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华佗小知识
国吨力毅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3.13.081 2013年第13期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李洪涛刘元林张增凤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本科生数控“3+1”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探索和实践了一种新型的毕业设计模式,取得了较理想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3+1”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李洪涛(1984一),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龙江科技学院工程训练与基础实验中心,讲师;刘元林(1970一),男,山东 平阴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黑龙江哈尔滨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 ̄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机械专业校企无缝对接‘3+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部分研究 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160—02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 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 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 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_1 阶段为大一至大三学年,在此期间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 定完成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的学 习,在此阶段要求掌握足够的基础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实践 能力,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为第四学 年,即“3+1”人才培养模式的…1’,学生在此期间按照人才培 养方案改革的规定,通过校内理论与实训平台获得数控理论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各大高校对机械毕业设计 提m了更高的要求。2004年以前的设计内容一般包括毕业设 计图纸和说明书(毕业论文);自2005年以来,国家教育部门提 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工厂需求加入了三维设计、模拟仿真及程 序分析研究。其中包括:开题报告、任务书、实习报告、说明书 正文、二维CAD工程图、三维(UG、PRO/E、CATIA、CAXA、 识,结合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开发实际,在企业完成实训与培养 平台的学习任务,并且由高校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 结合企业实际完成毕业设计,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 对接。 sw0LIDw0RD)模型。要制作一份优秀的毕业设计要付出相当 的努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受益匪浅。可以看出毕业设计不仅 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和提升,更是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也 是企业考核毕业生的试金石。 一制定毕业设计新标准。通过解读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 要求,结合传统毕业设计内容,制定体现数控“3+1”特点的毕 业设计标准如下:结合生产实践撰写开题报告;赴企业完成毕 业实习;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绘制毕业设计二维CAD ̄2程图; 产品三维模型(CATIA)建模,完成产品装配动画和虚拟样机; 根据设计内容编写零件加工的数控程序和T艺,加工出产品实 体,完成装配并实现产品的预期功能。 以上各环节均要求学生严格按照新模式的标准执行,充分 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 素质。 三、毕业设计改革的实施 1.因材施教,双向选择 、机械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缺乏兴趣,态度不积极 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毕业设计的目的及作用,对毕业设 计要求、进度不以为然,导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时间、精力投 入不足,以致于在毕业答辩前加班加点、东拼西凑、敷衍了事。l2 毕业设计时间与毕业生求职基本同步进行,学生理所当然的把 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就业上,导致不能集中精力进行毕业设计。还 有些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与在校所学专业或毕业设计内容存 在一定差距,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缺乏兴趣。 2.教师指导工作量相对较大 指导教师与学生相互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规定的范围内 与持续多年的高校扩招相比,教师队伍发展相对滞后,在 为毕业生分配指导教师时就显得捉襟见肘,也影响了毕业设计 指导的效果。 3部分设计选题可操作性差 部分毕业设计题目,不能达到真题真做。现有的毕业设计 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同时严格控制师生比例,聘任有实践工作 经历的指导教师。选题需遵循以下原则: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 向;有实际应用背景;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难易适中;可操作性 强,关键部件复杂程度适中,能够实现加工和装配;提前布置 毕业设计任务,错开就业高峰期,将任务量分解,集中时间攻 坚克难。 仍以模拟课题居多,许多学生不考虑所设计的机器运行状态、 拆装、工作条件等,设计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 二、数控“3+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2l构建校企双导师指导队伍,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高校教师工程背景是制约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特别是卓越工 程师培养的瓶颈,为此可从学校有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和由企 数控“3+1”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 160 总第272期 实验实践教学 业工程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指导队伍两方面着手构建。