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扌斤工+旺I ALLCIRCLES史哲大地12019年第02期书画助赈光绪三十二年江皖水灾—以上海、天津为中心—
高俊聪张敏摘要:光绪三十二年,江苏、安徽等地发生水灾,灾情严重。社会各界纷纷开展义贩活动,上海、
天津书画界分别成立徐园书画助赈会和小小书画慈善会以义卖、义展书画的方式为救济灾民筹集资金。
两者在继承先前书画助赈活动形式的基础上,在组织规模、集资方式、技术•手段方面都有所创新,推动 书画助赈由初兴逐步走向成熟,特别是徐园书画助贩会的成立成为上海书画助赈事业成熟的关键节点之 一。而上海与天津不同的城市文化与助赈传统也导致两地书画助赈的空间差异性。关键词:书画助赈;江皖水灾;徐园书画助赈会;小小书画慈善会光绪三十二年,中国国内多地发生灾荒,饥民遍 野,其中以江皖水灾为重。在此情形下,各地展开对此
优人娼妓,尚且聚资助赈,骚人雅士能不怦怦心动乎。” 在此强力动员下,书画家也纷纷以翰墨丹青助赈水灾, 其中以上海、天津书画界最为典型,两地分别以徐园书
次水灾的救援。为支援江皖灾民,书画界展开了规模宏 大的助赈活动,其中以天津与上海最为典型,此次活动
画助赈会与小小书画慈善会为依托,有组织、有规模地
推动书画助赈的规模化、有序化。目前学界缺乏书画界 对此次水灾救济活动的研究,鉴于此,笔者拟以上海、 开展义卖、义展书画活动,收效甚佳。二、徐园书画助赈会:海上画派助赈的规模
天津书画家对光绪三十二年江皖水灾的救济活动为切入 点解析书画助赈的演变历程;并通过对比两地在集资方
化、多样化上海是书画助赈的策源地,继画家金继1872年7月1 日,“捐卖画兰助赈”后,大批海上书画家积极响应,
式、活动规模等方面的异同点,讨论书画助赈的空间差 异,以期窥探中国近代慈善文化的丰富内涵。一、江皖水灾之惨状引发社会各界同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皖水灾发生,灾情甚
并组成大批社团助赈。这些社团规模并不大,且基本是
因某次灾荒而发起的短期组织,随意性较强,主要以出
售名画、润资助赈为手段集资。光绪三十二年江皖水灾 发生后,有着助赈传统的海上画派亦积极组织规模宏大
为严重,受灾人数多达七百三十万人,主要波及安徽、 江苏等省,其中以安徽凤阳府、江北徐淮海为重。安徽 省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北一带,此地区“十人九病,
的徐园书画助赈会以多样集资方式救助灾民。1907年1月,徐贯云等书画家在徐园发起上海书画 助赈会。:17日,他们议定邀请各大画家于1907年1月20
秋后死亡无算。”在此灾荒的情形之下,地方不断
委派人员勘查灾情并拨款救灾,安徽巡抚“派员查看灾
日到徐园聚会。他们在《申报》上刊登启事号召海上书
区轻重”之后,“奏请由藩库动拨正款十万两,以资赈 抚”,获准。另外,除通过拨款外,安徽与江苏的
画家前来参与,并承诺所获钱款都用于赈灾。社会精 英、名家等书画家纷纷参加,人数过百。其活动方式主
地方官绅还运用多种方式为赈灾集资,据1906年12月3 日《申报》载,“徐淮海水灾赈款现已由官绅合筹四十 万两,遴派柳祝三、唐元等员于十五日由镇起程前往灾
要是售卖书画券、对号开彩。1907年2月9日,徐贯云等
人便召集了30多位书画家开展活动,并以一卷3元的价 格售卖“书画助赈券”,至3月10S,共集资2000元,
区分别散放。” 1907年,“前皖抚恩新帅以皖北水灾, 赈需甚巨,奏请将安徽现办赈捐展限一年。”但是,政
全部捐往灾区。3月15日,《申报》上公布徐园书画助
赈共“集英洋二千四百四十五元”交给华洋义赈会。尔 后,徐园书画助赈会又售卖“第二期助赈券”,与第一
府的赈济力量有限,“被灾尚多”,救济款入不敷出,
仅能“择要区”进行急赈。在此形势下,民间慈善人士纷纷前往灾区了解灾 情,并利用报刊在全国发起救灾动员,全国各界都投入
次助赈券一样,“每券售洋三元,号号有彩,彩彩有 件。”第二期助赈券于“三月初二日(即4月14S),
仍在徐园当众开号,对码交件。”到救助灾民的义举中。甚至寓居中国的英国传教士也“特 倡捐巨款,在沪购办美国面粉三次,计有十二万余包,
徐园书画助赈会的成立在近代书画助赈的转型过程 中具有标志性意义,首先,与前期的助赈活动相比,此
寒衣二万数千件,小麦七百余石,牛乳四百余箱”用于
次助赈会在组织规模上达到最高。此前,上海兴起的书 画助赈社团规模较小,有的仅有四五人组成,多则也就 四十人左右。徐园书画助赈会的参与者超过百人,达到
