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引经药分为如下两类:
一、按十二经记述:
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 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 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 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 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 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 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 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 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丹皮; 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
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茸、青皮、吴茱萸;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二、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 葛根、
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 辛、川茸、青皮。
附录: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心经 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 来大
有功。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 翘并牛黄。温心董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慧或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 黛不可
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 皮川茸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口茯苓,荧实苍 术甘草
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董香,附子良 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苑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
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尊苗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
泻 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苓与贝母,人溺山 梔沙玄参。马兜铃,瓜萎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口芷与升麻,连须葱 口用几根。
棉州黄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瞟網龟板与牡蛎,
蓉共巴戟, 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荧实, 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杜仲锁阳巨胜子, 山萸欢 再加一味怀熟地, 共补肾 温肾肉桂并附子, 鹿茸故
纸海沈香, 亦温肾,醞月内脐;凉肾知柏地骨皮, 再加一味粉丹皮; 引用独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己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借,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活肉桂奇O
胃经补胃需用苍口术,半夏扁豆绵黄耆,
荧实莲肉共百合, 山药还
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 再加一味南枳实, 更添芒硝与大黄, 多加石 膏谢更急。 温胃木丁与霍香, 益智吴萸与良姜, 香附口肉草豆蔻, 厚朴胡 椒生乾姜。 凉胃葛根条黄苓, 滑石黄连玄花粉, 知母连翘石膏斛, 梔子升 麻竹茹寻, 十三味药凉胃火; 口芷升麻引胃药。
胆经补胆龙胆与木通;柴胡青皮泻胆经。
温用陈皮制半夏, 更加生
姜与川茸。凉用竹茹与黄连;引用尽皆同肝经。
大肠经 问君大肠何药补?左旋牡蛎口龙骨,
桔梗米壳诃子皮, 山药
肉蔻并莲肉。 川大黄,南槟榔, 枳壳石斛泻大肠, 再加芒硝桃麻仁, 葱口 三寸泻更强。 乾姜肉桂吴茱萸, 三者同时能温肠, 引药尽皆同胃经; 槐花
条苓凉大肠。
小肠经 小肠石斛牡蛎补; 泻用木通共紫苏, 连须葱白荔枝核, 同为
泻剂君知否。 小肠要求温,大小茴香乌药根;凉用黄苓天花粉;引用羌活
膀胱经橘核菖蒲补膀胱,益智续断龙骨良;泻用芒硝车前子,泽泻 滑石石苇帮。温用乌药并茴香;凉用黄柏生地黄,甘草梢,亦属凉;引用 尽皆同小肠。
三焦经 滋补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与黄耆;泻用梔子并泽泻;温用 姜附颇有
益。原石膏,地骨皮,清凉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别,药与
肝胆无差异。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M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心包经地黄一味补包络;泻用乌药并枳壳;温肉桂;凉梔子;柴茸青 皮是引药。
其他答案:
无论是何种疾病,都应归属于某个脏腑或某个经络,在治疗上,应针对疾 病所隶属的脏腑及经络进行治疗。中药都是有一定归经的,引经是归经与 配伍的结合,通过引经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 于特定的部位。
