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来源:华佗小知识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课题: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法律是什么。

②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知道《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少年儿童有关的法律法规。

③了解法律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①积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 ②认识以法律为代表的社会规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正确认识研究和生活中有哪些权利,并体验用相应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利,以及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第1页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1)课件展示与法律相关的图片。

(2)调查同学们所了解到的法律规定了我们的哪些权利。 (3)除了权利,还规定了哪些义务? (4)法律与道德、纪律的区别在哪里呢?

(5)今天,我们将研究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书名号123。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能够了解和掌握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规律。2.知道法律为我们规定了哪些权利和义务。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告诉我,你接触过法律吗?

2.你觉得国家的法律和学校纪律有何不同? 3.与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有哪些? 小组合作,解决不了问题,老师讲认真。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1.课件出示第2页图片,列举生活中我们了解的法律,以及给我们所规定的权利。

第2页

2.课件出示图片,了解法律给我们所规定的义务。 3.课件在第4页展示了活动公园。

交流:你怎么看待法纪?你认为违反法律的后果和违反学校纪律的后果一样吗?

4.过渡:道德与法律,是基本的社会准则。对社会而言,它们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课件出示第4页的阅读角。)

总结:通过研究阅读角,我们可以正确认识道德和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关系和作用。

5.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法律伴随着我们。(课件出示生活涉及法律的图片)

小组讨论:我们的亲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些法律?

小结:法律调整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公共秩序。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

第四,课堂训练,巩固新知识。

利用《义务教育法》在课堂上达标,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总结:你从这节课中得到了什么?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第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不同的法律调解不同的社会关系。 ②体会法律的作用。 2.能力目标

①区分自身生活中所蕴含的法律范畴。 学会用相应的规律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体验用相应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利,进一步认识法律公平正义的内涵。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书名号123的研究目标: (1)课件展示生活中涉及法律的图片。

(2)调查家人或亲戚,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都涉及哪些法律。

(3)区别认识刑法、民法和行,区分它们各自的规定?

第4页

(4)实地采访,了解我们的学校生活会涉及哪些法律,这些法律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5)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书明号123的第二课。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了解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刑法、民法、行的特点。2.认识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法律的公平正义。

2.查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预习自测”板块,学生举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与我们小学生息息相关的法律有哪些?

2.有人说:“法律无非就是人情,打官司麻烦。我们应该尽量不去打官司。”这样对吗?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1.课件出示第6页阅读角,明确刑法的发展及作用,进一步明确当今刑法的作用及大体规定。

2.课件出示第6页相关链接,了解民法的作用及大体规定。结合图片进一步明确民法对于我们生活的相关保障。

3.用上述同样的方法研究更多关于行及其作用的知识。 4.小结:在法律的大家庭里,这些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发挥不同的功能。它们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保障者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

第5页

5.展示第8页的活动公园,将相关场景与相应规律联系起来。将所学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区分和掌握刑法、民法、行与我们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6.过渡:法律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规则,为我们设定行为准则,提供外在保障,维护我们的正常生活。(展示第10页的阅读角。)

小结:通过研究阅读角,正确认识法律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

7.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课件展示了法律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图片)。情境讨论: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如何维权?

8.课件展示了了解法律援助的相关链接。

小结:法律明确我们的行为方向,指引我们的行为方向,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让我们在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下,个人和家庭快乐、幸福,社会与国家公正、和谐。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总结:你从这节课中得到了什么?

2.组织一次“法律故事会”,讲一讲自己知道的或经历过的与法律有关的故事,说说它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3.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第6页

主题: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是国家的根本法。感受并记住国家日。 (2)承认具有最高权,不可侵犯,法治首先要依宪而治。

2.能力目标

①了解的主要内容。了解国家日的由来。 ②组织一些活动宣传国家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组织活动感受日的重要意义,认识的法律效力及权。课前准备:

学生上课前完成书名号123。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一)猜谜游戏,导入话题 第7页

1.老师:首先,玩一个猜谜游戏。谜语是:排我老大,国法根基;

由母亲和儿子产生的******对我来说是有效的。请问答案是什么?(盛琪答:)

