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论道 智库时代 高校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及跨文化交流研究
佘顾雨 朱仁庆 赵海晓
(江苏科技大学,江苏镇江 212003)
摘要:本文主要对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制度的机制融合及高校中外学生间的文化交流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特点。随后就现阶段中国高校留学生融合机制的现状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学业融合、行为规范教育、环境适应及心理健康指导、留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等方法实现中外学生机制融合并促进校园跨文化交流。关键词:留学生;跨文化交流;融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45-0276-002
历生主要采用插班进入中国学生班级的教育管理方法,但是这种教育管理模式确也引发了很多困难,如留学生无法跟上中国学生进度、留学生语言能力无法理解老师所讲的专业知识等。对于英语教学的学历生,高校主要采取单独成班的制度,这种模式相对于插班的方法凸显出更多的问题,如留学生课程设置、成绩录入等因课程体系不同等原因无法纳入中国学生教务管理体系,因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无法保证课程质量等问题。
三、高校中外学生教育管理机制融合途径
(一)学业融合制度1.课程制度融合
为了实中外学生的课程制度融合,仅针对留学生课程制度进行改革是远远不够的,高校需系统梳理现有的中英文课程,筛选出可共同授课的课程进行适应性修改,并将经过审核的英文授课课程统一纳入学校教务系统,供中外学生共同选修。在课程设置、学分制度方面对标国际标准,推进课程体系的质量认证,改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国际认同度。
2.专业认知教育
结合高校自身特色和专业特色,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帮助来华留学生及中国学生共同了解本专业和未来学业目标专业的发展情况,向留学生介绍高校自身学校精神及教育教学创新特点,针对留学生对专业的疑惑及未来的发展进行解惑及指导,帮助留学生树立信心、热爱所学专业、制定远期学习目标、工作目标。
(二)行为规范教育1.法规纪律教育
针对不同文化价值观及不同法律体系下的学生,中国高校必须和出入境管理单位及安全管理部门相配合,组织留学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治安管理条例的学习,开展素质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的讲座,避免留学生因不了解法律及中国习俗触犯法律法规或引发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产生了沟通和交流,矛盾也逐渐出现在文化交流之中。中国作为单一文化为主体的国家,跨文化交流的主体主要是来华留学生,相较于语言生半年至一年的学制,学历生因二年至四年较长的学制是跨文化交流及融合的主要对象。2018年,来华留学生的学历生总数为25.81万人,同比增长12.28%,持续性的学生数量增长使得来华留学生与中国现行文化及制度的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复杂的课题。经过长期的研究、调查与实践,中外学生机制的融合是解决文化冲突及促进文化交流最准确的切入点。
一、跨文化交流与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概述
(一)跨文化交流概述
跨文化交流是指理解双方之间交流方式差异的过程,指在文化及语言方面有差异的人之间的交际,甚至从非语言的手势到物理空间的使用,都是在不同文化媒介间传递信息。
(二)高校中外学生融合机制概述中外留学生融合机制是指将中国本土教育模式与留学生自身属性相结合,实现管理模式统一、教育资源趋同、中外学生共同学习,来华留学生得到中国学生在基础专业知识上帮助的同时,也为中国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英语等语种的学习环境。
(三)中外学生机制融合的特点1.多元文化的冲突性
随着中国文化与影响力在世界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来到中国接受以英语或汉语为媒介的学历教育。不同文化背景、文化价值观的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校园对中国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也产生了影响,文化价值观的多样性打破了中华文化价值观在高校中单一性的局面,体现在饮食、作息等方面。多样性的文化引起不同文化价值观和中国高校现行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也体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之间较易引·276·
起矛盾。现行中国高校集体管理制度及住宿环境下,高度集中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使得生活矛盾发生的概率急剧上升,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
2.多元文化的可塑性
在人的一生当中,随着时间的变迁,不同的环境、教育不断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受众在受到更加优质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时会趋向于优质的文化价值观。对来华留学生而言,本科生来华学习时年龄阶段主要在18-22岁之间,正处在形成文化价值观最关键的年龄,极易受到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同时,全球化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这些年轻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的文化信息,更易形成正确、高尚的人生价值观。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形成和提升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机制融合对提升及建立来华留学生文化价值观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高校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现状(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性
中国高校现采取的管理模式是统一化管理、选课的教学模式,因国家法规与现实情况的要求,绝大部分中国高校要求来华留学生在学生宿舍居住,进行统一管理。在管理高效化的同时,不同文化的学生与中国学生共处一个校园时也较易引发冲突,如作息时间的不同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常在晚间聚会庆祝、制造噪音等。来华留学生在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进行社会交往时往往会感觉到困难,常在交往中因观念不同产生冲突。
(二)教育管理的同一化困难
中国高校因开展大面积来华留学生招生时间尚短,故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体系还处在摸索的阶段。主要困难在于留学生本国教育结构不同、学习习惯的不同、生源质量的差异化等,如巴基斯坦承认的本科学位要求的学分数与中国高校某些专业所能达到的学分数不一致,造成高校与学生双方面的困扰。目前,高校对于选择汉语教学的来华留学学
智库时代 和中国民众之间的冲突,避免留学生触犯法律法规,保障留学生日常生活的安全。
2.学风建设
留学生因文化基础及习惯问题,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上课迟到缺勤、考试作弊的情况,班主任应每周下一次宿舍,指导学生在学业上的困难,答疑解惑,在日常管理中加强学分宣传,帮助留学生建设优良学风。对应学院应定期组织讲座及座谈,进行优良学风教育,邀请优秀学生分享来华学习经验,宣传优良学风。
