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 8年7月第43卷第7期 文章编号:1001—8689(2018)07-0824—07 多杀菌素产生菌复合诱变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 扶教龙徐敏强 张松张瀚鞠鑫姚雪梅胡翠英李良智 f苏州科技大学,化学生物与材料工程学院,苏州215009) 摘要:目的 利用诱变结合抗性筛选方法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并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进一步提高多杀菌素产量。方 法 分别确定链霉素、安普霉素和鼠李糖3种抗性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然后以S.s1—4为出发菌 株,通过紫外(uv1结合链霉素、安普霉素、鼠李糖抗性因子诱变选育,在此基础上利用亚硝基胍(NTG)结合上述抗性因子诱变 选育,并利用响应面实验设计对发酵培养基中葡萄糖、糊精、棉籽蛋白3种成分进行优化。结果 出发菌株经过紫外照射30s, 涂布于抗性平板上,筛选得Ns.s2.21,s.s2.21再用NTG处理30min,涂布于抗性平板上,最终获得1株遗传性状稳定的菌株S.s3. 37,产量为78.26mg/L,提高了45.71%;发酵培养基优化后,其产量达83.00mg/L。结论 利用紫外和NTG结合抗性复合诱变选 育获得多杀菌素高产菌株是有效的,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其产量较出发菌株提高了54.55%,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杀菌素;刺糖多孢菌;抗性筛选;复合诱变育种;培养基优化 中图分类号:R978.1 5 文献标志码:A Breeding of spinosad producing strains by combined mut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medium Fu Jiao-long,Xu Min—qiang,Zhang Song,Zhang Han,Ju Xin,Yao Xue—mei,Hu Cui—ying and Li Liang—zhi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chool of Chemistry,Biology nd aMaterials Engineering,Suzhou 2 1 5009) Abstract Obj ective Mutation and resistance screening were used to breed high production strains of spinosad.Production of spinosad was further improved by optimizing fermentation medium.Method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f streptomycin,apramycin,and rhamnose were determined,respectively.Breeding by employing UV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factors of streptomycin,apramycin,and rhamnose was conducted and S.s l- 4 was used as the starting strain.On this basis,the mutants were induced by NTG combined with the above resistance factors.Fermentation medium components of glucose,dextrin,and cottonseed protein were optimized by the response surface design.Results The spores of the original strain rteated by UV for 30s were spread onto the resistant plates, and the S.s2—21 mutants were obtained.The S.s2—21 mutants were then rteated with NTG for 30min and spread onto the resistant plate.One genetically stable mutant S.s3.37 was obtained at last and its yield reached 78.26mg/L,which increased by 45.71%.The production reached 83.00mg/L after the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medium.Conclusion Compound mutation of UV and NTG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screening to obtain high production sraitn of spinosad was efifcient.The yield of mutant increased by 