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来源:华佗小知识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一,鸦片战争后:

①打破闭关锁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 ②西方政治经济势力涌入;

③经济结构的变动与上海等近代化大城市发展 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

二,辛亥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三,新中国成立后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人民当家作主; 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四,改革开放后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把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经济发

展迅速

2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 3.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特点

总概:中西合璧;地区发展不平衡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过程

②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并伴随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经济、社会思想的发展而不断深入

③变化在地域上严重不平衡,城乡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④实质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融合,且始终保持着中国民族特色 ⑤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弭和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

4.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的影响

促进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①政治:有利于反封建斗争,促进民主发展

②经济: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发展; ③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束缚,革除弊端

5.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原因

①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就业问题,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②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运动 ③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6.近现代社会生活、习俗变化趋势

①近代时期: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受西方影响明显——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化、化,受意识形态支配 ③改革开放后:多元化,国际潮流化

④总特征:传统、封闭、保守、封建、开放、近现代化,走向世界,具有明显时代性、不平衡性

7.近代以来我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物质基础

②欧风美雨潜移默化(西方政治、经济及文化涌入) ③政治环境的影响(政治局势与推动) ④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思想运动

8.近代以来我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

①西方国家的侵略与文化渗透: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涌入 ②政治变革与的影响: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

③经济发展: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工商业与城市化发展)

④思想: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新文化运

动(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传播)、改革开放等促进人们的思想。

9.近代以来服装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10.我国近代变动的原因

外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带来西方的生活方式

内因: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先进的中国人(维新派、派),受民主思潮的影响主动向西方学习 3、的提倡

11.服饰的变化 1.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礼节上的尊卑观念逐渐为平等观念取代 2.新中国成立后

表现:列宁装、干部装、绿军装成为时尚。 特征:与政治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3.改革开放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

表现:服饰美观大方,款式层出不穷。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因素: ①经济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②政治制度的变革;

③科技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的影响; ④思想启蒙的作用。 ⑤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汇

(2)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趋势: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而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进。

(3)社会风俗的特点:既具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的特点,又表现为新旧并存现象。

如何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

(1)从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 (2)从空间上看: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又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古代传统交通运输工具:船、马车、轿子

②中国近代交通的进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1.铁路交通事业:

(1)中国近代铁路的修建:

①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淞沪铁路 ②19世纪80年代,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 ③甲午战后,列强激烈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

④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中国铁路史里程碑(中国自己设计、修筑的首条铁路干线)

⑤辛亥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

宝成铁路(西南)、兰新铁路(西北)、京九铁路(1996年通车)、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 (3)机车制造和铁路技术的改进:

①近代中国:使用从国外进口的蒸汽机车;

②新中国成立后:国产“”型蒸汽机车→第一台内燃机车(1958)、第一台电力“韶山”号机车(1958) ③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90年代高速列车“蓝箭”号在广深铁路运营 2003年世界首条磁悬浮列车在上海投入营运; 1997-2007年全国铁路六次提速,提高运行效率

2.公路交通事业: (1)近代:

①表现: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出现汽车 时期:陆续修建一些公路,发展受限

②原因:政治、民生凋敝、汽车和油料依赖进口 (2)新中国成立后:

①汽车制造厂:如长春一汽、湖北二汽、上海大众等 ②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③黄河、长江等江河上架设公路大桥:如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 ④偏远山区公路:如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川藏公路等 ⑤石油工业的发展

(3)20世纪90年代后,汽车进入百姓生活

3.水运交通: (1)近代:起步

①表现: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中国新式航运业诞生,打破列强在中国的垄断局面(在列强排挤中艰难发展)

②原因:列强的侵略;洋务运动的开展。 ③作用: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新中国成立后: ①发展:国家统一管理

②萎缩:20世纪90年代后(原因)

③改制:由轮船运输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4.航空运输: (1)近代: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③到1949年,中国民航共有国内外航线52条,航线总长度近八万千米。 (2)新中国成立后:

①成立初期:乘飞机有,民航发展有限 ②改革开放后:航线和航班不断增加,并开通旅游航线和直通航线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5.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1.动力:人力、自然力 机械力 2.技术:引进 自制自研 3.地区发展差别:沿海地区和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

6.种类:海陆空立体发展

二.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

①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电报机房(19世纪70年代)