1878年书画助赈兴起以来的最高峰。其次,徐园书画助
赈灾之用。另外,还有学界为“江北难民劝捐”,演 艺“演剧集资助振”等等。“百万饥民惨苦不可言状,作者单位:高俊聪,安徽大学历史系;张敏,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赈会以新型的集资方式取得多赢的社会效应。徐园书画
助赈会打破仅以售卖书画的单一集资模式,以售卖“书
— 155 —◎务界I史哲天地画助赈券” “开彩对号”的形式,将开办展览会,售卖
班曲艺助捐洋壹千五百元。”从以上数据来看,小小书
展会善券的新型集资方式推广开来。再次,徐园书画助 画慈善会在天津救助1906年江北水灾的义赈活动中已然
赈会所举办的展会到达多赢的效果。徐园书画助赈会集
成为重要一员。结大批海上书画家以书画展会的方式筹资救助江皖水灾 《大公报》馆与《天津日日新闻》社发起的小小书
灾民,壮大了晚清慈善家群体,有利于书画界慈善活动 画慈善会是报界对书画助赈活动的具体实践。从其运行
资金的集中化。书画家群体对慈善活动的介入以及《流民
程序看,报纸成了主阵地,不管是慈善会的发起,还是 图》《灾民图》等书画品本身的感染力有助于带动其他 收售书画、公示消息、刊登清单都依托于《大公报》来
社会群体对助赈活动的参与。1907年8月150,在徐园 宣传,信息的完全公开化为书画助赈的社会公信力提供
书画助赈会结束不久后,殷纪平就曾仿照徐园书画助赈
了可靠支助。虽然小小书画慈善会存在的时间不长,但
会发起“徐园琵琶会助振”云南灾荒。另外,作为中国 其对以后的书画助赈活动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首先,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画的传承与推广关乎中国 发布助赈启文及公开演说提升公众公共意识。小小书画 文化的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升。书画助赈展会的开展不
慈善会不仅通过在《大公报》上发布启文来号召大家奉
仅为书画家的交流提供了平台,而且利于普通民众享受 献爱心,而且公开演说动员更为广泛的助捐群体,以此
艺术之美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民众国民精神,增强公共意识。其次,完全公开详 三、小小书画慈善会:天津报界与书画界合 细账目。由于报纸媒介的深度参与以及有利的条件,小
力助赈小书画慈善会真正做到了账目公开,每一笔收支都会登
书画助赈兴起伊始就与报刊媒介相联动。作为重要
报公布,1907年2月6—8日《大公报》专用大量的篇幅 的公共文化空间,报刊为书画助赈的有效传播提供了重 刊登\"书画慈善会售出字画细单”,随后只要有一笔收
要平台。1906年江皖水灾发生后,天津各慈善团体便发 入,就会如数刊登,这样的做法不仅有利于社会的监 起声势庞大的集资赈灾活动。在英敛之等人的号召与组 督,提高公信力,而且对于捐助者也是一种心灵的慰
织下,报界与书画界联合依托小小书画慈善会为助赈集
藉。再次,报馆的参与及书画义赈团体化使其朝向更加
资添砖加瓦。有序的态势发展,出现了公开性、专门性以慈善为目的
小小书画慈善会是《大公报》《天津日日新闻》与 的书画收售机构。这种专门性书画慈善机构的出现,有 天津书画界合力救助江皖水灾的重要组织,其由《大公 利于书画助赈活动的有序化发展。书画助赈兴起伊始, 报》的英华(英敛之)、顾越(顾叔度),《新闻报》 主要是书画家个体及小型团体自发的活动,监管机制不 的方若(方药雨)、张颐(张亦湘)联名发起,以多
完善,\"吞赈”现象常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质疑。而
样、灵活的方式为灾民筹集资金。作为《大公报》的 书画慈善会将书画家的作品收集起来集体出售,同时及
主办者,英敛之亦精通书法,他最早与方药雨商议成 时将赈款去向公之于众,有利于监督机制的建立。立小小书画慈善会联合天津书画家助赈救灾。1907年1 四、从徐园书画助赈会、小小书画慈善会看 月17B,他们便以《大公报》《新闻报》的名义发布
上海、天津书画助赈的异同启文,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发起慈善会的原因;交代活动 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在动荡的政局之下,
