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听课体会.doc圆的认识

听课体会.doc圆的认识

来源:华佗小知识
听课体会

圆的认识听课体会

[日期:2009-01-16]

来源: 作者:郑维金

[字体:大 中 小]

圆的认识听课体会

12月3日,有幸聆听了两位老师《圆的认识》一课,让我感触颇多,收获颇多。

宣老师的课告诉我们,文学可以运用到数学课堂上,数学老师更可以是博览的。他特别重视数学史料的挖掘与使用,在课上提出老子的“大方无隅”,体会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并以“圆,一中同长也”作为圆的特征,代替了枯燥的“圆有一个圆心,半径都相等,直径也相等”,画圆时以“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引出用圆规画圆,以古文化熏陶学生,激发学生对古文化的热爱。

在她的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发言,踊跃举手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俨然一场热烈的“研讨会”。如讨论画圆方法时,学生一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激烈的讨论中,他只是负责收集信息,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整堂课体现了“尊重,沟通,宽容,欣赏”。

其次,她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交给学生探讨问题的五把金钥匙“这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何这样做”“一定这样吗”。这五个问题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学会分析、反思,并在不断的探索与学习中,不断的提出新问题。

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课标教材“圆的认识”这一内容的编排较之原苏教版教材有点改变:认识圆——学习画圆的方法——探究圆的特征。王老师教学时按照书本3个例题的顺序展开教学,层次清晰。例1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说圆、举例圆形物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圆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接着通过用不同工具画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揭示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图形。例2的教学结合探究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来教学圆心、半径、直径,使学生更准确把握和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例3的教学通过组织学生画、量、折等探究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和探究圆的特征。各个环节层层深入,关于圆的探究也逐渐展开,学生的发现也是积极主动。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将“圆的画法”前

置,对于教学圆各部分的名称和探究圆的特征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郑老师课中将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展开教学。如对圆心、半径、直径概念的提出获得就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而画圆的方法、圆的特征则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为主。我们提倡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与“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整体发展。从学生的反应表现看,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也比较强,教师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可放得开,这样学生发现的多,课堂生成也更丰富。

《圆的认识》听课反思

张格庄小学

孙继娟

2月22日上午,镇教办组织了一次数学教研活动,听取了张凌波老师执教的五年级数学下册《圆的认识》新授课, 整堂课展示出了张老师独有的教学风格。稳重、亲切、严谨。

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

课的开始,张老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找一找交通工具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还让学生想一想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从而引入课题,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2、操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张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去找半、直径的特征,解决本节课的知识点,让能力强的学生带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关注了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利用折一折、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以及圆的其他特征。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

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画圆。

利用圆规画圆的环节,张老师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在巡视时发现学生出现错误,及时指导、纠正。学生掌握画圆的方法的同时,领悟到:半径的长度也就是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

4、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这一环节,张老师出的判断题比较好。这些判断题主要涉及圆的特征。进一步巩固本节知识。

5、前后呼应。

最后,张老师又把课前提出的“汽车的轮胎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的问题提出来,这时,学生就很容易的知道了其中的道理。整堂课首尾呼应,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这是一节成功的、而且很实用的数学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学习。

1、教学的灵魂——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开放式画圆的情境中渗透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2)经历观察操作、想象验证、合作交流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各部分名称,体验圆的本质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3)

专题

首页 相册 标签 童童的空间(22) 童丽云的随笔(14) 柴敬君的反思(10)

公告

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圆形物体的 留言 美及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

与以上三个课例不同的目标是探索圆的本质特征和体会圆形物体的美及圆所内 统计 涵的文化特性。通过教学实践,本人发现

学生有着很强的探索能力,在用刻度尺画圆时,学生能感悟到圆是由无数个点组成

的,而这些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相等。虽然在小学阶段不给圆下定义,但是学生却能以“点的轨迹”的思想理解圆的定义,这

