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医学教育2013年1 lYJ第27卷第1 1期Continuing Medictd Education,Nov 2013,Vo1.27,No.1 1 ・23・ 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 84例 郭金 (吉林省松原岭县中医院急诊室,吉林松原131500) 【中图分类号】R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6763(2013)1 1—0023—02 D0I:10.3969 ̄.ISSN.1004—6763.2013.11.010 易疲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暗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慢性肝炎是由病毒、药物或其它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 主要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大类,属中医 的“黄疸…‘胁痛”病证范畴¨]。作者多年来辨证论治184 例慢性肝炎,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84例患者中,男113例,女71例,年龄最 小4岁,最大76岁,其中16岁以下20例,16~50岁52例, 5O岁以下12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长达15年。其中O.5—1 年者81例,1—5年者72例,6 1O年者l7例,1O年以上者 14例。慢性迁延性肝炎97便,慢性活动性肝炎87例。 1.2治疗方法根据临床表现,结合舌脉辨证分为6型 施治。 1.2.1肝郁气滞型胀痛或胀及不适感明显,胃纳不佳, 食后腹胀,口干暖气,胸脘满闷,舌红或稍红,苔薄黄,脉 弦小或弦涩。治以疏肝理气。药用:柴胡10 g、白芍15 g、 枳壳6 g、香附10 g、陈皮6 g、丹参15 g,半枝莲20 g、黄 柏10 g、白花索舌草30 g、甘草5 g,每日1剂水煎,分早、 中、晚服。 1.2.2肝郁脾虚型神疲不耐累,纳呆,腹胀,胸胁不舒, 恶心厌油,便溏不爽,尿黄,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 弦缓,治宜疏肝理脾,药用:柴胡10 白芍15 g、党参15 g、 白术10 g、茯苓15 g、陈皮8 g、丹参15 g、茵陈15 g、芡什 3O 白花蛇舌草30g,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1.2.3肝郁阴虚型肋隐痛,腰酸腿软,五心烦热,口干口 苦,夜寐不安,胃纳不振,舌质红或裂纹,苔薄黄或无苔,脉 弦细或细数,治以疏肝滋阴,药用:丹参15 g、川楝子10 g、 白芍15 g、沙参10 g、麦冬15 g、当归10 g、郁金10 g、生 地10 g、枸杞子12 g、茯苓15 g、白花蛇舌草30 g、每日1 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1.2.4肝郁血瘀型胁肋刺痛或胀痛,胁下痞块,面色黝黑 或者朱砂掌或红丝赤缕、头晕、口干,舌质暗红或瘀斑,苔 黄或腻,脉弦或涩,治以解郁通络化瘀。药用:丹参15 g、 柴胡10 g、赤芍12 g、当归12 g、郁金10 g、党参15 g、黄 芪30 g、鳖甲15 g、茵陈5 g、桃仁10 g、甘草5 g。每日1 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1.2.5湿热未尽型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肢倦神疲,有时 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弦。治以清热利湿法。 药用:龙胆泻肝汤主治。龙胆草10 g、山栀了、黄芩15 g、 柴胡5 g、生地20、车前子15 g、泽泻10 g、木通9 g、甘草 6 g、当归10 g、每日1剂水煎,分早、中、晚服。 1.2.6气血两虚型心慌气短,自汗盗汗,劳累后胁下疼痛, 治以气养血法。药用:人参营养汤。人参10 g、白术10 g、 茯苓10 g、甘草6 g、当归10 g、白芍l5 g、生地13 g、五味 子9 g、陈皮10 g、远志6 g、大枣10 g、生姜10 g。每日1 剂水煎服,分早、中、晚服。 随症加减:伴黄疸者加龙胆草9 g、山栀10 g、田基黄9 g、赤芍15 g;腹胀甚者加大腹皮9 g、菜菔子9 g、谷芽9 g、 麦芽9 g;胁痛甚者加青皮9 g、元胡9 g、川楝子6 g、郁金 9 g;体肥兼痰浊壅盛者加山楂18 g;泽泻9 g、白芥子9 g; 伴胆系病者加海金沙l0 g、大黄6 g、黄芩10 g、鸡内金1O g; 伴齿衄、鼻衄者加白茅根10 g、三七10 g、茜草10 g、肝脾 大加红花10 山甲10 g、地龙10 g、鸡内金10 g;失眠肝 火旺加夏枯草10 g;偏心火旺加黄连6 g;偏阴虚加夜交藤 10 g、合欢皮10 g、枣仁15 g;HBsAg和HBeAg阳性伴湿热 明显(有黄疸SGPT上升)者加虎杖1O g、贯众1O g、大黄6g、 山豆根6 g;伴气虚加黄芪45 g,每日1剂水煎服,分早、中、 晚服。