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同步练习 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洛阳期末]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2.衣俊卿认为当文化危机达到一定的深度,当各种文化反思和文化批评思潮的争辩与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模式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以某种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成为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这就是文化转型。以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文化模式是( )

A.中体西用B.维新思想 C.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

3.[2023·福建福州期中]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4.近代文明肇始于十四五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干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等术)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其精神来源。这表明( )

A.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得力于中国的四大发明 B.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得力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C.中国文化是近代欧洲文明产生的基础与来源

D.中国文化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5.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6.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

时间 鸦片战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 争前后 第二次鸦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 片战争后 甲午中日战争后 20世纪初 20世纪初 救亡图存 民主 科学启蒙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万法精理》、美国《宣言》等译作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

A.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B.为新教作宣传 C.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8.马克思把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比作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法宝,其中推动大航海

时代到来的法宝是( )

A.火药B.指南针 C.造纸术D.印刷术

9.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B.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D.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10.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11.当传教士把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由此可知( )

A.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源自中国文化 B.中国文化孕育着西方近代人文精神 C.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摒弃了神秘色彩 D.启蒙运动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12.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京师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教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教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

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6分)

(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8分)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选择题

1.[2023·河南洛阳期末]宋明理学家们无一不以“辟异端”的态势激烈地反对佛教,但其自身的理论建构却又往往离不开自己所要反对的佛教的帮助。经过理学家们的“批判”,本来被视为“异端”的佛教的思想观念反而进入了中国正统学说的内部核心。这说明,宋明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 )

A.佛教文化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儒佛思想在互补中出现合流 C.佛教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儒学正统地位一度出现动摇 答案:B

2.衣俊卿认为当文化危机达到一定的深度,当各种文化反思和文化批评思潮的争辩与冲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导致一种新的文化模式逐步为人们所认同,以某种方式逐步取代原有的文化模式,成为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这就是文化转型。以下最符合作者观点的文化模式是( )

A.中体西用B.维新思想 C.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 答案:D

3.[2023·福建福州期中]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 )

A.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 B.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 C.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 D.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 答案:A

4.近代文明肇始于十四五六世纪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实得力于中国若干物质发明(特如造纸及印刷等术)之传习,以为其物质基础。再则十七八世纪之所谓启蒙时代理性时代者,亦实得力于中国思想(特如儒家)之启发,以为其精神来源。这表明( )

A.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得力于中国的四大发明 B.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得力于中国的儒家思想 C.中国文化是近代欧洲文明产生的基础与来源 D.中国文化对近代欧洲文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答案:D

5.7世纪中期,日本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集权国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近代被介绍到了西方,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材料表明( )

A.隋唐时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B.隋唐科举制度对世界的影响非常深远 C.隋唐时期中国的各个方面都领先于世界 D.中国文明为世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答案:D

6.下面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

时间 鸦片战 了解世界 《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万国公法》等 争前后 第二次鸦 求强求富 《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探矿取金》等 片战争后 甲午中日战争后 20世纪初 20世纪初 救亡图存 民主 科学启蒙 《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万法精理》、美国《宣言》等译作 《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主题 代表文献或译作 A.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B.民族意识逐渐得到强化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 D.国人西学理念逐渐深入 答案:D

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伏尔泰把孔子的儒家学说看作他心目中的自然神论,认为这种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原则的“理性宗教”足以取代盛行于西方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启

示宗教”。伏尔泰这样认为主要是为了( )

A.借古讽今促进启蒙 B.为新教作宣传 C.抨击否定君主政体 D.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答案:A

8.马克思把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比作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法宝,其中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的法宝是( )

A.火药B.指南针 C.造纸术D.印刷术 答案:B

9.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对欧洲发展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促进欧洲文化发展 B.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欧洲近代化进程 D.促进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答案】C

10.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政权管辖之下。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到地方的官吏。以上史实说明( )

A.越南最早建立于10世纪 B.李朝是越南历史上第一个政权 C.古代越南一直是中国的属国 D.越南发展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案】D

11.当传教士把中国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中国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由此可知( )

A.西方近代人本主义源自中国文化 B.中国文化孕育着西方近代人文精神 C.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摒弃了神秘色彩 D.启蒙运动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答案】D

12.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

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京师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教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教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答案】(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佛教的理论满足世人的心理需求,且与玄学有相通之处;佛教吸收中国文化,逐渐完成本土化。

(2)影响:佛教冲击传统儒学的地位,推动了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的发展;完成本土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表现出惊人的调适性……佛教的自我调适性从入华之初就已开始。两汉时期,中国盛行神仙方术,当时来华的译经家也便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钻习。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学者遂以佛理附会玄学。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佛教在改造自己宗教哲学、传教方式的同时,也在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

——据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明代时期,中国对“东西方碰撞交融”的积极应对,并不限于基层商人的层面。在文化知识的层面,同样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一方面,随着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特别是商品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的文化知识界出现了诸如泰州学派及李贽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提倡人的个性,肯定人们的物质欲望,强调思考的精神。这些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

经济激烈变动中的下层平民的要求,特别是反映了那些从事工商业活动的城市市民的要求,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支平《从世界发展史的视野重新认识明代历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佛教传播呈现出调适性的原因及表现。(6分)

(2)明朝中后期,西方思想及科技日渐向外传播,原因是什么?依据材料二,面对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国有哪些积极应对?(8分)

解析:第(1)题,根据所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出于传播教义需要,有必要调适以实现传播目的。根据材料一可知,在两汉、魏晋时期,佛教都会附会当时中国本土流行的文化思潮;根据材料一“佛教在民间的传播,主要借助于宣唱形式”,可推知当时佛教在民间传播采用的是民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根据材料一“政治理论上竭力迎合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可知,佛教在传播过程中迎合了主流思想——儒家的道德观念。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明代中后期正是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阶段,因此西方思想及科技向外传播。

应对:根据材料二“呈现出比较开放与包容的态势”可知,在面对中西文化碰撞时明王朝的士大夫们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徐光启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合作,促进了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李贽等人主张个性,强调思考;从下层平民和市民阶层方面,往往对西方事物保持着较为浓厚的兴趣。

答案:(1)原因:佛教教义与中国本土文化有一定差异;佛教自身传播的需要。 表现:附会中国本土文化思潮;采取易于民众接受的传播方式;迎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对外殖民扩张。

应对:明王朝的士大夫们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进步思想家倡导与西方进行交流,提倡个性;下层平民和城市市民阶层对新事物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