2、教师问:到底谁在法律家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呢?(学生可

能回答:)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了解。板书课题:

是国家的根本法

3、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1)知道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感受并识记日。 (2)认识到具有最高权,神圣不可侵犯,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

国。

(3)通过组织活动感受日的重要意义,认识的法律效力及权。

(4)探讨20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伟大历史变革。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第二,合作探究、交流和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的地位和作用? 宪

是国

______________

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还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力的各种国家机关,以最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单位

2.我国现行颁布时间?哪天规定为国家日? 第8页

3.国家日的设立,不仅增加了一个纪念日,而且作为一部___________国家

小组合作,解决不了问题,老师讲认真。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1.课件出示国家日图片,了解的地位,以及国家日的由来。2.课件出示图片,了解国家日宣传活动。

3.课件在第14页展示了活动公园。 列出国家日的主题。

4.过渡语:书名号123是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课件第15页显示“新中国的伟大历史变革”。)

小结:是治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志的集中体现。

5.了解的主要建设内容。(课件展示目录) 总结:国家日,一年只有一天。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和理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遵守,维护,保证的实施。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导学案》在课堂上达标,巩固所学知识。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的主要内容。

第9页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主题: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认识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自觉维护的尊严。 认识到具有最高权,不可侵犯。

第10页 2.能力目标

了解宣誓及其发展。 设计一些宣传的标语。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研究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一)辩论,导入话题

1.辩论――谁是法律家庭的核心。

2.小组讨论。通过学生对不同法律的陈述和辩论,学生可以对法律有更好的理解。

深的了解。

3.导出新课,解读书名号123的研究目标:

(1)从思想上理解具有最高法律效力,自觉维护尊严。

(2)理解是国家的根本法,其他法律都是根据制定的。

(3)了解宣誓及其发展状况。

2.查看《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板块,学生举报。 第二,合作探究、交流和展示 合作探索、交流和展示“难题”: 第11页

1.出示《未成年人保》部分条款,《未成年人保》保护的对象是什么?保护对象的权利有哪些?又规定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通过阅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你认为这三部法律的第一条规定的共同点是什么?反映了和其他法律是什么关系?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1.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1)辩论会:《谁是法律家族的核心》

小结: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确是根本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活动园:阅读《刑法》、《物权法》和《未成年人保》第一条规定,知晓和其他法律的关系。

小结:是国家的总章程,其他法律是根据制定的,任何法律不得与相抵触。

(3)出示19页活动园,通过的部分条款和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用连线的方式把对应的内容连起来。通过练习增强学生对法律效力的认识。

小结:任何公民在享有规定的基本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规定的基本义务。

2.树立权。

(1)活动园:“权之我见”主题班会。 第12页

小结:让学生明确生活中应该怎样维护权。 (2)怎样进行“宣誓”。

小结:进一步感知的权,维护的权。 3.设计宣传的标语。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权。如何进行宣誓。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第13页

①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 ②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能力目标

培养树立学生的公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作为中国公民的自豪感,能维护中国公民的形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1)课件展示不同身份人群的图片。

(2)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中国人,美国人等不同身份的。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公味着什么》。通过本课研究,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知道公民的身份从何而来以及什么是国籍。2、认识居民身份证并懂得它的作用和重要性。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1、课件出示第23页的知识窗。 第14页

交流:你知道国籍是什么?它是怎么获得的? 2、认识身份证。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个小卡片,它能代表我们的身份,那就是身份证。

一:先说一说身份证是什么样子的?居民身份证的正面和背面分别印有哪些息?居民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息是什么。

---公民身份证号码

二:了解身份证号码的不同含义。

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第1--6位是地址码,7---14位为出生日期码,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3、三:公民身份证的有效期。(课件出示课本25页相关链接)

4.身份证用处知多少?

