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 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李艺铭 陈 光 (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 北京100846; 2.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北京100846) 摘要:随着技术创新与市场竞争的加剧,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方式发生重要变化。本文论述了区域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形势,从先发优势区域、发展中区域、后发落后区域三个层次讨论了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发 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各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显著差异:先发优势区域的技术演进需摆脱对外路径依 赖,提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着眼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改变全球价值链从属地位;发展赶超区域要减少劳动、 土地等传统要素投入,转变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预防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快提升产业管理能力;后发起步区域 要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侧重产业转型升级的承接效果,谨防热点领域盲目投瓷提升产业发展统筹布局。 关键词: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趋势;转型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5-7866(2o15)03—0135一10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 夯实加工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加快构建加工贸 柱性、战略性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 易转型升级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加工贸易转型升 电子信息制造业总量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创 级战略与“走出去”战略相结合、加大对自主品 新力和经济效益仍然难以与先进国家媲美。近年 牌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等建议。电子信息 来,针对我国产业转型的现状和紧迫性,众多学 制造业作为我国具有典型意义的出口代工型产 者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金碚(2014)提 业,更加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肖智星和何景师 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正在走向更高文明阶段,呈 (2010)等指出自主品牌和自主研发能力薄弱、 现出以持续创新和“”的方式实现进化。随 技术依赖的局面仍未改变、企业集群根植性弱等 着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发酵,出口作 问题困扰了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以 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动力的作用不断下降,进一 集群化、高端化、自主化作为进一步推动电子信 步加速产业转型和调整。闰国庆等(2009) 息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方向。 证明了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 本文从区域产业发展的视角,对我国电子信 就业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 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区域性电子 并提出了建立自主品牌全方位规划的引导机制、 信息制造业转型发展成为各地区实现产业创新发 【收稿日期】2014—12—8 【作者简介】李艺铭(1987一),女,博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子信 息产业运行现状和趋势;陈光(1983一),男,博士,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研 究方向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服务业。 工业经济论坛/Indusl晒l Economy Review 1 35 区域发展 从发展水平看,国产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大幅 提升,部分领域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以浪潮、 曙光为代表的国产服务器厂商国内市场份额已达 1.内部环境:各区域产业发展差距较大,差 异化发展需求迫切 从地区结构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 50%,广泛进入电信、银行、电力等关系国计民 生的关键领域;联想进入世界个人电脑行业第一 梯队,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6.7%。以“中、华、 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东部地区为应对产业转移和 外需不旺造成的增速放缓局面,已开始注重增强 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高附加值 酷、联”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智能手机逐渐获得广 和高技术产品占比稳步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 大消费者认可,国内市场占比达77%,中兴、华 化。中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近几年虽然实现 为稳居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前五位。在国内智能 了高速增长,但产业规模和质量仍然远低于东部 电视市场,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总和超过80%。 地区。2013年,我国中西 ̄132o个省级区域其实现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的拓展和技术水平的 销售产值17867亿元,占全国比重不足20%,而 发展,标志着我国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 增速已从201 1年的60%一70%降至30%以下(见图 阶段。为了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产业规模优势, 3)。在增速优势减弱的态势下,中西部地区必须 并在此基础上将规模优势转化为自主创新实力, 强化发展特色,积极探索与东部地区乃至海外地 需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加快进步。 