54.55%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strain after the optimization of fermentation medium,which was a satisfactory result. Key words optimization Spinosad;Saccharopolyspora spinose;Resistance Screening;Combined mutation;Medium 收稿日期:2017.08.29 基金项目: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No.SNG201705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21376156);苏州科技学院科研基金项目(No.XKZ201411、 作者简介:扶教龙,男,生于1969年,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化工、微生物育种,E-mail:jlfu999@126.com 多杀菌素产生菌复合诱变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扶教龙等 多杀菌素(S P i n o s a d)是由刺糖多孢菌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经次级代谢产生的一种大 单因素和响应面实验来确定刺糖多孢菌发酵生产的 最优培养基。 环内酯类生物杀虫剂,其主要活性成分为A(spinosyn A)和D(spinosyn D),分别约占85%和15%t”。多杀菌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_1.1菌株 刺糖多孢菌ATCC49460(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购于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CGMCC)。 素杀虫谱广,对人、非靶标动物和环境极为安全, 可生物降解【z],并且用药量少,持效期长,当浓度为 1mg/L时能保护谷物至少4个月[ 。多杀菌素可用于 防治蔬菜、水果等农作物害虫[4]。近几年来,生物农 药产量每年以1O%~20%的速度递增,销售额增长迅 速,多杀菌素作为高效、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农药具有 广阔的市场前景[5]。我国是农业大国,需要大量杀虫 剂,年销售额达200多亿人民币。目前,该产品为美 国陶氏益农公司独家生产,国内多杀菌素的研究还处 于实验室阶段[ 】。因此,选育优良的多杀菌素生产菌 株及优化培养基来提高其产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刺糖多孢菌高产菌株的选育主要包括物理诱变 和化学诱变法,此外基因组重排、基因工程菌构建 等方法也能得到高产菌株。传统诱变方法紫外诱变 及亚硝基胍诱变仍为有效的方法。Wang等【7】将转氢 酶基因导入亲本菌株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摇瓶实 验中多杀菌素产量从40.39mg/L提高到T75.32mg/L。 Amit等【 ]通过构建基因工程菌,表达metK1、rmbA和 rmbB基因,经过紫外诱变,最终多杀菌素A和D分 别达 ̄1J372和217mg/L,是野生型菌株的7.44和8.O3 倍。陈园等【 】通过亚硝基胍诱变,并利用高通量筛选 方法进行刺糖多孢菌诱变选育,获得8株高产菌株, 其中1株比出发菌株提高了43.94%。Liang等[10】通过 鼠李糖和丙酸钠抗性筛选策略加上紫外辐射,获得 的诱变菌株多杀菌素产量达125.3mg/L,较野生菌株 提高了285.5%。为了使诱变菌株能在适宜的条件下 生产稳定,对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必不可少。赵晨 等【 】通过响应面方法优化刺糖多孢菌发酵培养基, 其产量达到180.6mg/L,较优化前提高了56.87%。潘 明丰等【-:]通过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发酵培养基,获 得的多杀菌素产量为544.60g/L,较优化前产量提高 了24.48%。Yang等[13]通过对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 多杀菌素产量从初始的(310.44 ̄21.84)pg/mL提高到 (549.89 ̄38.59) ̄g/mL。可见,通过培养基优化来提高 发酵产物效价,是发酵工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本文以自然筛选菌株为出发菌株,先后通过紫 外和亚硝基胍两次诱变并首次结合链霉素、安普霉 素、鼠李糖3种抗性来选育多杀菌素高产菌株。采用 1.1.2试剂 酵母提取物、牛肉提取物、NZ amine type A、 葡萄糖、琼脂、淀粉、黄豆饼粉、棉籽蛋白、大 豆蛋白胨、硫酸镁、氯化钠、磷酸氢二钾、硫酸亚 铁、碳酸钙、糊精、鼠李糖、安普霉素、链霉素、 色谱甲醇、色谱乙腈、色谱乙酸铵、丙酮、亚硝基 胍、100mg/mL多杀菌素标准品。 1.1.3培养基 平板和斜面培养基(g/L):酵母提取物1、牛肉提 取物1、NZ amine type A 2、葡萄糖1O、琼脂20,pH 用NaOH调至7_3,121℃灭菌20min。 种子培养基(g/L):葡萄糖15、淀粉10、黄豆饼 粉3、棉籽蛋白3、大豆蛋白胨25、MgSO4"7H.O 2, pH用NaOH调至7.2,121℃灭菌20min。 