1・ 归经理论与引经药的传统认识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一种药物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作用,而对 其它经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是为归经。根据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 部位各有偏重,将其归纳总结,使之系统化,便形成归经理论。在归经理 论中,前人认为一些药物对机体的某一部分具有特殊作用,其选择性特别 强,并且可以引导与之配伍的其他药物达于病所,而提高疗效,将这些药 物称为引经药。某些药物具有引经报使之功,如尤在泾在《医学读》 说:“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吴鞠通《医医病书》:“药之有引经,如人之 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这与西医理论的载体学说有着相似之处,它作为药 物的“定向载体”,把药物送到作用点或靶器官。药有引经专长的思想最早 见于《神农本草经》,称官桂:“为诸药先聘通使”,在宋代《本草衍义》 中得以重视和发展,如提出桑螺網“桑白皮引水,意以接桑嫖悄就肾经”, 不但有“引接”的药物,还有最终所“就”之脏腑经络,为引经理论的先声。金 元时期,张元素在《洁古珍珠囊》中,明确提出药物引经报使的部位,他 认为取各药性之长,使之各归其经,则力专效宏。如泻火药中,黄连偏泻 心火,黄苓偏泻肺火,知母偏泻肝火,木通偏泻小肠火,石膏偏泻胃火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等。 张氏强调遣药的专司:用柴胡泻下焦之火,必佐以黄苓;用柴胡泻肝火, 必佐以黄连,可见黄苓、黄连为引经药。又如太阳小肠与膀胱经病,在上 用羌活,在下用黄柏;阳明胃与大肠经病,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 膏;太阴脾经和厥阴肝经病用白芍引乙少阴心经和肾经病用知母引之等。
2. 方剂合理应用引经药,使作用综合趋势更加明确:
古人云:“引经之药,方剂中用为向导,则能接引众药,直入本经,用力寡 而获效捷也”。临床在辨证的基础上,明口药性专司,制方专主之理,酌情 加入引经药,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方剂中的引经药主要有以下作用: 2.1引药上行:《本草求真》曰:“桔梗系开提肺气之品,可为诸药舟楫, 载之上浮”。如参苓白术散,借桔梗载诸药上浮,引归于肺,益肺利气,借 肺之布精而养全身,倘若把它当作平喘之品删掉不用,则违背了《太平惠 民和剂局方》的立法本义,疗效难著。王清任所创血府逐瘀汤以桔梗载众 祛瘀之品上行,以除胸中之瘀;《伤寒论》中三物白散亦用桔梗引巴豆上 升,以祛除胸中寒实,有学者通过实验提示了桔梗在该方剂中的“引向”作 用,如果去掉桔梗,则仅能涤除腹水而不能荡涤胸水。临床亦有“诸根多降, 桔梗能升”之说。
2.2引药下行《本经逢原》曰:“丹溪言牛膝能引诸药下行,筋骨痛风在下 者宜
加用之”,从历代医家的推崇至现今的高校教材均明确提到牛膝的“弓I 药下行”之功,故牛膝可作为身体下部疾病的引经药使用,临床上治疗多发 性神经根炎、坐骨神经痛、半身不遂、下肢肌痿无力等症,常随证加用, 疗效颇著。旋覆花是治疗胃气上逆呃逆的一味“引药下行”之品,临床有“诸 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之说。
2.3引药入病所引药达病所的药物,临床使用十分广泛,如桑枝引诸药达 臂与手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指;羌活引诸药达上肢;独活引诸药达下肢。少阳头痛专用柴胡, 巅顶头痛用藁木,太阴头痛选苍术等。
2.4引火归元 金匮肾气丸和苏子降气汤中的肉桂即是一味引火归元之品, 在虚
阳上越的戴阳证、阴盛格阳的格阳证中常用之。
2.5引气归元 焦树德教授认为,砂仁可“引气归元”。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
衰反复发作,表现为肺肾气虚或虚多实少者,平时服用七味都气丸加砂 仁,对改善肺肾功能,增强免疫机能,减少复发,有显著疗效。
2.6引气上升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引清气上升,使该方显益气升提 之功。
去除升麻、柴胡该方只有补益气血之功,而不能益气升提,升举下 陷之脏器
[2]。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证明,用升麻其药效明显,去升麻其药效 则降低,且
不能持久,说明升麻与其它药具有协同作用。
2.7引血下行镇肝熄风汤重用牛膝为君,即取其引血下行之功,以防“血之 与
气,并走于上”之“大厥”。临床观察,该方删除牛膝而用于高血压病人, 治眩晕一症的疗效大为逊色。
2.8引邪外达柴胡在四逆散中可疏肝解郁,透邪升阳,条达肝气,开邪热 内闭,
使邪气从内达外,为医家临证所习用。
2.9引邪下行玉女煎中牛膝引邪热下行,以降上炎之虚火;四妙丸中的牛 膝也起
引热下行作用。
3. 五脏六腑的引经药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 能选择性起到引经作用。如桑白皮是肺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肺燥所致的咳 喘方剂中加入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桑口皮能引药入肺经;香附、柴胡是肝经的引经药,在治疗 肝气郁滞、胁肋胀痛时,加入柴胡、香附可引药入肝经;桂枝、薙白为心 经的引经药,在治疗胸闷、气短、心悸等心阳不通时,加入桂枝、薙白等 能引药归心经。
4. 四肢躯干的引经药
当患病部位如在四肢远端时,往往药力不易达到病所,效果不明显,然而 用引经药后,药效大增。姜黄和牛膝均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功效。但 姜黄能引药上行通达上肢,因此,常作为上肢痹症的引经药,常配伍桑枝、 桂枝、羌活、防风。而怀牛膝则性喜下行而通达到四末,因此在治疗下肢 痹证时,加入怀牛膝做为下肢的引经药,常配伍牛膝、木瓜、独活、千年 健、防己、泽泻等。头部损伤如伤在巅顶加藁本、细辛,两眉棱伤加白芷, 后枕部损伤加羌活;如肩部损伤加姜黄;胸部损伤加柴胡、郁金、制香附、 苏子;两胁肋部损伤加青皮、陈皮、延胡;腰部损伤,加杜仲、补骨脂、 川断、狗脊或枸杞子、桑寄生、山萸肉等;腹部损伤加炒枳壳、槟榔、川 厚朴、木香;小腹部损伤加小茴香、乌药。不同的引经药能引导方剂中的 诸药到达不同的经络、脏腑,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疾病所在病位及 经络,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