区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 图3 2008-2013年我国东中西部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增速图(单位:%)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08—2013年),赛迪智库整理,2015.2。 从产业集聚看,我国最主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 业集群,福厦沿海地区形成了新型光电显示产业集 集群分别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和福 群。而中西部地区的集聚区主要集中于成渝经济区 厦沿海地区,全部集中于东部地区。珠三角地区形 和以西安高新区为核心的西北经济区,产值规模与 成了平板电视产业集群和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 技术水平都与四大集聚区有较大差距,这也就迫切 长三角地区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和光伏产业集 要求加速转型升级,打造各具特色、具有较大影响 群,京津冀地区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和液晶面板产 力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如表1所示)。 工业经济论坛/Indusitrial Economy Review 1 37 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表1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区域发展重点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5。2。 2.外部环境:国际形势发生新变革,产业发 展方式提出新要求 国家对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如图4所示, 2009年,我国内资企业销售产值为l 34081'L元,外 (1)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 国际IT市场将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下继续保持低 速增长。国际经济环境的持续低迷,降低了发达 商及港澳台企业销售产值为36794。5亿元。而20 1 3 年,我国内资企业销售产值比重从2009年的27% 上升到33%,提高了6个百分点。 图4 2009年与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内外资产值l;tf ̄,J变化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09—2013年),赛迪智库整理,2015.2。 (2)国际市场压力要求产业提升创新能力。 国际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对先发优势区域 反”调查,意图同时中国及中国两 个产地的光伏产品;欧盟这一传统目标市场出口 占比也大幅下挫,20l2年欧盟占我国光伏产品出 口的70%左右,20 1 3年降低至30%左右。平板显 形成不确定性威胁,特别表现在光伏和平板显示 领域。光伏领域,美国发动对我国光伏产品“双 1 38 2015年第2期(总第8期)/Mar..2015 No.8 区域发展 示领域,随着国产电视面板在全球市场份额的 够留存到最后的寡头,龙头企业被迫加紧提升技 目益增加,竞争对手利用价格、专利、标准、 术实力或市场份额,并购竞争也因此更加激烈。 能效、环境评价等多种非关税壁垒手段打压国 2013年以来,IT领域的大型并购凸显了龙头 内企业的方式逐渐增多,不利于先发优势地区 企业对优势业务的“寡头”地位争夺(见表2)。 产业健康发展。 有的并购体现为全产业链竞争,如联想对IBM服务 受制于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和东南亚 器的纵向并购,进一步加强与惠普在计算机领域的 国家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发展中区域和后发落后 多方位竞争实力。有的并购体现为市场整合,紫光 区域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转移正加速与海外转移竞 对展讯和锐迪科的纵向并购,进~步整合我国集成 赛。近年来,富士康、广达等代工企业投资上百 电路设计能力,才可能在与高通、联发科等移动芯 亿美元加快在印度尼西亚、巴西等国家进行全球 片巨头的竞争中保持优势。有的并购体现为市场拓 生产布局,我国本土企业也开始向东南亚转移产 展,联想对摩托罗拉手机的横向并购有利于拓展美 能,如创维在墨西哥新设工厂等。 洲手机市场,并因此上升为世界第三大手机厂商; (3)龙头企业主导,国际兼并重组加 无独有偶,在线招聘巨头Seek以5亿美元对招聘网 剧。根据经济理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站Jobstreet的横向并购有助于扩大东南亚市场份 市场需求的自发调整和厂商重复博弈,可能推动 额,阿里巴巴对医药电商中信21世纪的并购也有利 市场集中度的上升,进一步演变为仅留存数家龙 于拓展更多电子商务领域,这些都是为了巩固市场 头企业的寡头垄断格局 】。为了尽快晋升成为能 竞争的“寡头”地位。 表2 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典型并购案例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整理,2015.2 o (4)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外交各方面的手段和资源,强化产业自主研发和 “棱镜门”事件之后,各国高度重视信息产业在 产业化能力。美国出于因素对我国通信 中的重要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政治、 设备等领域进行的“337”调查,在未来一段时间 工业经济论坛/lndus埘aI Economy Review 1 39 还将成为各国压制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发展的主要 成电路企业,等等,都已经从研发实力、专利技 术、用户认可度等方面跻身世界电子信息市场竞 争,先发优势区域仍然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表 率。但蔡勇志(2013)认为,以东莞为主的台式 电脑产业集群、以上海为主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手段。“棱镜门”事件影响持续发酵,我国工业 和信息产业领域的安全漏洞亟须基于自主创新的 技术和标准填补,“量子项目”所显示的从网络 监控向离线监控的信息安全隐患等等,都说明信 息安全形势不断严峻并出现常态化趋势。因此, 和以北京为主的半导体产业集群都面临价值低、 缺乏自主创新产品、过于依赖境外的技术设备和 我国面临着建立自主可控产业体系的急切需求, 将对各区域的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类型和特点 根据产业发展所面临的要素优势、产业链竞 争力和外部环境的差别,我国各地区和园区的发 展水平差异化显著,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层次: 先发优势区域、发展赶超区域和后发起步区域三 类区域。划分方式着眼于产业发展阶段,而非产 业区域范围或行政辖区。各区域可以根据自身管 理特点和计划发展产业的特性,对应相应区域的 发展形势、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目标、发展路 径、模式以及发展重点。 1.