住酒店办理住宿登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在邮局邮寄物品 在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 5.小结

小小卡片不仅作用大,而且就号码一项也很有意思!同学们,你们一定要牢记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哦。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

第15页

2.“公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

3.公民身份证号码是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息,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号码。

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各有不同的含义:第1--6位是地址码,7---14位为出生日期码,15---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如果校验码为10,则用x代替。

4.身份证用处

住酒店办理住宿登记机场办理登机手续在邮局邮寄物品 在自助取票机上打印火车票在手机营业厅办理业务.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必做题] 一、填空。

1.国籍的取得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

2.“公民”一词最早出现于___________,并为__________所沿用。

3. ___________是身份证上独一无二的息,每个人都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号码。

二、判断。

1.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国,我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

2.外国人,愿意遵守中国的和法律,并具备一定条件,可以申请批准加入中国国籍。()

第16页

3.公民身份证号码前六位是出生日期。() [选做题]

小组之间讨论:机场的边检为什么设置“中国公民”通道和“外国人”通道?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身为中国公民,应该知道国家的建设成就。

②明白如果走出国门,我们就是中国的名片,要严于律己。 2.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知道自己应该为祖国做什么。

第17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爱国热情,能自觉维护祖国形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课件出示能展现祖国建设成就的图片,可以联系实际谈谈现在的科技发展情况,激发研究兴趣。

解读目标: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认识自己中国公民身份,并了解我们祖国的建设成就,而且一定要知道身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感到骄傲和自豪。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利用课件教学:

1、了解祖国的建设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科技还是经济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方面,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是世界上10万亿俱乐部成员,是日本GDP的2倍。高铁2

第18页

万公里,占世界6成。钢铁产量,世界16亿吨,中国占8亿吨;中国高速公路12万公里,占世界的52%,力压美国占世界第一;有六个世界之最的港珠澳跨海大桥。

科技方面的成就:中国天眼,世界最大的望远镜;北斗卫星,世界排名第二位;神舟飞船,载人航天;我国是世界第三个把飞行员送入太空的国家;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太空进行试验;神·太湖之光计算机,计算能力世界第一。

体育方面的成就:成功举办北京奥运;男足曾实现历史性突破,闯入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跳水从梦之队时代到里约奥运会中国队的金牌第一的超级梦之队;中国横扫世界乒坛;中国女排东山再起,两夺世界冠军,更夺得了里约奥运会金牌。

……

这一些,都是我们中国公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2.看到这些成就,你有什么感想。(激发民族自豪感)

3.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看到这些成就,内心真的是很激动,那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我们不能像科学家叔叔那样搞科研,也不能像叔叔去保家卫国,但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从学好每一个知识做起。谁愿意来说一说你想怎么做?

4.小结

同学们的答案让老师特别欣慰,老师仿佛看到了在你们的努力下,我们祖国更加灿烂的明天。那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努力研究,锻炼好身体,加油吧!孩子们。你们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成长为我们国家最优秀的公民。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第19页

我是中国的公民,我为此感到自豪。 经济军事航天…… 我是中国公民,我自豪。

2.护照是我们在海外证明中国国籍和中国公民身份的证件。 3.努力做好中国名片。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必做题] 一、填空。

1.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作为____________的使命。2.中国是全世界第_____个掌握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___________研究和资源勘探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 _____护照是我们在海外证明中国国籍和中国公民身份的证件。

4.走出国门,每个人都代表中国,都是中国的__________。 二、判断。

1.出国的人就不是中国公民了。()2.外籍华人不是中国公民了。()3.犯罪后被判刑,就失去公民身份了。()4.只有取得选民资格,才享有公民权利。()5.很多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我们不一样,我们应当尊重。()三、简答题。

第20页

1.护照上有哪些重要息?

2.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取得科技、商业等方面的成功,你知道他们的励志故事吗?[选做题]

作为中国公民,你打算为祖国做些什么?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课题: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第21页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哪些。②知道一些基本法律的内容。 2.能力目标

明白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研究,能在生活中合法使用权利,并自觉履行个人义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课件出示图片,引出主题----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解读目标: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认识一些基本法律法规,让我们做一个知法懂法的好孩子。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一)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借助课本32.33页的活动园,小组讨民有哪些权利。

第22页 1.公民的权利

(1)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即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3)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的自由; (4)宗教仰自由,包括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仰宗教的自由; (5)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和通自由; (6)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7)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8)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9)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10)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废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23页

(11)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2.公民的义务

在我国,任何公民享有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必须遵守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劳动的义务; (5)受教育的义务;

(6)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依法纳税;