20剂为1疗程,预期6个月。 1.3疗效判断标准疗效标准【2 :症状及体症消失,肝功 能恢复正常。HBsAg转阴者为痊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肝 功能各项指标下降1/3以上者为好转;症状及病理检查无明 显改善者为无效。 2结果 肝郁气滞型132例,临床治愈80例,好转45例,无效 7例。湿热未尽型44例,治愈34例,好转9例,无效1例。 肝郁脾虚型51例,治愈38例,好转11例,无效2例。 肝郁阴虚型5例,治愈11例,好转3例,无效1例。肝 郁血瘀型30例,治愈22例,好转6例,无效2例。 作者应用抗乙肝病毒汤50 ml,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 抗乙肝病毒汤基本方由白花蛇草l0 g、苦参10 g、半支莲10 g、 虎杖15 g、茵陈15 g、栀子10 g、黄芪15 g、白术15 g、党 参15 g、女贞子10 g组成,血瘀者加丹参,肾虚者加淫羊藿、 枸杞子;湿热重者加重楼。 治疗前后各查1次肝功能、HBV—DNA,治疗中每2周复 查1次肝功能,每4周复查1次HBV—DNA。根据卫生部《中 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I乙型肝炎疗效判定标准制 定。显效:自觉症状消失,肿大肝脾稳定不变或缩小,无压痛, 肝区无扣击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消失或基本 消失,肿大肝脾稳定不变,无明显压痛,肝区无明显扣击痛, 肝功能恢复正常或较原值下降50%以上;无效:自觉症状、 肝功能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治疗184例中显效114例,有效 52例,无效8例,总有效度90%。 ・24・ 继续医学教育2013年11月第27卷第l1期Continuing Medic ̄Educaiton,Nov 2013,Vd.27,No.1 1 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临床实践证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主要环节是抗病毒, 肝郁是慢性肝炎的核心,随着病情发展,相应可见肝郁 保护肝细胞,调节免疫和阻止肝纤维化。而其中的关键问题 脾虚,肝郁气血两虚,肝郁阴虚,肝郁血瘀,肝郁气滞等诸型。 是抗病毒,通过临床研究,作者认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及慢 各型中多数有不同种程序的肝经气血郁滞症状。临床表现为 性肝炎为湿热疫毒内存,机体正气虚弱,无以驱邪外出之虚 肝区或肝经循行部位的胀痛或不适感。对本病治疗应在疏肝 3讨论 实夹杂之证,故乙肝病毒长期存在体内,这与现代医学认为 理气同时,尽早加入理血之品,一则有助于肝气舒达,二则可 人体免疫缺陷,无法清除乙肝病毒。 改善微循环,防止血瘀形成。处方中应用郁金解气郁,当归 中医因历史条件,祖国医学虽未有关于乙肝病毒感 解血郁,黄芩解热郁、丹参祛瘀生新,即行血又养血,鸡血 染进程发病规律的具体描述,但文献中亦不乏论述,很多描 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其性平和,纵使肝郁化火也不助火。 述与乙肝病毒类似,如《诸病源侯论》云:“民病疾疫,并 同时注意养阴(血)之品如白芍、女贞子、桑椹子、枸杞子, 无少长,率皆相似”,这与乙肝病毒感染,携带及表现极为 一致。《伤寒瘟疫条辨》云:“……从古未疗者何也,盖因来 而不知,走而不觉,起病多隐匿”,这与乙肝病毒传播途径 的复杂性相吻合。通过临床研究风们认为乙肝病毒为正虚 邪外出所致。《内经》云:“调节阴阳,以平为期”。故采取 调节先天之本肾,及后天之本脾以扶正,并以祛湿解毒而祛 邪。采用祛湿解毒,健脾益气,柔肝益肾之法,使乙肝病毒 的治疗初露出马脚端倪 j。 . 方中白花蛇草、苦参、半支莲为抗病毒的主药,辅以虎 杖、重楼、菌陈、栀子解毒化湿祛浊;黄芪、白术、党参、 女贞子可补肝气之虚,达肝血之滞;淫羊藿、枸杞子味重而 纯,助阳而不使阳旺,共同提高机体免疫机能,鼓舞正气,逐 邪外出,使毒去正复。丹参径直入血,化滞调解,祛瘀生新。 综合诸药,皆走血分入肝经,既能解血分之疫毒,又能化血 分之湿邪,毒去则正复。故临床效果良好,其远期疗效及对 既可改善肝肾阴虚,又能防止辛燥伤阴,既可控制肝郁病变, 又能防止变证之先。本病邪深伏,祛病如抽丝,临症要辨证 抓住核心,切要守法守方,不宜朝改夕变,纵使病已趋愈,也 要巩固治疗,以防复发。 参考文献 [1]盂增泰.慢性肝炎的分期与治疗.河北中医,2011,33(9):1329— 1330. [2]李建鹏,郭彩霞.浅谈乙型肝炎的中医分型论治.光明中医, 2009,24(1 1):2167—2168. [3]王陆军.辨证分型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86例.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报,2001,17(6】:394—395. [收稿日期:2013—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