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内蒙古企业“走出去”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卢迪颖
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06期
摘要:作为西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在认真贯彻国家“走出去”经济的同时,结合自身地区经济特点,经过全区各级和企业的努力,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凸现出各种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 内蒙古 问题
一、内蒙古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因为地缘优势的原因,我区企业境外投资的目的地主要是俄蒙两国。 (一)内蒙古对俄罗斯的投资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6年7月,经商务部门批准的内蒙古对俄罗斯投资企业共15家,以实物投资为主,主要集中在俄赤塔州、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等远东地区,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森林采伐、木材加工、民用建筑、公用设施、蔬菜种植、室内装璜以及餐饮、商品流通等方面。 (二)内蒙古对蒙古国的投资现状
内蒙古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始于19年,到2006年7月经商务部门批准在蒙古投资的企业已达18家。我区企业及个人在蒙投资与在俄投资情况大体相同,除正式批准的境外投资项目外,非正式批准的境外投资形式多样、数量较多。投资领域主要涉及毛绒加工、塑料编制、交通运输、水泥制品、有线电视、矿产资源开采及木材加工等。
除了对俄、对蒙的投资,在欧洲和亚太地区及其它国家也已经看到我区企业的身影。经过企业自身及自治区的多年努力,内蒙古企业在“走出去”中已初见成效和规模。2005和2006年,连续两年内蒙古对外投资在全国的排名一直居于中间位置,相对我区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对外投资方面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
二、对内蒙古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年来,内蒙古企业的境外投资从无到有,一直保持着增长的态势向前发展。这种发展状况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推动了内蒙古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容我们忽视。
(一)蒙古国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问题
1 蒙古国是我区的近邻,双方有着地缘优势,经济互补性强,但蒙古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缺乏连续性,企业诚信较差,一些在蒙投资企业和经贸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和法律保护。
2 在合作开发利用蒙古国矿产资源方面,一是蒙古国地质工作水平低,资料陈旧,可靠性差;二是勘探、开发许可证管理混乱;三是相配套的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而且有些矿区水资源严重缺乏。这些因素大大增加了我国企业对蒙古国的投资风险。 (二)境内审批登记程序性问题
1 境外投资管理涉及多个行政审批部门,部门管理条块分割,且审批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工作协调,造成境外投资审批程序繁琐、周期较长、手续繁杂。
2 以实物境外投资的企业存在核销难问题。按照外汇管理规定,企业对境外进行实物投资,出境时只需在报关单贸易方式后打上境外投资企业的批准证证号即可,企业实物出境后可拿关单和核销单到外汇局报备或冲减。但海关方面提出在电子关单上无法打印批准证书号,企业境外投资的设备及其他实物只能按贸易或一般贸易报关,导致企业境外实物投资核销难。 (三)与蒙俄银行资金清算中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了解,中蒙银行间账户行业务关系的建立,使双方结算渠道大为通畅,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蒙方银行在服务性收费方面随意性强,经常变动,严重影响了客户的利益和双方银行的合作。二是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机构较多,蒙方银行又对中方资金清算渠道不了解,造成一些境内汇款收款行信息不准确,资金不能准确及时汇划。三是由于中文同音而不同字的文字较多,在处理业务中容易造成误译,给跨境结算带来不便。四是蒙古国货币图格里克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如经办行在兑换业务中年底有图格里克库存,就不能进行正常的外汇会计年终核算。
(四)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
1 在对俄投资合作方面,我区多数企业自身的条件不成熟,实力不强。尤其是在对俄油气开发、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缺乏有实力和竞争力的企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在对蒙古国投资中中方企业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目前,我区在蒙古国投资的企业总体发展较为顺利,但是在矿产资源合作开发和羊绒等原料收购等方面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无序竞争现象,致使蒙方企业层层加码、肆意提价,从中牟取暴利,使我方企业蒙受较大的损失。 3 发展行业较单一,主要以资源初级品销售为主。从各种资料反映的情况看,我区境外企业经营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钢铁及其初级制品,羊绒制品等少数几个行业。这样产品未达到多元化,一旦受到排挤,容易发生整体停滞现象。
4 规模和结构不尽合理。从现有数据统计来看,无论是海外投资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经营规模还是总体规模,都处于初级阶段。投资方向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蒙古国及周边地区,而经济潜力较大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南亚)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尚欠缺投资和挖掘。