(8)夫妻双方有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扶助父母。

第24页

(二)议一议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三)在生活当中,我们还应履行一些道德方面的义务。

(四)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第一,公民既享受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又必须履行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二,公民的某些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结合的,如劳动权和受教育权,它们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第三,权利和义务在整体上是相互促进的。

第四,权利上附有条件,《》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第51条)。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公民的权利

(1)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第25页

(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即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3)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的自由;

(4)宗教仰自由,包括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仰宗教的自由; (5)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和通自由; (6)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7)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8)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9)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

(10)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废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第26页

(11)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2.公民的义务

在我国,任何公民享有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规定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必须遵守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4)劳动的义务; (5)受教育的义务;

(6)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依法纳税;

(8)夫妻双方有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扶助父母。

第27页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必做题] 一、填空。

1.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2.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

3.年颁布的全面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我们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既有对、的义务、也有对家庭的义务。

二、判断。

1..如果我们不履行义务,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权利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界限的。()3.我们要增强权利观念,义务观念无所谓。。()4.男性和女性在求职时权利是一样的,单位不得歧视女性。()三、简答题。

1.列举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 第28页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选做题]

在生活中,我们怎样履行自己的义务。?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目标:

课题: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

4.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是什么?

②了解国家为了保障做了哪些工作?. 2.能力目标

能够列举身边的保护事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29页

通过研究,能在生活中合法使用权利,并自觉履行个人义务。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课件出示图片,引出主题----国家尊重和保障。

解读目标: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国家为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制定了那些法律法规。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1.结合课前预习,小组讨论:什么是“”. 2.交流探究

《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目录。 分为几大部分,涉及哪些方面?

3.小组交流“活动园”——保护在身边,请同学们列举自己身边的保护事例。

第30页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2.《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五大目标 (1)全面保障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2)依法保障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 (3)充分保障各类特定群体权利 (4)深入开展教育

(5)积极参与国际工作 12月12日是世界******日。()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必做题]

1.是每个人作为人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2.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修正案,将“”载入。

3.目前,我国已经参加了项国际条约,认真履行已参加的

国际条约义务,开展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事业健康发

展。 第31页 判断:

1.国际事业的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参与。()

2.12月12日是世界日。()

3.我们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努力消除性别歧视。()

4.人人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

简答题

1.列举自己身边的保护事例。

2.你知道《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目录包含哪些内容吗?

选做题

你知道《儿童权利公约》的来历和主要内容吗?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课题: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 第32页

5.国家机构有哪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职权。 ②明确国家机构的产生及其各自职权范围。

2.能力目标

能够把研究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能了解国家机关在维护人民当家做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对国家机关的认识,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1)说说我们学校有哪些职能部门,都担负着哪些职责。 (2)活动园:看看哪些单位属于国家机构。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国家机构有哪些》。通过本课研究,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明确国家机构及其各自职权范围。②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国家机构的职权。

第33页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二)研究“国家机关的职权”

2.生活中经常与国家机关打交道的经历。 3.我们的日常生活能否离得开国家机关?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㈠、研究“身边的国家机构” 1.课件出示第42页的活动园。

交流:看看身边哪些单位属于国家机构。

2.过渡:各国家机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让我们走近身边的国家机构,来进一步了解这些机构。(课件出示了解国家机构。)

3.出示第43页活动园。进一步了解所在地区的国家机构。 总结:总体了解国家机构的概念和基本构架。 ㈡、研究“国家机关的职权”

1.课件出示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简表,了解不同类型的国家机关及其职责。

2.做一做44页活动园,加强认识。

3.课件出示,进一步研究国家机构的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一步了解它的四项权力。

第34页

4.课件出示,进一步研究国家机构的行政机关——及所属工作部门。

5.课件出示,进一步研究国家机构的监察机关——“监察委员会”,以及我国的司法机关——人民和人民。

6.通过活动园,了解可以审理哪些类型的案件? 总结:通过研究,让我们真正了解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机构有哪些,并且知道正是它们保障了我们的国家生活正常运转。并且知道是规定国家机关职权的根本法律依据。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生活中我们与国家机关相互联系的具体事例。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课题: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 第35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职权。 ②明确国家机构的产生及其各自职权范围。 2.能力目标

