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让理想照进现实
作者:黄芳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23期
土黄的主色块是泥土,淡蓝的中间色是水滴,这就是《教育,真的不能简单》的封面,如此的温雅。仅读封面,就让我自然联想起作者沈茂德校长的坚信——“教育就是农业”,因为水是滋润万物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还让我联想起那个很经典的譬喻——“教育就是水之道”,水到渠成,随方亦圆,循湿而流,柔能克刚,流水不腐,善于借势……如此深刻的简单,不正应和了该书的名字——《教育,真的不能简单》吗?封面,即昭示着无穷的魅力,遐想翩翩。
“两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校长心路”、“关注教育的本质”、“关注窗外的教育哲学”、“关注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关注孩子们的权利”、“关注课堂教学文化”、“关注学校教育方式”,八个章节即八个主题,八个章节收录了沈校长的66则教育叙事,叙述难免有些重复与交叉,但我觉着,正因此而更显该书的天然去雕饰。沈校长用深度的思想和感性的语言表达着理性的主题,字里行间真情地流露出一位在教育理想与实践中艰难跋涉者的行动与思考。一路读来,内心跌宕起伏。
一、教育,真的不能简单地等于“分数”
沈校长在第一则教育叙事《每一个孩子都是金矿》中说:“‘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的模式使孩子们没有了个性化的思维,没有了个性发展的空间与自由,渐渐地,在众多的规范约束和标准化的制约下,一个个独特的孩子变成了规范发展的标准件。久而久之,孩子们没有了自然成长的真实体验,学习变成了读教科书,甚至变成了做习题、记忆文本内容,教育变成了简单的行为与技能训练。‘赢在起点,输在终点’成了国人心中难解的结。”
高考以分论能的评价标准与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如此矛盾,导致我们一线教师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常常不知所措、踌躇不前。也许作为教师个体,我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懈怠与推卸。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是否也能努力地追求一点评价机制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平衡呢?
联系我校“践行精教多学,创生人本课堂”的研究,个人认为,首先要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比如,具有导向意义的教学质量奖,能否改变以一次考试为唯一指标的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重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过程性评价;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更重质性评价;个体纵向比较评价与群体横向比较评价相结合,更重个体纵向比较评价。事实上,不少人以为新课改只是茶余饭后的闲情消遣,而要吃饱肚子,还得偷偷地死抓双基,应试才是硬道理。评价机制的改革,必定会成为推行“践行精教多学,创生人本课堂”、推动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着力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再联系自己的课堂教学,我始终坚信要坚持大质量观,学生的成长永远高于成绩,学生的素养一定重于分数。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人本理念为指导,尽量给更多的学生更多的探究、交流的时空。这样坚信与坚守的效益在哪里?我正在逐渐从很多的细节中感受到了这种慢教育的回赠。
反之,教育不能简单地等于“分数”,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否认分数存在的合理性,更不意味着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同时就可以摒弃知识技能的教学。我常常在反思,如何才能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实现“四基”的和谐共赢呢?上学期的数学期末试卷分析再次启示我,就提高教学质量而言,目前最需要着力的是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夯实双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握好培优与补差的度,尽可能防止课堂教学中算法多样化、思维创造性对学困生的干扰,提高因材施教的有效度。二是把握好精教与多学的度,精教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多学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三是把握好精讲与多练的度,精讲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消化时间,多练也需要关注,练多少、怎样练,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专题。
