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之家》2015年第06(下)期 总第204期 保护和传承益阳花鼓戏的原则 吴茂君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戏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音乐娱乐生活,这不 得不引起戏曲文艺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而地方性的戏曲更是急需得到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保护;传承;益阳花鼓戏;原则 中图分类号:J722.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6—0048—01 益阳花鼓戏俗称益路花鼓,是形成于益阳本土的花鼓 戏,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十分浓郁的地 方戏曲剧种。它多以表现劳动生活为主,有时甚至就以极其 朴素的生活语言入戏,通俗易懂,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清代同治元年,从赵松山和赵兰山兄弟组建大兴班后, 花鼓班社在益阳一带迅速发展,后来被官府视为淫戏,严令 禁演。但是禁者自禁,演者自演,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并不是 一块石碑就能阻止的。1943年,益阳花鼓的宝和班毅然成 立“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自编自演抗敌剧目,赴常德、 桃源慰劳前线将士。1960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又参加湖南 省支边慰问团,到云南昆明、红河、西双版纳等地慰问演出, 将益阳花鼓传送到祖国的西南边陲。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 益阳花鼓戏达到鼎盛时期,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 益阳花鼓戏逐步走向衰落,特别是1986年原地区花鼓剧团 解散,益阳开始了全市仅两个县级花鼓剧团(资阳、赫山) 的历史,花鼓戏创作人员严重老化,演员行当不齐,观众群 体日趋缩小。作为重要艺术流派,益阳花鼓戏2008年已被 列为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益阳人,我从小伴随着益阳花鼓戏 音乐长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娱乐方式使益阳花鼓戏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如何 保护和传承益阳花鼓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和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副教授曾发表过十项基本原则, 要对益阳花鼓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个人认为适 应于其中的原则: 第一,物质化保护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他们的物 质性,一场花鼓戏用现代科技产品记录下来就是物质性的文 化遗产了,因此,保护益阳花鼓戏可以先让现有的花鼓戏艺 人将他们所知的益阳花鼓戏演绎出来,让专业的摄像师将其 完整的记录保存好,然后可以通过网络传播这些视频资料, 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地方性的戏曲。 第二,以人为本原则。益阳花鼓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作为一种技艺和技能存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的头 脑中,这些艺人再以不同的方式将它们演绎出来,我们才会 感觉到它的存在,因此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起来更难。但是只要保护好这些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消失。我们可以通过激励他们 不断进取,可以鼓励他们招收学徒,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 有人即可。 ・48・ 第三,整体保护原则。在保护益阳花鼓戏这项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保护好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人,还要保护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存的人文地理环境,对 于益阳花鼓戏来说,如果没有人欣赏,没有地方来演绎,那 益阳花鼓戏也就没有它存在的必要了。 第四,活态保护原则。要保护好益阳花鼓戏,就必须要 给现在的益阳花鼓戏艺人们创造良好的环境,相关部门 应该制定好相关的,完善好组织管理体系,建立好相关 的资金运作体系,让他们能享有较好的物质条件的同时更好 地发挥老艺人的职责。 第五,民间事民间办与多方参与原则。对于益阳花鼓戏 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仅需要部门、曲艺界、 娱乐界、新闻媒体界的帮助,更主要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传承人担负主要职责。 第六,保护文化多样性原则。我国地大物博,是一个多 民族国家,民族的多样性使我国拥有了多样的民族文化。益 阳花鼓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地方性戏曲,拥有浓郁的地方生活 气息,无论是音乐特点、语言特点、生活习俗都是值得保护 和传承的。 第七,精品保护原则。益阳花鼓戏发展至今,创造出了 很多的经典作品,但是到现在,那些经典作品很少被人所知, 相关的戏曲文化工作者至少要将这些经典作品保护好,并加 强宣传的力度。 第八,保护与利用并举原则。任何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只保护不传承,它还是会消失。所以对于益阳花鼓戏这 种戏曲音乐,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传唱。 参考文献: 【1】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项基本原则叫 学习与实践,2006(11). 【2】靳之林.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 传承、发展【M】.中国艺术研究院编,2002. 作者简介: 吴茂君(199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西北民族 大学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注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项目名称 益阳花鼓戏的传承与未来,项目号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