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小知识。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突破九记叙文之三——精心构思以情动人教案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议论类、记叙类文体写作大突破突破九记叙文之三——精心构思以情动人教案

来源:华佗小知识
突破九 记叙文之三——精心构思,以情动人

对应学生用书p365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导析】作文材料中给出了三个时代的三则标语:1981年,深圳特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2005年,浙江的“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2017年,雄安新区的“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文所给三条标语浓缩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发展历程,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任务与时代精神的缩影。第一条标语强调抓好“时间”和“效率”谋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特区满大街都可以看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这标语是“务实高效”这一深圳精神的一种表层呈现,也为那个时代提供了一个精神宣泄口和现实追求点。第二条标语强调“生态与发展”。“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在2005年传遍了浙江的七山二水一分田。这时候,“唯GDP”的追求已经后劲不足,缺乏现实的有力支撑,“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便成了新的时代脉搏。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挂钩,则平衡了发展与生态之间的矛盾,这样的精准把脉,是时代之幸。第三条标语强调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与时代精神。2017年“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的标语,掀起了新一轮的革新大潮,这样的新长征路,要我们这一代人去走,我们艰苦追寻的是发展新模式,是创新性国家,是更有意义的未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嘹亮标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责任追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担当。它们植根于我们的民族精神之中,植根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又与现实产生共振,所激起的都是改变时代面貌的伟大力量。

[例文]

寻找古老岁月的踪迹

微风拂过山梁,泛起阵阵涛声,仿佛埋在黑土里的先烈们的英魂在低语。山寨的斗牛场里,时而深沉时而高亢的芦笙声、时急时缓的锣鼓声、羊的咩咩声随着微风越过山梁,把吉祥的信号传送到远方。

阿姐是三十年前离开山寨的,如今,这里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她光脚踩过的羊肠小道,已经变成了宽阔的柏油马路;以前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早已修葺一新,一个个木桩泛着古朴的光泽,保留着苗寨建筑的古色古香。几千年前,苗家的祖先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至此,一年又一年,用脚、用手去感受大地的温度,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孕育了善良淳朴、热情好客的民俗风情。

那一年,阿姐和山寨里的年轻人一起背着行囊外出打工,就像几千年前他们的祖先那样,背井离乡寻找栖息的乐土。从那以后,封闭的山寨开进了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摩托车、第一辆货车……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批批年轻人加入打工的洪流,他们用打工的收入,悄悄地改变了这个山寨的面貌。

三十年后,阿姐又回到了这里。山梁依旧,山寨依旧,只是山寨里的年轻人不再外出打工,他们在用家乡的特色打造家乡的金山银山。你看,那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显得那么拥挤,原来,山寨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每天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来观光。

阿姐继续在这美丽的山寨里寻找古老岁月留下的踪迹。美丽的杜鹃花映红了山谷,姑娘头上的银饰映衬着她们甜美的笑容,小伙儿肩上的火药为其平添了几分威武,阳光下的八角亭挂着姑娘们为芦笙节准备的新衣裙,斗牛场的竹竿上挂着迎风飘扬的红丝带……在这焕然一新的山寨里,阿姐打开了尘封的记忆,乡愁、乡思、乡音就是古老岁月的踪迹,也是曾经被我们遗忘的金山银山。

望着年轻人充满活力的面庞、民居客栈古朴的招牌、小卖铺里精美的苗家手工艺品和特产,阿姐突然想,姑娘们的刺绣和那些美丽、别致的饰品,还有精心包装的苗家特产,是不是可以通过网络销售到世界各地呢?

阿姐暗自下定决心,下一个三十年,她要在这个山寨里,继续寻找古老岁月的踪迹,为把山寨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向全世界尽一点微薄之力。

[点评]文章以“寻找古老岁月的踪迹”为线索,行文中穿插三十年前山寨的风貌特色,在与现在山寨变化的对比中,突出“山梁依旧,山寨依旧”,反映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穿插三十年前村里的年轻人背起行囊外出打工,带来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穿插几千年前苗家的祖先们“从遥远的地方迁徙至此”的情景,增加了山寨别样的民俗风情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感。

对应学生用书p366一、记叙文构思的主要技法

1.点面结合法

点面结合,是记叙文常用的构思布局方法之一。“面”叙写的是人、事、物的概貌,为全景图式的景观,给人以广阔展放的视野;“点”叙写的是人、事、物的个体或局部,为特写镜头,它给人以具体深入的印象。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突出的好处是,既叙写了整体面貌,又能突出具体的形象,能够使写作对象留给读者以全面而鲜明的印象。

例如,记叙文《包身工》就用了此法,那群受尽苦难的小姑娘就是“面”的描写。可是,也只有当枯枝般的“芦柴棒”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当病中的她被带工头狠命踢打,在刺骨的寒风中被冷水浇头时,愤怒的火焰才会在读者心中熊熊燃烧。这正是“点”的力量。

“点面结合”写法的运用主要应注意:

(1)要根据文章的主题,确定好“面”,这是文章的主线和中心。所要叙写的“面”,一定要能概括人或事或场景的概貌特征。

(2)要围绕如何表现“面”,精心选择“点”,这是文章支撑“面”的血肉。选择的“点”是特殊的、典型的,是最能代表人物在某一方面的一贯表现或做法的;应力求叙写具体生动。

(3)点面结合,讲求变化。在具体的运用中,可以根据写作需要灵活安排先后,可以先“面”后“点”,也可以先“点”后“面”,还可以交互运用。为了避免平铺直叙的单调、死板,不妨在形式上作些变化:①用好“三”。以三组镜头、三个地点、三次对话、三张照片、三段回忆等等来代替“流水账”。②列小标题。为全文设计几个小标题,每个标题可以是一个字,或表时间的词,也可以是文中人物的一句话,等等。③采用倒叙。先把事情结局放在开头,然后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慢慢道来。

