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南宗禅与传统印度禅的不同之处

中国南宗禅与传统印度禅的不同之处

来源:华佗小知识


中国南宗禅与传统印度禅的不同之处

中国佛教禅宗最早起源于印度禅学,但作为本土化的宗派,禅宗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来源都打上了很深的华夏文明印迹,尤其在晚唐以后受到儒家理学和道家无为思想影响很深,与早期印度禅的关系则越来越远。在中国佛教宗派中,禅宗的汉化最为彻底,也正由于此,禅宗作为比较晚出的中华佛宗,最终能在中国一枝独秀,影响至今。

印度禅主要是作为一种修习方法存在的,与系统的宗派思想无关。在印度佛教外的一些主要宗教中,相当于禅思想的宗教修持也相当发达。只是在印度佛教中,没有形成一个专门以禅思想为主要弘扬内容的佛教流派或宗派。但在佛教传入中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禅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后来逐步走上了重视“心性”理论、“佛性”理论的道路。禅宗的核心思想是如何“见性”的问题。把禅思想和心性或佛性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禅思想的一个特色。禅宗是提倡直指人心的,修习方法又分为渐修和顿悟两种。在印度,由于瑜伽修行的许多内容与禅的修持内容相同,还由于瑜伽修行的最初内容在印度比佛教产生早,因此,印度古代瑜伽中的不少成分实际上是佛教中禅的最初形态。这样,佛教中禅的思想来源就应到瑜伽中去寻找。

在禅宗里,无论是南宗还是北宗,都承认“自性清净”的观念,都注重向内体悟或发现自己的本性或佛性。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或完成这一过程的问题上,二者的见解或作法有差别。这种差别通常被概括为“南顿北渐”。所谓“南顿”指南宗“顿悟成佛”的方法。南宗认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本性(清净本性或本有的佛性),就可在一刹那的时间内觉悟。《坛经·般若品》中说:“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坛经·般若品》中还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这就是说,人获得觉悟,不过在一念之间,在前念和后念的一刹那。在慧能创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中,“不立文字”最具特

色。它的特点就是以心传心、薪火相传。

此外,二者在传播方式上也不同,印度禅多为口头传播,而中国南宗禅多为文字传播,因此印度禅保存下来的典籍没有中国南宗禅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