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卷第2期 2015年4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0PMENT Vo1.34 No.2 Apr.2015 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研究 王云霞,南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选取西安市为研究区域,建立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协调发展度模 型定量分析西安市2002--2012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状况。2002--2012年西安市人口城镇化指数 和土地城镇化指数均呈逐年上升态势,2006年之前为土地城镇化滞后型,之后为人口城镇化滞后型;人口与土地协 调发展度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协调发展度由2002年的0.154 0上升为2012年的0.976 8;人口城镇化系统中人口 构成与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不均衡,人口构成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基本稳定于较低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 西安市应在保持人口与土地优度协调发展态势的同时,着力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型;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363(2015)02—0o85—06 0 引言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土地的不断扩张 以及人口的增长。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土地城镇化速 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出现了“冒进式”城镇化的 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方法的应用等方面所做的尝试。 从新型城镇化¨ (即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保障民生 和可持续发展为内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遵循 生态文明的原则,探讨集约、低碳、绿色、智能的新型城 镇化道路)视角出发,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 子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层因子权重,进而得到人口城镇化 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协调发展度模 型计算二者协调发展度,从而对西安市2002--2012年间 现象…。由此,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问题在学术界 得到积极回应 。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度是衡量某一 区域在一定发展阶段内,城镇的人口子系统、土地子系 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不仅分析了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总体态势,而且对人 统内部以及人口与土地系统之间在经济、社会、环境等 方面的耦合程度。陈春提出健康城镇化概念,认为健康 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 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并指出影响土地城镇化的最 根本因素是经济城镇化,要实现全面的健康城镇化,人 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均必须以经济城镇化为基础 。 口、土地系统各自内部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探讨。此外, 引入了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动态变化函数来描述系统 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态势,通过此方法能够客观反映研 究区域在研究时段内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协调 发展状况,为当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陈凤桂等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口构成、产业结构、生 活水平及土地的投入、产出水平5个方面综合评价了中 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 。刘娟 1评价思路与方法 1.1协调发展评价思路 首先,运用极值化法 ,通过Excel将所有原始数 据无量纲化,从而消除由于各指标量纲、性质等的不同 所造成的影响,使数据具有可比性,无量纲化以后各指 标取值范围为0~1。其次,通过SPSS进行因子分 等从人口构成、人口素质及城镇规模等方面分别对人口 及土地城镇化指标进行了筛选,构建出新的综合评价指 标体系 …。范进等通过建立协调性指数模型,对中国土 地、人口城镇化的协调性进行测定,指出造成二者不协 调的直接因素是二元土地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 。由 此可知,现有对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研 究,主要是在界定二者内涵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评价指 收稿日期:2014—03—25;修回日期:2015—03—02 析¨引,得出各指标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和因子荷载矩 阵,进而计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最后,通过协调 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及动态变化函数对西安市城镇化进 程中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进行评价。 1.2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模型 1.2.1协调发展度模型。借鉴前人对经济与环境协调 发展模型及对城镇化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相关研 究,建立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发展指数模型: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IOXJCZHOIO) 作者简介:王云霞(1990一),女,山东聊城市人,硕士生,主要从 事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E—mail)wangyx686369l@126.coin。 通信作者:南灵(1963一),女,陕西泾阳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 师,硕士,主要从事土地资源管理研究,(E—mail)nanling6・8@126. tom 0 ・86・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34卷 人口指数 )=∑Wi 。