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火神派名家医案选(3)

火神派名家医案选(3)

来源:华佗小知识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242・ 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第36卷第8期 火神派名家医案选(3) 张存悌 ,吕海婴 (1.沈阳市大东区医院,辽宁沈阳110042;2.青岛科技大学校医院,山东青岛266042) 关键词:火神派;朱卓夫;陈耀堂;李彦师;医案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8)08—1242—02 临服人童便三匙,顿冷服。主治伤寒身热,头疼全无, 便作躁闷,面赤,饮水不得人口者。此是元气虚弱,无 根虚火泛上,名日戴阳证。回阳返本汤亦出自《伤寒 六书》,由熟I ̄-T-、干姜、甘草、人参、麦冬、五味子、腊 茶、陈皮组成。主治阴盛格阳,阴极发躁,微渴面赤,欲 坐卧于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 消渴——附子理中汤加天花粉 朱某之妹,年甫及笄,患消渴引饮,粒米不入口者 已达两旬,且恶闻食臭,形容消瘦,终日伏案,声微气 短,脉象沉细而数。前医或用生津养阴之品数十剂,如 石投水,延朱氏诊治,用附子理中汤加天花粉:人参 6g,白术15g,干姜9g,附子18g,炙甘草9g,天花粉 30g,嘱其放胆服之。服4剂后立效。 伤食——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 邓某,夜半迎诊,谓其子腹痛,腹泻,日夜无度,食 不能人口已2星期。近地诸医皆束手,奄奄待毙,请朱 氏星夜临诊:脉六部沉细而数,但按之有力,冷汗淋漓 如雨,四肢逆冷如冰,声音低小,腹痛剧烈,按之更甚, 泻后痛减。病由元宵日食粉团后,遂至痛泻交加。朱 氏沉思良久,非导滞推荡不可,而其脉之沉细,四肢逆 冷,汗出如雨,非补中扶阳,莫能奏效。遂以见症论治, 拟用附-T-理中汤合大承气汤治之:人参6g,野白术15g, 干姜9g,附片18,大黄15g,IN ̄I-9g,枳实6g,芒硝9g,炙 甘草9g,晨饭后服完1帖,大便连泻两次,痛遂减少,汗 亦旋止,继用IN-T-理中汤加香砂少许,诸症霍然。 按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按脉有力,显然食积实 证之象;然六脉沉细,冷汗如雨,四肢逆冷,声音低小, 又是一派阳虚之征。如何处置?难怪朱氏沉思良久。 朱卓夫医案 朱卓夫(1893—1969),湘潭市中医院业务院长, “平生最喜用附-T-,也最善用附-T-。” 认为时时顾护阳气的存亡,是治病救命的关键所 在。而温阳补阳最力者,莫过于IN-T-。他用附子的指 征是,凡见症有面苍、汗出、溲清、舌淡,即可放胆使用。 戴阳之面赤如妆,虚阳上浮之舌红少津,阳虚阴必走之 吐血,过用寒凉使实热化为虚寒之麻疹,脾阳不运胃津 之消渴等等阴阳疑似之症,在辨证准确之后,则当机立 断,重用附子。凡遇真阳衰竭,脱症蜂起,奄奄一息,顷 刻待毙之际,附子不仅重用60g以上,且常用生附子直 追残阳,挽回生机;误表戴阳之伤寒坏症,面赤身热烦 渴,大便反泻,舌苔两边白润舌中红燥,乃上热下寒,用 朱肱之益元汤,扶阳滋阴并用,附-T-- ̄量中等。阳气不 得人于阴致阴虚失眠盗汗,用附子以为补阴响导从阳 引阴,每用二加龙骨牡蛎汤加枣仁、浮小麦。消渴引 饮,饮一溲二之下消用肾气丸加乌梅、天花粉等,都是 以附子为主药而重用。阴虚于下,虚阳上浮的虚火喉 症,用李纪方镇阴煎;肾不纳气,虚阳上浮的气喘,用 《冯氏锦囊》全真一气汤,则IN-T-- ̄量5L极轻微。 伤寒坏证——益元汤 邓某,男,40余岁。初病伤寒,经治十余日未愈,身 热烦渴,喜热饮,有时面颊发赤。大便泄泻,食欲不进。 舌苔两边白润,中间深红干燥,脉浮数无力。朱氏沉思 久之,此手足少阴同病也。盖少阴上火而下水,故症见 下寒而上热,遂疏益元汤与之(附子、干姜、艾叶、黄连、 知母、人参、麦冬、五味子),以干姜、附子、艾叶回其下焦 之阳,合生脉、黄连、知母以清上焦之热。服用3帖上症 渐减,化险为夷。