先发优势区域 先发优势区域是指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程度 较高,已经形成规模产业或特色产业,具有5—1O 家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 产业链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以地区为例,京津冀 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一西江经济带以及福 厦沿海地区是典型的先发优势区域,已经在计算 机、彩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集成电路、平 板显示等领域形成了规模效应。 先发优势区域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中首先 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的区域。虽然我国电子信息制 造业已经连续多年维持全球规模第一,而先发优 势区域的主阵地东部地区占据电子信息制造业产 值的80%左右,这也意味着我国先发优势区域对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 先发优势区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 企业,以华为、联想、中兴、小米为代表的智能 手机制造商,以清华紫光、中芯国际为代表的集 1 40 2o15年第2期(总第8期)/Mar.,2015 No.8 公司的研发溢出效应有限等问题。 国际出口形势的变化加速了我国先发优势 区域的反思与转型。回顾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历史,不难发现,东部沿海区域首先享受了开放 以来的对外贸易成果,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 出口增长高达30%。而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接踵而 来,据简必希(20l0)研究显示,电子信息产 业各部门出口对GDP的贡献效率都低于其他产 业,这说明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并不可持续。于 丽敏(2010)认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激化了 国际出口需求与国内产能的矛盾,从曾被誉为全 球代工厂的东莞来看,2010年东莞电子信息产业 比2008年同比下降超过11%,出现了众多的外资 撤离、内资工厂外迁和向国内其他区域转移的现 象。先发优势区域正面临如何由大变强,加快率 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2.发展赶超区域 发展赶超区域是指开始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 聚,正在加速引进海外先进企业,快速转移先进 优势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部分资金、技术密 集型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间的地区。以地区 为例,以成都、重庆和西安为核心的西三角经济 区,以河南、安徽、湖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高 速发展区域都是典型的发展赶超区域。以园区为 例,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河北邢台经济开 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江宁经济开发 区、重庆南岸区等。 发展赶超区域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也包 含部分东部地区和较为领先的西部地区。从国内 区域发展 看,随着先发优势区域的土地承载力和劳动力成 本都超过了制造业发展所能承担的临界值,这就 为发展赶超区域创造了客观条件。从国际环境 看,发展赶超区域在吸引外资、进驻国际知名企 业方面给予了更多的优惠。充分发挥资源和 成本优势,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重大机遇,通过 大企业、大项目引进,是当前该区域发展赶超的 主要方式。 随着产业规模的增长,发展赶超区域也努 力创建具有特色突出的产业集聚,安徽依托京东 方的6代线和8代线打造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重 庆、河南围绕富士康、惠普、仁宝等企业形成组 装加工产业集聚,四川、陕西则围绕英特尔、三 星等建设集成电路封装产业集聚区。与先发优势 区域产值增速逐渐下降的趋势相反,发展赶超区 域实现了增速的快速提升,正在加速追赶先发优 势区域。2O1 3年,重庆、河南和山西实现超过 100%的超高速发展,湖南、安徽、四川实现了 50%以上的高速增长。 3.后发起步区域 后发起步区域是指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相对 滞后,尚未形成或正在形成适宜产业发展的内外 部环境,正通过多种投资渠道和扶持电子信 息产业发展的地区。以地区来看,东部沿海、中 部高速发展区和西三角经济区之外的大部分地区 都是典型的后发起步区域;以园区来看,不具备 行业影响力的已建立及未建立的园区都可以看做 后发起步区域。 后发起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规模实力极其悬 殊。与先发优势区域相比,2013年,西部地区占 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8.2%,约为东部地区的 1/10。在后发起步区域中,云南、贵州、青海、 海南、广西、宁夏、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新 疆等省份的信息产业基础极其薄弱(未予统 计),这10个省区产值之和约为广东省电子信息 制造业产值的1/40。与发展赶超区域相比,后发 起步区域缺乏产业集聚发展思路,更加缺乏产业 技术基础、人力资源等支撑。 但是,应当看到,后发起步区域已经开始 有意识地改变持续落后的局面。在国内,随着中 部区域转移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下降,后发起步 区域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的更重要选择。姜江 (201 2)提出,在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 呈现向越南等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态势,围绕电子 信息产业投资、技术、人才等的争夺目趋激烈, 而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和东盟等战略的持续开 展,后发起步区域逐渐加深“走出去”的优 势。2013if:,内蒙古、广西等保持高速增长,年 均增速分别高达50%左右。值得关注的是,后发 起步区域已经开始努力在电子信息产业新兴领域 发力追赶,如贵州规划发展大数据产业,云南大 力推进信息化发展,都是后发起步区域突破自我 桎梏的有益尝试。 三、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 做法 1.先发优势区域 (1)技术演进需摆脱对外路径依赖,提 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路径依赖就是指技术演 进或制度变迁有类似于惯性的特征,一旦进入某 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种依赖 不仅是对现状中经验的传承,还可能出现对落后 的技术和制度的吸收。在全球技术创新频繁发生 的背景下,我国先发优势区域的企业在技术演进 过程中面临普遍的“路径依赖”顽症。一方面, 要依靠龙头企业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规模和实 力,努力开拓在IT领域的国际专利、标准体系等 技术生态的话语权;另一方面,要依托部分区域 已经形成的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增强上游 关键材料、设备等领域自主设计和制造能力。 