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 2.1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各评价指标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整体性原 则。指标体系包括城镇化中人口与土地两方面的内容, 评价指标应可以综合、完整地反映人口及土地城镇化状 土地指数g(y)=∑wiyn。 协调度模型: r 2g( 2 1 C={rL !±g( 2]2},k≥2。 2 J (2) 式中: ),g(Y)分别为人口、土地城镇化指数; 为第i 项指标的权重; ¨Yn分别指人口、土地城镇化第i项指 标无量纲化后第t年的数值; 为调节系数,本研究中有 人口与土地两个变量,故 =2;C(C∈(0,1))表示城 况。②科学性和客观性。从实际出发,客观评价人口、 土地城镇化状况,指标体系结构要合理,指标内涵要清 晰、具有可测性,数据来源要准确、可靠,还要注重指标 的可得性和可比性。③可操作性原则。结合研究区域 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度,C值越大,二者发展越 协调,反之则越不协调,C=1时,则表示城镇化中二者 的协调发展状况处于最佳状态。 协调发展度模型: D:Jc×T,T=q, )+届g(Y) 。 (3) 式中:D为协调发展度;T为发展度,即反映城镇化进程 中人口与土地间整体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 ,口为 待定权数,因城镇化中人口与土地同等重要,故设 = = 0.5。 1.2.2协调发展动态变化 。为反映人口、土地城镇 化协调发展随时间演变的动态变化趋势,引入动态变化 函数来描述其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态势: L(t)= 上,t J 。 (4) 式中:L(t)为二者动态协调发展指数。若 (t)>1,则表 示系统协调发展状况处于上升趋势; (t)=1,系统协调 发展状况处于稳定趋势; (t)<1,则系统协调发展状况 处于衰退趋势。 1.3协调度等级划分及依据 关于协调度等级划分的研究较多 ,本研究参 考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西安市城镇化中人口与土地协调 发展的实际状况,将协调发展类型界定为四类(表1)。 表1协调发展类型等级划分 Tab.1 Classification of coordinate development 现状,确定评价的内容及重点,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数 据易获取的指标。④性原则。各指标之间要相互 ,避免指标相互重叠及重复评价,同时,要彼此关 联,构成一个统一整体。 2.2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概念至今没有统 一的定义 ,本研究中人口城镇化主要包括以下三方 面:①非农业人口比例的不断上升;②居民生活方式逐 步向城镇靠拢,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③居民生产方式不 断向第二、三产业转变。对于土地城镇化,主要表现为: ①城市建成区面积的扩大;②城市土地投入产出的增 加以及利用结构的优化。该研究结合研究区域实际状 况,从新型城镇化视角出发,设计出城镇化进程中人口 与土地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2)。 3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 3.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仅研究西安市市辖区人口与土 地的协调发展状况。2012年西安市辖区常住人口 656.50万人,户籍人口572.76万人,非农业人口360。05 万人。2012年西安市辖区面积3 582 km ,其中,建成区 面积375 km ,建成区绿地率为33.3%,征用土地面积 27.80 km 。 数据主要来源于《西安统计年鉴》(2003--2013)、 《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3--2013)。 3.2评价结果分析 利用SPSS 19.0对西安市2002--2012年各指标数 据进行因子分析,可得人口城镇化评价指标和土地城镇 化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及荷载矩阵,从而计算出各指 标的权重值 (表2)。由表2可知,人口城镇化指数中 人口构成占0.196,人民生活水平占比为0.804,说明人 口城镇化中人民生活水平较人口构成更重要,这与新型 城镇化要求关注民生、注重城镇化质量相一致。土地城 镇化中建成区面积、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和地均财政收人 所占比重较大,可全面体现土地城镇化状况。根据式 (1)~(4),可得2002--2012年间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 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评价结果(表3,图1~4)。 第2期 王云霞,等: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研究 表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87・ Tab.2 Index system for coordinat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表3 2002--2012年西安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分析结果 Tab.3 Analysis results of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 Xi’an City from 2002 to 2012 情况来看,其主要原因在于2003--2004年西安市人口 城镇化各指标大部分都有所增加,其中,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由7 748元增加到8 544元,增加了10.3%; 然而,土地城镇化指数中征用土地面积由20.81 km 下 降到15.80 km ,下降了24.1%,且建成区绿地率、人均 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及地均二三产业产值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即人口城镇化指数的上升及土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地城镇化指数的下降共同导致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出 现短期的衰退趋势。 图1表示西安市2002--2012年人口、土地城镇化 图1人口城镇化指数与土地城镇化指数变化曲线 Fig.1 The change curve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dex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dex 指数的变化状况。根据协调发展等级划分(表1),总体 可以将整个城镇化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2006年以前, 人口城镇化指数l厂( )大于土地城镇化指数g(),),属于 3.2.1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评价。表3涵盖了人口、 土地城镇化指数二者间的协调度、发展度、协调发展度 及动态协调发展指数 (t)等各指标的数值。由表3不难 发现,除2003--2004年间人口与土地问的动态协调发展 土地城镇化滞后型;2006年之后,土地城镇化指数g(y) 大于人口城镇化指数_厂( ),属于人口城镇化滞后型。由 表3经计算可得,2002--2007年,西安市人口城镇化指 数增长率为3.41%,而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率为 17.23%,远远大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增长率。