方式;向社会发起号召并公布展会时间。启文引起了书
的荒政体系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由社会人士
画家响应,赞成人员不断增加,到2月4日为止,一共有
发起的“民捐民办”的义赈活动则成为主要的救灾力 33人。小小书画慈善会的主要活动是以演说、书写及收
量。1878年书画界为救灾集资的活动也伴随义赈活动
售书画集资等方式集款救灾。发起人方若演说曾引起反 而兴起,但活动的规模较小、形式较为单一、组织性也
响,“共得洋一千四百四十九元。”作为书画慈善会的
不够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江皖水灾发生后,各
发起人,英敛之亦坚持书写对联用于助赈。书画慈善会 义赈组织便继续动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参与到救济灾
还较好地利用办报的条件进行有效宣传,将启文及活动 民的活动中。上海、天津两地分别借助徐园书画助赈 广告连续登载于《大公报》头版,广而告之,以利于书 会、小小书画慈善会集结书画界力量进行助赈活动。从
画的收售。1907年,小小书画慈善会进行两次专门公开
地域空间分布来看,徐园书画助赈会与小小书画慈善会 出售书画的活动。与当时天津并存的其他慈善会对比, 都地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口岸城市,相较而言,
小小书画慈善会的收益蔚为可观。1907年5月13日《大
两者在组织形式、集资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既具有一 公报》公示了 “工院的赈捐总数单,上年腊月至本年三
脉相承性,又展现出新的面相。月二十八日,书画慈善会,共伍批汇大洋渠千零肆拾贰 首先,从组织形式来看,上海、天津两地都成立慈
元荣角;中国妇人会,共汇大洋陆千柴百捌拾陆元贰角 善社团进行集体助赈。徐园书画助赈会达到上海书画助 一分;公益善堂,共汇大洋一万卷千零肆拾渠元玖角捌 赈社团规模的高峰,突破了以往书画助赈活动的无序
分;广益善堂,共汇大洋肆千壹百拾陆元贰角;艺善 化,有利于所获经费的集中管理;小小书画慈善会借
堂,共汇大洋贰仟玖佰伍拾捌元四角,内有忠合茶园南
助报馆进行助赈书画品的收售,联合(下转第168页)— 156 —g肴弄史哲天地研究的,一般都很容易把两者混为一谈,很难找到把两 者区分开的研究,“途径”来说通常主要涉及渠道与路 线问题,有时会起决定性的作用,而针对“方式”而言 是指具体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区分好价值 虚无主义途径与方式的研究,既从大方向上对价值虚无 主义的克服作了原则性的指引,又从具体的可操作性层 面对其进行了细节上的安排,使得对价值虚无的治理更 趋科学化。【参考文献】[1] 唐忠宝等.价值虚无思潮及其应对——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挑战与对策思考[J].理论月 刊,2013 (1): 34.[2] 宋友文.重思虚无主义问题的价值学理路[J].天 津社会科学, 2009 (5): 17.[3] 韩升.价值认同视阈内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无主义 批判[J].长白学刊,2017 (04):40-42.[4] 刘宇等.马克思对价值虚无主义的批判及其当代 意义[J].科学社会主义,2012 (5): 47-48.[5] 贺来.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与价值虚无主义课题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6): 18-20.⑹邹诗鹏.现代性价值虚无主义及其克服[N].中国 社会科学报,2016(3).I了足够的重视,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价值虚无主义 是意识形态领域较为复杂的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仅 从价值虚无主义在西方起源进行探寻,同时也在不断从 思想层面的探讨深入到了物质层面的探源,并且对价值 虚无主义的应对方式也逐渐从“批判”转为\"引领”并 呈现出综合“治理”的范式转换中的趋势。