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散文作品的教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分析散文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注意授之以法、把握学科动态、完善教学手段、加强课文阅读,以提高学生解读、鉴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和谐教学 授之以渔 散文思考 教学效果 鉴赏能力
中国现当代散文是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这门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乃至人生理想都有重要帮助,作为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知道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散文作家的存在,同时也要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作家及作品。为数不少的学生并不通过阅读体味散文的深厚意蕴,当然也就不能深刻理解作品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教师在教学这门课程时也动了些脑筋,作了些尝试性的教学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教学
(一)坚持用辩证的眼光来解读历代的散文作品
还原历史场景,尊重历史事实。既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当代人视角解读历史,又不能机械地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苛求前人。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文献。其中有些观点在当时是正确的,是先进的,而拿到现在看,则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纯粹是用当代人的评判标准去解读文本,肯定会产生历史的错位,必须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20世纪40年代初那个炮火连天的特定历史场景中,让他们设身处地去体验一个政治家、战略家对文艺问题的严肃思考。
让学生进入历史并不等于沉溺于历史,还要让学生跳出历史回到当代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合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判断。如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在当时是正确的,因为工农兵占人民的绝大多数,是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把文艺服务的侧重点向他们倾斜完全是应该的,这样提有利于抗战。然而,这种提法拿到现在显然过时,因为现在是和平建设年代,文艺的服务面应该更宽,所以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学生通过反复的思维转换过程,对历史上曾经发生的文学现象终于有了全面的、科学的把握。类似这样的教学难点,只有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才能破解,破解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过程。
(二)树立科学、完整的散文观
一部中国现代散文史,是一部民族的苦难史和阶级的压迫史,也是一部民族史和阶级斗争史。如茅盾的鸿篇巨制《子夜》,通过对艺术形象的塑造和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社会风云的再现,回答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命运和前途。让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要抓住中国现当代散文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这一最显著的特征,正确认识历史,科学把握历史,从而激发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在解读散文史的同时,解读人的心灵史,解读由共性和个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构成的人性的存在史,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散文史观。
二、注意授之以渔,教会学生解读散文作品的方法
(一)透过现象、知识把握其内在联系
学习中国当代散文,不单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散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把握散文发生发展规律,从现象、知识上升到理论的概括和思辨,给学生以理论武器,使之学会用以观照、解读作家作品。在教学中凡能联系上升到理论的地方我们尽量突出理论色彩,讲出理论高度,力求以散文艺术规律来贯穿史的脉络,按规律来整合散文史的建构。如讲《高粱红》以“童年视角”为本体,从父母——当时13岁的豆官的感觉记忆中来写抗日斗争,从孙子“我”的追忆中回叙爷爷、奶奶的浪漫人生在扭曲中蓬勃生长的人性。
(二)解读文本,把握散文教学的针对性
1、解读文本写了什么,领悟内容的内在联系。
教科书中所选的散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学范文,教师要紧扣文本认真解读作者写些什么,怎样来写,为何而写。如《西风胡杨》这篇课文,作者先用两个自然段描写胡杨“形”的特点: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胡杨,是最坚韧的树。接着用3个自然段刻画胡杨的“神”,赞扬它的品质和作用: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胡杨孕育了整个西域文明。最后用3个自然段写胡杨现在和将来的命运:胡杨也有哭的时候,每逢烈日蒸熬,胡杨树身都会流出咸咸的泪。我站在孑然凄立的胡杨林中,祈求上苍的泪,哪怕仅仅一滴;我祈求胡杨,请它们在坚持一会儿,哪怕几十年;我祈求所有饱食终日的人们背着行囊在大漠中静静地走走,哪怕就三天。作者之所以热爱和赞扬胡杨,以及关注它的命运,是因为它的特点、品质和作用深深地感动了作者。
2、解读文本怎样写,领悟表现形式。 《西风胡杨》这篇课文的表达顺序有三种,:一是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顺序写,如,“两千年前”、“也有哭的时候”、“直到某日”等表现时间顺序的词语。二是按照“喜爱胡杨——赞颂胡杨——同情胡杨——关注胡杨”的感情变化顺序写,如,“最美、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孕育”、“怕、担心、祈求、坚信”等词语。三是按照“看到——听到——想到”的观察顺序写,如,“我都看见了„„”“我听见了„„”“然而我坚信„„”等。
同时,这篇课文采用了议论、抒情、说明、描写、记叙等相互联系的表达方式,最典型的是前4个自然段。如,第1自然段写道:“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这中国的塔里木。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万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第一句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第3、4句运用了记叙,而第4句是对第2句进行具体说明。
3、解读作者为何而写,剖析主题思想。