发酵培养基(g/L):葡萄糖5O、糊精20、棉籽蛋 白20、NaC1 3、K2HPO4"3H2O 1、FeSO4.7H2O 0.05、 CaCO 1,pH用NaOH调至7.2,121℃灭菌20min。 1.1.4仪器设备 高效液相色谱仪、灭菌烘箱、超净工作台、恒 温摇床、恒温培养箱、离心机、漩涡混合器、超声 波破碎仪,磁力搅拌器。 1.2培养方法 1.2.1菌种活化 将甘保存的刺糖多孢菌稀释涂布到平板培养 基上,28℃条件下恒温培养7d,待菌落生长成熟。 挑取平板上的单菌落划线接种于斜面培养基 上,28 ̄C条件下恒温培养7d,待菌落生长成熟。 1.2.2种子培养 挑取斜面上的白色孢子接入种子培养基中, 28℃条件下220r/min振荡培养72h。 1.2-3发酵培养 取10%( n种子培养液移入发酵培养基中, 28℃条件下220r/min振荡培养7d。 1.3多杀菌素含量测定 826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年7月第43卷第7期 取2mL发酵液,记为 ,加入2mL甲醇,用漩 涡混合器充分摇匀,超声15min,静置提取12h, 准液的峰面积。以峰面积为纵坐标,多杀菌素浓 Y=IO.864X-16.909,线性相关系数为0.9926,这说明 多杀菌素在5~100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 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 5000r/min离心10min,精确测量上清液体积,记 为v ,上清液过滤后进行HPLC分析。色谱条件: 色谱柱:XDB—C 反相柱;流动相:甲醇:乙腈: 水=45:45:10( ,含0.05%乙酸铵;进样量: 2.2 抗性平板中链霉素、安普霉素和鼠李糖浓度的 确定 20gL;流速:lmL/min;检测波长:250nm;柱温: 室温。根据多杀菌素标准曲线以及多杀菌素A和D组 分的积分面积,计算发酵液中多杀菌素含量,记为 利用药物抗性突变技术处理菌株可能获得产新 结构物质的菌株。菌株通过获得链霉素的抗性突 变,自身的核糖体结构和次级代谢活动会发生一些 ml。, ̄Jlm0=F2/VI ̄m1。 上式中 为发酵液中多杀菌素含量(mg/L),m 为测得的多杀菌素浓度(mg/L), 为吸取的发酵液体 积(mL), 为离心后上清液体积(mL)。 1.4实验方法 1.4.1孢子悬液的制备 取一支培养成熟的新鲜斜面,加入5mL无菌水, 用灭菌竹签将白色孢子轻轻刮下,转移到玻璃珠小瓶 中,震荡打散孢子,经8层纱布过滤后即得孢子悬液。 1.4.2抗性筛选 将孢子悬液分别涂布于含有不同浓度链霉素、 安普霉素、鼠李糖和空白的平板培养基中,28℃条 件下恒温培养7d,观察菌落生长情况。 1.4.3 紫外诱变 以自然筛选产量为53.7lmg/L的S.S1—4为出发菌 株,参考文献[1o1的方法进行紫外诱变,涂布于抗性 平板上,挑取单菌落,试管保存以备筛选。 1.4.4亚硝基胍诱变 在紫外诱变的基础上,参考文献[9]的方法进行 NTG诱变,涂布于抗性平板上,挑取单菌落,试管 保存以备筛选。 1.4.5单因素实验 单因素法考察葡萄糖浓度40、50、60、70、80 g/L、 糊精浓度10、20、30、404 ̄U50g/L、棉籽蛋白浓度 l5、20、25、30 ̄1]35g/L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 1.4.6 响应面优化方法 根据单因素结果,以多杀菌素产量为响应值, 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3因素3水平响应 面分析表及验证试验,最终确定发酵培养基的最佳 配方。 2结果与分析 2.1多杀菌素标准曲线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得不同浓度多杀菌素标 改变,进而导致相关目标代谢产物产量有较大的提 升 ]。安普霉素与其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产生交 叉耐药性,即对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仍 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多杀菌素的生物合成中, 鼠李糖可作为其合成的前体,也可作为合成刺糖多 孢菌细胞壁的重要物质[161。 如表1所示,当链霉素、安普霉素和鼠李糖浓度 生鼠生 长李长 分别低于20、3和1.5g/L时,菌株长势正常,孢子量 状糖状 况浓况 大,而当浓度大于上述添加量时,平板中菌株受到 度 抑制,菌落数明显减少,当浓度分别达 ̄lJ40mg/U L、 7mg/L ̄H3g/L时菌株几乎无法生长,故将其作为最小 抑菌浓度。 表1各抗性物质对剌糖多孢菌的生长影响 一Tab.1 Effect of resistant substance concentration H 一on growt 一 h of +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e L. 1 } 链霉素浓度/(mg/L1 10 20 30 40 50 5 60 + 生长状况 +抖+抖 + 一 一 . 一 + 安普霉素浓度/(mg/L)1 3 5 7 9 11 一 + 2.3紫外诱变 紫外光照射能引起微生物DNA结构的变化,不 同强度紫外光会导致不同的致死率_】7]。孢子悬液经 过紫外照射后进行适当稀释,涂布于链霉素、安普 霉素和鼠李糖浓度分别为40mg/L,7mg/L ̄l:l3g/L的 平板上,用黑纸包裹住,防止光复活作用。挑取50 株长势良好的单菌落进行摇瓶复筛,测定多杀菌素 产量,筛选结果如图1所示,有15株突变株多杀菌素 的产量有所提高,正突变率为30%。其中s.s2—21多 杀菌素产量最高,达61.95mg/L,较原始菌株提高了 15.34%,诱变效果较好。 