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4期邢台学院学报
JOURNALOFXINGTAIUNIVERSITY
Vol.32,No.4Dec.2017
2017年12月
商代甲骨祭祀卜辞与谥法源流考魏鸿雁(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
摘
455002)
要:关于谥法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一般认为起于西周初。甲骨卜辞中的祭祖卜辞记录了商代先王的名号,经过对
这些商王称号统计后可以发现:四期卜辞以前的商王尊号一般采用表示大小含义的冠首词加上天干来称呼,而五期卜辞对商王的尊称则遽然发生变化,绝大多数冠首词都是文、武、康等表示褒扬意义的称呼,与后世谥法制度成熟后定谥的方式极为相似,这说明商末卜辞中的商王庙号已经具有了后世谥号的特征。
关键词:祭祀卜辞;谥法;褒贬色彩
中图分类号:K87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4658(2017)04-0062-04
谥号是古代王侯重臣亡故后,朝廷出于避名讳而据其生前行迹,给予的名实相符的称号。关
白于谥号的起源,自古就有不同的说法。班固《
虎通·谥》认为黄帝、尧、舜、成汤都是谥号;苏洵也提出“谥法起于三皇五帝之时”。一般的观点还是认为是周初周公创制谥法。《逸周书·谥法解》曰:“维三月既生魄,周公旦、太师望相嗣
”王发,既赋宪受胪于牧之野,将葬,乃制作谥。
》中注曰:“昔武王崩,东汉何休据此在《谷梁传
周公制谥法。”后渐成确论。近代王国维善治金石,他在对西周青铜诸器考证中发现《遹敦》
》《敦《献侯嚣尊》《敦》都出现生称周王尊
号的现象,故而推定“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此论遂开今世疑古之风。到郭沫若作《谥法之起源》对此问题作专题探究,并举西周、春秋青铜器诸例认为“谥法之兴当在战国时代”。当代很多学者也参与其中讨
》据青铜史论,但莫衷一是。彭裕商《谥法探源
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究,认为谥法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由萌芽、逐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并把这个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商代文丁以前是谥法的先期阶段,商人通过死后选定的祭日和人为的区别字来称呼故去的先王,已具备了谥法的一些特征。第二阶段从文丁到商末帝辛,为谥法的形成阶段,已用文、武、康等美称来称呼故去的先王,但仍保留祭日天支,其形式与后代谥法稍异。第三阶段为周文武以后,周人因袭了晚商先王的美号,但不取其祭日干支,径称为某王某公,其形式已与后代谥法无别。这一说法基本体现了谥法发展的特征,但具体到每一个阶段有些说法尚需斟酌。比如第二阶段,虽然此时已开始使用美称,但已经形成了固定谥法之说尚可讨论。
[收稿日期]2017-07-08
下面我们主要针对第二阶段谥的情况具体分析。
商代的帝王自上甲以下都是以甲乙丙丁等十天干纪日符号为名号,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日名制。这些日名都是商王死后其后人致祭时称呼的尊号,不管这些名号是根据生日、死日或卜选获得,其在甲骨卜辞中的称呼都是固定的。其基本形式一般是区别字+十干字,首字多用表达大中小含义的词以示区别,如以甲命名的有大甲、小甲、河亶甲、沃甲、阳甲、祖甲,以乙命名的有大乙、祖乙、小乙等,但是这其中也有特殊的称呼,如盘庚、武丁、康丁、武乙、文武丁等,这类称呼从字义上看似乎不仅仅表示区别义,还有主观的评价在内。这种主观的评价似乎与谥的作
》曰:“谥者,行之迹用相近。《逸周书·谥法解
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虽然这些带有褒贬色彩的商王尊号似乎在很早的商王中就有了,但这种称呼并不像后来周代谥法正式确立以后,当周王薨后下葬时就已经确定下来,而是后来补称的,也就是说,这些尊号并非在当时就形成的。这种情况我们通过对甲骨卜辞的考证就可明了。
《甲骨文合集》是一部甲骨文资料汇编,其采用董作宾的五期分法按年代顺序对甲骨文进行了分类分期整理,体现了甲骨卜辞的发展情况。从内容上看,祭祀祖先的卜辞在本书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在商代周祭制度形成以后,这类卜辞的数量更多。我们对这些祭祀卜辞中涉及到商代先王名号的卜辞进行整理后,发现了一个较为有意思的现象:四期甲骨以前的祭祖卜辞对商代先王名号的称呼基本保持一致性,一般采用大中小含义的词加上天干来称呼。如: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甲骨文铭文叙事文体演变研究.项目编号:2014BWX036;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
新团队(2016-CXTD-01).