先发优势区域的龙头企业需加强原始创新的 目标设计和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以 及关键设备研制投入力度,最终摆脱核心技术和 工业经济论坛/Industrial Eeonon'q R ̄rciow 1 41 区域电子信 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局面,才有可能在全球价值 链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比如集成电路是前 沿性的高科技领域,对电子信息制造业其他领域 的发展具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当前,中芯国际掌 握着我国最先进的制造进程,目前已达量产28nm 制造技术水平,但离英特尔14nm ̄lJ程的国际先进 水平仍然有2代的差距。随着集成电路产业推进纲 要的出台,我国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上升至国家 战略高度,有望拉动我国集成电路制造工艺的创 新能力提升,补齐产业链上游技术短板。同样, 在液晶面板、TFT-LCD生产所需的关键设备以及 原材料等领域,也需要在技术上摆脱对美、日、 韩、欧盟以及我国地区的依赖。 (2)着眼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改变全 球价值链从属地位。全球价值链是在全球范围 内产品商品或服务从生产到交货、消费和服务的 一系列过程。价值链比产业链更加能够表现电子 信息产业发展的方向,由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的兴起,消费者通过智能终端参与消费和服务的 比例不断提升,生产过程的完成不等同价值实现 的结束,所以价值链能够更好地体现包括产品的 设计、生产、营销、分销以及对最终用户的支持 与服务。 在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生产链、供应链和 价值链不断延伸和丰富,针对先发优势区域拥有较 为完整的产业链但高附加值环节缺失的现状,建议 加强价值链的延伸,并着力强化具有高附加值环节 的国际竞争力。具体而言,将产品的价值增值分为 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三个环节,首先应 通过强化上游的设计开发环节提升产品链的掌控能 力,同时也占据了产品新增价值的60%;下游的营 销服务环节占新增价值25%,也是区域发展的重点 提升领域,需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管理等综 合能力;针对我国当前具有优势的生产制造环节, 创造的新增价值仅占所有新创造价值的15%,先发 优势区域应当适当减少份额。因此,先发优势区域 1 42 2o15年第2期(总第8期)/Mar.,2015 No.8 应及时弥补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的缺陷,才可能在 全球产业格局变化和价值链升级的背景下获得产业 发展的新生动力。 2.发展赶超区域 (1)减少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投入, 转变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区域间发展的差异 性首先源于比较优势的存在,即当一区域生产一种 产品的机会成本比另一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低,就可能出现贸易,才会出现产业布局的差异。 由于各国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禀赋的差 异,首先会形成某一要素成本低的国家从事该要素 密集型产业【3】。当前,我国发展赶超区域长期以来 在电子信息领域形成的代工制造优势,主要源于我 国劳动力低廉、土地成本低的优势。 当前,发展赶超区域正面临要素投入成本的 巨大变化。经济增长阶段的变化带来经济社会全 面革新,合同法进一步提升了制造业用工成本, 城镇新增建设用地的短缺也使得制造业用地成本 成倍提升,相反,投资的较高增长反映出我国资 本要素相对充裕。针对要素成本变化带来的产业 发展比较优势变化,发展赶超区域应当积极转变 产业发展思路,加强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入, 加强对要素的综合利用和合理安排,对产业结构 健康转换提供指导。 (2)预防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加快提升 产业管理能力。2008年以来,国内外电子信息产 业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峰 值已经或接近到来,直接导致了本轮多领域的产 能过剩。新的产业机会对正在成长期的发展赶超 区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发展赶超区域应 选取适合发展的产业,加强甄别产业发展的阶段 的能力,制定一系列产业发展配套措施。面对高 度市场化的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发展赶超区域需 要不断增强跟踪观察,确定产能过剩的边界,避 免误判阶段性过剩和结构性过剩,采用市场化的 手段,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区域发展 3.后发起步区域 域转型升级都成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面临 的重要形势。从先发优势区域、发展赶超区域和 后发起步区域三类区域面临的不同问题和形势来 (1)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侧重产业转型 升级的承接效果。受益于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 承接,中西部等后发起步区域产业近年来保持超 过30%的高速增长,但是产业承接的效果仍然有 待评估。后发起步区域仍然依靠土地、劳动力的 优惠吸引国内外大企业进驻园区,代工制造 看,不同区域电子信息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适合 区域的发展路径和做法。 首先,先发优势区域需加强原始创新的目标 设计和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核心技术研发以及关 键设备研制投入力度,通过强化上游的设计开发 环节提升产品链的掌控能力,适当减少制造环节 模式仍然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针对当前发展 可能造成的产业承接不可持续性,加强对整个经 济结构转型的贡献,后发起步区域应当优先考虑 先发优势区域和发展赶超区域在产业转移方面的 需求,以及本地企业和产业在承接过程中的产业 发展差异性,并加强对整体产业结构的把握。 份额,加强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和管理等服务能 力建设,才能提升产业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全球 价值链中的地位。 其次,发展赶超区域既需要转变产业比较优 示范基地在产业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公共 服务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针对当前我国 势,又要加快提升产业管理能力。一方面,积极 转变产业发展思路,加强对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 要素的合理利用。