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镜头式”场面描写

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镜头式”场面描写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9年8月DOI:10.16681/j.cnki.wcqe.201915155基础教育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镜头式”场面描写陈燕燕(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附属滨水学校,福建厦门,361000)摘要:为了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使学生写出富有“镜头感”的场面,文章从细节描摹,特写主要对象;配角衬托,强化人物形象;背景虚化,拓宽想象空间;环境渲染,营造特定氛围四个方面阐述了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镜头式”场面描写。关键词:高年级;习作教学;场面描写;背景虚化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2019)15-0244-02场面描写是针对特定时间、地点的人物活动的描写,是把观察视线由横的方向铺展开,记叙整个场面在特定时间、地点所发生的事。“镜头感”指的是拍摄者在构图、节奏、调度等方面掌握到位,这是相对于拍摄者来说的。对于习作中的场面描写,笔者认为,借用“镜头”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拍摄者,把“心”当作相机,用“相机”把印象最深的一刻拍下来,在写作时将这一幕进行回看、回想,将没有“抓拍”到的关键细节通过想象加工进行修复,从而使描写的场面深入人心。首先,教师要对场面描写的含义和目的有正确的认识。通过分析教学案例,笔者发现很多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多样的场面,再进行写作活动。但学生在体验之后写出来的文章更多的是关注活动过程,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场面描写[1]。其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导致学生走入刻板模式。最后,虽然场面描写区别于环境描写,但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两者的异同,过分强调场面描写,导致部分学生直接舍弃了环境描写,使得“面”的描写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在进行场面描写时,教师在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同时,还要明确场面描写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正确把握场面描写的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一、细节描摹,特写主要对象“特写镜头”指的是电影中拍摄人物的某一局部、一件物品的某一细部的镜头。当学生对某个人的表情有深刻印象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合理的想象进行丰富,聚焦值得描述的表情、语言、动作、外貌,将一闪而过的画面处理成特写镜头,对线条进行处理,对细节进行深化,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如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的场面,文章先总写阅兵式有哪些人参加,再具体写依次出场的海军、步兵师,炮兵师等,让场面显得热烈而不单调。笔者在总结《开国大典》写法时适时引入《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特写镜头,片段中对老奶奶、青年夫妇及红领巾进行了特写。用一个慢镜头将细微的动作、神态展示在读者面前,将变化的一瞬间延长,用细腻的心揣摩人们的悲痛、不舍的心情,从而把送总理的场面描写得更加饱满,把群众情绪表达得更具体。管建刚老师在指导学生写表情时,就强调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很多人在同一时间笑、哭、说,总有那么两三个人的表情特别引人注目,把这几个人不同的笑、哭、说进行处理,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在指导学生进行特写时,笔者采用先写后教的方式,让学生先尝试写下课时的场面。一个学生这样描述:“下课时,原本安静的教室成了一个菜市场。你看,小玮唾沫横飞,说得可起劲了;小宇也是聊天的高手,滔滔不绝;身旁的小朵盯着小宇,也忍不住笑了”。而当学生有意识地将观察到的表现进行细致描绘时,写出来的片段令人出乎意料:“下课时,原本安静的教室瞬间炸开了锅,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菜市场。你看,小玮说得眉飞色舞,小眼睛都眯成缝儿,那整齐的刘海似乎也随着他的语调不自觉地漾起波浪;小宇好像憋了整整一节课,一屁股坐在桌子上,拿起那墨色的铅笔盒,像个说书先生晃着脑袋,滔滔不绝;身旁的小朵捂住那忍不住大笑的嘴巴,怕露出那两个洁白的小兔牙,但眼睛却怎么都离不开身边的这号搞笑人物。”学生在表达时加重了对主要对象的刻画,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二、配角衬托,强化人物形象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都有主角和配角,文章中也少不了主角、配角。为了更好地衬托主角,配角须经过精挑细选。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人物描写一组》中“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从林黛玉的心理描写及众人对“凤姐”的恭敬,学生就可以读出“凤辣子”王熙凤的性情。若删去本段对配角的描写,只采用正面描写,文章会显得冗长、拖沓,让读者和人物产生距离。笔者在指导学生刻画主角细节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配角。在《记一次合唱比赛》中,有的学生关注到了观众的反应,通过描写观众的神情和掌声突出主角的精彩表演;在《记一次打预防针》中,胆小者和勇敢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的学生利用这样的形式突出文中“我”紧张的心情,把氛围和人物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场面描写中,我们可以挑选一两个有特点的、能衬托主角的配角来写,但切记不要写与作者简介:陈燕燕(1991—),女,汉族,福建漳州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习作。