2007年,西 安市土地城镇化指数首次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这与 2007年陆大道首次提出中国出现了“冒进式”城镇化现 象…和陈凤桂等对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 指数L(t)=0.876 7<1之外,其余年份L(t)均大于1, 说明2002--2012年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 协调发展状况基本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西安市 2003--2004年间L(t)小于1,表明从2003--2004年,人 口与土地二者的协调发展状况处于衰退趋势。从实际 ・88・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34卷 图2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变化曲线 Fig.2 The change curves of coordinate develop- ment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O眩嬲20O4抛5 2OO6 o0『7姗2OO9 以e Oll 2ol2 年份 图3人口城镇化各因数变化曲线 Fig.3 The change curves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factors 年份 图4土地城镇化各因数变化曲线 Fig.4 The change curves of land urbanization factors 发展研究 所得结果是一致的,说明西安市城镇化的发 展与全国城镇化的步调基本一致。2012年,西安市土地 城镇化指数为0.962 4,人口城镇化指数为0.946 3,基本 达到相等状态。 从实际状况来看,2006--2007年,西安市城镇居民 恩格尔系数由34.6%上升到36.6%,平均每户就业面由 48.3%下降到47.8%,减缓了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与此 同时,土地城镇化各指标均有所增加,其中,征用土地面 积由2006年的2.45 km 增加到2007年的18.19 km , 增加了7倍左右;2006年和2007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分别为9.86 m /人和l2.70 1TI /人,提高了28.8%;地均 财政收入增加26.5%,各指标不同幅度的增加加快了土 地城镇化的速度。人口城镇化速度的减缓及土地城镇 化速度的加快使得西安市2007年土地城镇化速度首次 超过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原因主要是西安市曲解了城 镇化的内涵,认为大量地征收土地、盲目地扩大建成区 面积和增加城镇人口就是城镇化,结果人口多、环境污 染、就业难、差距大等“城市病”不断出现。虽然经 过不断努力,至2012年,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 地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在今后的新型城镇化过程 中,西安市要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实质涵义,高度关 注顶层规划与设计,确保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在努力 解决现有城市问题的同时要防止新的城市问题出现。 图2为西安市2002--2012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 土地的协调发展情况。2002--2012年,人口与土地的协 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均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发展度呈逐年 上升趋势,说明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一直处于不断前进发 展态势,但在发展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城镇化速度出 现了不均衡现象。根据图2和协调发展类型等级划分 标准(表1),可将西安市城镇化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 ①2002--2005年,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度小于 0.4,属于非协调发展状态。从协调与发展两方面来看, 2002--2005年人口、土地的协调度c值分别为0.550 9, 0.950 3,0.708 3,0.772 3,明显高于发展度 值(分别为 0.043 1,0.122 6,0.120 3,0.138 4)。可见,在该阶段发 展度 偏低是影响西安市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水平低的 主要原因。即该阶段属于城镇化发展初期,西安市非农 业人口比例、人均可支配收入、本年征用土地面积及建 成区面积等实际指标均处于较低水平,从而使发展度 偏低,一直处于0.2以下。 ②2006--2007年,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度超过 0.5,进入初级协调发展状态。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使西安 市大量土地被征收、占用,加速了土地城镇化,逐步缩小 了其与人口城镇化的差距,甚至略超过人口城镇化的发 展,使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度c超过0.95。然而,由图2不 难发现,发展度 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西安市人口与 土地协调发展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发展度 较 低。该阶段属于过渡阶段,各实际指标较之前均有小幅 提高,但人均消费额及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指标依然相 对较低。 ③2008--2009年,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度处于 0.6~0.8之问,步入良好协调发展状态。协调度c基本 保持较高水平未变,至2009年发展度 上升到0.619 8, 较2007年上升了84%。主要是由于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 例、人均居住面积及建成区面积、地均财政收入等指标 的大幅上升所致。虽然此阶段发展度 有所提升,但与协 调度C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即发展度71依旧是制约人口 与土地总体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④2010--2012年,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度超过 0.8,达到优度协调发展状态。西安市在保持人口与土地 协调度c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二者的发展 水平,各实际指标与上一阶段相比均有大幅提高,尤其 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额及建成区面积、建成区 第2期 王云霞,等: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人1:3与土地协调发展研究 .89. 绿地率、地均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的上升,使发展度 与 协调度C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至2012年协调度与发展 人口构成因数明显提高了,而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保持不 变,一直处于0.2以下,发展较缓慢。