如图2一a所示,随着紫外光照射时间的不断增 加,菌种的致死率随之增大。在本实验中,当紫外 多杀菌素产生菌复合诱变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r,,r●●r,● 扶教龙等 65 6。▲■■■■。■■■■。■■■■■.■■■L _t■.■■■■■■■■■■■■■■■■。■■。■■■L 5 .a 一.t_1.-_。_.-.--L / r 5 .T■■■■■■■■■■■__L 一.t■■■■■■■■■■■■■_■■■■■■■■■■■■■L__■L b 一 懈40 35 30 1 1 6 一一.t。. 。。。....。.......。....L.。t■■■.■■■■■.■■.■-r.t■■■■■._■■■■●J■■■■■.■■■。●L ■■■■■■■■■__L T■.■■■■■■■■■■■■■■。■■■■.■■L 一.t._.____.___L ~T■■■■■■■■■■。■L …… 5 9 .13 17 2I 25 29 33 37 41 45 49 1 5 9 13 l 7 2I 25 29 33 37 41 45 49 图1 紫外诱变筛选结果 T.T■■■■■■■■■■■■■L 一.t-lII-__l_l1.ILT。T■■■■■■■■■■_L Fig.1 一。tIL___l___Screeni___l_,I___._。.Lng results of UV mutagenesis ..图3 I 硝丛胍诱 筛选 果 Fig.3 Screening results of NTG mutagenesis ‘.。。----_____.____L ●●■■■■■■■工 l00 80 一■-■■■■■■■■■■■■●■■■.■。■L一.t__。I.I.T‘T■。_■-■■■_-■。L___-_。l-_-____L ,。+___L 所以本实验采用亚硝基胍诱变时间为30min。 如图4所示,原始菌株呈凸起型,表面较光滑。 经过复合诱变后菌株呈凹陷型,菌落表丽有褶皱。 摹 毒60 ~ T.r■■■■■■■■■■■■■■■Lt.t--._lL 誊40 20 一●t_lf●I●_I_-___TL______LIL 2.5遗传稳定性结果 由于突变体在传代中可能出现表型延迟现象, 0 0 一1/暑uI一\_直 搦坦 诱变nC J' ̄/s 10 2O 30 40 5O 6O 导致筛选到的高产菌株经传代后发酵产量降低。囚 此,对筛选到的37号高产突变株进行了遗传稳定性 验证,分别经过2、4和6次转接传代后,多杀菌素 产量分别为76.14、75.4l和75.1 8mg/L,分别降低了 2.7%、3.6%和3.9%,但总体变化幅度在5%以内,表 舳 ∞如∞如 l00 8O 装 蒜60 鑫 40 20 0 明该突变株遗传较稳定。 2.6发酵培养基优化 0 lO 20 30 4O 50 60 诱变lI’『问,s 2.6.1 葡萄糖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 从图5可以看出,当葡萄糖浓度达 ̄fj5Og/L时, 多杀菌素产量达到最大,为74.35mg/L;当葡萄糖浓 度继续增大时,多杀菌素产量呈下降趋势,可能由 图2诱变致死率曲线 Fig.2 Curve of mutagenic lethality 照射时间为30s时,致死率达 ̄TJ80.58%,当照射时间 为60s后,其致死率几乎达到】00%,所以本实验采用 紫外线照射诱变剂量为30s。 2.4亚硝基胍诱变 于葡萄糖浓度过高引起“葡萄糖效应”,影响菌体 生长和代谢产物的形成。因此,确定本实验葡萄糖 浓度为50g/L。 2.6.2糊精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 从图6可以看出,当糊精浓度低于20g/Lit,J,多 NTG是应用广泛的化学诱变剂之一,细胞经NTG 处理,可诱发GC.AT的转换,另外还可诱发DNA小 范围切除、移码突变及GC对缺失的突变发生 1。将 紫外诱变结合抗性筛选获得的S.s2—21菌株进行NTG 诱变,然后将其涂布于链霉素、安普霉素和鼠李糖 浓度分别为40mg/L,7mg/L和3g/L的平板上。培养 成熟后,从平板上挑取50株长势良好的单菌落进行 摇瓶复筛,测定多杀菌素产量,筛选结果如图3所示, 杀菌素产量不断增大;当糊精浓度达 ̄i]20g/LH ̄,多 杀菌素产量达到最大,产量为76.20mg/L:当糊精浓 有1 3株突变株多杀菌素的产量有所提高,正突变率 为26%。其中S.s3.37号突变株多杀菌素产量最高,达 78.26mg/L,较s.s2—2l提高了26.32%,诱变效果较好。 如图2一b所示,随着诱变时间的增加,菌株的致 死率也逐渐上升。当诱变时间为60min时,致死率为 99.8l%。当诱变时间为30min时,致死率为79.25%, a原始菌株 b突变 株 图4原始菌株 突变菌株形态比较 Fig.4 Comparison of morphology of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828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 8年7)q第43卷第7期 76 75 74 ∞ 73 删Ⅲll 72 71 70 69 68 40 50 60 70 8O 葡萄糖浓度/(gin) 图5葡萄糖浓度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 Fig.5 Effect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on the yield of spinosad 一 ∞邑\r軎 帐粗 ∞ 吕 加 七L 懈 {匾 1O 15 20 25 30 糊精浓度/(gin) 图6糊精浓度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 Fig.6 Effect of dextrine concentration Oil the yield of spinosad 度继续增加时,多杀菌素产量反而下降。