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卷第2期 2012年2月 水利科技与经济 Water Conservanc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Vol_18 No.2 Feb.,2012 湟水流域川水IX, 浅山IX,\脑山区 和石山林区划分及特点 熊有平 (乐都县水利局,青海乐都810700) [摘要]湟水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地形相对高差大,气温、降水、植被、土壤 等随地形海拔高度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依据地形、气候及农业生产特点的不同,划分为4种 地貌单元,按"3地习惯称为脑山区、浅山区、川水区和石山林区,-4类迥然不同的气候区域,导致 了不同的农业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对川水区、浅山区、脑山区和石山林区的划分及 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关键词] 川水区;浅山区;脑山区;石山林区;湟水流域;划分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7175(2012)02—0014一O2 宁、平安、乐都、民和诸盆地。湟水干支流是贯穿各盆地的 1 流域自然概况 湟水流域地处青海东北部。介于N36。02 (民和与化 枢纽通道,使之串联起来。因而,河谷平原在平原上多呈 川峡相间的葫芦状、串珠状形态。 湟水流域诸盆地,在地形、地貌景观上,有颇多的相 似之处,可分出两种类型:侵蚀剥蚀低山丘陵和侵蚀堆积 河谷平原。青海东部农业区的人们,习惯上划分出来的 脑山区、浅山区和川水区,均包括在此两种类型内。盆地 边部的低山丘陵区(脑山区),海拔2 800~3 200 m,地势 较高,多为黑色褐色 土壤,土地肥沃。低缓零星分布的梁 隆县交界康疙瘩岭,海拔3 808.3 m。)~N38。20 (天峻县 托勒南山),E98。54 (天峻县托勒南山)一El03。22 (兰州 西固区达川人黄河口)之间。海拔在1 565.0(兰州市西固 区达川入黄河口)~5 254.0 m(门源县冷龙岭岗什卡峰) 间,流域面积32 863 km 。 湟水流域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由湟 水干流区和支流大通河流域组成。西起日月山与青海湖 水系相接,北依祁连山和河西走廊内陆水系相邻,南以拉 脊山为界与黄河干流水系相邻,东连甘肃省境内黄河一 级支流庄浪河水系。湟水干流位于流域的南部,河谷宽 阔,流域宽60—100 km,属于西北黄土高原区。 流域内行政区划属两省一地3市3州2区15县,即 青海省海东地区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平安 状丘,为宽浅沟谷(掌形地、杖形地等)所分割,高出附近 河面150—300 m。在西宁盆地西南边缘,谷宽500— 800 m,沟底平坦,谷坡平缓(10。一20。),山梁与峁顶坡度 5。左右,多垦为耕地。 广大低山丘陵(浅山区)区,海拔2 200—2 800 m,相 对高差300~500 m,是现代侵蚀作用最强的地段,沟谷极 为发育,沟道短促,坡度大,沟脑常溯源侵蚀至峁顶,横断 面呈“V”字形,多悬谷、滑坡、崩塌等地貌形态及物理地质 现象。沟问分水岭呈脊状,地形遭受强烈刻切,起伏很大, 支离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河谷平原(川水区)海拔1 565~2 200 m,依附于水系 呈树枝状分布于黄土低山丘陵之间。湟水干流及较大支 流的河谷平原,一般宽2~5 km,有些小支谷,宽仅200~ 300 m。平原大都由Ⅲ、Ⅳ级阶地构成,V级以上的高阶地, 则多分布在现代河谷平原边缘,或低山丘陵的前缘,遭受 强烈侵蚀切割,已不具平原形态。 在不同河段上的阶地,从成因上分析,均可归人由堆 积作用形成的内迭或上迭式阶地,以及有侵蚀堆积作用 形成的基座阶地。盆地边缘以相对沉降的内迭式阶地为 主,中部以上升式基座阶地为主。阶地一般都具二元结 构,上部为漫滩相细粒碎屑物质(粉砂、黏质砂土);下层 为河床相粗碎屑(沙砾、卵石)物质。基座阶地可见到出 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宁市及所属大通回族土族自治 县、湟中县、湟源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祁连县、门 源回族自治县、刚察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 县。甘肃省武威市的天祝藏族自治县,兰州市的永登县、 红古区、西固区;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永靖县。 湟水流域平面上呈现着北西西~南东东的不规则的 狭长形态,长300 km以上,宽约50~100 km,西宽东窄。 整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南、西、北三面环山,北有达坂 山,西有团保山、日月山,南有拉脊山等。这些山的峰脊海 拔多在4 000 m以上。 流域内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古老变质岩、火成岩组成 的巍峨高山、中高山;又有中生界、新生界碎屑岩充填的 高原盆地。