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1]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提高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利用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巧下评语,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关键词】:观察 阅读 素材 评语 习作兴趣 【正文】: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最感到困难的就是作文了。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害怕,对作文望而生畏,失去兴趣和信心。我们都知道,兴趣是作文的内在动力,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消除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章就会写到什么程度。”[2]但是,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缺乏认识,大多数学生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整天“两点一线”,枯燥乏味。作为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必须首先从生活中选取场景,引导他们去观察、去认识,培养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前一段时间,我让学生在家里泡豆子,观察豆子是怎样发芽的,并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因为写的是大家熟悉的豆子,材料也很容易找。所以,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个个都兴高采烈。一放学回家,他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看看豆子有什么新的变化。其中有几位同学写得非常形象生动:“绿豆裂开了嘴巴,仿佛正咧着嘴对我笑呢,它长出了绿绿的小嫩芽,活像一个小逗号。”另外一位学生则写道:“在水里泡了一夜的黄豆皱巴巴,像老奶奶脸上的皱纹。”还有一位同学写得更有趣:“黄豆娃娃渐渐发福了,原来紧身的衣服已经穿不下了,露出了圆滚滚的将军肚。”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在泡豆子的喜悦中提高了习作兴趣。
二、利用阅读,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诗形象生动的揭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3]阅读量的大小是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唯有充分的阅读,才能有精彩的写作。阅读是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们要重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将“阅读”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利用阅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由于在农村,条件有限,学生看得少,想得少。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学生也没有什么课外书可读。学生的阅读量很少,知识量也很少,写作时缺乏素材。为此,我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让学生定期借阅。刚开始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挑选书籍,但发现学生的选择大都比较盲目,知识面也比较单一,于是,我把图书分门别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他们借阅书籍。平时,我也会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读一些短小的美文,并作短评,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另外,我鼓励学生把课内外看到的好词好句摘抄在笔记本上,利用早读课的时间读一读,记一记。学生在无形当中积累了写作素材,提高了写作兴趣,写作文的时候就不至于束手无策了。
三、巧下评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清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曾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的确,教师的一句肯定的鼓励,都会在学生的内心漾起美丽的涟漪。作文教学也是一样。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给学生下评语是这一环节的点睛之笔。评语是师生心灵交流的中介,好的评语会给学生起到一个良好的导向作用,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在批改作文的时候,要让学生树立对作文的自信心。过多修改和否定,之能使学生丧失自信心,抑制学生的创造潜力。
对那些较差的作文,教师更要尽量寻找其长处和闪光点,在我们班,无论学生成绩如何,只要是写出了优秀的习作或此次习作有一些亮点,我都会趁热打铁,大加褒奖,如“这句话妙极了”、 “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愿你再接再厉!”等等。对学生作文中的毛病,我坚持鼓励性的原则,婉转地指出。如果学生的作文是抄袭的,我就会说:“如果这是你自己的作品,老师就更欣慰了。”如果字迹潦草,我就会说:“要是再把字再写工整一点,你的字将会和你的人一样棒,加油!”这样委婉的评语学生就更容易接受,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帮助们走出作文的低谷,从而激发写作的欲望。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教学,不是一两日就能看到成效的,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在作文教学中,唯有找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突破点,才能让学生的作文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 [2]叶圣陶.《作文论》.商务印书馆.1942年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