武汉大学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和文化.[作者简介]魏鸿雁(1966-),男,河南林州人,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第4期魏鸿雁:商代甲骨祭祀卜辞与谥法源流考63
[甲]。一
01241:阴阴阴,阴贞上甲、唐、大丁、大0136庚01403:、大戊:成、大、(中1)[丁、祖乙于丁咸]、大甲、大[庚]、大戊。、三(成……?)、大一
丁、大甲、([辛]014742)来一:辛……亥大于甲王、大亥三庚十、牛。二
[中丁]、祖乙、祖这羊种一
情况31987乙一亥直,延贞隹续到大第四期卜辞:
31981:32029:320:庚其子,陟于贞甲辰庚酒于上。甲。32454:其中稍:庚微癸卯午,大特殊卜贞乙,些的羌于。甲祖乙称呼歳。
,一如牛。
32028:辛未,贞禾于高祖五十牛。32447:甲子卜,其又歳于高祖乙三牢。其性质与前面的卜辞相近,都是商代对先王通用的尊称。其中有两则卜辞更具有代表性三、32384:
报丁三、:乙示未壬酒三、品示上癸甲三、大十、乙报十乙、大三、丁报十丙、大甲十大甲32385、大庚七、小甲三、……三、祖乙……
、大庚:、阴[未大卜戊,]、中雨丁自、上祖乙甲、大、祖乙辛、大、祖丁丁、,十示率羊土。
这两则卜辞都是按照商王在位的顺序一一致祭的,这些称呼也都是统一的,都是沿用了表示大小的商王尊号。这些商王号并非是按所有商王在位顺序排列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如果是父子传承的商王则一般都要致祭。如果是兄弟传承的商王,则只选其中最年长的商王为代表致祭,其它的则略不致祭。所以,在商王四期帝王时期以前,卜辞对祖先的称呼采用的是传统命名方法。但是,这种命名方法到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则发生了大的改变。
第五期卜辞中当然还有大量的卜辞沿用了原来尊号35562的称:呼庚方申式,如:
35602卜,贞[王]
大庚[祭]亡[尤]。
33015:戊戌卜但是,带有:己酉褒卜,义,贞色召王彩方的来尊告大戊日亡尤。号于父这丁时。
开始大量出现。如:
亡尤。
35439:丁酉卜,贞王自上甲至于武乙衣
3544035822::乙丙丑寅卜[卜,贞],王[贞武]文乙歳武至丁丁于上其甲[亡年尤]。
。帝正3616835812王受又又:丙。
戌卜,贞翌日丁亥王其又彳于文武这些卜辞:丁在巳第卜五,期贞中王的数武量丁相翌当日亡多,尤。
如称武丁的有30多则,称武乙的有60多则,称文武丁的也有3、40则。这其中还有一些更为特殊的称呼,如36168号卜辞其祭祀先王竟称作文武帝。孔子曰:德合天地者称帝。《尚书·尧典》疏曰:“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谛也。言天荡然无心,忘于物我,公平通远,举事审谛,故谓之帝也。”文武帝,学者考证是指帝乙,位于帝辛即商纣之前。这些称呼表面看起来很正常,与之前商王尊号喜欢用大小意义的词冠首相比只是换了一个称呼罢了,基本形式仍不出日名。而且这些尊号中冠首词绝大多数都是文、武、文武几个词,其含义明显有对商王的褒扬。这种情况尤其对那些四期、五期商王的尊号称呼像武乙、文武丁更为正常,因为作为新亡的帝王来说,为了以示和前面的区别,自然要另立新名;但是对早
期帝王如武丁、般庚(
或盘庚)、河亶甲来说则不符合规律,因为我们前文对四期以前的卜辞考证发现,四期卜辞以前的商王尊号一般都冠以表示大小意义的词,很少发现以其他意义词称呼的商王。其中较特殊的唯有河亶甲、盘庚。“河亶”
之称来历不明,据《
史记·殷本纪》可能与河亶甲居相事件有关,没有明显的褒贬。盘庚的“盘”或作“般”,在甲骨卜辞中都出现过,二字古音相
通,或为一字二形,可通用。般,《说文》:“辟
也。象舟之旋,从舟从殳。殳,所以旋也。”《
康熙字典》引《广韵》曰:般运;又引《集韵》曰:移也[10]。盘庚在位时曾经数次迁都,《史记》称“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乃五迁,无定处”,所以称为“盘”也与其行迹相符。盘庚为改变商族内忧外患的被动局面,力主迁徙至殷,使商族脱胎换骨,重新崛起,命名为“盘”正是对其迁殷之功的纪念。祭祀盘庚的卜辞在卜辞中数量不少19798,散见于各期。如19916:庚戌卜,扶,:
夕般庚伐,卯牛。二19917:19918:……般庚……
第五期:阴阴卜辞般庚卜中。二
,般庚百[]。祭祀般庚(或盘庚)的卜辞明显增多,有11则。如35775:庚申卜,贞王
般
庚日亡尤。这说明盘庚这一称呼应该在盘庚去
世时就形成了。
但是我们在四期以前的卜辞中未发现一则有祭祀武丁的卜辞。到第五期卜辞,祭祀武丁的内
邢台学院学报第32卷
容突然出现,而且数量众多,达到30多则。这就令人不可思议。武丁是商代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开疆拓土、威震四域,使商王朝成就中兴局面,似乎不可能不被商代后裔敬仰、缅怀并祭祀,如果有祭祀或许是以其他的称呼出现而没有被我们发现。如果我们从商王惯用的称呼分析,则可以推测四期以前对武丁的称呼可能沿用了传统商王尊号的称呼方式,只是在第五期卜辞中才改称武丁。如果这一推测真实,那就说明这种带有主观色彩的、与周代谥号意义相近的尊号只是在第五期才开始形成,也就是说,到商末帝乙帝辛时期才形成了这种近于谥号意义的尊号。
