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三篇

来源:华佗小知识
【 导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分重要的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了解⾟弃疾其⼈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的⽤典的艺术特⾊。  能⼒⽬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学⽣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赏析诗词的基本⽅法。  3、通过理解⽂句,分析意境,提⾼学⽣理解和鉴赏词的能⼒。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词的意境。  2、指导学⽣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导⼊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壁怀古》,下⾯我们来齐背⼀遍。

  ⾚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限遐想,他怀念古⼈,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华发早⽣、壮志难酬的东坡⾃然会⽣发⽆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致⼒于抗⾦,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的⾟弃疾登上京⼝北固亭,⼜会借古⼈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弃疾的《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  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见,“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的⼀种⽅法。请同学们齐读⼀遍。  ⼆、新授

  (⼀)、诵读感知,体味风格:  1、学⽣齐声读⼀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名,封是动词,封⼭,是在⼭上筑⼟为坛以祭⼭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遍。  (⼆)课⽂研读

  学⽣再读⼀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词的特点是什么。(⽤典很多)

  找典故。

  1、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北固亭怀古”才是题⽬,⼤家知道,词往往⽤它开头的第⼀句话作题⽬,单独命题的很少,如这⼀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霖铃》等,⽽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京⼝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北固亭,怀古  2、学⽣再默读⼀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了哪⼏个典故”,⽽是把它细化成以下⼏个⼩问题,由浅⼊深地⼀步⼀步引导学⽣思考。  ○1、有⼏个典故?

  ○2、在⽂中分别是哪⼀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请分别⽤⼀句简练⽽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3、⽼师再做总结。本词⽤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明确:○1英雄⽆觅孙仲谋处(孙权)(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刘裕北伐收中原,⽓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败北)  ○4佛狸祠下,⼀⽚神鸦社⿎。(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帝)  ○5廉颇⽼矣,尚能饭否?(廉颇)(廉颇虽⽼仍不忘国)  分析典故作⽤,得出作者的观点⽴场及⽂章主旨。

  在对⾟弃疾这个⼈进⾏评价的时候,都说⾟弃疾的作品典故⽤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词中他⽤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场呢?

  典故⼀:孙权。

  “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场?

  ⽣:因为孙权以⼀个帝王的⾝份打败了来⾃北⽅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平的⽓象。⼜从“⽆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收复中原。)  典故⼆: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铁马,⽓吞万⾥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个是否⼀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势好像猛虎⼀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下⼦都赶回北⽅去了。同样是⼀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可堪回⾸,佛狸祠下,⼀⽚神鸦社⿎!”实际描写了两种场⾯,想⼀想这两种场⾯⼀样吗?

  1、“佛狸祠下,⼀⽚神鸦社⿎!”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  2、“烽⽕扬州路”指什么?

  3、⼆者对⽐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扬州路”写四⼗三年前,扬州⼀带抵抗⾦兵,战⽕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神鸦社⿎!”是写现在沦陷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样吗?

  3、“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这是⼀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弃疾⼀⼼为国效⼒,可他忠不为⽤,报国⽆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的⾃我形象。  三、总结:

  分析到这⾥,就已经知道了⼀⽣致⼒于抗⾦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理想⽆法实现的⾟弃疾在词作中⽤了这么多的典故,是⽤来“伤今”的。同时,他也⽤古⼈形象声明了⾃⼰的政治⽴场和观点。

  ⾄此,分析完了这⾸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词是如何运⽤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让学⽣齐背⼀遍,来再次感受⼀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四、作业布置

  试分析苏⾟⼆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弃疾在词并称为:“苏⾟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壁+怀古;京⼝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酒怀浇⼼中块垒,还⾃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篇⼆

  ⼀、教学⽬标:

  1、知识与能⼒:理解《京⼝北固亭怀古》⼀词运⽤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法:提⾼赏析能⼒,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提⾼赏析能⼒,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提⾼赏析能⼒,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四、教学⽅法:诵读讨论教学安排  五、教学过程:  ⼀、导⼊新课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南宋抗⾦将领兼词⼈⾟弃疾的《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近这位悲剧英雄,去体会他内⼼的愁苦与愤懑

