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位置 确定位置 第一课时 (执笔:刘发荣)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
境中物体 的位置。
2、在具体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 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暑假有许多同学坐火车出门旅行,谁能说说你是怎样在火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二、生活引入,认识数对
1、出示例1:明确列、行确定的规则
(1)哪个是张亮同学?你能用学过的知识介绍他的位置吗?
(2)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说出张亮的位置呢?
1
个性化添改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3)张亮坐在第几列第几行?王艳和赵强坐在哪里? 2.认识数对
(1)第2列第3行,还可以用两个数来表示,写成
(2,3),数学上把这一对数称为数对。指出数对中“列在前,行在后”这是一种规定。 (2)王艳和赵强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吗?从这两
个数对你发现什么?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
样表示?
小结: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可以用两个数组成
的数对来表示。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问:图中行与列的标法与例1有什么不同? (2)让学生说一说第3列是哪一条线?第5列是哪
一条线?第3行是哪一条线?第5行是哪一条线?
想一想,怎样用数对表示大门的位置?(3,0) 这里的3,0分别表示什么呢?
(3)小组讨论:熊猫馆等其他景点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4)观察比较:看一看大象馆与海洋馆的位置有什么特征?
这说明什么呢?还有哪些景点的位置具有这样的特征?
2
个性化添改
(5)你能在图上标出下面场馆的位置吗?
飞禽馆(1,1) 猩猩馆(0,3) 狮虎山(4,3)
小结:根据数对如何确定位置? 三、练习巩固,加深认识。 1、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完成练习一第2题,先书写,然后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你能指出下列数对分别表示我们教室里的哪一位同学吗?
第一组:(5,2)、(4,5)、(1,6) 第二组:(7,3)、(5,3)、(2,3)
问:观察这一组的三个数对,你发现了什么?
第三组:(4,3)、(4,7)、(4,1)
问:观察这一组的三个数对,你又发现了
什么?
②、学生讨论交流。 归纳: 2、练习一第1题。 四、总结提升,形成技能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值得我们课后去探究?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5 页练习一的第3、4 题。
3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练习课) (执笔:刘发荣)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用数对表示、确定位
置的能力。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发展
学生的空
4
个性化添改
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表示、
确定位置的能力。
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
联系。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练习 填一填,再回答
(1)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
排叫做
( ),横排叫做( ),确定第几列一般从( )
往( )
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 )往( )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要先确定( ),再确
定( )。
(3)小军坐在教室的第3列第4行,用(3,4)表示,
小红
坐在教室的第1列第6行,用( , )表示,用(5,2) 表示的同学坐在第( )列第( )行。 二、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 1、完成第5题,同桌合作。 2、完成第6题。
先完成,再交流、总结自己的发现。 3、完成第7题
4、思考完成第8题。 三、补充练习
1、照样子写出下图中各字母的位置。
5
A(2,1)B( , 6 )C( , )D( , )E( , )F( , )G( , )
5 C• 4 3 D• E• 2 B• F• 1 A•
1 2 3 G 4 5 •6 0
7
2、
(1)先写出三角形ABC 8 9 各个顶点的位置,再画出 7 三角形向右平移5格再 6 向上平移2格后的图形, 5 C 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 4 3 置。
2
A B (2)把三角形ABC绕B1 点顺时针旋转90°,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0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阅读教材第7页——生活中的数学 五、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练习的这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 六、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6
个性化添改10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1、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执笔:刘发荣)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8—9及练习二1、2、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
整数的意
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7
个性化添改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
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每个因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13+ 13+13 = 2227+ 7+7 =
2、引出课题。
2+ 2277+7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 新授
1、利用 2227+ 7+7 =教学分数乘法。
(1)这道加法算式中,加数各是多少? (2)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怎么列式?
