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l| I 化学工程师 Sum l23 No.12 。1; 珂 翟 _ ChcmicM Engineer 2005年l2月 文章编号:1002—1124(2oo5)12—0005—03 从松树叶中提取精油的研究 文福姬,俞庆善 (光云大学环境工程系,韩国首尔139050) 摘要:本文用不同的溶剂从若干松树叶样品中提取了精油,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所得精油的化 学组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树龄的松树叶中都含有相同组分:a一蒎烯、莰烯、B一蒎烯、a一异松油 烯、醋酸冰片酯、反式一丁子香烯、二环大根香叶烯、a一紫穗槐烯、8一杜松烯、a一杜松烯。其精油分为3 种萜烯类:单萜烯、倍半萜烯、含氧萜烯。当水蒸汽蒸留时,所得精油中3种萜烯的含量达到92(wt)%以 上。但提取法不同所得精油的主要组成发生变化:水蒸汽蒸馏法所得精油中单萜烯含量为57.7(wt)%;乙 醇溶剂提取法所得精油中含氧萜烯含量为75.47(wt)%;丙酮与水混合溶剂提取法所得精油中总萜烯含量 为55.4(wt)%。 关键词:松树叶;提取;精油;GC—MS;萜烯 中图分类号:TQ65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ill the extraction of essential oil from the pine leaves WEN Fu—ii,YU Qing—shan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Guangyml University,Seoul 139050,Korea) Abstract:Essential oil has been extracted from the leaves of several pine teres with varioHs solvents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essentila oil has been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GC—MS)technique.The main constituents were the salne in spite ofthe diferent growth area and age ofthe trees and the details were as follows: (一pinene,campene,(一pinene,(一terpinolene,bomyl acetate,trans—caryophyllene,bicyclogermacrene,(一 amorphene,(一eadinene,and(一eadinene.The essentila iol Can be lcsasiifed into three types;namely monotelpene, essquiterpene,and oxygenated terpene.When using steam distillation method,total amount of terpenes exceeded 92 tw%.However hte major compositions were changed.When the steam Was used,the amount of monoterpenes Was about 57.7wt%.Ethyl alcohols resulted in the maximum amount of oxygenated terpenes(75.4wt%)alld the mixture of acetone nad water resluted in hte inaximum maonut of terpenes(55.4 tw%). Key words:pi leaves;extraciton;esesntila oil;GC—MS;terpene 松树(pinus densilfora)是生长于中国、日本、韩国 制做松糕,松树叶饮料等。松树叶中不仅含有钙、 等国家的野生灌木,松树的叶子也叫松针。松树叶 钾、铁等无机物和维生素A、维生素c,而且还含有 香料广泛应用于香精、高级化妆品、医药及食品工 l9种脂肪酸,l7种氨基酸等40余种营养成分。此 业。在欧美等国家松树叶精油还用来做“森林浴”的 外,还含有几十种萜烯类有机物。近年来随着人们 主要原料,也用于美容及按摩。在韩国松树叶用来 消费观念的转变,考虑到化学合成物质的安全性及 环境问题,对天然植物性精油与药物的需求量逐年 收稿日期:2005—10—30 增多_l'2 J。不同天然植物提取物具有不同的特征组 作者简介:文福姬(1965一),女,博士生,吉林化工学院副教授,主要 分及使用方法,而且同一植物不同的提取法所得组 从事助剂合成、香料提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俞庆善(1967一),男,博:t,光云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分离 成也不同。