2019年8月场面氛围相悖的人物表现,这对突出主角没有任何的帮助。三、背景虚化,拓宽想象空间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将背景进行“虚化”,这是为了突出焦点人物。虚化可以更好地让读者注意力聚焦到主要人物上,关注主要人物的细节、动态。除此之外,模糊的背景还会带给别人无限的遐想。如在拍“大场景”时,导演虽然只请了几位群演,但用上虚化手法,就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气势宏大的场面。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紧扣具体语境,让学生感悟写作语用的精妙。如《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运用了虚化的写作技巧。“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虚化的效果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全中国人民一起欢呼、雀跃的热烈场景,使学生感同身受。虚化后的画面更多需要想象来补白,利用想象加工所写的场景,可以拓宽描写的场景,带给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展开合理想象,模仿课文中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进而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四、环境渲染,营造特定氛围一个场景中除了有人,还有环境。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场面描写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为了让场面描写突出特定的气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寓情于景,让人物形象在动态环境中鲜活起来。“哀景渲染悲凉,乐景渲染欢乐”,环境描写要符合场面(上接第243页)深刻系统的认识。教师第四次追问:“为什么要沿高剪,不沿高剪会怎样?”通过一系列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充分体验,学生很快地得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3]。学生在操作中思考,经历了知识形成过程,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对今后的知识内在迁移有了经验储备。例如,在“三角形的分类”一课教学中,这节课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教师引导学生第一次思考:“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形成共识:可以按角分,也可以按边分。学生一番动手操作进行分类后,教师第二次追问:“为什么这样分类?”引导学生发现每一类三角形的特征,即“一钝二锐”“一直二锐”“三锐”,接着再让学生给每一类三角形起名字[4]。通过教师追问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考,体验数学分类思想。分类要有统一标准,要把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三角形归为一类,分类结果要细化。四、练习设计重拓展数学课堂练习既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又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拓展延伸思维。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善于迁移运用所获得的新知技能,是数学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拓展练习,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新课教学后,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淤下面几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于有的氛围、人物的心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镜头”中的事物,让学生关注不同心情中环境的变化。例如,在描绘静态的场面时,我们可以选择钟表的滴答声、笔纸的摩擦声、教师走路的脚步声等来写;在氤氲“紧张”的气氛时,可以选择写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试卷的翻页声等。教师还可以提供几种常见事物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根据不同的心境进行环境的描绘。例如,受表扬时,学生这样写:霞光把我的脸蛋映衬得红扑扑的,绿叶像极了一个个活泼的小精灵,花草也在为我舞蹈,枝干都镀上了一层银光,周围的一切都在为我庆祝。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攥着这份“喜悦”朝家奔去……而在成绩不理想时,学生这样写:阳光收起了最后一缕霞光,随风飘荡的绿叶失去了往日的光泽,盘根错节的枝干仿佛能把一切美好吞噬,连温柔的花草都不再迷人,展露出了嘲笑的姿态。周围是那样寂静,只有他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紧紧地揣着那75分的试卷……两位学生采用不同的环境描写渲染特殊的氛围。教师可以提供不同场景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利用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氛围,为“面”的描写添砖加瓦。总之,通过教师引领,学生能不断探知写作规律,在“拍摄”场面时能把握场面的特点,正确处理好“面”中人物、情节、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一定能描绘出动态立体、富有“镜头感”的场面,为文章的主题服务。参考文献:[1]曾广政.语感训练:须从语言形式入手[J].教育科研论坛,2008(12):47-48.

一根吸管长24厘米,怎样剪一定能围成三角形?怎样剪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对于练习淤中判断小棒是否能围成三角形,学生能做出判断,但如果最大化使用和拓展练习题的功能,就能“一题多用”。第一功能是判断,第二功能是让学生讨论能否找到围成三角形的便捷方法(用较小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3条线段的关系检验),第三个功能通过两组特殊数据:3厘米、3厘米、3厘米和3厘米、3厘米、5厘米,向学生讲解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知识,第四个功能是教师追问:“把5厘米这条线段逐渐加长,三角形形状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学生:“越来越扁,越来越矮。”教师再追问:“是不是能加到无限长?”学生:“不能。”教师:“那么最长长到多少?”层层递进的追问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大脑、眼光思考和分析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总之,在数学深度学习中,教师应着眼情境、设问、探究、练习的思维节点,极力赋予学生真正的学习主动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争辩、修正,直至最终发现结论,从而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参考文献:[1]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数学(小学版),2012(3):12-14.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吴存明.小学数学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分析与对策探寻[J].中小学[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4]牛献礼.让学习真正发生:我是这样教小学数学[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