(3) 2 2262227+7+7 =7那么 7+ 7+7 =2×3,所以 2677×3=____________=7。同学们想想
看, 267×3=7计算过程是怎样的?谁能把它补充完
整。
8
个性化添改
2、出示例1,画出线段图,学生列式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
2袋鼠跳一下的 11”,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
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
2一下的11 ,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2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11 是多少?请列式解
答。
3、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4、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5、教学例2
3(1)出示 8×6,学生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
(4)对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同时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课堂练习:完成“做一做”的第1、3题。 四、课堂总结
五、 作业: 12页练习二第1、2、4题。
教学反思:
9
第二课时(分数乘分数) (执笔:刘发荣)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10—13 教学目标:
1、创设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尝试练习、归纳领悟等过程中,理解分数乘以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 2、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归纳、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
3、通过分数乘以分数应用的广泛性事例,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
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推导算理,总结法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435× 2 × 12 3× 151662、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分数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 1、教学例3
11(1)出示条件和问题: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
54
10
个性化添改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请学生列式。)如何计算?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一张纸张看作一面墙,
1第一步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即这面墙的 ,
511第二步再涂出 小时粉刷这面墙的面积,即 的
1411115,由此得出 ×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 是
55444多少?
(3)根据刚才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推导出计算方法: 11111 × = = 。 5454320(4)提出问题: 小时粉刷多少呢?让学生用前面
4的方法涂色、推导、计算,自主解决问题。 2、小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3、练习:练习二第5题。 4、教学例4
(1)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
(2)先让学生计算,再交流计算的方法,明确
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通过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进一步明确约分的书写格式。
(3)学生解答“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讲评
中介绍分数乘整数的另一种约分书写格式。 5、巩固练习:11页“做一做” 三、课堂练习
练习三第6、9题 四、课堂总结
五、作业: 12—13页练习二第3、7、8、10题。
11
个性化添改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分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
(执笔:刘发荣)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14—16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自主探究,尝试迁移、合作交流的探究
情境,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在观察、迁移、尝试练习、交流反馈等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开放、民主、有趣的自主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
12
个性化添改
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
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观察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 (1)36×2+15 (2)5×6+7×3 (3)15×(34-27)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7×4 0.36×101 二、新授
1、向学生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按照此规则,学生仔细确定运算顺序后计算下面各题。
(1) 132522+ 4×3 (2)8 × -
(3) (4-23) × 1312736 (4) 8× 7+8
2、练习:P16第8题 3、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这些运算定律有什么用处?你能举例说明吗? 4、推导运算定律是否适用于分数。
(1)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勇于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 (2)验证:有些同学认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能适用于分数乘法,有些认为不能,你们能找到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吗?
13
个性化添改
(3)出示例5的三组算式,小组讨论、计算,得出两边式子的关系。
(4)各四人小组汇报讨论和计算结果。 (5)小结:
5、教学例6
31(1)出示: × ×5 ,学生先计算,然后
56全班交流,说一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11(2)出示: + ×4 ,学生先观察题目,然后
104指名说说这道题适用哪个运算定律,为什么? (3)小结: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在计算时,要认真观察已知数有什么特点,想想应用什么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P14“做一做”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P15练习三1
教学反思:
14
第四课时(练习课) (执笔:刘发荣)
教学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材P14—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灵活、准确、合理地
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运算定律,准确、合理地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复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复习乘法的简便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二、完成练习三3—9题 1、完成练习三第2题:
练习三第2题:一朵花要用 张纸,一个同学做了9
11朵,列式 ×9,另一个同学做了11朵,列式 ×11,44
15
个性化添改
他们一共做了1 ×9+ 1×11(朵),学生还可能
这样列式:1444 ×(9+11),引导学生发现,这种列
式实际上就是乘法分配律的两种形式。
2、完成练习第3题。
分数混合运算(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如果可以应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题目也可以选择用简便方法计算,
如:5 -5 ×5= 5×(1-5 );17779
6×(5-293 )既可以按运算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也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3、完成练习三第6题:要求学生观察题目,能用简便算法的要用简便算法。
4、完成练习三第4、5、9题:先让学生分析题意,再列式计算。计算中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定律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6
个性化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