要让变革积极而有效,必须触及变革的核心,找到撬动的支点——评价的指挥棒。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脚踏实地地实践“金矿”理念:坚信每一个孩子具有极大的潜能,千方百计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坚信无限的期盼与足够的耐心绝对是一种强大的引导力量,想法设法让孩子自主发展;坚信每一个孩子是如此的不同,敏感学生的个性,竭尽全力张扬学生的个性。这时的教育才会呈现如叶澜教授所说的那样“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为孩子们乐学的场所”。
二、教育,真的不能简单地等于“说教”
德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这本书的很多则叙事都讨论到德育,其中《德育,一个实在不轻松的话题》《德育要感动生命》《呼唤有道德的教育》《不要让孩子直接吃盐》《德育:优化我们的德育过程,让德育走进孩子们的生活》等多篇叙事则专门就德育问题阐述了作者的所见、所看、所思、所悟。
“德育是盐,但不能让孩子直接吃盐。基于儿童的德育,就要改变成人化的思维灌输;基于生活的德育,就要改变空中楼阁式的说教;基于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就要形成潜移默化、水渗沙地的教育效果;基于文化的德育,就要着力于教师是一本书的身教,着力于学校是立体教科书的建设。”这是《不要让孩子直接吃盐》中的一段话,尤其精辟深刻,发人深省。 我们经常目中无人,以成人的思维去理解与衡量孩子的言行,觉得孩子为什么总有那么多问题,拖拉作业、随意插嘴、抄袭作业、破坏财物、打架斗殴、迷恋网吧、谈情说爱……于是,指责、呵斥、教育,从一早忙转到黄昏,劳心劳神又劳力,却收效甚微。蹲下身来,我们就会以平和的心态迎纳孩子们所有的问题,发觉这些所谓的问题其实根本都不是问题,它们都只是可爱的孩子们正在经历的成长过程中的小插曲。很多问题都是年龄特点的映射,它们是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时的;很多问题还可能源自社会环境的影响,它们是客体的。反之,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才是绝对有问题的,正是因了这些问题的合理存在,才体现出教育的神圣与教育人的使命。 我们经常以刻板的说教试图教育与扭转孩子的不良言行。如果沉下心来,我们就会起于生活、止于生活,以生活德育的理念抵达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有这样一位老师,细心地捕捉到了校园一幕:一次,学校食堂用餐结束后,每个学生在放碗筷的地方都能领到一个桔子。绝大部分同学按值日教师的嘱咐自觉拿一个,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挑个大的,拿2个甚至3个的。她就把这一现象纳入了《我们和诚信在一起》的思品教案中,并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了讨论话题:“他们这样做对吗?”通过讨论,自觉拿一个桔子的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正确行为,而挑大的及多拿的学生,则在这一讨论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私而羞愧自责,有位同学还当众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他的诚实行为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我们经常割裂教育,以标签的方式诠释全员德育的内涵。孩子为什么一般总是更愿意听班主任的话?很大程度上,源于学科教师未能如班主任一样育人育心。只有从学科本位中走出来,每位教师都树立育人教书的大教育观,德育工作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与高效。人才人才,成“人”之后才能论“才”,德才兼备,也是先德后才。立德为做人,首当其冲;立功为做事,这是其二;立言为做学问,这是其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我们还经常照本宣科,以教材的内容替换德育的全部,发现孩子们常常言行难以统一。“一位好教师,一举手、一投足,素质教育就开始了”,这句话在沈校长的书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的确,比教科书更有魅力与影响力的德育载体正是教师本身。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本书,而优秀的教师就是一本可让孩子们一辈子铭记的好书。当代教师,怎样才能成为这样的一本好书呢?爱与智慧应该是这本好书的核心关键词,其次,这本书还应该与时俱进,绝对不应该局限于学科教学和技能教学之中,而应该不时地抬头看看校园之外的世界正在不断发生的变化,只有拥有世界视野和未来视野的教师,才能给孩子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反之,教育不能简单地等于“说教”,又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否认说教的存在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在历练、体验的德育过程中就可以完全摒弃说教的方式。从这学期开始,我校的德育部借每周红领巾广播的平台新添了“尚真榜”和“小刺猬”两个栏目,前者旨在表扬校园内自荐至德育部的好人好事,后者则反之。我很赞成这一举措,面对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孩子们太需要这样的积极价值观引领了!