_4_ 学生毕业设计的题目来自生产一线,由企业工程师及学校 四、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评价 1.实际效果 指定的教师共同担任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首先,学生要 在企业完成与毕业设计内容相关的毕业实习。然后,在双导师 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答辩环节,结 合实习情况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毕业设计成绩。真正实现了“题 目来自生产现场、作品源于生产现场、答辩就在生产现场”。 毕业设计也可针对微小型机械,使用CATIA软件完成相应 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针对的是小型机械和工程实际的模 型化设计。融合了机械、电子、软件、自动化控制和信号处理等 多学科内容。学生除了要完成本科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还需 借助CATIA ̄维软件完成相应的虚拟样机和装配,使用数控机 床完成实体加工并完成产品装配与功能测试。依托于学校优秀 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和车、钳、铣、刨、磨、焊接、铸造、线切割 等多工种实训平台对学生毕业设计制造过程给予全方位的技术 支持,整个设计、加工过程达到了全程自动化、数字化,真正实 的虚拟样机和装配,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并完成实体装配与功能 调试。设计、加工过程实现全程数字化,流程更加完整、丰富。 实现了从题目到产品实体的全过程参与,实现了与生产实践的 无缝对接,开创了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 的先河。 现了从题目到产品实体的全过程参与,实现了毕业设计与企业 生产实际的无缝对接。 2.取得的成绩 3.加大经费与设施支持力度 已完成的毕业设计产品包括“置换式斯特林发动机模型教 具的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单摇摆蒸气机模型教具的数字化 在教学、管理、师资、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设备、校企协作 管理等方面均需要增加大量投入,特别是学生到企业实习需要 设计与制造”、“自动换刀装置教具的数字化设计、装配与虚拟 样机技术”等。以上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产品还将对新一轮的 投入的更多。高标准的设施能为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奠定重要基 础。一定时期内,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视角也不可能发生明显 转变。学生需要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完成毕业设计中最重要的环 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企业对机械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感受 节——将设计变成产品,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机械加工的专业 知识与技能,还要具有多工种、多项目的团队协作能力,而这些 离开了经费与设备的支持都将无从谈起。 4.注重实践能力.提倡创新 到了新的毕业设计改革给用人单位带来的巨大实惠。这种毕业 设计改革模式将继续推广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毕业设计[EB/OL].http://baike.baidu.corn/view/21395.htm. [2]贾宇波.本科毕业设计中若干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Ⅲ.黑龙江 教育,2009,(1):152. 设置工程综合训练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巩固 与提高所学数控知识与编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 精神与合作意识。零件加工与产品装配阶段最能考验学生的实 践能力,很多环节都需要学生多动手、勤思考,方能找到最优 [3]陈莉荣,郑坤灿.本科毕业设计改革实践[J1_高教论坛,2006, (3):103. 的解决方案。课程中引入了大量的企业一线生产案例,通过教 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具体实践,达到了与企业生产实际的无缝对 接;实现了工程作业件即教学件、工程图纸即教学图纸、工程产 品即学生作业产品的目标。 【4.王永生.高水平特色大学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6—18. (责任编辑:孙晴) (上接第153页) 院学报,201l,21(6):73-76. [3]傅端香.谈模拟面试法在《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J】.职业时空,2007,(6):42—43. 组进行评分,同时也要对其评分的过程进行介绍,介绍的内容 和评价小组的基本相同。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 学生或者自己把各项分数进行汇总,最后计算出各4"/J'组和各 个讨论成员的分数,向学生们公布分数。此过程要注意两个问 题:一是对讨论小组成员的评分,建议只公布前三名学生的分 数即可;二是在评分过程中应当采用匿名的方式。最后,让学生 【4】贺国荣.模拟教学法在《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 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63—64,86. f5]苏永华.人才测评操作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1. 从测评者的角度分享他们参加这个活动的体会和感想。如果条 件允许,建议根据10名讨论成员和5+/b组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奖 励,奖励可以是物质性的。 参考文献: [1]傅端香.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北京劳动保障职 业学院学报,2009,3(3):57-59. 1 6I戴海琦,张峰,陈雪枫.心理与教育测量[M】.第3版.广州:暨 南大学出版社,2011. [7】张翔,张亮.《人员素质测评》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中国 科技信息,2009,(23):301-302. [8]苏永华.人才测评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9]薛以峰.浅谈竞赛式教学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J].徐州教育 学院学报,2003,18(1):131—132. [2]曾捷英.《人员素质测评》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与研究【J】.榆林学 (责任编辑:刘辉) 1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