②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用于军事

③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0世纪初)——用于官商通报 2.电话

①上海招商局开通第一部电话(1875年)

②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19世纪80年代)

③1900年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打破外国垄断 3.新中国成立后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4.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电话(2003)、互联网

三.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及通讯发展的原因

(1)外因:西方技术传入(两次工业)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3)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4)政治:大力提倡(国防、经济) (5)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积极兴办 (6)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7)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科学的发展 2.(1)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①交通便利、运量大,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改变人们出行和通讯方式,信息传输更便捷 ③一定程度改变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使人们生活丰富多彩。 (2)消极影响:

①(近代)利于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经济掠夺 ②带来了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和能源危机

3.影响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因素 ①列强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动荡

③观念僵化,迷信

根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4.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逐渐开始近代化,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传媒

面向大众传递信息的载体就是大众传媒 四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一、报刊业

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出版的周报:1609年德国的《新闻报》 最早的日报:1663年德国的《莱比锡新闻》 最早出现并具有影响力兼售价低廉的大众化报纸:1833年美国的《纽约太阳报》 1.近代报刊的兴起(19世纪中到19世纪末) (1)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2)19世纪70年代,国人办报

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昭文新报》(艾小梅 1873年 汉口)

2.报刊业的发展(19世纪末至改革开放前) (1)维新运动中《时务报》

目的:宣传维新思想,推动维新运动,掀起办报高潮 《时务报》 16年由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创办 (2)辛亥时期,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目的:宣传思想,与维新派论战,壮大派队伍

《民报》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3)新文化运动时期

目的: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思想启蒙 《新青年》,由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十月后在陈独秀、李大钊主持下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4)新民主主义时期 《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日报》

同控制的《日报》等报刊展开斗争,为夺取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报党刊:《人民日报》《红旗》 其他:《光明日报》《文汇报》

成为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的主要工具,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3.新时期 (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

扩大信息含量,拓宽报道领域,丰富人们生活 (1)报刊业的社会功能: 在广播电视出现前,报纸是时效性最强的新闻媒介,使人们了解国内国际大事最快捷的渠道。除报道新闻的功能外,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导向,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 (2)报刊的局限

书面化特点——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而且缺乏直观感染力和形象性 (3)办报刊的理念

①真实、及时、客观 、讲求新闻价值; ②注重导向,讲求社会效益; ③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4)报刊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外因:①西方科学文化的传播; ②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内因:①取材世俗,语言通俗易懂 ②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社会政治形势变化 ④的推动

⑤民主思想的传播与科技的发展

二、广播影视业的发展

1.电影:1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火车到站》、《工厂大门》在巴黎公映,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不久传入中国。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 (1)19世纪末,电影就传入我国

(2)1905年中国首部自己拍摄的电影《定军山》

(3) 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电影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

(4)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战争题材的故事纷纷被搬上银幕

(5)时期的电影如报刊一样题材狭隘,表现手法单一,中国的电影事业走入低谷。 (6)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走向辉煌,出现一批著名导演和演员,以及优秀影片 电影特点: ①时效性不强

②制作精良,画面清晰,能在短时间内使观众得到充分的视觉和听觉的享受。 ③能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情感参与和情感体验

2.广播

①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

②改革开放后作用有所降低,但携带方便、覆盖面广

3.电视业的发展

1)中国电视诞生标志: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 2)改革开放后 电视的普及 节目越来越丰富

3)原因

经济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电视成为家庭普通电器;

技术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卫星传送技术的运用扩大电视台覆盖面积) ③国家的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其他④电视节目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时效性强的优势,信息量大,开拓视野。

⑤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第四媒介”——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

1.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互联网诞生。20世纪90年代,随个人电脑的普及而风靡全球 2.互联网与中国: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3.表现:

①上网计算机总数和上网用户总数迅速增加

②应用领域越来越广;网上购物、网络办公、网络教学、电子信箱、电子报刊、网络游戏等 4.优势:

①可主动、快捷地获取信息,信息量大,可长期储存

②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表现力和感染力强 ③可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费用低廉 5.积极影响:

①改变传统社会生活,生活更加快捷方便,工作、生活、学习、娱乐方式的 ②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和方法) ③推动知识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全球化

6.负面影响——互联网的缺陷:真实性得不到保证、信息来源渠道不确切

①不法分子传播不良信息,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成潜在威胁 ②利用网络进行犯罪 ③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