这一推测在商代甲骨卜辞中似乎可以得到印证。在商代第二期祖庚、祖甲时期祭祀卜辞中,出现了在……22760一组[月:祭祀商]。(在1)王丁“阴巳小[卜卜丁],”。一
阴的,卜辞贞其又……。如:
大丁。(230482)丁巳卜,行,贞其又于小丁一牛。23049:23050:丁亥卜,即,贞其又于小丁。
:丁贞巳小卜丁,歳行其,贞。一
王歳小丁歳亡尤。其23051。
:[丙申]卜,旅,贞翌丁酉小丁歳,王
……23052:丙子[卜],阴,贞翌[丁丑]小丁歳23053酒。
23054::丁丁巳卯卜卜,,行旅,,贞贞小其丁歳于小矢丁歳。四酒。月。(230552)贞:小(丁1)23056歳丁牡未。
卜,行,贞小丁歳。23057:……小丁歳23058:可是,:……其我丁们亥卜氏小丁。。
遍考,商阴代,典贞籍其,阴阴却小未丁见有羊称。为小丁的商王,那么,小丁的身份就成了难解之谜。按照商王世系记载,在祖庚、祖甲之前尊号称丁”的有报丁、大丁、沃丁、中丁、祖丁、武丁。综合01368、01403、01474、32384、32385等四期以前的卜辞,这六王中,除商王沃丁卜辞记载不明,报丁、大丁、中丁、祖丁在四期以前卜辞中的祭祀对象是固定、明确的,这说明上述卜辞中所说的“小丁”并不是指以上四王。四期之前未见武丁之称,可能武丁这一尊号还未形成。那么,二期之前以“丁”命名的商王中唯一有可能是小丁的就只有武丁了。武丁位列小辛、小乙之后,按照早期商王卜选尊号的规律,死后尊称为小丁的可能性极大,然后到商末时被改谥武丁。
这些尊号都带有褒扬的色彩。按后世谥法解
释,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锡民爵位曰文,刚强理直、威强澼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曰武,丰年好乐、安乐抚民、令民安乐曰康,而文、武是对世间帝王在道德上的最高褒扬。而“帝”之号近于神圣,帝之德近于天,是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与天地贯通且和谐的地步。卜辞中称帝乙为文武帝,更是集合所有德善于一身的帝王。因此,商末普遍使用的文、武等尊号带有褒贬的色彩,是周代谥法的雏形。
商末为何不再延续固有的尊号命名方式而改用新的称号,并没有文献的记载,所以其中的原因难以确切论定,但是甲骨卜辞中出现的一些商王称呼方式或许可以透露出一些新的信息。我们来看几则商代第五期卜辞:
357133563535957::贞阴阴王卜[
,]贞四王祖[
丁
]三祖丁阴这三则:卜辞丁卯中出卜,现的贞王商[代先]日康亡王祖尤分丁。
亡尤。别是三日亡祖尤丁。
、四祖丁、康祖丁,其中康祖丁可以确定是康丁,但三祖丁、四祖丁不明。商代历史上以天干“丁”
命名的商王先后有报丁、大丁、(沃丁)、中丁、
祖丁、武丁、康丁、文武丁,共八人。所以,这种三祖丁、四祖丁的命辞方式似乎很难分清祭祀的对象。根据前文32384和32385号卜辞内容体现的商代后期祭祀祖先的习惯,三祖丁、四祖丁似乎应该分别是指祖丁、武丁,但也只是推测,并不能明确地肯定。可以想见,如果商代国祚更长,随着商王朝的延续,登上王位的帝王数量会更多,那么这种同一天干的近似命名就会更多,祭祀对象会更难以区分,所以单靠以大中小来区分商代先王的方法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在位帝王日35957益增多问题,形成祭祀称号上呼方式,号甲而骨新没用有“延康续”过来去称三呼祖以丁的示、四困惑区别祖。,丁所其的以,祭祀称庙主更明确。“康祖丁”这一尊号在五期卜辞中约有80多则,说明这一称呼已经基本上被认定并确认下来。大概商人觉得用三祖丁、四祖丁这种方式也不能解决祭祀对象标识不明的问题,所以才决定选用更新的方式来命名尊号。像祖丁这一尊号在所见卜辞早期可能对应指不同的商王,到五期前后才固定指沃甲后、南庚前的商王;而像武丁这一尊号,按照五期卜辞喜欢采用文、武为号的命名习惯,应该是在五期前后才开始采用的新尊号,而不是死后就马上选定的。如果这个推理成立,那么商代有明确谥号特征的商王尊号的选定方式应该是商代晚期才出现的。周王朝建立
“第4期魏鸿雁:商代甲骨祭祀卜辞与谥法源流考65
之初,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死后分别被谥为文、武,应该是沿用了商晚期流行的尊号命名的方式,而之后周代的谥号制度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固定的谥法制度。
关于商王新的尊号的命名,其实也是通过考察该王在位的行为进行甄选的。武丁在位时修政行德,国势日强,期间屡次兴兵征伐四夷,天下咸服,其行恰合“武”义。武乙在位时好田猎,喜征战,也与史实相符。《谥法解》第五十四曰:“谥者,行之迹也。”谥号是对庙主一生行为的总结,由此看,商晚期选定尊号的方式与后世谥法制度成熟后定谥的方式极为相似。所以,此时虽然并未形成固定的谥法,但在商王死后以行迹定谥的规则在此时已经开始形成了。
