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几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明溪一中 汤棋芳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亲自上机动
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先是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在这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中,我们要善于根据学科的要求和学生的素质特征,把分组教学法和兴趣教学法更好的应用到课堂中。
【关键词】信息技术基础 分组教学 兴趣教学
21世纪以来,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逐渐工具化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计算机课的开设也成为了教育的必然。计算机课其实很早就已经进入到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并且从2006年新课程改革后,原来高中的计算机课就成了信息技术课,计算机课的学习也从原来的操作能力为主的模式变成了现在的以技术应用为主的信息技术基础(必修),再加上提供3门选修模块进行选修。
一、信息技术学科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学情分析
原来的《计算机》课偏重于操作能力的教学,而《信息技术》课则偏重于技术的应用,课改之后的信息技术更是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里面有学生熟悉的文本和图表处理,有学生喜爱的网络,有多
媒体技术,还有学生门向往的人工智能,还有计算机编程和信息资源管理,还有每个人都在关注和实践着的信息安全及网络道德问题。在信息书本的前言中就已经提出:信息技术基础要求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有效,负责任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在实践应用中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使自己辩证地分析和认识信息活动以及某一些社会现象,从中提炼出一些基本思想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我们要充分认识一点,虽然信息技术课初中就已经开设,但是在初中,由于各学校的一些硬件和软件,以及各方面的条件,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学生已经会编写一些小程序、会图像处理了,有的学生连怎么开关机都还是不会的。信息技术课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上信息技术课都是冲着”玩”电脑而来的,在每周2个课时的学习时间中,我觉得教学的侧重面应主要在于应用,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让学生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在他们”玩”电脑的同时教他们怎么”玩”、”玩”什么,这既符合该学科的特点,又适合学生的能力要求。 二、掌握全局的教学方法: 1、分组教学法
在前面的学生学情中分析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如果要我们要详细的掌握学生学情信息,我们在每学年开学初就可以对每一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基本上我们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每个班都会有部分同学是从来没有用过电脑的,有的用过
电脑,但是仅仅局限于QQ和游戏上,但对于有的同学来说,因为自己家里有电脑,同时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进行相关的学习的同学,这些人对信息技术课,对电脑的操作是比较熟悉的。每个班中会有10人左右是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电脑的基本操作,网络的使用,WORD软件和别的一些信息处理软件是比较熟悉的。
接下来,我们按照问卷调查情况和自愿组合的原则把每个班
分成10个小组,每个小组人数为5人,超出的同学则加到某些小组中。每个小组指定一个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比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小组长的作用是在老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交流讨论中起一个带头的作用,在平时的学习中起一个“小老师”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每一节中都有“交流”栏目,“交流”是围绕某些问题而进行讨论,交换意见或者是成果展示。每个小组的同学在组长的组织下交流和探究,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到每个小组中进行相关的指导和交流,这样更能发挥出小组的作用。这样的一个小组交流的过程,既能带动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在每一模块内容学习结束时,课程中都设置了“综合活动”
这个小节,“综合活动”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把学过的内容应用到探索性学习或者解决实际问题活动当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在“综合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由组长进行分工,每个人完成一部分的任务,来共同完成这个活动。
2、兴趣教学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每门学科老师所经常采用的方法,对于我们信
息技术学科来说也不例外,并且”兴趣法”在我们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有时候可以用得更加的淋漓尽致,因为我们课程的用到的主要教学工具电脑,它本身就是学生所感到兴趣的东西。例如我们可以在开学的时候把主机拆开让学生看看里面的构造,可以让学生摸摸,并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进行比喻,介绍下计算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盖上机箱,启动电脑,以此让学生们增加兴趣。
学生的兴趣主要还是来自于自己去操作电脑,但是我们这门课程中进行实践上机操作的比较少,讲得更多的应该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些学生都是来自于各个乡镇,在初中他们很多人根本没有系统的去学习过操作,如WINDOWS系统的操作和WORD软件的使用等等,这些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就,所以进入高中对他们来说才是系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时间,所以我们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演示一些操作。从我们的演示操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我们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不是一种的教学法,它可能是用于演示、讲解,也可能是用于自学、答疑等各方面,它最大的特点是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可更方便的应用它。我们可以在机房的局域网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软件,让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这样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例如在每台电脑中我们可以安装了打
字软件,在服务器享了WORD,EXCEL的学习教程,共享了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的教程,FLASH MX动画制作教程,和VB程序编写的教程等等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教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来进行相关的学习。我们可以在完成理论教学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剩余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性学习。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而不是对学生放任,否则情况可能会失控,学生在学什么?学会了什么?老师都弄清楚。 三、小结
我们这所讲的任何学法和教法,究其根本是为了让学生达到学有所获、学以至用、学有所成的学习目标,无论我们是用启发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学生应该对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有个了解和认识,然后老师为了这个目标去教,学生为这个目标去学。我们要让信息技术的教学从内容到方法上,都不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模式去上,在教学内容上要尽可能的跟上计算机软、硬件形势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要让学生自己多动手,以是否能熟练掌握操作方法为准,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主为目的。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为了紧跟科技的发展,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更新频率相对来说较高,教学方法也应随之调整很快。不管怎么样,我觉得在课程中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注重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力争建立一个民主的课堂,同事注重德育方面的渗透。信息技术实践课在很多时候是一把双刃
剑,给予正确的引导,则让学生明辨是非,电脑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否则电脑就会成为学生的玩具,这样,我们在教书育人这个目标上,我们只做到了教书,没有做到育人。而“教书育人”应该才是一个恒久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