不过从现有成果来看,从理论上对价值虚无主义进 行的正本清源,对我国当下价值虚无的现实问题,笔者 认为还应做到以下三点:其一,在有关当代中国价值 虚无主义思潮的现实问题研究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世界观与方统一起来,挖掘和开拓马克思主义理 论关于克服当代中国价值虚无主义的潜在和价值。 其二,客观把握和有效运用对生活实际材料。现在学 界内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并未结合实践中的具体事 件进行深入剖析,目前为止,当下中国的价值虚无主 义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并未真正的克服。 因为现实生活是复杂多变的,我们需通过对实践中发 生的具体事件中总结其共性。一种理论的外延与内涵 都在社会的变化中不断发展,根据生活实际材料总结 的理论才是成熟的,因此要客观把握对生活实际材料 的运用,才能针对当下中国的价值虚无现象发挥指导 作用。其三,深入研究价值虚无主义治理的途径和方 式。在现有的研究中,只要涉及\"途径”和“方式”
ooooo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ooooooooooooo(上接第156页)报界与书画界共同进行慈善活动。其 次,从集资方式来看,徐园书画助赈会与小小书画慈善 会都继承书画界义卖集资的方式,同时,徐园书画助赈 会以开办书画义展的形式促动书画助赈集资方式的多元 化。再次,从技术手段来看,徐园书画助赈会与小小书 画慈善会都利用报刊刊登启事、征信录等信息以达到扩 大宣传与提高社会信任度的效果;小小书画慈善会的发 起人英敛之、方药雨等人还通过当场演说的方式带动民 众对灾民的同情之心。上海与天津不同的文化空间及书 画组织系统导致其书画助赈形式上的差别。光绪三十二 年,上海书画界的助赈活动己经进行有28年的历史,书 画家群体已经逐步形成书画助赈的传统。所以,江皖水 灾发生后,自发性的书画助赈活动就开展起来,一些有 着助赈经验的书画名家本身的号召力促动助赈者形成以 他们为中心的社团,以新颖的方式集体助赈。相较而 言,天津的书画家群体力量不如上海,也还没有形成 书画助赈的习惯。因此,天津小小书画慈善会是在英 敛之、方药雨等报人的倡导下发起、组织的,以《大公 报》馆、《天津日日新闻》社为收售书画的主要阵地, 活动的中心力量是英敛之等报人群体,活动的方式也仅 以义卖为主。【参考文献】[1]李文海.近代中国灾荒纪年[M].湖南教育出版 社,1990.[2] 方豪.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编辑21-23——英敛之 先生日记遗稿[M].文海出版社,1961: 1092.[3] 王中秀.时间深处的回响:邑庙豫园书画善会与 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史合编[J]-荣宝斋,1920.[4] 王震.2 0世纪上海美术年表[M].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5.[5] 皖北水灾节略[N].申报,1907.[6] 准拨库款十万赈济皖北水灾[N].申报,1906.[7] 派员散放徐淮海赈银[N].申报,1906.[8] 各省财政汇志[N].东方杂志,1907.[9] 皖北水灾节略[N].申报,1907.[10] 英教士捐助徐海水灾巨款[N].申报,1907.[11] 江苏旅京学界为江北难民劝捐哀告[N].顺天时 报, 1907.[12] 演剧助振[N].申报,1907.[13] 议劝书画助赈[N].申报,1907.[14] 捐卖画兰助赈[N].申报, 1878.[15] 书画助赈[N].申报,1907.[16] 华洋义赈会谨启[N].申报,1907.[17] 请购上海书画第二期助赈券[N].申报,1907.[18] 徐园琵琶会助振[N].申报.1907.[19] 小小慈善会书画助赈启[N].大公报,1907.[20] 当仁不让[N].大公报,1907.— 16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