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特点研究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特点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特点研究

作者:郭本禹 杜飞月

来源:《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2期

摘 要:采用《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特点进行研究表明:(1)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各因素具有相对的平衡性。(2)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分的年级主效应显著、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道德敏感性总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逐渐下降;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低于非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而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高于非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3)中学生在责任敏感性、规范敏感性、情绪敏感性和人际敏感性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道德敏感性各维度的得分越低。 关键词: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2-0004-07

郭本禹,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飞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97。 ① 本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BEA090062)的资助。 一、引言

传统品德心理研究把道德心理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这虽然有助于对道德心理过程的细致分析,却不能全面解释复杂的道德现象。面对这一困境,以科尔伯格的学生莱斯特为代表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伦理发展研究中心于1983年提出了道德心理的四成分模型。这四种心理成分是:道德敏感性( Moral Sensitivity )、道德判断( Moral Judgment )、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和道德品质(Moral Character )。[1]其中,道德敏感性是指对道德环境的敏感理解,对道德因素及其隐含意义的敏感意识,对行为可能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有敏锐的认识、深刻的移情,对他人角色的感悟,对一些经常出现的情境能从道德角度加以解释,对自己的直觉和情绪反应有道德上的深刻理解。大多研究者认为,道德敏感性包含了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具有道德敏感性的人在采取某种行动对待别人之前,较能准确地预见行为的后果,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具有很强的移情能力。

研究表明,青少年道德敏感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性别。一些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更慎重,更关注一般的伦理问题,表现出更高的道德发展水平,具有较高的道德敏感性。(2)经验与教育。Lindsey的研究发现,那些获得博士学位的被试在道德敏感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学士或硕士学位被试。[2](3)人格因素。有研究者提出,自我监控和伦理倾向性可能与道德敏感性有关。[3](4)个体的道德图式。Narvaez发现,个体的道德图式不同,他们的道德判断不同,道德敏感性也有差别。[4](5)角色卷入。研究表明,作为受害者的道德敏感性比作为犯过者和观察者的道德敏感性低。[5](6)移情。具有较高道德移情水平的个体往往具有较强的道德敏感性,有较高的观点采择水平和角色承担能力。(7)背景因素。背景的不确定性、个体的专业背景和道德问题自身的特征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道德敏感性。[6] 道德敏感性的测评有多种方式。国外道德敏感性的测量工具可分为三大类:(1)基于认知和情感反应的测量。较有代表性的是牙科领域的道德敏感性测量((Dental Ethical Sensitivity Test,简称DEST) ,以及测量电视观众道德敏感性、种族伦理敏感性、情报人员道德敏感性和咨询师督导中的道德敏感性的量表。(2)基于认知反应的测量。研究者分别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讨了医学领域、科学、会计和商业等不同领域道德敏感性的评估方法。(3)基于认知及对其重要性定位的测量。比如,审计人员道德敏感性测量和营销中的道德敏感性测量。国内关于道德敏感性测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比较有代表的有:曲学丽编制的《新闻职业道德敏感性问卷》,郑信军编制的《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DMSQ)》,李琳琳编制的《公务员道德敏感性问卷》,杜飞月编制的《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等。

尽管道德敏感性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就,但当前对中小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研究较少,已有的相关研究也大多是理论分析,缺乏实证调查研究。因此,本研究拟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特点进行初步研究,为中学德育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方法 (一)被试

选取初一、初二和高一共480名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率为93.5%。其中男生242人,女生207人;初一年级152人,初二年级191人,高一年级106人;独生子女366人,非独生子女83人;担任班干部的165人,不担任班干部的284人;年龄处于10岁—17岁之间,平均年龄13.96岁。 (二)工具

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该问卷由35个项目组成,采用5点记分,可以测查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四个因素:责任敏感性、规范敏感性、情绪敏感性和人际敏感性。其中责任敏感性包括两个小因素:宽容和责任归属;规范敏感性包括两个小因素:社会公德意识和尊重他人意识;情绪敏感性包括两个小因素: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人际敏感性包括两个小因素:处理人际差异和关爱他人。问卷的总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2,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11~0.846。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38~0.862之间,各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79~0.590之间。由此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结构效度,可以用于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特点研究。 (三)程序

团体施测,所有被试完成调查问卷。 三、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1,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均分(所有题目得分之和/问卷题目数)为3.5745,各因素的平均分(该因素所有题目得分之和/该因素题目数)相差不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了解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特点,以年级、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为自变量,以中学生道德敏感性问卷的总分和四个因素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了3(年级)×2(性别)×2(是否独生子女)MANOVA分析(表2)。