能够把研究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能了解国家机关在维护人民当家做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对国家机关的认识,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1)出示图片:说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认识。

(2)活动园: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代表人民行驶当家作主的权利?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般什么时候召开?会讨论、决定哪些事情呢?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国家机构有哪些》的第二课时,通过本课研究,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国家机关是如何产生的呢?②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第36页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的相关知识。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如何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的? 3.了解“一府一委两院”的含义,以及具体职责。 4.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何履职,以及与人民的关系。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教学目标:

1.课件出示第48页的活动园和49页的知识窗。 交流:国家权力机关是如何产生的?。

2.过渡:我们了解了国家权力机关的相关知识。那么作为全国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国家机关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课件出示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情况。)

3.出示第50页知识窗,了解“一府一委两院”。

4.出示第50页活动园,分析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关系。

5.探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情况——从“穿制服”说起。 总结:通过研究,让我们真正了解了国家权力机关以及执行机关的产生、履职情况,还知道了国家机关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让我们进一步拥护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第37页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生活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职时必须穿制服?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课题: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明确的选举过程; ②了解应当履行的职责。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探究、交流明确对的要求,了解应当履行的职

第38页 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1)人民代表是“官”吗?

(2)活动园:人民代表是如何选出来的?谁有资格参加选举?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三单元的第6课《为人民》。通过本课研究,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明确的选举过程;②了解应当履行的职责。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的选举过程是怎样的?

2.是怎么产生的?谁有资格参加选举? 2.讨论:npc的职责是什么?他们如何履行这些职责?

4.说说人民代表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应该履行哪些职责? 5.你认为怎样才能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第39页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一、研究“人民选出的代表” 1.课件出示第52页的活动园。

交流:是怎么产生的?谁有资格参加选举?

2.过渡:在我国,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不是“官”,而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的“使者”。这就要求要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充分掌握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准确反映,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课件出示了解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

3.出示第54和55页活动园。进一步了解选举经过。

选举资格:一是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二是年满十八周岁,三是没有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二、研究“责任在肩人民在心”

1.课件出示“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构成情况”,讨论:全国构成有什么特点?

2.讨论:有哪些职责?他们是如何履行这些职责的呢?

3.课件出示阅读角,进一步明确的职责。 4.课件出示活动园,采访并了解一名,说说他是如何履行职责的。

总结:对的要求是积极履行代表职责,充分掌握民情,广泛集中民智,准确反映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第40页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生活所了解的履行职责的具体事例。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课题: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社会责任; ②了解社会公民关心社会的方式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研究,培养关心国家,参政议政的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增强学生主人翁的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第41页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1)课件展示参政议政图片。 (2)调查同学们对参政议政的了解。 (3)自己生活中有什么问题或建议?

(4)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三单元的第6课《为人民》第二课时。通过本课研究,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1、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社会责任;2、了解社会公民关心社会的方式方法。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关心国家大事,仅仅是的事情吗?

2.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你对国家或社会会有哪些建议?

3.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提出自己的建议呢?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1.课件出示第59页的活动园。

交流:作为公民,我们可以对国家、社会的哪些方面提出建议呢?

第42页

2.过渡:关心国家大事,不仅仅是的职责,其他公民也可以积极建言,参政议政。这既是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公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课件出示第60页的“朱先生建言献策”。)

思考:你发现朱先生是通过哪些方式关心国家大事的? 3.国家的兴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参政议政是权利也是责任。(课件出示参政议政的方式)

阅读第60页活动园,小组讨论:你了解哪些建言献策的方式呢?

4.参政议政并不仅仅是成年人的事,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生活中又很多和我们关系密切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提出来。

课件出示61页阅读角,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也是可以参政议政的。

小结:关心国家大事,不仅仅是的职责,其他公民也可以积极建言,参政议政。这既是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公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针对教育,你有哪些建议。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第44页

课题: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

7.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中国各个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什么?你行使什么权力?如何行使权力?

②进一步了解“一站式”政务服务。 2.能力目标

能够把研究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明白行政办事流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对国家行政机关的认识,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1)课件出示:图中的工作人员分别是哪些部门的工作人员?