继续服用回阳返本汤加黄连,3帖而 瘳:附片12g,干姜6g,人参6g,麦冬12g,五味子6g,腊茶 9g,陈皮4.5g,黄连3g,炙甘草6g,白蜜三匙。 按朱氏另治廖某之子,患伤寒治不得当,酿成大 热烦渴,但喜热饮,烦扰无聊,大便泄泻,有时面颊发 赤,粒米不入口者四日,脉象虚数,舌苔两边白润,中间 红燥。廖某仅有一子,视若掌珠,日延数医,有用葛根 黄连黄芩者,有用附桂理阴者,议论分歧,莫哀一是,举 室仓惶,无所适从。其父向朱氏求治,朱氏日:此上热 下寒证也,遂疏益元汤与之,如无疑阻当立效,服三帖 果愈大半。 益元汤出自陶华《伤寒六书》,由熟附子、干姜、黄 有是证用是药,既现复合证候,自当用复合式方剂,故 以附子理中汤合大承气汤治之,病竟霍然。 白喉——镇阴煎 朱妇,突患白喉,见关内白块两条色似膏,不红不 肿,亦不甚痛,二便正常,舌苔滑白,嘴唇燥裂,下午两 颧呈红,前服养阴清肺之剂,数日罔效。朱氏日:此上 假热下真寒证也,治宜李氏镇阴煎:熟地黄18g,泽泻 6g,怀牛膝(盐水炒)9g,本制附片9g,僵虫6g,金银花 5g,炙甘草3g,煨姜1片,肉桂(去粗皮研细泡兑) 1.2g,药宜浓煎冷服,数剂而愈。另外配合外吹坎宫回 生丹。 连、人参、五味子、麦冬、知母、葱、甘草、艾、姜、枣组成, 收稿日期:2008—03—05 按 古方名镇阴煎者有二,一出《景岳全书》,一 出《白喉全生集》。前者由熟地、牛膝、炙甘草、泽泻、 肉桂、附子组成,主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真阳失守, 则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 顷刻,血不能止者,亦治格阳喉痹。后者由熟地、泽泻、 牛膝、附片、僵蚕、银花、肉桂、炙甘草、煨姜组成,主治 作者简介:张存悌(1947一),男,辽宁沈阳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 向:中医药防治肿瘤和疑难病证。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辽宁中医杂志2008年第36卷第8期 白喉虚寒证,症见白现于关内,色明润成块,甚或凹下, 不红不肿,不甚疼痛,饮食稍碍,舌苔白滑,二便如常, ・l243・ 别直参3g,龙骨12g,牡蛎30g,朱茯神9g,竹沥半夏 6g,橘白3g,橘络3g,广郁金6g,九节石菖蒲9g。煎服 或自溏泄,间或寒热往来,两颧作红,嘴唇燥裂。《白 喉全生集》,李纪方撰,李氏乃清末湖南衡山人,显然 此书所录之镇阴煎渊出于张景岳之镇阴煎。 麻疹变症——附子理中汤加黄芪、当归 萧某之子,1O岁。夏初出麻疹,已延专科麻医正 服清热解毒之剂,忽面色惨白,吐泻交作。邀朱诊视, 脉搏迟缓,舌虽黑而湿润,唇虽焦而带淡。此乃实热化 为虚寒,若再与寒凉克削,势必人咽即危。当此一发千 2剂后,即敛汗神清,四肢较温,脉虚数,乃去参、附、 龙、牡,改用肃肺化痰,调理脾胃之剂,半月而愈(《中 医杂志》1962年6期)。 +李彦师医案 李彦师(1906—1978),四川大足人,出身中医世 家,贵阳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主任,对《伤寒》、《金匮》 研究精深,著有《伤寒金匮条辨》,崇尚经方,重视阳 气,擅长应用附子,有“李附子”之誉。常用量15~ 钧之候,急用温补或可挽回造化之力,乃疏附子理中汤 加黄芪、当归与之:人参6g,白术12g,干姜7g,附片 (先煎)15g,黄芪(米炒)12g,当归(土炒)9g,炙草5g。 处方开出,举室皆疑骇,幸有明理老人在座,笃信朱氏, 力主用之。服2剂吐泻顿止,各症渐除…。 陈耀堂医案 陈耀堂(1897—1980),江苏武进盂河镇人,上海 名医。陈氏早年看到祝味菊处方,觉得“确有特点”, 因此“有空即去看他诊病,见他每方必用附子,最大用 量竞用至90~lOOg,有不少经他医久治不效的病人, 在他手中看好了”。遂向他虚 12"求教,祝味菊给他讲 了一番运用附子的道理,陈氏“真是听君一席言,胜读 十年书!这些经验之谈是书本上找不到的。以后 ̄x,l- 附子也很有偏爱”,自称:“余I临诊四十年来,SF ̄l-喜用 温剂,而尤常用附子,对疑难重症,则能应手取效。”终 成擅用附子的一代名家。