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3期 2009年5月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I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3 May.2009 doi:10.39696.issn.1007—5674.2009.03.006 《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曲红梅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 《哲学通论》一书不仅是中国哲学研究进步的产物,它同时也大大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哲学通论》进一步推动了哲学教科书改革;它倡导的注重“哲学观”研究和前提批判的思维方式 为繁荣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它以特有的哲学理解方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究的步伐。 [关键词]《哲学通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674(2009)03—0020—03 思主义哲学是什么”的追问。《通论》的开篇就倡导以 推进哲学自我理解的方式推进哲学改革。书中提出, “哲学观”问题“不仅是哲学家们关注的首要问题。而 《哲学通论》(简称《通论》)的一个目的是进一步 且也是决定他们的哲学能否成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理 改革教科书哲学,并以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 论的首要问题,并且还是决定他们的哲学具有何种 孙正聿教授所著的《通论》一书于1998年出版。 程度的合理性的首要问题”。【31以“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此之前,中国哲学界的教科书改革已经进行了很 为主线,《通论》在全部哲学史和当代哲学的广阔背 长的时间。20 tit纪80代围绕人道主义、主体性以及 景中,通过对哲学自身的追问和反思。告诉我们:哲 历史创造者等问题的各种论争都显示出后中国 学不是科学。这种通过“哲学不是什么”来回答“哲学 思想界试图挣脱政治中心主义的束缚、改革教科书 是什么”的方式本身就是作者对教科书体系的一种 体系以及思考中国哲学路径的决心。这其中最重要 反对。当我们试图从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中理解 的成果应该是高清海教授主持编写的《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时候,我们并非从《通论》中获得了某种“终极 哲学基础》(上、下册)。然而,虽然中国哲学界在20 真理”,我们可以领会的是作者以“前提批判”的基本 世纪80年代的讨论如火如荼,我们也应该看到。这 理念和解释原则探索哲学自身的_一种追求。这构成 种教科书改革的成果和影响仅限于思想界或者更准 了《通论》最鲜明的特色:以哲学家自身的观念和方 确地说是哲学界。在更广大的中国大学马克思主义 法来解读哲学,而不是提供一套评价一切的体系和 理论教育的讲坛上,传统的教科书体系依然盛行。这 标准。正是这种专著型教材的产生才能切实推进教 也就出现了所谓的“讲坛哲学”和“论坛哲学”并存的 科书哲学改革,普遍提高国人的学术素养,从而在更 局面。因此,《通论》在20世纪90年代“应运而生”, 广阔的空间和背景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它不仅是“适应中国哲学界对哲学追问而产生的”,『l_ 而且是为着提高哲学教育的水平和普遍的哲学教养 而产生的。【2J这种应运而生不仅表达了中国哲学界对 哲学是什么的反思,也是有意识地想要通过《通论》 《通论》为繁荣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推进讲坛哲学的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革。 提供了视角和方法。 《通论》通过追问“哲学是什么”实现了对“马克 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占据主流的是分 [收稿日期]2009—03—1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编号:2007JJD720038) [作者简介]曲红梅(1976一),女,辽宁大连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20— 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他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问题,因为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首要问题 决 就以“分析的”方法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思想。这种 定性问题,还是确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合理性的关键 研究倾向具体来说主要是借助于博弈理论、决策理 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马克思对哲学本身的 论等广泛应用于当代经济学的理性选择理论 个性化理解和特殊要求,其中体现的是马克思独特 (rational choice theory)以及分析哲学的概念和技巧, 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解释原则。《通论》的作者认为, 研究如何从实际问题(比如制度理论、阶级关系、剥 “哲学是哲学家以人类的名义讲个人的故事,哲学又 削以及经济危机等)澄清马克思的思想。这就是“分 是哲学家以人类的名义讲个人的故事。”嘲对于马克 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G・A・科亨在2000年再版了 思而言,从哲学观上把握其思想实质显得更为重要, 他的代表作——《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 因为马克思在对哲学的理解上实现了对传统哲学革 护》。在新版的“导言”中,科亨对分析学派的马克思 命性的超越。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 主义作了总结: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在广义上是 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71通过对马克思 要反对“辩证思维”;在狭义上是要反对“整体性思 哲学观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发展了一种新 维”。在科亨看来,辩证方法因其模棱两可而无法与 的哲学解释原则,这不是在原来的路上大踏步前进, 分析方法抗衡:而整体性思维又因其缺乏微观分析 而是开启了一条新的哲学路向。简略地说,马克思 而遭到质疑。从根本上说,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认 的哲学观主要表现在从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出发 为马克思主义本身缺乏有价值的方法.因此需要求 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以谋求全人类的。通过 助于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分 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不再 析”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分析没有问题,有问题 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关于“人”的理想,而是“从事实际 的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就是用来澄清马克思主义 活动的人”,不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 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识。不从哲学观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无法领会 辩护;但在辩护的过程中,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中 其精髓.更无法发现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也就 的某些论题无法经受分析方法的检验.它们就将被 不能真正从哲学的意义上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 淘汰,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可避免地在发展中被“重 理性。 建”。 从哲学观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符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就以其开放性和批判性 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性,也为我们理解其当代性 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乔纳森・伍尔夫(Jonathan 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和思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wo1fi)说过.