  ⼆、鉴赏这⾸词

  (⼀)从题⽬⼊⼿,整体感知。

  永遇乐是词牌⼦,京⼝北固亭是地点,怀古表明这是⼀⾸怀古词,怀古词是词⼈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物或事件的是⾮,引发出对时局或⾃⼰⾝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伤今之作。鉴赏这种作品,要抓住历史⼈物或事件与时局和诗⼈⾃⼰⾝世之间的连接点,要知⼈明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背景以便感悟词情。  (⼆)知⼈明世,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弃疾,字幼安,他被迫隐退,空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门。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就是突出的⼀⾸。⾟弃疾岁,被重新启⽤,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采纳,并给他⼀个降官的处分,后来⼜把他调离,⾟弃疾施展雄才⼤略,为恢复⼤业出⼒的愿望⼜落空了。⼀次他来到京⼝北固亭,登⾼眺望,怀古忆昔,⼼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  2.速读全词,找出词中的关键词。

  引导思考、提⽰回答:在全篇中起领起作⽤的动词。明确:觅、想、望、问。

  3.细读全词,此时的作者站在京⼝北固亭之上,觅到了哪些?想到了哪些?望到了哪些?问到了哪些?  引导思考、提⽰回答:

  明确:觅是⽆觅;想到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望到故国家园;问是谁来问我?

  4.理解作者“怀”有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抗⾦救国、恢复失地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才的愤懑,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三)鉴赏意象

  1【提问】词中有哪些句⼦表明怀古的内容?概括这些意象。(学⽣提炼,教师归纳)

  提⽰:追忆了三国时的吴帝孙权,缅怀东晋时的刘裕,回忆宋⽂帝刘义隆失败的事,想起佛狸建⾏宫祭庆的事,想到⽼将廉颇被⼈中伤的事。怀古的内容常包涵典故,何谓典故?  (四)鉴赏诗词⽤典的写法

  诗词创作受到篇幅的,常要通过各种⼿法,或引⽤或化⽤或改⽤前⼈的成句,故事,使作品简洁含蓄有余韵,这种写法叫⽤典。词的⽤典在形式上看可以概括为⽤事,⽤诗句,⽤成语,⽤诗,⽤词,五种类型,本词主要通过五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这种⼿法。

  2【提问】请分析本词⽤的典故本事是什么?⽤意何在?

  提⽰:第⼀个是孙权曾迁都京⼝的故事。孙权有雄才⼤略,敢于和强敌曹操、刘备抗衡,确保⽗兄基业,使东吴政权得以巩固,京⼝⼀度作为吴国的都城,是在孙权称帝后才发展起来的,借此追怀孙权建⽴的赫赫功业,寓意能抗敌守⼟的英雄今⽇没有了。

  第⼆个是幼时曾在京⼝⼀带放过⽜,后来两次率军北伐并⼀举平定桓⽞叛乱,灭晋建南朝宋的刘裕的故事。借以表明⼈民包括作者对进⾏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

  第三个是刘裕之⼦刘义隆仓促北伐⼤败⽽归的故事。借以表⽰不赞成韩侂胄的仓促北伐,警告朝廷不要重蹈覆辙。  第四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长江边在⽠步⼭上建⾏宫,⼤肆祭庆的故事,拓跋焘本事外族⼊侵者,⼈们竟在他的祠庙前祭祀,⿎乐喧天,闹得不亦乐乎,说明在百姓⼼⾥民族意识已经模糊,这都是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执⾏妥协投降造成的恶果。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不⼒,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

  第五个⽤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听信谗⾔不信任他。后秦攻赵,赵王想⽤廉颇,派⼈去了解他的情况,廉颇⼀⼼为国,当着使者的⾯吃下⼀⽃⽶饭⼗⽄⾁,披挂上马,以表⽰可以上阵,⽽使者受⼈贿赂,却谎报廉颇“⼀饭三遗屎”。⾟弃疾借以暗⽰朝⾂流⾔中伤⾃⼰,难以尽展其才的苦闷⼼情。  (五)鉴赏词的主旨(学⽣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提问】通观词的内容,分析通过这些意象及包含的典故借以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提⽰:这⾸词通过五个典故表现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救国收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警告。  五、归纳总结

  (1)写法特点:这⾸词写得沉痛悲壮,语⾔精炼深刻,虽然⽤典较多,但都关合时事,⽤得⼗分贴切,艺术感染⼒很强,词的结构严密,层次井然,既有写景叙事,⼜有议论,抒情,纵横开阖,⼀⽓贯注,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度的统⼀,是稼轩词中很有代表性的作品之⼀。

