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宽甸地区生态经济型板栗的建设措施

宽甸地区生态经济型板栗的建设措施

来源:华佗小知识
2011年9月 第5期(总104期) 防护林科技 Sept.,2011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5(Sum No.104) 文章编号:1005—5215(2011)05—0059—02 宽甸地区生态经济型板栗的建设措施 袁玉明 (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宽甸118200) 摘要:板栗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木本粮食树种,在辽宁省宽句地区分布广泛。但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发展和粗 放管理,不但影响了板栗的产量和质量,也破坏了栗园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型板栗,就是从长远 的角度,为宽句地区创造一个既可发展经济叉可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关键词:生态经济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664.2 文献标识码:A 辽宁省宽甸地区板栗栽培历史悠久,板栗是农 宽甸地区由于受地质结构影响,薄土层较多,约 占80%以上,并有大面积的裸岩、淌石流、跳石塘, 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其资源量和产量位居全省 第一。宽甸地区的板栗以其个大、味醇、甘甜、营养 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农民由于只注重眼前经济效益, 丰富享誉中外,是传统的出口商品,板栗现已成为推 动宽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财政 税收、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特别是宽甸地区特有 的水土、气候和自然环境,为板栗的繁衍和发展提供 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但是,多年来的重开发轻建设、重当前轻长远、 重经济轻生态,严重地影响了板栗产业的可持续健 康发展,因此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发展宽甸地区的 板栗产业,就是为宽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 和谐的经济生态环境。 致使坡陡、沙化、跳石等山地发展成为板栗园,土层 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 2.2是解决现有板栗园存在不良经营措施的需要 板栗园经营中采用割灌、火烧、施用灭生性除草 剂等不当经营措施,使板栗园内立地条件逐渐退化、 沙化,造成大气污染、导致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遭 到破坏。特别在雨季,暴雨直接冲刷地表,腐殖质流 失严重,并形成侵蚀沟,林地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 化。 2.3是解决当前板栗品种混杂、质量差的需要 l 宽甸板栗的发展现状 宽甸地区自然构成“九山半水半分田”,因此多 数栗园建在山上,根据2009年森林资源编档数据, 现有板栗面积5.5万多hm ,占全县林地面积的 由于宽甸是板栗生产的老区,大部分结果大树 均属实生繁殖,栗树品种混杂,树形紊乱、营养分散、 光照不足,科技含量低,所以造成生产的板栗产量 低,品质差,不仅直接影响栗农的收入,而且不能适 应国内外市场需求。 2.4是解决低质、劣质板栗园比重偏大的需要 11%,比重较大,并还有栗农逐年“蚕食”天然林的 趋势。现有板栗存在良种化、产量和质量低,立地条 宽甸地区板栗栽植较早,具有130多年的栽培 历史。特别是在商品经济逐步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 大潮中,板栗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 件差等问题,致使栗园及周边生态环境恶化、地质灾 害频发,特别是在2010年宽甸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 洪涝灾害中,山体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栗园内, 破坏之深、密度之广,历史罕见。因此,对板栗实行 生态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发展历史久远,管理粗放、更新不及时等原因造成了 大面积的老龄树以及劣质、低质板栗园,严重浪费了 地力、人力,并直接影响到板栗的产量和质量。 2.5是推行国际市场无公害食品与环境保护的需 要 2 实行生态建设措施的必要性 2.1是解决目前大力发展板栗,忽视生态环境的需 要 农村牲畜的减少,农家肥产量的降低,致使大部 分栗农在板栗生产中施用农药、化肥,影响了当地板 栗的品质。特别是现代社会对绿色产品和无公害食 收稿日期:2011—05—26 品的追求,大大降低了板栗的销量和价格。 2.6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产量的需要 作者简介:袁玉明(1969一),男,辽宁宽甸人,大学,高 级工程师,现从事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 实行必要的生态建设,可以改善板栗园周边的 防护林科技 2011征 自然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地力和土壤的蓄水、 3.4严禁在春季、秋季对板栗园实行火烧和施用灭 生性除草剂,以防止火灾和病虫害蔓延,减少空气和 水土污染。 保水能力,使板栗园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提高,提 高板栗的产量和质量。 3 宽甸地区板栗发展的生态建设措施 针对当前板栗发展的不同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3.5推行种草养畜技术。每年春季在板栗园内种 植适于牛、羊、驴、兔、马等草食家畜食用的植物,在 秋季板栗采收前收割,既可为家畜贮备必要的饲料, 解决家畜越冬饲料的问题,又可增加对板栗园有机 肥的投入。减少园内地表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也不 至于对板栗收获造成影响。 3.6板栗园内栽植多年生灌木经济植物和林下种 应实行不同的生态建设措施。 3.1陡坡、淌石流、跳石塘等生态脆弱区,应行政干 预严禁发展板栗园,并禁止栗农逐年“蚕食”天然 林。 3.2水土流失严重的板栗园应进行紫穗槐串带,并 植中草药,如短梗五加、刺五加、玉竹等,既可增加栗 农的经济收入,又可保护生态环境。 3.7在板栗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国家的化肥、 在7月末压绿肥,既可提高土壤地力,又可防止水土 流失。 3.3劣质、低产、老龄等板栗园应实施劣质大树改 化学农药、化学防腐剂等合成物质。使宽甸地区生 产的栗果无公害、优质、丰产、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造和冠下补植红松,逐步将板栗园恢复为红松阔叶 林。 (上接第55页) 3.3减少人力的投入 4 结语 柴达木是我国沙漠之一,年降雨量少而蒸 发量大,要保证造林成活率就必须要进行灌溉,而柴 达木又是青海省工业发达地区,水资源相对较为紧 缺。实践应用证明,采取滴灌技术将使水资源得到 滴灌的自动化程度比传统灌溉有较大提高,用 于灌溉的劳动强度相应降低,100 hm。枸杞林灌溉 管理仅由3人完成,需要的灌溉人工少,此外还能有 效地抑制杂草生长。漫灌时需要专人看水和地块, 每hm 枸杞林需要灌溉人员1~2人,还要进行清 淤、修渠、打埂等作业,灌水定额大,灌水时间长,用 工较多。滴灌与用漫灌相比,可减少田间灌溉、除 有效利用,减少浪费,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非 常有效,效益明显,适合于大面积造林应用。 滴灌造林技术在柴达木地区处于典型局部应用 草、中耕、施肥等作业层次,节省劳力,提高劳动生产 率。 3.4增加产量 的阶段,为使其得到大力的普及,今后需从以下3个 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宣传教育,提高认识,把滴灌造 林作为今后柴达木防沙治沙的发展方向常抓不懈; 二是各级要加大在防沙治沙中的科学投入,大 力推广滴灌技术,提高造林整体效益;三是继续试验 滴灌是一种先进的灌水方式,使林地灌水、施肥 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满足林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阶段的需求,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根据德令哈地区 调查,枸杞滴灌造林,栽植后第3年就可以进入丰产 探索,对不同树种的灌溉时间、灌溉频率及灌水定额 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郭慧滨,史群.国内外节灌发展简介[J].节水灌溉,1998(5):23 —期,比传统的漫灌提前1~2年进入丰产期,而且每 hm 枸杞林可增收果实20%~30%。 3.5生态、社会效益 采取滴灌技术可以遏制沙漠化的蔓延,使已经 25 沙漠化的土地再次成为可利用的农田和经济林基 地,拓宽人们的生存空间,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 效益的统一。 [2]管文轲,李炎,胡冠华.砾质土戈壁滴灌造林技术[J].防护林科 技,2002(3):72—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