虽然西安市城镇 度分别达到0.999 8和0.954 4,均处于较高的水平。 总之,西安市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 状况由非协调状态,经初步协调及良好协调阶段,逐步 化中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状况逐年改善,但是,人口 城镇化系统中人口构成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却逐年 扩大,城镇化的质量还很低。 1)要实现新型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关键,以 人为本,关注民生,着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解决转 过渡到优度协调状态,其原因不仅在于发展度 的逐步 提高,还在于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良好的协调 发展机制。协调发展机制的创新与完善,既有利于提高 西安市城镇化总体水平,又有利于推进西安市新型城镇 化持续快速发展。 移人口居住、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 置,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基本保障线及推进城乡 社保等方面完善财政保障机制 J。 3.2.2人口系统与土地系统内部分析。图3反映了 2002--2012年西安市人口城镇化系统中人口构成、人民 生活水平的变化态势。图4展示了土地城镇化系统中 土地规模、利用结构和投入产出水平3个因数的变化态 势。可知,土地城镇化系统中各因数发展比较均衡。而 人口城镇化系统中人口构成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则 很不均衡。2002--2007年,人口构成与人民生活水平变 化幅度不大,基本趋于稳定;2007--2012年,人口构成和 人民生活水平指数分别由0.161 0和0.125 2上升到 0.750 3和0.196 0,二者间差距由0.035 8增大到 0.554 3,人口构成指数大幅度上升,而人民生活水平仅 略微提升,说明在此期间,人口城镇化指数提高的主要 原因在于人口构成指数的不断增长,即非农业人口比 例、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等各指标的大幅增加,但城 镇化后居民的生活水平却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基本保持 不变。 2007年新型城镇化提出之后,西安市呈现出片面追 求城镇化率的提高而忽视城镇化后居民的生活质量问 题,导致低水平的城镇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西安市大量 农民工的存在。如2012年,西安市区城镇常住人口为 538.42万人,非农业人口为360.05万人,有178.37万 人(占西安市区城镇常住人口的33.13%)的农民工生 活在西安市区,却不能真正融入城市,享受不到城市的 医疗卫生、教育及就业等基本社会保障服务,生活水平 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因此,今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西 安市应将农民工市民化及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作 为工作重点。 4结论及建议 西安市城镇化进程经历了由2006年前的土地城镇 化滞后型到2006年之后的人口城镇化滞后型的发展过 程,至2012年二者城镇化指数几乎达到相等状态。人 口与土地的协调发展度呈逐年波动上升态势,由2002 年的不协调状态逐步经过初级、良好协调发展阶段,最 终发展为2012年的优度协调发展状态。 土地城镇化系统中各因数(土地规模、利用结构及 投入产出水平)的发展较为均衡。人口城镇化系统中人 口构成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极不均衡,2007年之后, 2)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牢牢抓住《中 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在 进行户籍、就业制度及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时,充分考 虑城镇化后居民的意愿及其生活保障问题,解除他们的 后顾之忧。 3)为保持人口与土地优度协调发展的状态,在新型 城镇化发展中,要不断创新与完善人口与土地的协调发 展机制,促进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大道,姚士谋,李国平,等.基于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过 程综合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6):883—887. [2] 陶然,曹广忠.“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 与组合应对[J].改革,2008(1o):83—88. [3]许玉明.从“空间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的制度创新 [J].改革,2009(4):148—150. [4]李坤,严伟.探寻“空间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有 效路径[J].改革,2009(4):158—160. [5] 熊柴,高宏.人口城镇化与空问城镇化的空间不协调问 题——基于财政分权的视角[J].财经科学,2012 (11):102—108. [6] 李明月,胡竹枝.广东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速率 比对[J].城市问题,2012(4):33—36. [7] 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等.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 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 境,2012,22(2):141—146. [8] 陈春.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 究,2008(4):7—9. [9] 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 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25(5):53— 58. [10]刘娟,郑钦玉,郭锐利,等.重庆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 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2012,37(11):66—72, [11]范进,赵定涛.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测定 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学家,2012(5):61—67. [12]李红波,张小林.我国发达地区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及 测度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1,30(6):60—64. [13]薛辉.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3版.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0・ 地域研究与开发 第34卷 邵波,陈兴鹏.中国西北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 展现状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5,28(1):136— 141. 