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的主题如何酝酿和提炼
作品主题的形成,不是作者拍脑袋想出来的,主题是作者对所要反映的客观事物不断思考认识的结果。不断思考认识的过程,就是对主题酝酿和提炼的过程。高尔基说:“主题是孕育在作家的体验中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是生活暗示给作家的,它的潜伏在作家的印象仓库里还未成形,当它需要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唤起作家心中要形成这种思想的欲望。”作者在生活中观察感受到各种各样的食物,其中某些现象触发了他的写作欲望,这种欲望中就包含了写作的某种立意。这时的立意也许是明确的,也许只是一个大概的意向,随着作者对将要表现的事物所含意蕴的进一步思考,作者在动笔前便基本确定了作品的主题。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作者对题材取舍、布局、表述的不断完善,作品的主题也得到了提炼和确立。许多作家的创作经验证明,主题的产生和深化,都离不开对主题的酝酿和提炼。
一、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主题的产生,看起来是偶然地址,好像是灵感的一触即发,但实际上一般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尤其是独到的、深刻的、重大的主题,没有长期的、丰富的生活积累和反复的思考认识,是很难获得的。
还记得王国维写的三种境界吗?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
这其实就是一个主题酝酿或者说主题升华的过冲。在写作的过程中,灵感一动便产生了某个主题,来自偶然,却形成于必然。
二、由表及里,开掘要深
酝酿作品的主题,无论是重大的、次要的,也无论是褒扬真善美或是针砭假恶丑,都应力求开挖深一些。主题越深刻,越能体现作品的思想力量。鲁迅说:“选材要严,开挖要深,不可将一点琐屑的没有思想意义的事故,便填成一篇,以创作丰富自乐。”选材要严,是指对作品立意有表现力的所有材料的精选,并非排斥写琐屑的生活现象,要排斥的是“没有思想意义的事故”,不管它是大的还是琐屑的“事故”。作者对题材的最初认识往往是表象的、感性的,如果就凭表象、感性的认识去确定主题,作品的立意就难免一般化或失之肤浅。要使主体开掘得深一些,就要善于对题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深入认识,使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有的作者看到一些生活的现象,感触并不深,就急于成篇,由于对所写的内容没有理性的把握,作品所表现的立意就难以达到深刻。
三、独具视角,立意要新
作品的立意不仅要尽可能地深,还要尽可能地求新。新的立意才能给人带来新的感受和新的启迪。要发掘和提炼出有新意的主题,就要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发人所未发。这就是作者要独到的见地,从自己对生活独特的观察感受出发,选择最佳角度来立意。见人所未见的事物,可以发人所
未发的意义,见人所见的事物,然后思人所未思,也同样可以发人所未发的意义。
四、集中命意,含蓄显示
在主题的提炼过程中,还要善于集中命意。所谓的集中命意就是指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要贯穿全文,不能杂意并出,使人不得要领。这一点怎么理解,那就是需要主题思想集中鲜明,不能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表达那个,让人摸不着头脑。魏巍在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时说:“一篇东西的目的性要简单明确,一篇短东西,能把一个意思说透,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是动起笔来,又总爱面面俱到,想告诉人家这个,又想告诉人家那个。结果问题提得不尖锐,不明确,更别说深入地解决问题。因为哪个意思也没有说透,怎么能给人以印象深刻呢?”
长篇作品由于容量大,包容了作者比较丰富的的思想情感,但这些思想情感也有深浅主次的层次之分,体现在作品的立意上就有主要意旨和次要意旨,即主题和副主题或主题的层次大意。但副主题或层次大意都是与主题有因果关系和紧密联系的,并能烘托主题、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