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
1 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源头减量应通过施工图纸深化、施工方案优化、永临结合、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重复利用、施工过程管控等措施,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2 施工单位应在不降低设计标准、不影响设计功能的前提下,与设计人员充分沟通,合理优化、深化原设计,避免或减少施工过程中拆改、变更产生建筑垃圾。
1 地基基础优(深)化设计:结合实际地质情况优化基坑支护方案、优化基础埋深和桩基础深度等;
2 主体结构优(深)化设计:优化并减少异形复杂节点、节约使用结构临时支撑体系周转材料等;
3 机电安装优(深)化设计:采用机电管线综合支吊架体系、机电结构连接构件优先预留预埋、机电装配式等;
4 装饰装修优(深)化设计:采用装配式装修、机电套管及末端预留等。
3 在满足相关标准规范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应支持施工单位对具备条件的施工现场,水、电、消防、道路等临时设施工程实施“永临结合”,并通过合理的维护措施,确保交付时满足使用功能需要。
1 现场临时道路布置应与原有及永久道路兼顾考虑,充分利用原有及永久道路基层,并加设预制拼装可周转的临时路面,如:钢制路面、装配式混凝土路面等,加强路基成品保护;
2 现场临时围挡应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围墙,或永久围墙; 3 现场临时用电应根据结构及电气施工图纸,经现场优化选用合适的正式配电线路;
4 临时工程消防、施工生产用水管道及消防水池可利用正式工程消防管道及消防水池;
5 现场垂直运输可充分利用正式消防电梯; 6 地下室临时通风可利用地下室正式排风机及风管;
7 临时市政管线可利用场内正式市政工程管线; 8 现场临时绿化可利用场内原有及永久绿化。
4 施工现场办公用房、宿舍、工地围挡、大门、工具棚、安全防护栏杆等临时设施推广采用重复利用率高的标准化设施。
5 施工单位应优化施工方案,合理确定施工工序,实现精细化管理。
6 在地基与基础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减平衡挖方与填方量,合理优化施工工艺和施工顺序,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和标高, 1
少场地内土方外运量;
2 基坑支护选用无肥槽工艺,例如地下连续墙、护坡桩等垂直支护技术,避免放坡开挖,减少渣土产生;
3 根据支护设计及施工方案,精确计算材料用量,鼓励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减少基坑支护量;
4 根据现场环境条件,优先选用可重复利用的材料。如:可拆卸式锚杆、金属内支撑、SMW工法桩、钢板桩、装配式坡面支护材料等;
5 在灌注桩施工时,采用智能化灌注标高控制方法,减少超灌混凝土,减少桩头破除建筑垃圾量;
6 采用地下连续墙支护的工程,地下连续墙经防水处理后作为地下室外墙,减少地下室外墙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
7 深大基坑开挖需设置栈桥时,优先选用钢结构等装配式结构体系,并充分利用原基坑支护桩和混凝土支撑作为支撑体系。
7 在主体结构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 钢筋工程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现场设置钢筋集中加工场,从源头减少钢筋加工
产生的建筑垃圾。钢筋连接采用螺纹套筒连接技术;
2 地面混凝土浇筑采用原浆一次找平,实现一次成型,减少二次找平。采用清水混凝土技术及高精度砌体施工技术,减少内外墙抹灰工序。建筑材料通过排版优化采用定尺,减少现场切割加工量;
3 在保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免临时支撑体系,如:利
用可拆卸重复利用的压型钢板作为楼板底模等。采用临时支撑体系时,优先采用可重复利用、高周转、低损耗的模架支撑体系,如:自动爬升(顶升)模架支撑体系、管件合一的脚手架、金属合金等非易损材质模板、可调节墙柱龙骨、早拆模板体系等。
8 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 机电管线施工前,根据深化设计图纸,对管线路由进行空间复核,确保安装空间满足管线、支吊架布置及管线检修需要;
2 安装空间紧张、管线敷设密集的区域,应根据深化设计图纸,合理安排各专业、系统间施工顺序,避免因工序倒置造成大面积拆改;
3 设备配管及风管制作等优先采用工厂化预制加工,提高加工精度,减少现场加工产生的建筑垃圾;
9 在装饰装修工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
1 推行土建机电装修一体化施工,加强协同管理,避免重复施工; 2 门窗、幕墙、块材、板材等采用工厂加工、现场装配,减少现场加工产生的建筑垃圾;
3 推广应用轻钢龙骨墙板、ALC墙板等具有可回收利用价值的建筑围护材料。
10 应按照设计图纸、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施工物资采购、运输计划,选择合适的储存地点和储存方式,全面加强采购、运输、加工、安装的过程管理。鼓励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筹临时设施和周转材料的调配。
11 鼓励采用成品窨井、装配式机房、集成化厨卫等部品部件,实现工厂化预制、整体化安装。
12 应结合施工工艺要求及管理人员实际施工经验,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预制下料排版及虚拟装配,进一步提升原材料整材利用率,精准投料,避免施工现场临时加工产生大量余料。
13 设备和原材料提供单位应进行包装物回收,减少过度包装产生的建筑垃圾。
14 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控制进场材料和设备的质量,严把施工质量关,强化各工序质量管控,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返工或修补。加强
对已完工工程的成品保护,避免二次损坏。
15 应结合BIM、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建立健全施工现场建筑垃圾减量化全过程管理机制。鼓励采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建筑垃圾减量化管理与施工现场各项管理的有机结合。
应实时统计并监控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排放。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