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论文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论文

来源:华佗小知识
《大学生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及其对写作成绩的预测》一文是比较标准的语言学的论文,下面从开头部分(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主体部分以及结尾部分来评论:

开头部分

1 题目

“大学生外语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及其对写作成绩的预测”这一题目重点突出,具备研究价值,所研究的是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并且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写作成绩的预测。同时,对象/背景明确,所研究的是大学生外语写作,而非中学生,也不是阅读听力口语。这个题目也交代清楚了研究类别,简单明了,没有多余的文字。

2 摘要

摘要是一篇论文的最简单明了的概括,是一篇研究论文的精华提炼,因此在内容上应当要求完整,语言上要求规范、简练: 2.1内容完整

第一句话交代了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让读者在开始的时候对整篇论文有个大概的认识,了解研究的参与者、数据收集的来源以及数据收集方式。第二句话开始是研究的结果和研究的结论与意义,让读者对研究最后的成果有个轮廓性的了解。可以说这个摘要是十分符合规范也起到了提示和引导的作用。 2.2语言规范、简练

这篇论文的摘要部分没有使用不规范的缩略语和第一人称单数,也没有用疑问句和感叹句来撰写,并且没有啰嗦的文字,做到了规范、简练。

3 关键词

关键词是为了让搜索更加简便,一般是指研究问题(或论文题目)中关于自变量、因变量、两者逻辑关系、受试对象的词组。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篇论文中提取的关键词有“大学外语写作”、“写作焦虑”、“写作自我效能感”、“写作成绩”,其中关于自变量的有“写作焦虑”,关于因变量的有“写作自我效能感”、“写作成绩”,关于受试的有“大学外语写作”。选取的关键词已经几乎涵盖研究问题(或论文题目)应该提取的关键词,属于提取比较成功的典范。

主体部分

论文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文件综述、理论框架、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与讨论以及结论。

1 引言

论文引言体裁结构一般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定位以及研究价值。引言部分第一段介绍了整篇论文的大的研究背景,也就是全国范围的背景,同时回顾了国内外前期的研究成果、目前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目前研究或现实存在的问题;第二段第一二句则介绍小的研究背景,也将研究对象确定在了大学一年级学生;最后一句提出研究问题,说明了研究的价值是为“系统的外语写作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整个引言只用了两个小段,在语言上比较好地把握了精炼和扼要的要求,同时在内容上逐层推进,在逻辑层次方面做得也可圈可点。但是对研究定位和研究价值上稍显简略,信息量较少:没有提出作者的思路和采取的方法,也没有交代研究的预期成果和论文的内容梗概,至于现有研究和作者自己研究的不足,也都没有提。

2 文献综述

做好文献综述的工作,从研究角度上,可为自己的研究价值的提出铺平道路;从论文内容上,可谓论文最后的“结论”部分撰写,埋下伏笔,从而做到首尾呼应。文献综述里要有回顾前人的相关研究、评论前人相关研究的有点与不足以及自己研究的创新点。

回顾前人的相关研究,必须回答三个问题:研究对象是什么?研究方法是什么?研究结果是什么?在“相关文献综述”的第二段伊始,就解释“写作焦虑”的内容含义,即研究对象,并且也说明了使用WAT和SLWAI等进行研究。第三段则说明前人关于研究“写作焦虑”的成果。在前面几段,按时间顺序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给读者提供了相关研究的一些有用信息,看起来有条不紊。第四段开始评论目前关于研究写作动机方面的不足,与第五段阐释了在“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第六段,也就是最后的一段,列举了自己的研究从哪些方面填补前人的不足,说明自己的研究创新点。

在内容方面,这篇论文的文献综述包含的内容是比较全面的,但整个看下来,我们也可以发现,本文在写回顾前人研究,评论优缺点以及自己的创新点的时候,前两者是糅合在一起的,并没有明显的分界——这可能加大读者概括的难度。

3 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是研究者对于整个论文研究目的的具体体现。研究问题原是直接放在研究方法内,但是这篇论文将它单独放出来了。不过这篇论文在研究问题的写法上还是十分规范的。本文的研究问题这一部分简洁地介绍背景之后提出了三个问题,符合提出研究问题的原则:具备现实研究意义——“更好地为我们写作教学提供参考性指标,更有效地提升写作教学效果”,且具备可行的方法。与此同时,这三个问题又是由大问题——“入学时学生的外语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状况以及不同外语写作水平的新生是否存在外语写作焦虑和写作自我效能感差异,并进一步研究据二者能否预测他们的写作成绩”分解而成的逐步深化的小问题,这样也就比较好操作,也容易具体地实现了。

4 研究方法

论文研究方法一般包括研究计划、研究问题/假设、研究对象、测量工具/数据收集方法、研究程序、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的局限性。这篇论文没有写涉及研究计划的部分,也将研究问题单独放在了上面,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研究的局限性放在了结尾部分,因此只剩下研究对象、研究工具以及研究程序:

4.1被试

这一部分交代了研究对象给出了研究对象的人数——325人,其中有效人数294人,研究对象的选取方法——随机选取,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比、文化程度等人口背景。虽然没有说明对象的伦理问题,但是问卷调查一般在问卷上有所说明,所以可以默认已获取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因此,在研究对象这一部分,交代得很清楚。

4.2研究工具

这篇论文中的4.2.1、4.2.2和4.2.3三个小部分分别详细说明了三个工具——《外语写作焦虑量表》、《大学生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外语写作成绩指标。描述了测量工具——论文的4.2.1、4.2.2和4.2.3的第一句话;报告了测量工具的来源、维度等——论文回顾前人研究时介绍过,在研究工具这没有啰嗦了;解释了测量工具如何测量设计的主要变量——论文4.2.1的第二、三句,4.2.2的第二句到第四句,4.2.3的第二、三句;汇报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论文的4.2.1的最后一句话,4.2.2的最后两句话。这些表述都是合乎规范的。

4.3研究程序

研究程序这一部分虽然不长,但是也有描述研究者的角色,即担任主试;给研究对象明确的实验指令,即“要求被试者仔细阅读指导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问卷”;仔细给出详细步骤,以便后人重复和验证,即完成问卷—记录—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因为问卷调查比较简单,所以这篇论文没有将研究对象在实验中的活动按时间顺序列出也是可以理解。

5 结果分析

论文写作中,应该要陈述最主要和最直接的研究结果,而且要解读研究结果的意思和重要性:在这篇论文里,有“大学生初入学时外语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状况”、“入学时不同写作水平学生外语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差异”和“外语写作焦虑、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与期末写作成绩的关系”三大部分都将直接将相关数据表述在读者面前,但是并不仅仅是重复研究结果的数据,在每一次给出数据的时候,都有研究的描述,逐层进行,慢慢深化,三个大的方面里面逻辑性强,便于理解。。例如“大学生初入学时外语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状况”这一部分中,给出“外语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描述统计表”后,有一大段结合表中数据而得来的描述性文字和分析性文字,呈现出研究得出的结果。在“入学时不同写作水平学生外语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差异”这一部分时,则先写数据得来的方法然后再放出表格最后进行分析说明,也遵从了上述特点。在“外语写作焦虑、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与期末写作成绩的关系”这一部分的写作就更加谨慎,将两个不同方面分隔成两个小点——相关分析结果(包括平均分、标准差、相关矩阵等)和回归分析结果,再按要求写结果分析,既不遗漏也不紊乱,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结果分析里,运用了四张符合规范的表格的运用,让结果分析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而更富有说服力,用数据说话,为论文增色不少。

6 讨论

讨论和结果分析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陈述事实而后者是对研究结果发表观点和看法,是阐述观点。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紧扣文题,一是写关系,即“大学新生外语写作焦虑与写作自我效能感状况以及不同写作水平学生的差异”,二是写预测,即“外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写作焦虑的关系以及对期末写作成绩的预测”,两者也是呈现出递进的关系,便于理解。这一部分除了有对研究成果的观点和看法,也不乏利用他人相似的研究成果支持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此部分第四段中“对于一年级大学生来说,无论写作成

绩高低,他们普遍畏惧外语写作,尽量回避用外语写作,而且对于外语写作缺乏信心,自我评价较低,与郭燕和秦晓晴(2010)的发现一致。这其实跟我国目前的外语写作教学现状也很一致。根据国内大量针对外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结果来看,我国学生的CET外语写作得分一直比较低(杨惠中2004),学生中普通存在“视外语写作为畏途”的心理,写作动机较低,自信心缺失等等。”在这里的几大段文字里,有引许多人的研究成果来支撑自己的研究,同时也解决了前面提出的研究问题——将数据转换成了观点,并解释了本次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

7 结论

结论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因此一般包括主要成果、研究的意义以及对下一步研究的意义,有时候还会将研究的局限性容纳进去。在这篇论文里,这一部分的写作也是按照这三方面来的:第一段是简单总结归纳了研究成果,帮助读者回顾研究的主旨,分点叙述让逻辑性更强。第二段就是研究意义了,也就是对应于教学的启发——因为论文题目的原因,这一段大部分提的是实践意义。最后一段的第一句依旧在强调意义,第二句既突出自己研究的独特性,也有对下一步研究的建议,以简练的语言结束了本篇论文。

结尾部分

结尾部分主要是由参考文献和附录组成,这篇论文只有参考文献的部分,采用的是著者-出版年制。征文引用的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时,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并置于“( )”内,例如论文引言部分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相关文献综述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等,均符合规范;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在正文中标注著者与出版年,并在“( )”,外以角标的形式著录引文页码,例如结果分析第二个小部分的最后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都引用了Woodrow的观点,所以是在()体现,但是没有标出引文页码。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都符合规则,按照文种集中,然后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列。 专著的著录格式是“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 其他责任者. 版本项.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参考文献[1]是引自突出,采用这种格式是正确的。

连续出版物的著录格式是“主要责任者. 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 年,卷(期)-年,卷(期)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日期]. 获取和访问路径.”剩下的33个都属于这一类的文献引用并且也是正确的。

因此,综上所述,本篇论文是一篇规范的,具有创新点的,有价值的论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