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对于马拉松比赛,让孩子们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马拉松的长度展开教学。马拉松为什么用公里作为单位,而公里又是千米都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生: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体验1000米的长度
1、 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5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
(1)、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 总结出正确的圈数:150+150+150+150+150+150+100
4、 那么我们亲自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1000米的真实长度,跑完后我们一起迅速回教室分享一下大家的感受。
四、分享跑完1000米长度后的感受,继续探究米和千米的关系。
3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生1:1000米真的好长啊!
生2:跑到三圈的时候就很累了。
生3:1000个1米真的好长啊!
生4:1公里原来有这么长!、、、、、、、、、
2、 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毫米 厘米 分米 米 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 想一想
师: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
生:150米一圈得20圈才能完成3000米
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
生:3个
4
4、 换一换
6000米=(   )千米      5千米=(   )米     (    )米=7千米
9000米=(   )千米      3500米=(   )千米+(  )米
5、总结: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
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六、巩固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我们一起把今天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天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有多有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1、 完成课件的题
2、 完成书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5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量》中的第三个课题,从教材编排看是在学习了米、厘米、毫米、分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对长度单位就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看对较小的长度单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且已掌握了千克与克之间的换算。
二、    说教学目标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
体验、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米与千米的关系,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6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直至认识千米,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三、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主要考虑:
1、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通过奥运会中的比赛项目马拉松展开课题。让学生自己推出米和千米的关系,感知1千米时,实际运用到我们学校的操场上长度,让学生自己到操场上体验一千米的长度。
2、重视估测,力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告知我们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让学生自己琢磨出1000米的长度应该跑几圈,并切实体会跑完后的感受。
四、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以“引入、感知——展开、体验——巩固、应用——总结、回顾”为主线展开的,分四个环节进行的。
(一)   第一个环节:引入、感知
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进行复习,使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一定的引导,再根据实事消息暑假中的奥运会展开对话,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出公里。
(二)   第二个环节:展开、体验
7
再展开了公里和千米的关系后,老师继续提问:米和千米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从已经学过的知识构架中猜想、推究出1000米=1千米这个公式,在知道这个公示后,老师提示咱们学校操场一圈又150米,那么再次让学生自己算出或者推算出要几圈才是1000米。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到操场上去体验1000米长度。并分享感受。
(三)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
分享完感受后继续展开对1000米=1千米公式的学习,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并系统的将所学习过的长度单位做一个清晰的关系概述,让学生整体感知并强化记忆,通过一些有趣、生动的习题巩固所学的新知,从而让学生将内容尽量的吸收。
(四)第四个环节:总结、回顾。
让学生自己来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完成课后的练习。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