提取方法有水蒸汽蒸馏法:溶剂提取法, 工程、香料提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超临界萃取法[3,4j。欧洲,韩国等国家松树叶作为 香醇的产率可达7l%,产品符合标准。 [3]肖如亭,李乃,吴志东.PEG活化催化香豆素[J].石油化工, 参考文献 2000.29(5):356—357. [4]Keopp Erich,Reegtle Fritg.[J].Synthesis,1987,(2):177—179. [1]何坚,孙宝国.香料化学与工艺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5]项东升,孙开进.KN03/7一Al203型吲体超强碱催化合成香豆 l995.286—309. 索的研究[J].应用化工,2005,34(5):288—289. [2]田部浩三,御圆生诚,等.新固体酸与碱及其催化作用[M].北 [6]朱建华,王英,山口力.KNo3/Al2 上强碱位的产生和表征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2.219. [J].催化学报,1996,17:286—28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文福姬等:从松树叶中提取精油的研究 2005年第12期 很有益的经济作物日益得到人们的钟爱,而中国有 关松树叶提取的报道较少。本文提取了不同产地、 不同树龄的松树叶精油,采用GC—MS技术分析了 精油的化学组成,找出了松树叶的特征组分,还对 不同提取法进行了比较,为松树叶的有效利用及拓 宽其应用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表1不同松树叶样品中的精油收率 注:S,为存放半年的韩国京几道产松树叶;s2为存放4 1实验部分 个月的韩国京几道产松树叶;s3为存放一个月的中国吉林产 松树叶;s4为存放一个月的光云大学校园内的松树叶。 1.1主要试剂及仪器 表1中松树叶精油的收率以样品s1、S2、S3、s4 本实验所用松树叶分别是在韩国京几道、中国 顺序递增,精油收率相差较大。这可能是松树叶样 吉林、韩国光云大学校园内采摘的。碳氢标准品(美 品的不同与存放时间不同所致。产地、树龄不同,所 国Sigma公司St.Louis,Mo和Supelco公司Bellefonte, 含精油量有所差异,而且存放时间越长,轻组分挥发 PA,USA)。乙醇,丙酮,无水NazSO4为分析醇。 得越多,随之精油收率低。表1中样品s1与样品s4 HP689oGc/5975MSD气质联用仪(美国),蒸馏 精油收率比为1:1.9,所以松树叶不易存放太久。 装置(自制)。 2.2精油组成的比较 1.2实验方法 在上述的分析条件下,对松树叶精油进行分析。 1.2.1水蒸汽蒸馏松树叶在实验室阴干、切成小 结果Sl、S2、S3、s4的组分分别为:25、27、24、21个。 于2cm的小段,称取100g松树叶加到1000mL的圆 不同产地、不同树龄的松树叶中含量较多的萜烯类 底烧瓶中,加入650mL蒸馏水,装上分馏装置,使用 化合物有a一蒎烯、莰烯、B一蒎烯、a一异松油烯、醋 电加热,回流条件下提取4h,所得精油用无水 酸冰片酯、反式一丁子香烯、二环大根香叶烯、a一紫 Na2SO4脱水,保存于冰箱,备用。 穗槐烯、6一杜松烯、a一杜松烯,这些化合物就是松 1.2.2溶剂提取松树叶在实验室阴干、切成小于 树叶的特征组分,见表2。 2cm的小段,称取两份5g松树叶分别加到装有50mL 表2不同松树叶精油的主要组成(wt%) 乙醇和50mL丙酮/水(7:3 v/v)混合液的棕色样瓶 中,常温下放置3d后,进行分析。 1.2.3气相色谱一质谱(GC—MSD)分析 GC条件:色谱柱:HP一5石英毛细管柱(30m× 0.25mm×0.25pro);柱温40 ̄C下,保持10min;然后升 温(3 oC・min )至200℃;再保持5rain;进料量l ; 载气He;载气流量lnlIJ・min ;分流比50:l。 质谱条件:EI离子源温度230 ̄C;注人口温度为 250℃;电子能量70eV。 产品的定性是采用Wiley 275质谱数据库与标 准试剂的停留时间进行比较的方法,相对含量是采 注:表中只列出4个样品I司存在的组成。 用面积归一化法。 由表2中看出,虽然松树叶的精油中都含有相 同的特征组分,但由于环境因素的变化,组成的含量 2结果与讨论 变化较大。其原因是植物在生物合成过程中受到各 种生物酶与环境因素的影响_5j。 2.1精油提取量的比较 2.3精油中各类萜烯含量的分析 用上述不同产地不同树龄的松树叶样品,在相 所得精油按分子量的大小以及是否含氧进行分 同的提取条件下,进行水蒸汽蒸馏,得到无色松树叶 类,结果见图l。 精油,所得精油收率见表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OO5年第l2期 文福姬等:从松树叶中提取精油的研究 S1 Sz S3 a一单萜烯b一倍半萜烯C一含氧萜烯d一3项总和 . 