关于商末采用新的定谥方式最早产生的时间,常玉芝通过对黄组卜辞中祊祭卜辞称谓的考察发现其中可能有文丁时期的卜辞,认为这种新的定谥方法的兴起“应上溯到晚商文丁之时”。这一说法颇有道理,材料显示也较明确。实际上,任何一种制度的形成可能都要经历一个逐渐演变定型的过程,谥法的形成也经历了由偶然到普遍推行
的过程。文丁时期甚至更早已经开始出现了庙号近似的情况,所以到文丁或更早开始尝试采用新的定谥方法应该是合理的、正常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班固撰,陈立疏.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67-77.
本)[2]苏洵.论谥法[A].罗泌.路史(《四部备要》[C].上海:中华
书局,1936.282.
[3]朱又曾.逸周书集训校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92.[4]王国维.观堂集林[M].北京:中华书局,1959.5.[5]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金文丛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101.
[6]彭裕商.谥法探源[J].中国史研究,1999,(1):3-11.
[7]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1982.
(《四部精要》本)[8]孔颖达.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18.[9]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0]陈廷敬,张玉书,等.康熙字典[Z].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8.1199.
[11]常玉芝.祊祭卜辞时代的再辨析[A].宋镇豪.甲骨文与殷
商史(第二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上接第61页)障跨境电子商务健康、正规化的发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赵大伟.互联网思维“独孤九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3-5.
[2]赵志芳.跨境电商争食自贸区红利[N].中国商报,2015-7-3.
[3]工华琳.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教学改革田[J].新闻与写作,2015,(5):102-104.
[4]王碧宏.大数据时代下跨境电商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12).
[5]韩睿智.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应采取的对策[J].经济导刊,1992,(4).[6]张建芹,蒋凤娟.跨境电子商务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J].商业经济,2014,(09).[7]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8]张小明.应急科技:大数据时代的新进展困[N].光明日报,2013-10-14.
展,从而吸引更多用户,增加用户流量。
通过以上对互联网思维下国际贸易发展新方式研究,可以看出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国际贸易当中是当务之急,跨境电商的良好发展势头就已经说明了互联网思维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我们必须将大数据思维、社会化思维、用户流量思维、迭代创新思维和极致简约思维合理有效的融入到国际贸易中,从而加强国际贸易交流、优化国际贸易结构、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另外,我们也要看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去解决,可以通过建立一体化机制、加强质量管理、打造可信交易环境等措施来解决。最后,我们依据实际情况判断,融入互联网思维的国际贸易必将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不仅会拉动外贸的增长,而且将会促进金融、物流、通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企业进入市场的路径,有效带动我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