德育,一个实在不轻松的话题,又是一个永远绕不过的话题。当下的一线德育最需要的也许不是创新,倒是更需要“平淡无奇”些,就是做好这些事情:把地扫干净,把饭吃干净,把字写端正,把人做好了——回到生活的德育,就是这样实在。笔者以为,唯有实实在在、坚持到底的行动本身,才能真正形成德育的实效。 三、教育,真的不能简单地等于“理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文字是一个人的镜子,能够照见作者教育世界里的喜怒哀乐。作为一位“把事业当作生命、把平凡做到极致”的名校长,沈茂德在字里行间更多融入的自然是15年的校长心声。《校园梦:让孩子们在浸润中生长》、《教育梦:校长究竟做什么?》、《不办“老虎学校”,不当“老虎校长”》、《管理者:我们真的深入教室了吗?》《管理:我们该怎样“经营”学校?》等等,这些已经不仅仅只是口号式的理想,更是一种行进的过程。
“品牌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天一的品牌又是如何在沈校长的引领下一针、一线地缝出来的?因了这本书的缘由,我逐渐从沈校长的文字中走近了天一。他,是一校之长,始终以思考的目光审视着校园,以实干的作风实践着教育理想。他,也是特级教师,始终以探究的姿态从事着教育,以反思的胸襟走进教室。教育是理想更是实践,教育,真的不能简单地等于“理想”,理想的背后应该还有勇气、智慧和精神的支撑。
过于功利,是时下中国教育存在的重大问题。如果说学生是泥土,泥土外面存在着一个既定的模型,一系列的学校教育过程,使泥土成了统一的标准件。沈校长勇敢地站起来呐喊:每一个孩子都是金矿!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让孩子们听到花开的声音!学校应该是孩子们的世界!课堂,真的可以很美、很大!好教师,好伟大!当然,在分数做主的教育下,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感情、人格、个性,要维护学生的权利与尊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他依然在理想和现实的撞击中勇敢地践行,试图打开一点缺口。
面对撞击中涌现的种种问题,他没有选择回避与遮掩,而是实事求是、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的所作所思不为标榜,一心只为了能够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管理作风尤其令我钦佩。在《聆听布谷鸟的声音》一文中,他原音呈现了众多教研员在某次听课调研之后的批评与建议,“晚上静静地坐在办公室,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众多教研员的意见,一个声音猛然响起:教育是农业。”在《课堂: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孩子们更好成长》一文中,他再次完整呈现了在2008年1月11日锡山区教研室来校调研后的反馈会议记录,整整20条!如此直面问题的教育勇气,让我读懂了什么叫坦荡,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反思,什么叫改革!
“没有深刻地思考与过程的诊断,就没有成功的管理——校长应该注重管理的诊断与工作的引领”,这是他作为管理者的哲学思考。为此,他是这样做的——想想:想想大事,想想小事;说说:说说理念,说说问题;看看:看看世界,看看校园;听听:社会评价,教师建议,学生声音,家长反响。在我看来,这就是最真实的教育智慧,很多时候,教育智慧的差距就体现在“想想、说说、看看、听听”的诸多细节中。
有改革激情,也有理性推进;有思考,也有广纳群言;有校本文化,也有他山之石;有弘扬特色,也有问题剖析。不管读到哪里,你都会被弥散全书的一种精神所感动。28年教育生涯,他担任15年的校长工作,连续担任12届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每年做50场以上讲座报告,出版3本共计100万字的著作,发表130多篇论文,写下200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他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反思,他也有坐下来半天却只能憋出一千多字的局促,原来,他也只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他的不普通仅仅在于——他拥有一种“把事业当作生命、把平凡做到极致”的精神,那是一种宗教般的、超物化的“教育精神归宿”,为了追求理想的教育,他矢志不渝。学习,使他赢得了超越生命的更多时光;反思,使他真正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反之,教育不能简单地等于“理想”,又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否认理想的存在合理性,并不意味着在脚踏实地的实践和荆棘丛生的环境中就可以完全放弃对理想的仰望。总理在同济大学演讲时说:一个民族,多一些经常“仰望天空”的人,这个民族就大有希望。一个有理想的人,他的身体可以老去,但心理永远年轻,他与学生在一起,对世界充满热情、好奇与梦想。对教师而言,做“仰望星空”的人,也就是选择过一种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教育,真的不能简单》,读书其实也就是在读人。我有些读懂了沈茂德校长,他选择的正是一种有境界的教育生活,极简单也极丰富,平凡的日子因它而溢彩流光。理想照进现实,有时候也许只有一个光点,也许只是变革的一小步,但只要有勇气有智慧有坚持,理想就会离现实越来越近。
我也更加读懂了自己,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人生追求。作为无锡市高中排头兵的天一中学毕竟还是一种精英意味的、少数人的教育,而提高全民素质更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人付以真心,用心血和汗水实践教育的理想。这条路并不平坦,但只要我们一点点努力,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黄芳,无锡市安镇实验小学,2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