因此,糊 精浓度确定为20g/L。 2.6.3棉籽蛋白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 从图7可以看出,当棉籽蛋白浓度低于20g/L 时,多杀菌素产量随棉籽蛋白浓度升高而增加;在 20g/L时达到最大值75.20mg/L;当棉籽蛋白浓度高于 20g/L时,多杀菌素产量逐渐下降。因此,确定棉籽 蛋白浓度为20g/L。 2.7响应面优化 2.7.1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检验 根据单因素实验的结果,采用Box—Behnken实验 设计,对葡萄糖、糊精、棉籽蛋白3个因素进行响应 面实验优化,结果见表2。 用Design—Expert V8.0.6软件,对表进行多元回 归拟合,得到多杀菌素产量(】,)对葡萄糖、糊精、棉 籽蛋白的回归方程:Y=80.95+3.63A+4.21B+5.42C. " 仍 加 铝 15 20 25 30 35 棉籽蛋白浓度/(e,/L) 图7棉籽蛋白浓度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 Fig.7 Effect of cottonseed protein concentration on the yield of spinosad 表2响应面实验设计及结果 Tab.2 Design and results of Box—Behnken experiments 1 0 0 0 81_380 2 —1 0 1 57.937 3 0 0 0 80.822 4 0 —1 1 70.243 5 0 —1 —1 51.578 6 —1 1 O 68.556 7 1 一l 0 66.645 8 —1 —1 O 56.501 9 .1 0 1 62.762 10 0 0 0 80.66l 11 0 1 1 71.320 12 1 0 —1 60.449 13 1 1 0 73.671 14 l O 1 74.051 15 0 1 .1 65.O81 注:A:葡萄糖;B:糊精;c:棉籽蛋白;Y:产量 1.26AB+2.19AC-3.11BC-7.68A2_6.93B2-9.47C2。对实 验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方差模型显著性P<0.0001,表 明该方程拟合度较好;同时失拟项P值为0.0508> 0.05,说明模型失拟不显著,残差由随机误差引起, 模型有效;该方程决定系数R2=O.9930,说明该模型 能较好地预测发酵培养基组分与多杀菌素产量的关 系;校正决定系数Rz =0.9803,表明方程模型可信 度较高,能够较好地描述试验结果。 2.7.2响应面优化及分析 根据Box.Behnken实验设计结果作出三维响应 多杀菌素产生菌复合诱变选育及发酵培养基优化表3回归模型方差分析 扶教龙等 829 Tab.3 Variance analysis of regression model E 善 坦 b 一1/∞g一\r軎 翘 ( 面,如图8所示,分别反映了葡萄糖浓度( )、糊精浓 度( )、棉籽蛋白浓度(C)这3个因素的两两交互作用 . 对产量的影响。 E 耐 葡萄糖和糊精对多杀菌素产量的影响如图8-a所 示,当葡萄糖浓度一定时,多杀菌素产量随着糊精 浓度增加而增大,但当糊精浓度大于15.5pdL时,多杀 菌素产量呈下降趋势。当糊精浓度一定时,随着葡萄 糖浓度的增加,多杀菌素产量也随之增大,但当葡萄 糖浓度继续增大时,多杀菌素产量逐渐降低。 棉籽蛋白和葡萄糖及棉籽蛋白和糊精对多杀菌素 产量的影响如图8_b和图8.C所示,其规律与图8_a相同。 2.7.3优化培养基的验证 根据所得的模型,由响应面分析法求得优化后3 :随 图8葡萄糖、糊精和棉籽蛋白浓度交互作用对多杀 素产氢 影响的响心而和等高线 Fig.8 Response surface plots and contour line of effect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of glucose,dextrin and cottonseed protein content on the yield of spinosad 种成分的最佳浓度为:葡萄糖54.3g/L、糊精15.5g/L、 棉籽蛋白25.7g/L,预测得到多杀菌素最高产量为 82.64mg/L。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按上述最 终培养基参数进行验证实验,3次重复实验的多杀菌 株S.s3.37,其多杀菌素产量为78.26mg/L,遗传稳定 性良好,比自然筛选菌株提高了45.7%。在单因素 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其 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最终得到优化的培养基为 素产量的平均值为83.00mg/L,与预测值接近,表明 模型是可行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3结论 (g/L):葡萄糖54.3,糊精l5.5,棉籽蛋白25.7,NaC1 3,K2HPO4"3H2O l,FeSO4.7H2O 0.05,CaCO3 l。在 本实验采用紫外诱变结合链霉素、安普霉素及 此条件下,测得多杀菌素产量为83.OOmg/L,与预测 值82.64mg/L ̄H差不大。因此,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刺 鼠李糖3种抗性的育种方法,将筛选获得的S.s2—2l进 行亚硝基胍诱变结合抗性筛选,通过紫外和亚硝基 胍复合诱变选育,最终筛选获得l株多杀菌素高产菌 糖多孢菌发酵培养基组成稳定可行。