情况》。2008年4月14日。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
丹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
http://sd.mofcom.gov.cn/aarticle/ztdy/200804/20080405476255.html
外文著作:
17. CSIS:CSIS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A smarter, more secure America ①
参见CSIS:CSIS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A smarter, more secure America,第7页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