(三)环境适应及心理健康指导高校应帮助来华留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学校制度等,帮助他们掌握医疗保险、签证制度、奖学金评定等基本规则,争取尽快融入校园生活,防止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来华留学生远离熟悉的环境和文化来到一个不同的文化的环境长期生活极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高校需成立留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负责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定期开展留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建立留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安排心理指导老师帮助他们疏导心理问题。高校也应定时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同时,
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应对留学生展开文明礼仪、知校爱校教育,针对家庭出现困难及国家出现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帮助进行勤工俭学,避免学生因突发经济问题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进发引起更加严重的结果。
(四)留学生组织和社团建设
留学生志愿者组织和社团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留学生管理帮助很大,高校应充分发挥在中国学生工作开展的经验优势,成立留学生志愿者组织对留学生日常事务进行管理,并鼓励留学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成立学生社团或加入已成立的成熟的中国学生兴趣爱好社团,并定期组织留学生社团和中国学生社团联合举办校园文娱活动,在互动中实现跨文化交流、中文学生融合。高校应最终通过学生组织、社团等形式实现中外学生制度融合,使来华留学生参与到中国高校缤纷多彩的校园生活当中,让来华留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多元、包容、交流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去。
四、结语
由于来华留学生大部分已经形成固有的文化价值观,故要改变他们的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性,但是良好的中外学生融合机制使得来华留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可塑性大大加
智者论道
强,语言障碍、文化障碍等都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解决,我国高校需要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殊属性进行中外学生机制融合,增强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质量、塑造我国高等教育的品牌效应。
【作者简介】佘顾雨(1993-),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来华留学生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重点项目“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潘娌妮.从文化融合角度探索医学留学生的趋同管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87-88.
[2]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5):114-118.
[3]李丹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社会心理适应问题研究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9(5):49-51.
(上接第275页)
校沟通、不愿配合学校共同面对学生的问题,反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耽误病情。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一)普及学校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一以贯之。所以,首先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同时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以学校教育为主,从义务教育至高等教育,应将心理健康全面列入课程计划,适当提高课程比例。配备专业的教师承担课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适,选择合适的求助途径,将问题化解于微时。同时,学校应加强教师心理知识培训,让每一位任课教师都具备心理常识,建立起班级-学院-学校三级网络,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及时上报,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法。另外,学校应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和设备,提供心理热线,给学生提供专业性的线上、线下服务。
(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提高心理健康教材内容质量。
调查发现,只有41.4%的教师使用教育
部审定的教材,而剩下的大部分则选择学校编写的教材、自选教材或者没有教材
[4]
家庭在学生的心理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除了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要获得学生家庭的配合。实践表明,学生家庭的配合在缓解和改善学生的心理问题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是因为家长的配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要建立起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桥梁,保证渠道畅通,可以定期向学生家长推送心理健康内容,让家长具有正确的认知;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及时联系家长,说明情况,讲清利害关系,制定适合的方案,学校、家庭共同合作,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作者简介】尚凌宇(1990-),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可心,谢兆岗.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19-123.
[2]罗晓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研究,2018(1):112-117.
[3]曾美英,晏宁,于红军,等.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心理学报,2008,31(3):597-601.
[4]俞国良,王浩,赵凤青.心理健康教育:高等学校专兼职教师的认知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6):87-90.
·277·
。
而在教材能否满足实际需要这个问题上,40.4%的教师表示可以,8.6%的教师表示不能满足,其他的则觉得一般
[5]
。由此可见,
对于心理健康的教育,缺乏专业的、规范的教材,对于教材的内容质量,仍然需要继续提高。
(三)创新载体,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除了以课堂为主导,传授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要拓宽教育途径。比如以心理健康日为契机进行心理健康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主题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不仅学生在活动中知识得到增益,促进自我心理发展,而且与社会的双向交流,可以消除社会对于心理概念的偏见;网络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方便、快速,学生更是使用网络的主流,针对学生获得信息的特点,除了课堂教学之外,也可以给学生提供网络课程,或者开通心理方面的公众号,定期推送,以提高心理知识的时效性,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阅读。
(四)促进家校合作,形成学校、家庭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