结果表明: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F总=347.720,p=0.001)及四个因素分数(F1=61.258,p=0.001;F2=507.242,p=0.001;F3=140.288,p=0.001;F4=186.442,p=0.001)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道德敏感性总分(F=3.871,p=0.05)与情绪敏感性分数(F=6.887,p=0.01)存在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规范敏感性分数(F=5.053,p=0.01)存在年级、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其他主效应和交互作用均不显著。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年级越高,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及四个因素分数越低;独生男道德敏感性总分和情绪敏感性分数明显低于非独生男,而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总分和情绪敏感性分数明显高于非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 四、讨论

研究发现,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均分为3.5745,说明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高水平,各因素具有相对的平衡性。

年级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及四个因素分数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果和前人的研究似乎有所出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方面,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道德敏感性也受到经验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增长,中学生的社会接触面越来越广,许多不良风气和思想侵袭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如好人难做,好事难为,见义不为的现象时有发生,助人为乐难成风尚。所有这一切,对身心发育不成熟、缺乏鉴别能力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无疑会产生误导,造成学生对正面的道德认识产生迷惘。另一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习任务原来越重,父母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期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中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学习上,而对其他现象关注开始减少。而道德问题是需要分配注意资源的,只有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问题才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得以加工处理,否则就可能从决策过程中过滤掉。当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此结论的客观性及其原因,不能据此推论低年级的学生道德发展好于高年级的学生。

性别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及四个因素分数的影响不显著。本研究显示,个体道德敏感性的性别差异更大程度上是研究所假设的情境或者具体道德问题所引起的,而不是真正的道德敏感性差异。

是否独生子女对中学生道德敏感性的总分及四个因素分数的影响不显著。在儿童成长的不同阶段,儿童道德会受到各种不同的社会化因素(比如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等)的影响。年龄越小,父母、家庭对儿童的影响和作用越大。但当儿童进入中小学后,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而父母和家庭的影响则开始萎缩。前者对所有儿童来说是一种相同的环境,而后者对儿童来说却是一个“个性”的环境。即每一个孩子所面对的父母和家庭都不同,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学校、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则是相同或相似的。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校、同辈群体以及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给两类儿童营造了一种共同的生活环境和共同的道德标准。所以,正是这种后期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一致性、共同性,使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未出现显著差异。

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这一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总分和情绪敏感性分数明显低于非独生男,而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总分和情绪敏感性分数明显高于非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这可能和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有关。相对于独生女的家庭教育,在独生男家庭教育中,容易形成过多照顾、过多期望、过分爱护、过度保护等现象,而且没有兄弟姐妹分享父母的爱,没人和他纷争食物和玩具,容易形成霸道、自私、孤独和忽视他人感受的性格,从而导致独生男道德敏感性低于非独生男。而另一方面,人的正常生活离不开与人的交往,人在社会生活与他人保持往来,建立联系,寻求伴侣和友谊的需要,我们称之为亲和需要。亲和需要强烈的人乐于结交朋友,为朋友做事情,对朋友忠诚,尊重朋友和他人,遇事乐于与朋友合作,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喜欢与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已有研究表明,女性的亲和需要高于男性。独生女没有兄弟姐妹,容易产生孤独感,相对非独生女来说,亲和需要更为强烈,而亲和需要正是道德敏感性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从而表现出独生女的得分高于非独生女的得分。 五、结论

(一)中学生的道德敏感性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各因素具有相对的平衡性。

(二)中学生道德敏感性总分的年级主效应显著、性别与是否独生子女的交互作用显著:随着年级的增长,道德敏感性总分逐渐下降;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低于非独生男的道德敏感性,而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高于非独生女的道德敏感性。

(三)中学生在责任敏感性、规范敏感性、情绪敏感性和人际敏感性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越高,道德敏感性各维度的得分越低。 参考文献

[1]Bebeau,M.J.The defining issues test and the four component model: contributions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J].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2002,31(3):271-295. [2]Lindsey,R,T.Differences in moral sensitivity based on varying levels of counseling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1986,10(8):370-376.

[3]Butterfield,K.D.,Trevino,L.K.,Weaver,G.R.Moral awareness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Influences of issue-related and social context factors[J].Human Relations,2000,53:981-101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Narvaez,D.The influence of moral schemas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ral narratives in eighth graders and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8,90(1):13-24. [5]Manfred,S.,Mario,G.,Jurgen,M.,et al. Justice sensitivity: assessment and location in the personality space[J].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2005,21(3):202-211.

[6]Sadler,T.D.Moral sensitiv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resolution of socio-scientific issues[J].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04,33(3):339-258.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