5 企业“走出去”的准备不足。不论是在经营管理机制、市场调研、人才储备等各方面,我区企业都存在准备不充分,盲目投资的现象。
6 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虽然一些企业引进了许多先进技术,但对于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不够,技术当地化的优势并不明显。技术优势的缺乏,将是制约我区企业经营的长期性因素。
7 企业的障碍一时难以解决。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区要成功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主要依托现有的国有大企业。然而国有企业在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种种弊病影响了企业经营的竞争力,降低了成功率。
三、对策建议
(一)方面
1 切实贯彻“走出去”的总体战略就应当着力把战略、计划落到实处,而非仅限于纸上谈兵。作为内蒙古自治区,应该建立“走出去”的体系,完善对外投资的相关法规,加强对“走出去”的引导和促进。
2 应当进一步改革管理,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自治区需要加快管理改革,增强部门的服务意识,改变工作作风,改变我区境外投资管理分散、审批重叠、职能交叉的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应当为企业“走出去”营造更好的多双边国际环境。自治区部门应积极利用地缘优势,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双边或多边的经济谈判与合作,签订贸易协议,为自治区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4 坚持“抓大扶小”,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一方面鼓励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重点生产企业、大中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拓展海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资源开发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并给予贷款和保函等方面支持。另一方面也鼓励经济效益好、经营灵活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设厂,并在贷款贴息、信息服务、海外投资保险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
5 加大对“走出去”企业的科技信息服务力度。自治区应该有的部门负责了解搜集有关目标国投资环境情况,加强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统计和信息服务工作,对“走出去”的企业进行直接指导。
6 加强监管。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应实行分类管理,防止化公为私,造成“穷庙富和尚”严防借“走出去”向外转移资本,流失国有资产。
7 倡导和组建结合我区经济优势的相关行业协会。就羊绒行业为例,目前,我区从事羊绒生产和加工的企业超过400家,但产业集中度较低,形成规模经济的企业不多,在国际市场中并没有占据明显优势。作为自治区可以出面、协助成立羊绒行业协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业内“走出去”企业的管理,避免无序竞争;另一方面,强化其提供信息、咨询及相关服务的功能,以中介身份为业内企业进行项目谈判。
8 在统一的投资促进制度框架下开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工作。自治区的投资促进工作以往主要是招商引资,即“引进来”,投资项目洽谈会基本上是引资项目的对接,而很少有“走出去”项目的参与,这种差别待遇,极不利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投资促进本身就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促进资本流入,二是促进资本流出,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投资促进。因此,必须改变只重视外商投资促进而忽视对外投资促进的状况。自治区应成立一个班子一个框架的投资促进部门,在投资促进活动中给予二者平等地位。 (二)企业方面
1 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体系。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胜,企业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和完善自身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结构治理,提高反应速度和运转效率,节省运营成本。
2 营造所有权优势。我区企业营造自己的所有权优势无非就是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某个方面做到“人无我有”或“人有我优”,追求生产经营环节的优势,确立自己的专业化生产经营优势。这一点体现在我们自治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就是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培养和吸纳大批优秀的经营人才。企业开展经营,必须拥有大批既能按照国际惯例处理经营业务和商业纠纷,又能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政治和法律,熟练掌握当地语言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同时,实践经验表明,管理人员的本土化对企业海外经营的成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可以利用丰富的华人资源,他们既熟悉当地市场又传承了中国文化,是将企业与市场结合在一起最为便利的桥梁。
4 强化研发环节,重视自主创新。企业应充分认识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只有锐意创新,积极进取才能保住和进一步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