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幸福小学 赖云峰
一、 语文教育的本质
从人本原点出发,对人进行启蒙。即:通过教育的引导,使人自己从奴化状态中摆脱来,站立起来,从而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人生。因此,心灵教育才是让人成材的教育,才是中国乃至天下所有父母对自己孩子负责的教育,才是人类最终的教育。即: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感召。
二、 当今语文教育的缺失
1、新课程改革走得太快,语文教材改的太快,应停下来进行理性的思考。
2、当代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还不够明确,即:语文教育到底应该教什么?学生到底应该学到什么?从而出现如下情形:
(1)、部分率先觉悟的教师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他们不愿背离人生价值取向,只好在教改的树阴下进行有边界、有选择的理性思考和文化反思。
(2)部分语文教师对课改的态度是“减退和冷漠”,也就是完全失去了兴趣。
(3)由于课程理论建设不足,又缺乏一定的学养,因此难以规范部分语文教师的行为,他们有的没有自己的思想,完全是追赶潮流,全部模仿别人。
(4)还有部分教师在课改中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彻底地迷失了自我。这是西部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共有的现象。
3、现在的后课改时期,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复旧,一种是晕眩。我们应拿什么拯救语文教育?拯救语文教师?
三、 今后语文教学的走向
1、教材回归经典
经典是个伟大的字眼,是构成我们精神世界的基本材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一些原创性的,能够成为这个民族思想源泉的大学者,大文学家和他们的经典。这个民族就能到这些凝结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那里汲取精神养料,解决自身面对的困难。《庄子》、《论语》、《唐诗》、《宋词》、《红楼梦》、鲁迅就是我们的经典。我们要用中华民族的经典中国青少年的精神家园。
2、教法回归传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教师要回归到以“诵读” 为主要方法的理念坚守。要注重教师研究教材的感悟,并通过指导学生在读中领会出来。
3、教师回归研修
语文教师的最大功底,就是他们自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学养,如果没有这个,教师就不可能对教材作出任何有含金量的解读。
一堂成功的课,实质就是教师运用个人的学养,艺术修养,个人魅力对教材进行艺术上的再度创作。只有成为专家型教师,才能与经典对话,才能把握母语教学的精髓,才能高屋建瓴地对教材进行收放自如的设计和把握,才能最终形成个人独特的语文教学理念与教学的人格魅力。
四、 提高语文教学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1、联系生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2、开发趣味——让鲜活的语言文字鲜活起来。如编谜语、炼词炼句、品词品句、歇后语、谚语等。
3、寓情于理——培养学生启蒙的人生观、价值观。
4、寓叫于理——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5、无为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6、个性教育——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标新立异。
7、交给钥匙——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8、热爱学生——学生才会热爱语文。
9、重视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10、重视评价——构建多样化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二)、阅读教学中抓“五字”工作
1、读——读出情、读出境,读出见解,读出方法。
2、品——品味语言,品味有表现力的语言的丰富、生动、形象性。
3、悟——领悟语言的效果,尤其是体会关键词的作用及效果。
4、习——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遣词造句法,常用的构词、构段法,叙述说明法等。
5、激——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勤于思考。
(三)、教学中关注细节
1、关注文本细节、精心预设。如字词句段的训练,描写精彩、细致处,文章空白处,特殊用法的标点,文章主题思想的多向解读等。
2、注教学程序中的细节。如预习,课的引入,环节过渡,小结或总结语,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思维拓展等。
3、注学生生命活动细节并能用心捕捉。如学生主体地位是否体现,是否自己动起来,是否尊重全体学生、亲和学生,不歧视智障、残疾、有过错学生。
4、关注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如听课的神态、动作、配合情况等方面反思自己教学的语言、教态、教学辅助设备运用、教学环节安排等是否合理,及时整改。
5、关注答问、提问情况,了解学生思维。如提问方法,提问是否合理;答问是否完整、深入,表达有序,是否积极主动等。
6、关注学生出格情况。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心里是否健康,对人或对事的态度等,从而了解学生,正确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