分析陈耀堂运用附子的经 验,其独到之处有下面几点: 附子配白薇、银柴胡治低热、虚热:患者形寒怯冷, 虚汗倦怠,用一般退热药无效者,每以附子加白薇、银柴 胡、生牡蛎、浮小麦及生姜、大枣,投之辄能应手奏效。 附子配石决明、牡蛎治阳虚头痛,一般头痛症,人 多不敢用附子,惟恐厥阳独亢,用附子以阳助阳。不知 肝脏体阴而用阳,故有阴虚头痛,亦有阳虚清阳不升之 头痛,他用附子使清阳上升,用石决、牡蛎以使浮阳潜 降,治之多有愈者,此即温潜之法,源自祝味菊先生。 戴阳证——白通汤加味 韩君,男,57岁。初起感受风寒,身热不解,胸脘 闷胀不舒,食少,睡眠不安,某医先用疏表,继以清解, 延已二旬而身热有汗不解,胸闷更甚,口渴欲饮热水, 饮而不多,面部则见红色,仍以为温热之邪,而用大剂 凉药,面红更甚。陈氏诊见:表情呆钝,语声低微,脉大 而重按无力,舌苔厚腻,脉诊合参,显属阴盛格阳、真寒 假热之戴阳证也,安可再用凉剂?乃为疏方:熟附块 18g,炮姜炭4.5g,姜半夏9g,橘红4.5g,橘络4.5g,砂 仁3g,蔻仁3g,炒苡仁12g。2剂后,面红稍退,胸脘稍 舒,能少食稀粥,舌白腻稍化,音声较高,因稍有泛恶, 于原方中加入淡吴萸3g,小川连0.9g,炒补骨脂9g。 继服2剂。三诊时面红已退,且现黄色,胸脘渐舒,泛 恶亦止,食欲较振。以后改用调理之剂,2月余始能起 床。 风温变证——参附龙牡汤加味 曹君,男性,54岁。初为风温,延久失治,邀余诊 时已身热旬余,发热有汗不解,咳嗽胁痛,痰如铁锈色, 渴喜热饮,今起渐觉神识昏糊,谵语郑声,汗多肢冷,脉 象沉细,苔干腻。余诊此为风温失治,邪气不得从阳分 以解,而反陷入厥少二经,真阳外越,神不守舍,急拟回 阳敛阳,肃肺化痰,佐以安神定志。方用:熟附块9g, 30g,甚者50g以上。其用附子的特点是,先将附子在 火上烤微焦起泡,然后冷水浸泡,先煎1h,或配伍甘 草、生姜、白蜜缓解毒性。 宫寒不孕——当归生姜羊肉汤加附子 袁女,27岁。自幼体弱,婚后两次自然流产,近2 年久不受孕。诊见面白畏冷,腰膝酸软,舌淡紫,脉沉 细等一派阳虚阴寒之象,认为“治宜缓图,药膳调理为 妥”:附子50g,黄芪30g,白术30g,当归lOg,生姜20g, 羊肉500g。每周1~2次,患者坚持服用半年,面色红 润,体力大增,终于受孕,顺产一男婴。 按 李氏推崇附子药膳疗法,认为“久病虚寒,需 要长期调治者,此法最佳”。 久泻——附子粳米汤合大建中汤合桃花汤 王男,28岁。慢性腹泻3年,每日腹痛腹泻3~5 次,五更必泻,便溏而稀,四肢欠温,腰腹冷痛,舌淡胖 润,苔白滑,脉沉细弱。辨为命门火衰,脾土不温,治宜 补火暖土,涩肠止泻,标本兼顾,内外合治,方取:附子 30g,炮姜15g,川椒3g,党参15g,赤石脂20g,炙甘草 lOg,粳米50g。先煎附子,再下粳米,米熟后再下余药 同煎。 外敷法,附子3og(热酒泡软,打烂),赤石脂30g, 加食醋和热米饭同捣如稀泥,敷于神阙至关元穴处,绷 带固定。治疗1周,症情日减,外敷药续用,内服方以 附子理中汤调理,3月后痊愈。附子粳米汤合大建中 汤合桃花汤,外敷附子、赤石脂 按 内服方虽廖廖数味,却囊括了《金匮》“腹中 寒气,雷鸣切痛”的附子粳米汤,“心胸中大寒痛”的大 建中汤和虚寒下利滑脱的桃花汤,融3方药力,顿挫病 邪,显示李氏娴熟的经方应用技巧。 痛痹——乌头汤合甘草附子汤 马男,55岁,周身关节疼痛20余年。近5年来, 两膝、肘及腕指关节屈伸不利,晨间僵硬,遇冷则疼痛 加重,惧触冷水,屡服乌头剂能缓痛一时。人冬以来, 上症加剧,步不能行,手不能持,由子背扶来诊:面憔形 瘦,两膝及数指关节漫肿变形,触之冰冷而痛,伴神疲 少气,舌淡苔白厚,脉沉细缓。李氏云此俗称鹤膝风, 寒湿痛痹也。证属肝肾不足,阳气衰而阴寒盛,寒湿痹 阻关节所致,似属《金匮》乌头汤证、甘草附子汤证。 但患者年老体虚又常服乌头剂,唯恐积蓄中毒,则弃而 不用,代之以炮附子:炮附子(另包先煎)30g,桂枝 15g,苍术15g,羌独活各20g,细辛6g,木瓜15g,松节 30g,黄芪15g,水煎热服。连续诊治数次,均按温经祛 寒、除湿通痹法,增损进治20余剂,疼痛基本控制,屈 伸自如(《中医杂志》1996年ll期)。 参考文献 [1]黄文东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198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