第44页

(2)生活中,我们熟悉的行政机关有哪些?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三单元的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研究,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

两个目标:①了解我国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权力。②进一步了解“一站式”政务服务。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我国各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什么?行使哪些权力?如何行使权力?

2.生活中去行政办事大厅办事的经历。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一、研究“权力行使有边界”

1.阅读第62页的活动园。 交流:从图上你能看出哪些问题?

2.课件出示,继续了解行政机关的组成及履职情况,以及机构改革后,机关部门设置情况。

过渡:行政机关要受到和法律的约束,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也就是说,和法律规定的职责,行政机关必须履行;和法律没有授予的权力,行政机关就不能行使。(课件出示活动园和相关链接。)

第45页

总结:国家行政机关必须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对应该履行的职责不履行、少履行或慢履行,也不能超越职责范围行使权力。二、研究“一站式行政服务”

1.课件出示了解“一站式”行政服务的定义,了解其性质。 2.和同学找一找本县的“行政服务中心”。 3.课件出示,了解“公共服务系统”。

总结:“一站式”服务,就像一个“政务超市”,不同区域代表不同的行政机关,承担着办理不同业务的职能。人们到这里办理业务时到相应的区域就可以。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生活中我们与国家机关相互联系的具体事例。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课题: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

7.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第46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②它们行使权力必须加强监督,权力违法必定追责。 2.能力目标

懂得依法行政、依法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重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国家行政机关的重要性,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自觉支持依法行政,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1)课件出示图片:这组图片给我们什么启示? (2)启示: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等领域,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以保证权力的行使符合人民的意愿,体现人民的利益。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三单元的第7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第二课时。通过本课研究,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知道国家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②它们行使权力必须加强监督,权力违法必定追责。

第48页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如何接受公民监督?监督方式有哪些? 2.作为小学生的我们是否也可以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呢?

3.国家权力机关或工作人员违法行政会追责吗? 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利用课件教学:

一、研究“权力运行受监督”

1.阅读第66页的活动园。

交流:从图上你能看出哪些问题?你在生活中有同样的困惑吗?

2.课件出示小贴士,继续了解行政机关的履职情况,以及要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过渡: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来自多个方面。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保证权力的依法运行。(课件出示寄语和小贴士,加强认识。)

3.课件出示活动园,查找资料,判断下列事例属于何种监督方式。加深认识公民参与监督的方式。

4.课件出示知识窗,继续了解“息公开”和“公报”, 5.讨论:小学生能否监督、怎样监督? 6.阅读角:党的领袖对于权力监督的观点。 第48页

总结: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我们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在提出批评、检举问题时应该尊重事实,不能诬告陷害。

二、研究“权力违法必追责”

1.课件出示“活动园”明确国家机关违法行使权力,一定会追责。

2.课件出示活动园,讨论“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造成损失,如何处理”。

3.课件出示阅读角,通过“河南死刑保证书案”加深对权力违法必追责的认识。

总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要依法承担赔偿责任。这既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又促使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说说生活中我们与国家机关相互联系的具体事例。 3.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第49页

课题: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8.我们受特殊保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未成年人,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特殊保护? 2.保护未成年人成长的有关法律有哪些? 3.我们都受到了哪些方面的保护? 2.能力目标

知道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研究,知道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关心,提升幸福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第50页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导出新课,解读《导学案》的研究目标:

课件出示图片,引出主题----国家尊重和保障。 解读目标: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国家为了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利,制定了那些法律法规。

2、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疑难问题”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小组内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精讲点拨。

一、讨论交流:我们是未成年人。

1.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交流:什么是未成年人? 2.不同国家的法定成年年龄有什么不同? 二、讨论:活动园

你如何看待未成年人做家务问题? 正反方辩论 三、合作探究:

1、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 第5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2、我们享受那些方面的保护?(出示课件图片) 家庭学校社会司法

3、国家为什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四、了解未成年人犯罪及相关法规。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1.在我国,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

2.未成年人作为家庭的一员,也应尽一份责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3.国家制订了很多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 第5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未成年人受到的保护

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 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必做题]

一、填空题

1.在我国,未满的公民为未成年人。美国的成年年龄 是,英国,德国,法国的成年年龄是周岁。

2.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已成为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议题。

3.关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全面提高,不仅有助于促进,而且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判断题 第53页

1.从世界范围观察,青少年犯罪已经呈现出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

2.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3.10岁是准许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的最低年龄。()

4.小学生在家可以不做家务。()

5.6——7岁是义务教育小学入学年龄。() 三、简答题

1.列举我们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法规。国家为为未成年人制定这些法律有什么意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主要规定有哪些内容?