还有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和河谷平原。作为 地下水储集场所的盆地,亦为古老隆起分隔成自上游至 中下游的海晏一湟源盆地、Et月盆地、大通盆地,以及西 [收稿日期]2011—11—07 [作者简介] 熊有平(1954一),男,青海乐都人,工程师,从事水利水保工程管理与设计 一14— 熊有平:湟水流域川水区、浅山区、脑山区和石山林区划分及特点 露的基岩(多为第三系红色岩层),基岩风化面起伏不平, 上覆沉积物一般不厚,仅数米。阶地的数量、形态特征、在 河谷平原纵、横剖面上都表现出断续性和不对称性。河 谷平原从横剖面看,高差一般在50 m以内,地势相对低 平,土质肥沃,大都是能够自流灌溉的农田。 第2期 生,是现代侵蚀作用极为强烈的地段。由于植被稀疏,沟 深坡陡和地层本身抗侵蚀能力弱,经水流的切割冲刷,水 土流失严重。浅山区属黄土高原低山梁峁丘陵区,土层 深厚,植被稀少,沟壑纵横,水源贫乏,地力瘠薄,灾害频 繁,暴雨集中,水土流失严重,贫困人口集中、贫困面大,贫 困程度深,社会经济基础薄弱。 2 川水区、浅山区、脑山区和石山林 区划分及特点 由于受现代气候垂直分布的影响以及水流的强烈侵 蚀切割,从盆地北缘的达坂山,南缘的拉脊山到盆地中心 的湟水河谷,自然地貌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构成了具有 地区特色的自然景观。根据海拔、气候、土壤、植被、地貌 和农业条件的不同将流域划分为:湟水河谷地区(川水 区)、浅山梁峁地区(浅山区)、脑山湿凉地区(脑山区)和 石山林草水源涵养区(石山林区)。海拔、气候和农业生 产条件是划分川水区、浅山区、脑山区、石山林区的最主 要条件。 2.3脑山区 脑山区海拔在2 800—3 200 m之间,切割深度250~ 400 m,谷坡10。一20。,山脊山梁坡度5。左右,上覆黄土, 是谷宽沟浅的低山丘陵,山体浑圆,波状起伏,冲沟切割 不深,沟谷横断面积呈“U”形和半弧形。沟底较平坦,土 壤、地形、气候均宜农耕。其特点是:脑山区为湟水支流源 头地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3,山地地貌,植被较好,局部 山坡生长次生林,放牧草场占很大的比重,耕垦轻微,地 广人稀,降水丰富,也是流域地表水主要产流区和湟水支 流的发源地。 2.4石山林区 石山林区海拔大多在3 200~4 400 m之间,位于湟水 干流的南北高海拔石山林草区,湟水较大支流的发源地 2.1 川水区 川水区位于盆地中部的湟水河谷,东起人湟口的兰 州市西固区达川,西至湟源巴燕峡,东西长200 km以上,海 拔在1 565~2 200 m之间,气候温暖,水源充足,引湟灌溉 历史悠久,是青海省、甘肃省蔬菜、油料、果类的主要生产 基地之一。川水区为湟水干、支流的河谷地带,一般由多 级阶地组成,村庄、工厂、城镇、铁路、公路、农田等都坐落 于Ⅱ~Ⅲ级阶面上,土壤以栗钙土为主,气候温和,人多 地少,劳力丰富,灌溉设施完善,灌溉保证率高。基础设施 和工业最为集中。 和水源涵养区。这里由于地壳上升和水流长期冲刷,形 成沟谷深切,山体陡峭,岩石裸露,地势起伏相对平缓,气 候温凉湿润,植被良好,为石山森林草场区,是宜林宜牧 之地。 3 川水区、浅山区、脑山区和石山林 区气候特点 湟水流域属半干旱的高原性气候类型,寒冷和 干旱是主要气候特点。北部和南部中高山区(石山林区、 脑山区)属凉湿半干旱、半湿润农、牧、林气候区;中部湟 水谷地和部分浅山地区属暖温干旱半干旱农、牧、林气候 区。湟水流域分区气候特征见表1。 2.2浅山区 ’ 浅山区位于海拔在2 200~2 800 m之间梁峁地区,切 割深度达600 m,谷坡30。一60。,高山平地和阴坡为农耕 区。河谷切割深度大,冲沟横断面多呈“V”字形,沟间形 成狭长的梁峁地形,滑坡、崩塌等物理地质现象经常发 表1湟水流域分区气候特征表 湟水流域由于地势高亢,地形复杂,远距海洋,致使 气候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上,表现出较大差异,降水量较 小,蒸发量较大,高寒、干旱、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昼 夜温差大,并具垂直分布的特点。气候要素的年变化、日 变化及地区差异都较大,气温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降水 [2]青海省水利志编委会.青海河流[M].西宁:青海人 民出版社,1995.1—8. [3]青海土地科学考察队.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 [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9—15. [4]青海省水土保持局.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区水土保 持规划[R].西宁:青海省水土保持局,1987.12— 18. 量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增。总的情况是:热量不足温差大, 光照充足,日照长,且降水量分配极不平衡,干旱成为当 地农业生产的主要威胁。 [5]乐都县志编纂委员会.乐都县志[M].西安:陕西人 民出版社,1992.45—67. [参考文献] [1]青海海东地区水利学会.青海省海东地区水利区划 [6]谢有仁.湟水流域水系组成及分布特征[J].水利科 技与经济,2011,17(1):72—73. (编辑:杨 文) [R].平安:海东地区水利学会,1997.34—56. 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