另一方面,应选取适合发展的 产业,制定产业发展配套措施,增强产业观察能 力,谨防产能过剩的现象频繁发生,加强市场调 的3 1家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示范基地绝大多数地处先 发优势地区的形势,后发起步区域应摒弃大而全的 产业发展思路,努力从新兴产业领域方面着力,实 现点的突破,争取国家级资金支持和国际化企业入 节产能的功能,完善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最后,后发起步区域应紧紧把握先发优势 区域产业转移的趋势,努力补齐技术、产业基 驻,加强对区域产业链环节的整体拉动能力。 (2)谨防热点领域盲目投资,提升产业 发展统筹布局。针对后发起步地区电子信息产 业整体基础薄弱、科技和人才等核心要素缺乏等 问题,在引进、吸收、内化技术和巩固产业竞争 力的过程中,强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引 进国际IT巨头企业时,应加强与IT巨头议价的主 动权,为产业后续发展做好全面布局和安排。此 外,在云计算、大数据等热点领域,地方应 关注产业对技术、人才的较高要求,盲目投资、 过快推进项目引进和实施,避免可能造成未来的 市场竞争乱序。总体而言,需要通过提升对电子 础、人力资源等短板,尽快调整产业发展战 略,在充分认识到区域企业和产业薄弱基础的 前提下,强调产业发展的适应性,采用差异化 发展战略,从新兴领域着手,通过引进具有影 响力的国内外龙头企业,加快学习和赶超。在 引进新兴领域产业的过程中,应避免其他区 域发展的错误,谨防在云计算、大数据等当前 热点领域盲目投资,要注重整体布局和协调发 展,为未来产业发展做好规划。 在区分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差异性和特点的基 础上,才可能确定不同区域优化技术结构、完善 行业结构、调整组织结构的不同目标,通过各具 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做法,推进各区域产业创新发 展,从而实现我国从电子大国向电子强国整体迈 信息制造业的整体认识,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 推进产业发展,才能避免先发优势区域和发展赶 超区域曾经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 四、小结 不论是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环境来看,区 进的目标。o 工业经济论坛/Industrial Economy Review 1 43 参考文献 [1】陈传明.企业战略调整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超越[J].管 论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4,(9):51—64. 理世界,2002,(6):94—101. [7】肖智星,何景师.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转型升 【2]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 级方向——集群化、高端化、自主化[J】.生产力研 业经济,2004,(5):38—46. 究,2010,(6):203—204. [3】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 [8】简必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研究——基于投 [J].经济研究,2003,(3):19—25. 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 [4]张维,齐安甜.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J].南开管理评 究,2010,(8):l 16—128. 论,2002,(2):2卜26. [9】姜江.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J].宏 【5】闰国庆,孙琪,仲鸿生,等.我国加工贸易战略转型及 观经济管理,2012,(11):33—35. 调整[J].经济研究,2009,(5):66—78. [1 0]蔡勇志.全球价值链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转型升 [6】金碚.工业的使命和价值——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理 级的思考[J】.经济改革,2013,(9):124—127. The Path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formation Industry LI Yiming ,CHEN Guang (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Industry,CCID, Beijing 1 00846,China; 2.Institute of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CCID,Beijing 100846,China) Abstract:With acceler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rket competition,regional information industry faces major change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tuation that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confronting,and diferent dilemma of ifrst—mover regions,developing regions and backward regions.Signiifcant difference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formation industry have been found first—mover regions needs to get rid of path dependence of evolution of foreign technology,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original innovation abiliyt,to focus on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high value added sectors.and to change the subordination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Developing regions can acquire regional development through reducing labor,land and other traditional factors input,chang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prevent overcapaciyt in some industries,and then upgrade industyr management abiliyt.Backward regions need to adjust the whole development strategy by focusing on to unde ̄ake the effect of transformation upgrade of industry,getting rid of blind investment,enhancing the overall industyr planning layout. Key Words:information industyr;development trend;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path and practice 1 44 2D15年第2期(总第8期)/Mar.,2015 No.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