选做题

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认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保护未成年人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第54页 教学反思

课题: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8.我们受特殊保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能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解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特别关怀,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2.能力目标

能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关心体贴家人。能回报社会,做有价值的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家人的付出,初步培养家庭责任感。明确社会各界的关怀,初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第55页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新课导入: 照片欣赏,调动激情。

①欣赏一组幼童时期和成长历程的照片。 ②揭示课题

(设计说明:照片源于学生生活,唤起幼时记忆,初步感知成长道路上一直与家人同行。)

2.目标解读:

通过本课研究,同学们要达到的目标是感受家人对自己的关心与爱护,能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了解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特别关怀,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3.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一)故事回忆体验亲情

1.分享故事:傍晚,劳累了一天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她见我神情痛苦地躺在床上,赶紧摸摸我发烫的额头,“呀,烧得好厉害!”妈妈望了望窗外的大雨,二话没说,披上雨衣抱起我就向医院跑去。

一路上,风吼得厉害,雨也越下越大。妈妈怕我被雨水淋着,就把雨衣的一大半给了我,把我裹得严严实实。我躺在妈妈的怀中,心里有说不出激动。渐渐地,我发现妈妈的呼吸越来越急促,脚步也好像放慢了,每挪动一步都那么费力。

第56页

我着急地想:“医院啊医院,以前觉得你离我家挺近的,可现在为什么变得这么遥远?”

2.幻灯片播放家人关爱孩子事例,引发回忆: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来自家庭的关爱?讲述自己感触最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设计说明:以身边同学的故事为例,真实地讲述家人疼爱子女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引起学生共鸣,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而有感而发,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悉心照顾和培养。)

3.学生小组内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有管教和保护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作为未成年人,应听从父母的教导,孝敬父母。子女在成年后,还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二)阅读角:了解国际家庭日和《儿童权利公约》 1.简要讲述P78国际家庭日的由来和意义。 2.同学们,听完这些故事,谈谈你的收获和感受。 3.教师小结:国际社会也一直致力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未成年人承载着世界的美好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努力前行,不负厚望。

(三)知识窗: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

请同学们讨论,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与家人相处,或家庭和睦能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四)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态度 第57页

1.一个社会对未成年人的态度,可以反映出它的文明程度。全社会应当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未成年人。

幻灯片出示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爱。 2.补充介绍《未成年人保》的有关规定。

3.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看过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一下: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来自社会各界的特别关怀?

(五)关爱留守儿童

1.简介留守儿童成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全社不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创业。在此过程中,一些人选择将未成沪未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监护照料,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出现。

2.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根据权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902万人。(完成81页阅读角)。

谈一谈你认为留守儿童在成长中会面临哪些些问题?

3.就如何更好地关心、帮助留守儿童提出合理的建议。 4.教师小结:关爱和保护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也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各级的重要职责,也是家庭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一)感恩家人感情升华 1.家人需要关心和体贴

家人这么爱我们,他们是否也需要我们去关心、体贴呢?上一周我们已经开

第58页

展了“我爱我家”第一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观察记录了父母一天的活动,现在先请你们先来谈谈自己的感想。

同学们,我们在享受家人关爱的同时,也要试着学会关心、体贴自己的家人。平时,你有主动关心过家人吗?请你说一说。

2.学着关心、体贴家人。

接下来我们就做一个“关爱家人”的闯关游戏,想参加的同学马上请你准备好。

(1)第一关:知道家人生日

我知道的生日是月日; 我知道的生日是月日; 我知道的生日是月日; 我知道的生日是月日;

同学们,每年家人都为我们过生日,我们也应该记住他们的生日,心中有他们,这就是关心家人的表现。

(2)第二关:为家人庆祝生日

先说一说你以前是怎么给家人庆祝生日的。

假如今天就是妈妈的生日,我就是寿星妈妈,你还有其他庆祝的办法吗?