通常我们根据“深度、创新性、洞察力、原 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与其当代意 创性和其他优点来评价一些伟大哲学家的著作,然 义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该如何理解 而真理,至少全部真理或者说仅仅是真理常常被排 “回到马克思”与“让马克思走入当代”的关系。一些 在关注对象的末尾。”对于马克思这样一个在不同场 学者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积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讨 合、针对不同人物、出于不同目的而做出过一些预言 论。讨论的具体细节包括:1.有无“本真的马克思存 的思想家来说,他某些预言的失败并不等于他思想 在”(这是讨论的前提)。如果有,本真的马克思是什 本身的无价值。在这一点上,我们完全可以判断,某 么?如果我们无法直接面对和恢复本真的马克思.我 些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后马克思主义者对 们该如何评价马克思,如何看待对他的思想继承?2. 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是粗暴的、不合理的。琼・罗宾逊 以何种方式“回到马克思”。是通过对马克思的文本 Joan Robinson) 所开启的后马克思主义建基于绝 解读,在学术层面进行客观性研究和分析,以期更真 对意义的认识论立场,追求非此即彼的单向度命题 实的把握马克思本人的思想,还是澄清马克思主义 体系,认为只要他们反对了马克思主义中的一条真 研究的混乱,正本清源以求返本开新,激活马克思的 理,他们就否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性。正像理 思想方法在当代的意义?从哲学观的角度把握这个 查德・伍尔夫(Richard Wolf)和史蒂芬・库伦伯格 问题会让我们有更清晰的思路。马克思说过,“哲学 (Stephen Cullenberg)所批判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反 是自己时代的精神的精华”。哲学不是脱离历史和时 马克思主义.而这种反对不是建立在对复杂的马克 代的“绝对真理”。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有不同的哲学 思主义传统的丰富性的深刻理解之上。[51同样,我们 观。也就是说,任何哲学观在求解人类性问题的同时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不应局限在马克思 一定标注着时代性的烙印,而只有在对时代性问题 及其后继者提出的某些真理和教条,更不意味着我 的把握中才能体现哲学的人类性高度。因此,我们一 们可以用外在的原则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任意 方面不放弃对马克思思想本身真实样貌和原初状态 臧否,我们应该关注的是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性、创新 的追求。但这并不是要完全还原马克思思想的真实 性和时代性 状态,因为后者并不实际,也无意义;另一方方面,我 哲学应该按其本性来理解,我们研究马克思主 们“让马克思走入当代”并不是无意识、无的盲 义哲学的时候自然需要遵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 目创新,而是以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的理论阐释。目 性,而这实质上是要求我们回答马克思的哲学观是 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时代精神的契合, 什么。遵循《通论》的研究思路,我们可以确定,马克 释放马克思哲学观的当代意义。 思主义哲学研究首先需要关注的是马克思的哲学观 一21— 导下.我们能够确切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的现实性与必然性。正如《通论》作者常说的,任何真 正的哲学都是“有我的哲学。”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 《通论》以推进哲学自我理解的方式推进了中国 学研究也必然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究。正是因为我们面对着当代中国及其与世界关系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有自己问题 的巨大发展和变革,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意识和理论特色的研究。结束后对人性、人道 究才具有了更深刻的问题意识、超前意识和反思意 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广泛争论是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 识。在与社会实践的交流中也推进着马克思主义哲 界创新性工作的序曲。在这场大讨论中,人们就人在 学自身的发展。用孙正聿教授的概括就是,哲学是 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 “以时代性内容、民族性形式和个体性风格求索人类 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长时 性问题。”罔 间的争论。虽然争论没有得出确定的结果,但这样一 场热烈而广泛的大讨论开启了中国学术界改革苏联 [参考文献] 教科书模式的进程,也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推 [1]孙正聿.《哲学通论》与当代中国哲学[M】,,孙正聿哲学文集. 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之后的20年里,中国的马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592. 克思主义研究者用短暂的时期、激烈的争论和对话 [2]高清海.培养创造性的头脑【M】,,孙正聿哲学文集.长春:吉 完成了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相似的道路.并开始 林人民出版社,2007:607. 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我们可以 [3]孙正聿.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1. 自信地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经具有深 [4]琼・罗宾逊.论马克思的经济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 厚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研究水平。这和中国庞大的 社.1942. 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队伍有关.和中国人对马克思深 [5]Richard Wolf&Stephen Cullenberg.Marxism and Post— 沉的敬重有关,也和全球化的世界历史进程有关,更 Marxism[J].Social Text,1986(15). 和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的时代特色有关。 [6]孙正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J].河南大学学 《通论》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 报,2005(4). 究进步的产物.但它同时也大大推进了中国式马克 [7]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 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程。批判教科书体系的外在目 京:人民出版社,1995. 标,倡导哲学观研究的理论追求以及前提批判的内 [8]孙正聿.以哲学的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J]. 在逻辑,使《通论》不仅实现了提升国人哲学素养的 学术月刊.2007(5). 使命。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理解的推动。 [责任编辑:卢有志]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论视角的引 General Theory of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Marxist Research in China QU Hong-mei (Jilin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 130012,China) [Abstract]The General Theory of Philosophy is not only the outcome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re— search in China,but also is the propellant for further research.The signiifcance of this book entails firstly that,it promotes the reform of philosophical textbook in a great degree,secondly that what it advocates in philosophical research and thinking mode supplies US with a new viewpoint,and thirdly that it achieves a new step for Chinese Marxist research with its special way in understanding philosophy itself. [Key words] General Theory of Philosophy;Marxist Philosophy;Chinalization 一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