图1不同松树叶样品中各类萜烯的含量 由图1可知,S 中单萜烯含量为57.7(wt)%,倍 半萜烯含量为34.3(wt)%,含氧萜烯含量为5.7 (wt)%;S2中单萜烯含量为17.9(wt)%,倍半萜烯含 量为71.1(wt)%,含氧萜烯含量为4.2(wt)%;s3中 单萜烯含量为60.4(wt)%,倍半萜烯含量为38.0 (wt)%,含氧萜烯含量为0.7(wt)%;S4中单萜烯含 量为35.2(wt)%,倍半萜烯含量为44.2(wt)%,含氧 萜烯含量为13.1(wt)%。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不 同样品的松树叶精油中所含单萜烯、倍半萜烯、含氧 萜烯的含量差异较大,但单萜烯、倍半萜烯、含氧萜 烯的总和都超过92(wt)%。说明松针精油的主要组 成物是单萜烯,倍半萜烯及含氧萜烯等萜烯类构成。 2.4不同提取方法对精油组成的影响 目前植物精油提取中常用的方法有水蒸汽蒸馏 法、溶剂提取法。常用的溶剂有乙醇、丙酮/水混合 物。图2表示用同一批松树叶、采用不同提取方法 所得到的实验结果。 水蒸汽蒸馏乙醇溶剂丙酮/水溶剂 a一单萜烯b一倍半萜烯C一含氧萜烯d一3项总和 图2不同提取法得到精油中各类萜烯的含量 图2中可以看出,水蒸汽蒸馏时,单萜烯含量为 57.7(wt)%,倍半萜烯含量为34.3(wt)%,含氧萜烯 含量为5.8(wt)%,总萜烯含量为97.8(wt)%;乙醇 溶剂提取时,单萜烯含量为0.7(wt)%,倍半萜烯含 量为19.9(wt)%,含氧萜烯含量为75.5(wt)%,3项 之和为96.2(wt)%;丙酮/水(7:3 v/v)混合溶剂提 取时,单萜烯含量为1.3(wt)%,倍半萜烯含量为 28.2(wt)%,含氧萜烯含量为25.9(wt)%,3项之和 为55.4(wt)%,剩余的大部分组成是非萜烯类碳氢 化合物。水蒸汽蒸馏提取精油中含单萜烯含量高, 而乙醇溶剂提取精油中含氧萜烯含量高,水蒸汽蒸 馏法与乙醇溶剂提取法所得精油中单萜烯、倍半萜 烯、含氧萜烯3个组成的总和都超过96(wt)%。 3结论 (1)松树叶中轻组分具有挥发性,随着采摘后存 放时间增加,精油的收率下降,因此,应及时进行加 工,不易放久。 (2)构成松树叶精油的组分基本相同,含量较多 的特征组分有a一蒎烯、莰烯、l3一蒎烯、a一异松油 烯、醋酸冰片酯、反式一丁子香烯、二环大根香叶烯、 a一紫穗槐烯、 一杜松烯、a一杜松烯等,但由于植物 生长的地理、气候、树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各组分 的含量有所差异。 (3)松树叶精油的主要组分为萜烯类化合物,不 同样品的松树叶精油中单萜烯和倍半萜烯含量有差 异,含氧萜烯的含量较少,在0.7(wt)%~l3.1 (wt)%之间,而单萜烯、倍半萜烯、含氧萜烯三者含 量之和为92(wt)%以上。 (4)从松树叶提取精油时,由于所采用的提取方 法不同所得精油组成有差异,所以根据精油的应用 目的,可采用不同的提取法。应用于日用品及食品 等行业时,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可提高单萜烯组分的 含量,增加精油的芳香性及消毒性;而应用于环保行 业时,采用乙醇溶剂提取法,可提高含氧萜烯组分的 含量,能有效地除臭。 参考文献 [1]lee Jaegon,lee Changgook,Kwag Jeajin,Determination of optinuarn conditions for the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nents in ne ne ̄xtlse by double—shot 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lna. ̄spectrometry[Jj. Journal ofChromatography A,2005,1089(1—2):227—234. [2]胡文,何静,樊永明.植物性天然香料及提取技术[J],精细与专 用化学品,2004.12(6):6—9, [3] Kim Yongsuk,Shin Donghwa.Volatile compo ̄mnts and antibacteirla effects of pine necdle(Pinus densilfora S.and z.)extractslJ J,Food Microbiology,2005,22(1):37—45. [4]lee Wonyoung,Supercriticla fuid extrac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J J,Foodindustryand nutirtion,200l,6(2):13一l9, [5]Chung na ̄on,Bang Jinki,Seong Naksu1.Review of functional volatile componentsin essentila oilofmedicinaland aroamtic plnats[J].Korean J.Crop Sei.,2003,48(s):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