(3)第三关:我会做,我能行! 开饭了,我会 妈妈不高兴了,我会 ,我会 ,我会 第59页 ……

(设计说明:通过游戏的形式,检测学生关爱家人的行为,告知学生关爱家人的方式,在游戏中分享快乐,体会到关心、体贴家人也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培养家庭责任感。)

(二)感恩社会明理导行 思考:我能为社会做什么?

出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辨析导行。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你该如何保护自己?你该如何感恩家人,回报社会?

出示梁启超和的名言,对学生提出希望。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教学反思

课题: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第6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懂得正确行使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②知道正确行使权利有界限,维护权利守边界。 2.能力目标

①树立权利意识,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增强权利观。 ②提高学生判断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正确行使权利有界限,维护权利守边界,做合格小公民;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维权意识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1.案例导入话题

江苏徐州的一位大妈火了。因为她闯红灯和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

被告知需要“站岗”后,多次爆出雷语:“我有心脏病,如果犯病你要赔

我钱;不差钱,明天继续闯;我就教育孙子去偷,去闯红灯;我50多,

不,我60多了。”一时间,网友热议不断。“闯红灯大妈”就像是一面镜

子,照出了诸多层面的问题。闯了红灯拒不接受处罚,态度还如此蛮横……

这件事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第61页

提示:这是法治观念淡薄的表现,不懂法律,不依法行使权利。

③如果你是现场的交警,会对她讲哪些道理?

提示:闯红灯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

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

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第九课《知法守法依》,研究本节课我

们要达到以下目标:①懂得正确行使权利,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②知道正确行使权利有界限,维护权利守边界。 3.检查《课前预习案》的“预习自测”部分,学生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案例导入:

江苏徐州的一位大妈火了。因为她闯红灯和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

被告知需要“站岗”后,多次爆出雷语:“我有心脏病,如果犯病你要赔

我钱;不差钱,明天继续闯;我就教育孙子去偷,去闯红灯;我50多,

不,我60多了。”一时间,网友热议不断。“闯红灯大妈”就像是一面镜

子,照出了诸多层面的问题。闯了红灯拒不接受处罚,态度还如此蛮横……

这件事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82页阅读角

学生阅读并回答:故事中,吕慧娴的哪项权利受到了侵犯?是哪一部

法律维护了她的权利? 3.课件出示83页阅读角 第62页

学生认真阅读,提高法律意识。

4.活动二:选一选

课件出示84页活动园,学生完成选择,并回答想一想: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涉及未成年利保护的情形?

5.活动三:辩一辩

课件出示85页活动园,学生阅读讨论并写出合法建议。 小结: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最有放、最有力的手段。当权利受到

侵害时,我们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依,而不能采用违法方式维

权。同时,权利的行使和保护也有边界。权利人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内

行使和保护权利,而不能超越法律范国滥用权利,超越法律的诉求得不到

法律的支持。

三、精讲点拨、学科建模 用好法律维护权利

1.公民享有人身权、财产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受教育权以及参与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项权利。在公民权利受到侵害时,应当运用相应的法律维护自身权利。

2.未成年人除了享有公民的一般权利之外,还事有法律规定的他特别权利,如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等。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还体现在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方面:通过对实施不良行为的大人进行及时教育、矫治,将未成年人与可能诱发犯罪的环境隔离开来,以保护其健康成长。

3.我们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依,而不能采用违法方式维权。同时,权利的行使和保护也有边界。

第63页

四、当堂训练、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当堂达标,巩固所学。 五、归纳总结、拓展提升

1.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分发《课后拓展训练案》,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9.知法守法依

第二课时

用课件教学: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守法的重要性和违法的严重性。 ②明确未成年人维权的途径有哪些。 2.能力目标

①我们在校生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②学会依。 第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够学会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做守法好公民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完成《课前预习案》。

准备课件、《课堂练习案》和《课后拓展训练案》。 教学过程:

一、目标解读、预习反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