就是选择用刻度尺这一学习材料画圆的本义所在,事实证明这一新的教学目标统领下的教学视角能使学生真正从圆的定义出发去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同时,在数学文化渗透中学生能感受到圆的美丽,了解到圆的历史,使课堂富有诗意,思维灵动。 2、成功的基石——体验

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已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数学不再只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打破了传统

签写留言

详细信息 站内订阅(0) 加为好友

发送短信 暂无QQ 给我发邮件 日志:69

评论:5 留言:0 访问:4141

的教学模式,而是让学生在一个主题的研究中自己建构知识,即用刻度尺画圆,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引领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在对话交流中使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以自然建构与生成。正如皮亚杰指出“数学的抽象性是属于操作性质的,它的发生发展要经过连续的一系列的阶段,而最初的来源又是十分具体的行动(活动)。”在这堂课中,这位老师就把每一个概念的获得都以数学活动为基础,有着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他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思路、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解决问题,让体验奠定成功。

3、数学文化应多方面渗透

如何使学生热爱数学,就需要教师传播优秀的数学文化,让数学教学变得生气勃勃、有血有肉、光彩照人。在本课实践中,这位老师就力求通过过程与历史两个角度去彰显数学的文化特性。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有着丰厚的历史

沉淀,是先哲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有待我们引领学生通过学习去感受,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有待我们带领学生去领略。因此,整节课中他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在探究圆的本质特征时结合中国古代关于圆的记载,从历史的视野上去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在本节课的实践中,学生对圆的历史、圆的美丽有着深刻的感悟,觉得数学课堂丰厚有趣,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地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学生觉得数学非常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这样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阅读全文(11) | 回复(0)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日月中心学校单元教学反思 教师姓名 张世文 任教学科 第二单元 内容 数学 年班级 角的分类 四(1) 单元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二年级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角的知识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同时介入一种新的数学学习工具“量角器”,所以要求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给定的一个角的度数的大小,要要求学生用量角器学会画出指定度数的角来。本单元在以上内容基础上还渗透了两个新的知识点:平角(180°)和周角(360°),借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学具密切联系生活当中的实物及图画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这些知识。 本单元要求学生应用自己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学会拼出特殊的角度数来,比如:90°、135°、120°、180°等。 学情分析: 班级里的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角的分类,都能积极动手、动脑、动口 ,通过折叠、演示较好的完成本单元所学内容。还有少数学困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学习工具也能基本完成这单元的学习任务,具体表现在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弱,所画出的角的边不直,度量角的方法不准确,造成量出角的度数有较大误差,画角的时候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和一条边 不能完全重合,画出角的大小有误差。还有个别学生对量角器上的两排数字理解混淆,一排数字是的角度是有0刻度起到180°,一排数字是由180°起到0刻度线。需要教师指导强调射线在端点的哪一边,或者说角的开口在角的顶点的哪一边而定。 组织教法: 本单元内容是借助学具“量角器”和三角板等直观的学习工具,将数学中的角度引入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物上的角的特点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动手操作的能力普遍较强。 指导与实践给本单元学生学习内容带来了方便。教师在课堂上编出一些学生容易记忆的口诀或顺口溜,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比如“量角画角都一样,中心顶点要重合,边线射线是一条,角的开口方向不一定,角的度数是唯一,平角原本一条线,不过顶点在中心,周角一圈很特殊,角的两边一条又重合”。通过这些使学生易于理解的口诀引导学生对五类角的种类加强记忆,从而掌握。 不足及改进: 这个单元的内容学生动手操作的较多,个别学生浮躁,在度量角度数和画角时,由于粗心,使较容易的画图常常出现错误,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这些学习较粗心的学生,逐步转化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具较为单一,多媒体课件无法使用,这些课堂演示的内容较少,给学生的直观接受知识的能力变弱,内化知识的能力变弱。需要教师多制作教具,制作出较为优质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直观性较强的知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