  (2)学法总结:学⽣根据本节课鉴赏的顺序总结鉴赏的⽅法。  六、教学反馈,学⽣交流本课收获。

  七、试背诵该词进⼀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篇三

  教学⽬标:  [能⼒⽬标]

  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法。  3、领会⾟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德育⽬标]

  感知词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及作⽤。  3、对⽐⼿法的运⽤及作⽤。  教学⽅法:  诵读法、赏析法

  教学⼿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与过程:

  [思路]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欣赏,按照“题⽬--作者--意象(景、⼈、事)--表现⼿法--意境”的鉴赏流程来鉴赏本词,让学⽣感知并掌握这⼀流程,进⽽去鉴赏其他的诗词。  ⼀、导⼊新课

  由郭沫若为⾟弃疾题的墓联⼊题:[多媒体影⼊]铜板铁琵继东坡⾼唱⼤江东去,美芹悲⿉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感知⾟弃疾是词⼈,也是民族英雄。

  ⼆、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男⾳)。  2、词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百零四字。

  北固楼--原名北顾楼,取其不忘中原之意。位于京⼝西北北固⼭上,⾯临长江,形势险固,是历来⽤兵之地。  怀古--此词是怀古伤今之作。  3、作者

  [多媒体展⽰]⾟弃疾在词⼈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国⼤举南犯,21岁的⾟弃疾率群众2000多⼈在家乡,加⼊以耿京为⾸的农民抗⾦义军,担任\"掌\"职务。在军的⼏个⽉⾥,他表现出⾮凡的勇敢和坚定,⼲了两件轰动⼀时的事。⼀件是,⼀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弃疾亲往追捕,亲⼿斩了这个叛徒;另⼀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军的⾦营,活捉了杀害耿京、⽡解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到达建康(南京)。⾟弃疾到了南⽅,耿京的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章,宣传北伐抗⾦,收复中原统⼀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活,对⾦屈辱求和。他们对军也⼀直害怕。⾟弃疾渡江之后,⾸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官处理政务。⾟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门。⾟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弃疾岁退居江西乡!司已有⼗多年,被执掌⼤权的韩伉胄所起⽤。当时蒙古已崛起,⾦则⽇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场伐⾦⼤功,以巩固⾃⼰的地位,于是起⽤了⾟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姹胄⼀伙采纳,并给他⼀个降官的处分,后来⼜把他调离镇江。⾟弃疾施展雄才⼤略为恢复⼤业出⼒的愿望⼜落空了。这就是⾟弃疾写这⾸词的背景。  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齐诵全词。

  2、教师⽰范,⽤⾃⼰的语⾔⼝述词的上⽚各句的句意。

  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千百年来江⼭如故可是⽆处寻找英雄孙仲谋那样的⼈物了)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歌舞的楼台,连同那英雄的业绩都被⾬打风吹成了过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道寄奴曾住。(斜阳照着草丛树⽊和普通的街道,⼈们说寄奴曾在这⾥住过)想当年,⾦⼽铁马,⽓吞万⾥如虎。(兵强马壮,犹如猛虎)  3、学⽣训练,⼝述词的下⽚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刘义隆在元嘉年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象古⼈那样的功绩,只落得⾃⼰北顾。北望敌军⽽仓皇失措。)四⼗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还记得四⼗三年前,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的战⽕。)可堪回⾸,佛狸祠下,⼀⽚神鸦社⿎!(哪堪回⾸,如今佛狸祠下是⼀⽚神鸦抢⾷的咚咚的声⾳)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  (现在凭谁去问,廉颇⽼了,饭量还好吗)  四、三读全词,分析作品的景物⼈情。  1、指出⼀学⽣读全词。

  2、找出词中涉及的⼈物及作者的⽤意。

  --孙权:“江⼭”冠以“千古”,⼀⼊⼿便勾起了⼈们绵绵不断的今古兴亡之思:物换星移,沧桑屡变,神州⼤地上⼏番分合,

⼏番易主。在这幅历史画轴⾯前不禁从江⼭联想到⼈事,于是引出与京⼝有关的第⼀个典故:孙权。他曾多次于此拒强敌于江北,但这样的英雄现在却不复存在了,就是连昔⽇的繁华与功业也都被岁⽉的风⾬消磨殆尽。这决不仅是对孙权⼀个⼈的评价问题,它已成为抗战派与投降派⽃争的焦点之⼀。所以在此引⽤孙权之典,不但是即景⽣情,⽽且是对南宋政权苟且偷⽣,偏安江左的极⼤不满,是对长期以来投降主和派的强烈谴责。