综上所述,复 合诱变育种方法和响应面法优化培养基为后续进一 830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年7月第43卷第7期 for the enhancement of spinosyns A and D production[J]. Mole Cell,2014,37(10):727-33. 步深入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为其他 菌种的选育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盛志,陈凯,李旭.多杀菌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微生 物学报,2016,56f31:397.405. 『9] 陈园,熊犍,郭伟群,等.多杀菌素产生菌的高通量诱变选 育[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38(5):339—343. [10]Liang Y’Lu Wen J.Improvement of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and the kinetic analysis for spinosad production[J]. Appl Biochem Biotechnol,2009,152(3):440—448. 『21 蔡恒,王燕,万红贵,等.刺糖多孢菌生产多杀菌素的研究 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31(2):124—129. 【3】 Vayias B J,Athanassiou C G,Milonas D N,et a1.Persistence and eficacy of fspinosad on wheat,maize and barley grains 『11]赵晨,叶丽娟.利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多杀菌素发酵培养基 [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0,35(12):945.950. f121潘明丰,郭美锦,储炬,等.多杀菌素种子培养基及发酵培 against four major stored product pests[J].Crop Protect, 2010,29(5):496—505. 『41 罗莉斯,李能威,李丽,等.96孔板高通量筛选多杀菌素高产 菌株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0,12(2):133.137. 『51 徐玉柱.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及产业发展的建议[J].中国 农学通报,2008,24(8):402.404. [6] 郭伟群,罗莉斯,李能威,等.利用离子注入技术选育多杀菌 素高产菌株【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14(4):148.152. [7】 Wang X,Zhang C,Wang M,et a1.Genome—scale metabolic network reconstruction of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e for Spinosad Production improvement[J].Microb Cell Factories,2014,13(1):41. [8] Jha A K,Pokhrel A R,Chaudhary A K,et a1.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rational screened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养基的优化[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2,37(10):745—751. [13]Guojun Yuping H,Yan J,et a1.A New Medium for Improving Spinosad Production by 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J].JundishapurJMicrobiol,2016,9(6):e16765. 『14]吴光耀,陈旭升,王靓,等.核糖体工程技术选育£.聚赖氨 酸高产菌株[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12):2744—2751. 『l51李相丰,何建勇,田威,等.安普霉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27(2):97—100. [161李月,常城,杨克迁.多杀菌素生物合成途径及改造策略fJ]. 微生物学报,201 1,51(1 1):1431—1439. [17]胡丹,唐克轩,苗志奇.利用紫外诱变选育楸灵素合成缺 陷株[J].生物工程学报,2017,33(5):838—848. [181林日辉,黄新林,黄文勤.高产琥珀酸放线杆菌的诱变选 育[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7):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