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燕麦论文:武威市外来入侵生物野燕麦及毒麦调查报告
摘要:对武威市3县1区5个类型区459 hm2春麦田野燕麦和毒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野燕麦在武威市3县1区均有分布,主要发生在二阴山区和沿山冷凉灌区,毒麦在凉州区个别乡镇零星发生。二种恶性杂草的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都有所下降。
关键词:野燕麦;毒麦;发生面积;危害程度;调查 野燕麦和毒麦是武威市原有的外来入侵恶性杂草,经过30多年农田化学除草技术的广泛应用,受种植结构调整、间套复种及日光温室面积的增加、作物品种的更替因素影响,野燕麦和毒麦的空间分布及危害程度也发生了变化。
1调查方法
1.1调查地类型区分根据全市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灌溉条件,划分为引黄灌区、风沙沿线河灌区、冷凉灌区、平川井灌区和湖区5个类型。
1.2样地选择依照各类型区小麦种植面积的多少,选择有代表性的乡镇2~6个,每个乡镇调查3个村,每个村调查0.60hm2以上的小麦地3块。
1.3调查时间在小麦苗期和成株期野燕麦和毒麦容易鉴别的5月中下旬至6中旬,采用全面普查和重点调查相结合,实地调查和座谈询问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
1.4取样方法每块小麦田取3个样方,分地中、地埂、水渠等不同方位,每样方面积0.25m2, 分别记载毒麦及野燕麦的株数。
2调查结果及分析评价
2.1调查结果共对3县1区87个乡镇,261个村783块地459hm2麦田进行调查。经调查野燕麦在我市3县1区均有分布,全市发生面积2.40万公顷,占小麦面积的36.30%,主要发生在二阴山区和沿山冷凉灌区,严重发生面积0.28万公顷。苗期平均密度为1.10株/平方米,严重田达11.60株/平方米,造成小麦减产5%~18%左右,中偏轻度危害,直接经济损失491.20万元。野燕麦平均密度及发生面积较2000年初分别下降34.50%和20.20%。毒麦在我市凉州区个别乡镇零星发生,发生面积0.036万公顷,轻度危害,小麦损失率在0.14%~0.6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万元。毒麦平均密度及发生面积较2000年初分别下降38.30%和28%。
2.2分析评价调查结果表明野燕麦及毒麦在我市发生面积及危害程度都有所下降。原因一是经过农业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及试验示范,建立了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除为主要手段,以生态、机械和人工为辅助的农田杂草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有效防除恶性杂草提供了技术保障。二是农田杂草相对稳定,爆发流行性小,尤其在我市平川井灌区和
湖区,通过农民多年化学除草剂,人工锄草、手拔、捋籽等措施的使用,随成熟脱离的籽粒明显减少,杂草种群数量逐年降低。三是由于我市间套复种面积和设施农业面积大幅增加,野燕麦及毒麦适生环境变弱,发生区域和数量有所减少。
3农田除草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3.1农田化学除草存在的问题一是杂草种群演替频率加快。小麦、玉米田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防除杂草,致使弱势杂草种群逐渐成为优势种群。二是杂草抗性明显增加。我市在取得杂草化学防除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杂草抗性增强、防效逐年降低的问题,如2,4-丁酯在我市已连续大面积使用20余年,对控制麦田藜科杂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单一除草剂的重复使用,使杂草对2,4-丁酯敏感种群减少,防效明显不及使用初期。三是施药技术仍较落后。由于喷施除草剂的器械仍使用20世纪60年代定型的工农16型喷雾器,且普遍存在同一套喷雾器喷施各类作物的现象,既难保证喷雾均匀提高药效,又容易造成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