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谈创作与演奏的音乐交融——从传统钢琴作品演奏谈起

浅谈创作与演奏的音乐交融——从传统钢琴作品演奏谈起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13卷第3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Vo1.13,No.3 2011年6月 Journ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Jun.201 1 浅谈创作与演奏的音乐交融 ——-从传统钢琴作品演奏谈起 朴 阳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辽宁沈阳110818) 摘要:传统钢琴作品演奏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和揣测作曲家的意图及如何演奏才能更加忠实于原著 作。演奏者由于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对作品理解不同,演奏也各不相同。文章通过分析创作、演奏、欣赏,特 别是演奏者在表演时的想象、直觉等演奏心理,来探讨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所体现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创作本意;演奏心理;传统钢琴作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3583(2011)一O3一O119・O2 A TeI1tative Analysis of】Vlusic Harmony between Composition and 1-"erIor【nanCe —— Case Study ofPiano Performance O Yang (The Middle SchoolAttached to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Music,Shenya ̄g Conservatory ofMusic,Shenyangll0818,China) Abstract:The most important problem ofthe performance oftraditional piano works is to know the way to guess the intended meaning of a composer and to make the performance more loyal to an original composition in that different performers live in different times,have diferent understandings ofthe salne work and use diferent ways to perform the sanle work.Through analyzing the composiiton,performance,appreciation,and,in particular,the performer’S mental quality like imagination and intuition,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sthetic pursuit revealde in hte process ofperformance. Key words:the original nitention ofcoml ̄sition;performance mentaliyt;the tradiitonal works ofpinao 钢琴艺术发展的400余年中,伟大的作品浩如繁 灵气。现在她被公认为演奏莫扎特作品的专家。出 星,穷举不尽。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音乐学家对各 生于智利的阿劳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生活,拥有深 个时期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和研究工 厚的欧洲音乐底蕴。他认为演奏家应忠实于作曲家 作,但是对于演奏的提示与忠实于原作曲家的演绎 的创作思想和意图,这种忠实不单单是体现在谱例 仍然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界定。在这样一种对原 上,更要揣摩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背景,挖掘作 作演奏意图的“探求”和“解惑”过程中,既有作 品深层次内涵,在这个基础上,演奏者再进行创造,以 曲家自己的阐述,也有作曲家以及后来的研究者们 达N--者的统一。中国钢琴家傅聪辗转于各大洲,过 对当时各种社会背景的理解,更多的是演奏者自身 着远离故国,背井离乡的生活。正是他对祖国深深的 的演奏想象和体验。 依恋和牵挂,让他能更深切地读懂肖邦音乐创作中对 时至今日,在对待钢琴作品如何:演奏的态度 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思念。加拿大钢琴家古尔 上,仍是众说纷纭。既有严格遵循作曲家作品原作 德,万千听众心中的作品代言人,一个作品虽不 的,又有在表演中加入时代元素的,即使是同时代的 多,却耐人寻味的钢琴家。值得一提的是,他早年录 演奏家,在演奏的时候,也都或多或少掺杂着个人的 制的《哥德堡变奏曲》被公认为是演绎作品独 主观意愿。奥地利女钢琴家黑布勒的演奏曲目多局 特风格的一座丰碑,但谁也不会想到,古尔德在晚年 限于传统古典曲目,尤其擅长演奏莫扎特的曲目。 重录了《哥德堡变奏曲》。早先的演奏富于朝气和 她的演奏柔和、圆润,强调音头,无论是连音、跳音 力量,后期的演奏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富于 都很有颗粒性,轻盈中带有典雅,折射出一中纯真的 深层次的感染力,颇具深刻凝重的气质。 收稿日期:2011-03・05 作者简介:朴阳,男,吉林省吉林人,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 {l多 第13卷第3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月 音乐创作是一种富于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 践,每一个时期的作曲家的作品都和他所处时代有 密切的关系,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基础。