薛红霞,刘菊鲜,罗伟玲.广州市城乡发展协调度研究 [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8):39—45. 陈佳丽.河南省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6):50—53. 张秀梅.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D].南京:南京大学,2011.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Degree of Population and Lan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Xi’an City Wang Yunxia,Nan Ling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 7 12100,China) Abstract:Taking Xi’an City as the study area,through establish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 ter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then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model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population and land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 zation of Xi’an City from 2002 to 20 1 2.Results show that:1)Population urbanization index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dex in Xi’an increased year by year during 2002--20 1 2,before 2007 it was land urbanization lag type,followed by the type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lagging;2)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gree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land urbanization increased year by year,rising from 0.154 0 in 2002 up to 0.976 8 in 2012;3)The development of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n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system was not balanced, demographic composition increased rapidly,however,people’s living standard was basically stable at a lower lev— e1.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new urbanization process,government of Xi’an City should keep goodness coordina— tion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land and focus on improving living standards of urban residents. Key words:population urbanization;land urbanizatio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model;Xi’an City ,l’,llI,’,’,'',,lll,',’''’l','ll,’,','',,l,’,,ll’'l,',,’,’,,,''',’’’,,l',l,'’'’ml,,,,'''’’ (上接第68页) An Integrated Approach for the of Urban Sprawl:A Case Study in Wuhan Metropolitan Area Zeng Chen ,Liu Yanfang a, ,Zhou Peng ,Cui Jiaxing (1.Departentm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2a.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2b.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Ministry ofEducation,Wuhan Universi ̄,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Urban sprawl is the expansion of urban boundary and the dispersion of urban land driven by and manifested in population,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As a result,focusing on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urban sprawl,we decompose urban sprawl into population index(10s),socio・economic index (,es),transportation index(,ts)and land use index(I1s)for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 Wuhan rfom 1 984 to 20 1 3.Remote Sensing(R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and Spatial Analysis(SA)techniques are integrated and multi—index assessment are applied during this process.The results show that,。s has presented a linear growth;I1s has demonstrated an exponential growth and the growth rates of,es and,ts have fluctuated slightly. In addition,it is revealed that road density is the most scattered distributed and thus given a higher weight.Global Moran s l of the percentage of built—up land is the highest and thus lowest weight is given.The calculated l u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before 2004 and obviously increcesed after that.In our research.we integrated RS.GIS and SA techniques and assess urban sprawl in a comprehensive manner. Key words:urban sprawl;spatial autocorrelation;population;socio—economy;transportation;land use; Wuhan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