《语文课标》在“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了《西风胡杨》的主题思想:课文“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深厚的爱,对胡杨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胡杨品格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把握《西风胡杨》的主题思想,我们可以从情感变化来深入解读。
(三)解读课后练习,突出散文教学的实践性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散文材料,在大量的散文实践中掌握运用散文的规律》。”如《西风胡杨》课后就设计了四道练习题,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提高散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三、培养学生在开放的思维视野中对散文作品进行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运动和文艺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大量西方新潮散文被介绍进来,对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诱发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不少新课题、新方法。在学术研究中,人们正用多向的思维方式对中国现当代散文进行全方位、多侧面、多视点的研究,这众多的研究实绩在课堂教学上并没有充分被描述和运用。课堂上我们充分吸收这些最新学术成果,根据课程情况为学生讲解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因为一种批评方法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文学观念、一种批评视界。新理论、新方法的介绍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下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丰富意蕴,而且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不同的批评方法后有不一样的名著名篇,散文史中的名家常常会受到质疑,而未进入散文史的可能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转换能使人们重新发现它的价值。
张爱玲的一篇篇带着苍凉意味人生传奇散文,在主张写人生飞扬一面的时代里常被认为是市井散文而被漠视,但现依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张爱玲散文,便可发现其散文的价值和意义。她虽然写的人多是家庭婚姻,不写重大政治主题,但决不是所谓市井散文,她以女性的深刻洞察力以及出众的才华对处于男权文化压力下的女性作了全面的描写,揭示了女人作为弱势群体既可怜又可厌的性格层面。而余华、残雪、格非等先锋派作家的作品则更是需要依据存在主义理论才能彰显出文本的价值和意义。先锋派作家们在文本中多沉迷于写暴力和死亡,但他们写暴力和死亡与过去的文学描写不同,在先锋文学中,暴力成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死亡,死亡也是一件轻易发生的、日常的事件。先锋作家们这样描写暴力和死亡最终目的在于揭示生存的虚无。这样的讲述学生觉得新鲜,课堂效果很好。当然在讲述这些新理论、新方法的过程中,应非常谨慎,不盲目拿来大肆“推销”,而是尽量做到自己理解不透的不讲,不切合我国国情的不讲,与中国现当代作品本身关系不密切的不讲。
四、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其课堂教学效果
早在2002年,我们便尝试着把教学内容做成课件进行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节约了时间,加大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十分有效的手段之一。
(一)能将复杂的事件叙述简单化
如《围城》的情节是以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线索展开的,由于其经历复杂,所以叙述起来颇费时间,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其经历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的叙述。这不仅对于一般比较复杂的叙事作品行之有效,而且对梳理散文史的线索尤为实用。
(二)能将相关背景材料文字图像化
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到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课件形式直接提供给学生,只须辅之以简单叙述,这很能节约有效的教学时间。如老舍是市民散文的代表作家。在现代散文史上,很少有作家像他那样执着地体味北京城文化以及在里头生生死死的中下层人群。他用他的大部分散文构建了一个广阔的“市民世界”,并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能将婉曲的散文意象直观化
在散文教学中,有些散文的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运用多媒体转换为画面的形式,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象,减少课堂语言。
五、以课文阅读配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鉴赏散文作品的能力
以课文阅读配合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深化对课外阅读内容的理解。《中国现当代散文》涉及的作家作品众多,尽靠课堂内有限时间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要使课堂教学效能最大化,必须做到课文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课文阅读配合课堂教学。那么,如何做到课文阅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呢?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编写课外阅读目和教学指导书,对课文阅读内容作明确要求,并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读书笔记。其次,在具体授课组织上,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完结时,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又超越课堂教学的问题。专题性的课堂教学课节之后,一般会要求学生自拟题目,查阅资料写成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评论、小论文,例如在“余秋雨的散文”课节讲授之后,我们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余秋雨散文的看法,学生表现得相当活跃。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主动读书的习惯,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散文审美能力和评价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这样的教学过程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可以反观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授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牢记:课堂教学是深化、指导、解疑、答难,课文阅读是拓展、补充,是思考的延伸,是知识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