  --刘裕:繁华已逝,萧条满⽬,于是引出了与京⼝有关的第⼆个典故:刘裕。⼈们传颂着那斜阳照射的草树之间,那平常的巷陌之内,就是刘裕当年⽣活过的地⽅。虽然荒凉,但它毕竟孕育过这样的英雄,这是对英雄的向往,这是民族的骄傲;刘裕虽然伟⼤,他⽣活战⽃过的地⽅⽽今变得如此荒凉,这⼜是对英雄的哀叹,对不肖⼦孙的谴责。“万⾥”指被敌⼈占据的中原地区。孙权曾在京⼝建都,刘裕曾在京⼝住过,两次从京⼝起兵,⽣擒了燕王和秦王,成就了北伐的⼤业。作者登临北固亭,⾃然要想到他们,借古讽今。作者借赞扬孙权、刘裕,讽刺南宋主和派屈辱求和的⽆耻⾏径,表现出作者抗⾦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

  --刘义隆:这⾥引⽤第三个典故:刘义隆。刘义隆是刘裕的不肖之⼦,好⼤喜功,冒险北伐,结果⼤败,北魏军⼀直追到长江边,⼏乎遭到覆灭的危险。刘义隆只落得仓皇北顾,“北顾涕交流”。这是多么惨痛的教训啊!“赢得”⼆字沉痛万分,悲愤之⾄。这三句暗指南宋近事,隆兴元年(1163年)宋孝宗⽤张浚北伐,在符离集遭到⼤败。作者希望*接受历史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引⽤这⼀典故有⼒地证明了⾟弃疾在北伐中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及讲求实际,他⼒主⽤兵⼜决不苟同韩姹胄之冒进。  --拓拔焘:从拓拔焘的⼊侵⾃然想起了⾦兵的⼊侵,词从怀古转到伤今。这⼀句指⾃⼰南归已四⼗三年,四⼗三年过去了,当时的惨象记忆犹新(指1162年⾦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带地区,“过春风⼗⾥,尽荠麦青青。”)这种⾟酸的场⾯时刻萦绕在作者⼼头。如今登上北固亭⾯对扬州路,想起刘义隆的历史教训,⾃然⼜涌上⼼头,作者将它写出来也是为了警告统治者切莫重蹈复辙。这⾥使⽤第四个典故:拓拔焘。作者写下⼀个令⼈痛⼼疾⾸的情景:佛狸祠是侵略者武功的象征,⽽⽠步⼭下的同胞却早已忘掉这⼀点,在那⾥欢天喜地地祭社。这是多么令⼈怵⽬惊⼼的不协调,在这“喜庆”之中包含了多少⿇⽊与耻辱。作者写此情景在于从反⾯激励⼈们只有收复失地,光复祖庙,才能使同胞免除灾难,同时也是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隅,忘了收复失地。

  --廉颇:这⾥使⽤第五个典故:廉颇。但作者⼀⽚复国的热情谁能理解呢!他虽⾝居抗战前线却并未受到重⽤,政敌在时刻窥探着任何可利⽤的机会*他,所以他不禁想起了廉颇。⾟弃疾雄⼼⼀似廉颇,但在更为激烈的政治⽃争中,在更为*的政局中⽐廉颇还不得意,竟连⼈过问都没有。“凭谁问”三字包含着屈原式的“荃不察余之中情”的悲愤与感慨。怀念廉颇,正说明壮志未酬,但朝庭不重⽤,⼜有什么办法呢?  五、四读全词,分析主要的表现⼿法。  1、[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诵(⼥⾳)。  2、⽤典赏析。

  词中⽤典虽多,却贴切恰当,⾮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且以少胜多,表现了⾮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词⽤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奔注,笔不遏;廉颇⾃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3、对⽐赏析。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刘裕的“⽓吞万⾥如虎”与其⼦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这是以历英主与庸才之⽐,⽤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应有的做法;⽤四⼗三年前的“烽⽕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神鸦社⿎”相⽐,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聘问与⾃⼰的冷落处境相⽐,⽤以抒发报国⽆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动。  六、五读全词,整合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抗⾦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进⽤⼈才的愤懑。  七、诵读全词。  ⼋、练习。

  鉴赏⾟弃疾的《南乡⼦·京⼝北固亭有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