作曲 家在创作音乐作品时也都有其基本的社会出发点。 例如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音乐创作与时代精神及 社会现实的联系就很明显。在作曲家用音响的手段 将自己对时代的感受表达出来的同时,也能将他人对 时代的感受综合到自己的内心来,并通过写作,将这 种感受表达出来。所谓时代的感受就是指处于这个 解,这些资料能够能动地影响演奏者的实际演奏,最 终促使演奏者的审美体验和作曲家的审美追求相统 获得相对正确的释义。 由于不同时期的作曲家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背 景和认知素养,其创作特征和美学追求也就不尽相 同。对于作曲家来说,综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内心 体验,并将其凝聚在他的乐谱中,后续的工作就交给 了演奏者。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身处不停变化的时代 中的演奏者对应着不变的曲谱——尽管关于创作特 一,时代的人的内心体验。不论是何种内心体验,艺术创 作都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都将受到审美活动的指 引。音乐创作的本质是作曲家用音响审美来表达自 身和他人的内心,并最后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将抽象 的心理创作活动变为与此形态完全不同但必经此途 径才能获得的生动的、鲜明的、具体的音响形态。 有了作曲家辛勤创作的作品,接下来就是由演 奏者通过具体的演奏活动将其展现给听众。从本质 上来看,演奏者的使命就是将作曲家创作成果的书 面文本转化为音响,并揭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展现 作曲家心中的音乐作品,使听众可以尽情欣赏。从 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作曲家和听众之间,演奏者起到 了纽带的链接作用。在这个重要的环节中,我们可 以想象到演奏者所应具有的各种素质、能力和演奏 过程所体现的特点。首先,作为音乐的表演者,必须 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包括音乐基本理论、音乐分 析能力、音乐的敏感性等。演奏者的任务是将凝聚 作曲家思维创作、美学追求的曲谱符号能够活灵活 现地展现给观众,并通过他的努力使之符合作曲家 的创作本意。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本身的审美体 验、风格把握、知识系统会自然而然地呈现出 来,挖掘内涵中的审美意识与倾向,强调美的创作过 程和体验。其次,展现音乐本体,就要求演奏者不断 练习,不断对音乐本体进行正确的审美体验。这种 体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完全不同于听众侧重于听 觉的欣赏,它是一种再创作的、带有强烈主观色彩 的精神创作体验。这同时也要求演奏者要赋予音乐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有扎根于体验和创作的钢琴 艺术,才能符合钢琴演奏本体的客观要求。再次,由 于演奏者的表演在整个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中间地 位,音乐表演活动的结果必然是通过演奏者的演 奏,以声音形式完整展现出来。而音乐表演的过程 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最后,演奏者必须遵守音 乐作品的内在规定性。例如音乐作品在谱面上即标 示出作品的音高、节奏,属于不可更改的,必须遵 守。其他还有在遇到力度、速度、演奏法等表情符 号时,由于历史的原因,限于技术的发展和记谱法的 缺陷,这些符号不能在演奏转化为音响时提供明确 的信息。因此,关于具体音乐作品的背景资料也就 成为音乐表演的可参考依据。尽管这些背景资料不 能提供具体的演奏指示,但是,经过演奏者的理 120 征和音乐作品的背景资料也在进行着。相应地,对 于相同作品的不同演绎方式,也体现着演奏者自身 对作品的理解以及他的综合素养。任何一部音乐作 品都是以乐谱的形式存在的,乐谱是作曲家创作意 图的最直接的体现,不管演奏者还是欣赏者用何种 方式去演奏和理解它,作为特定作品的整体构架是 不会改变的。因此对作曲家的乐谱进行深入地研究 和细致地揣摩是必不可少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 把乐谱简单地凝固化,把音乐表演的追求仅仅局限 在照谱弹奏上,音乐演奏者作为音乐作品的阐述 人,有必要将具体的社会审美与原作者的创作意图 统一起来。演奏者本身的演奏和阐释是基本的,但 是通过研究作曲家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时期与生活 背景,掌握作曲家美学观点和创作作品意图的第一 手资料,深入了解作曲家的生活和思维,也是演奏者 加深对作品理解和阐述的重要过程。 直觉是音乐表演中重要的心理要素,它是一种 凭借感觉对处于不断变化的音乐运动形态的直接把 握能力。直觉并不是先天的,是可以经过后天培养 的,而且直觉能力的培养可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 音乐直觉中的理性,是作为深层次的心理存在于潜 意识中的。直觉是获得美的音乐表演的基础,它需 要不断加以锻炼,加以纯正的审美感和风格感的培 养,逐步发展起来,随着全面修养的提高,不断向高 级阶段发展。 在广阔的钢琴艺海中,包涵着各种风格迥异的 作品,哪怕是同一位作曲家,在不同的创作分期中也 有着不同的创作风格。因此,我们在注入自己对音 乐作品理解的同时,首先要尊重作曲家的创作本 意。钢琴艺术的生命力就是在这样的交融互动中不 断发展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霍罗维兹.阿劳谈艺录 .顾连理译.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2000. [2】张前,王次熠.音乐美学基础0vr1.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oo8. 【3】(波)约瑟夫・霍夫曼.论钢琴的演奏 .李素心译.北京:人 民音乐出版社,1984. 【4]冯长春.音乐美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徐国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