2.“蒙太奇”手法

影视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蒙太奇”的意思就是剪辑组合。它的核心就是创造新含义,就是通过剪辑组合,把两个不相干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创造一种与两个镜头本身不同的全新的含义。这种“蒙太奇”手法,在学生作文中正渐渐地成为一种追求。他们运用各种手段,极力突出画面感,让画面组合得更加有震撼力,更炫人心目。

[例文]

生命的天堂

浮在河面上的一双眼睛仍炯炯然,望向一条青石小径。水来,我在水中等你;火来,我

在灰尘中等你……

——题记

我倚在窗边,远处的山很清晰。这也是一个清爽的秋日,我仿佛又看到那双含泪的眼睛。是的,我看到了……

秋,美丽的山谷,震彻长空的巨响,高高举起手。血,还有重生和希望。 那对青年夫妇在缆车失事的瞬间不约而同地举起了儿子。于是,废墟里还有生命。 已无从考证那情那景那心情,唯一可知的,是他们睁开的眼里淡淡的笑意。或许,这是一场无悔的选择。

阳光透过窗纱,把桌前一小块地方笼得发白,濯濯的光像沙漠的惨白色。我呆呆望着,耳边似乎传来……

炙热,一切像要燃烧。丈夫搂着已开始脱水的妻子。车外,一只虎视眈眈无意让步的饥饿的狮子;车内,是脱水的妻子和非洲饥民急需的药品……中间似乎略掉了什么,因为接下来,丈夫含泪启动了车子驶向远方。身后,沙尘涌起,沙尘中,妻子那熟悉的白裙子印染了太阳的颜色。凝重地,在灰黄的尘土中飘扬。或许,这是一场无憾的选择。

夕阳的余辉让天空七彩,清凉的晚风唱起歌。我静静地注视着檐下那串淡紫色的风铃,那也是一首歌……

翻腾的河水,不再惬意的水哗声,惊恐的呼叫,层层的围观。拨开人群,纵身一跳,汹涌中起伏的身影,呼喊声……

平静,或者说是死寂。杉林作响,是一首哀歌;小小的坟头,是一种无奈的寂寞。或许,这是一场无怨的选择。

[点评]本文采用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三个不同场景的选择嫁接到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折射出一束束来自天堂里的生命圣光。无悔的选择——年青的夫妇举起了手中的孩子,将生命之希望留给儿子;无憾的选择——丈夫驾车将药品送给灾民,而使自己的妻子“印染了太阳的颜色”走向了天国;无怨的选择——跳入急流,舍己救人。如果说救儿子是亲情的体现,救灾民则是超越爱情的体现,救落水者则是舍生取义的体现。

3.欲扬先抑法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如,唐弢的《琐忆》,先写传言中的鲁迅是如何“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这是抑;随着作者同鲁迅先生的交往,原先的误会逐一消除,原来鲁迅先生确实是“脾气大”“好骂人”,但那是对敌人;鲁迅对追求进步的青年是平易近人、亲切热情的,这是扬。

“欲扬先抑”,扬为目的,抑为手段。运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对所写的对象确定从哪些方面进行“艺术”上的贬斥。行文时,前部分对所写人物作贬斥的描写或叙述,而后笔锋一转,向抑的负面作颂扬的描写和叙述,抑扬双方要有对照性、衬托性。因而,使用时要注意:

第一,抑扬双方,内容上应是有联系的,但有主次之分,抑是次扬是主;抑的内容或是“艺术”上的处理,或是“错觉”,而不是所要写的人物的本质,如果抑扬双方完全游离,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势必造成抑扬对照不强,起不到以抑托扬的作用。

第二,抑扬双方的内容不能等量齐观,抑的目的应明确——抑是为了扬,因而“抑”的那部分内容应针对“扬”的内容写,最后是与“扬”照应的,如果把“抑”的部分当作一个人或物美中也有不足来写,那就无作用了。

第三,注意抑扬顺序:抑的内容先写,扬的内容后写。 4.设置悬念法

传统戏剧式电影注重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冲突激烈,讲究有头有尾,写一个“实实在在”的故事。在传统戏剧式电影中,设计“悬念”,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法。充满波折起伏悬念的文字,在中学生笔下经常出现。

[例文]

父亲的礼物

“我很快就要过生日了!”这是我最近经常在母亲耳旁唠叨的话。这可是我第一次主动向父母要求送我生日礼物,再加上近来我学习成绩有所进步,提一个小小的要求不算过分吧!想到这我拨通了北京的电话。

父亲是一名记者,经常在外奔波。这不,我快过生日了,他还在北京呢。 “喂,爸爸吗?吃过饭了吗?保重身体呀!”

“我女儿今天怎么这么谄媚,有什么要求,说重点!”父亲一语道破天机。 “嘿嘿……不愧是老爸,后天是我的生日。” “哦,我一定赶回来。” “爸爸……那我生日礼物呢?”

“我准备准备。”父亲询问了家中情况便挂了电话。

“准备”两字弄得我遐思万千。是什么礼物?北京的烤鸭,还是我最想要的一张欧美唱片?哦,无论是什么,我都会喜欢。母亲说我做梦时都在咧着嘴边笑边点头。

生日那天下午,父亲终于回来了。他刚一进门,我就扑向前:“爸,我的礼物呢?”父亲微笑着摆摆手:“别着急。”他一边说一边轻轻地从包里拿出一个大厚本子递给我。我接过来,随意翻了翻,里面全是剪报。“生日礼物呢?”我问父亲。“你手上的就是。”我失望透了,抱着本子不理父亲,转身冲回自己的房间,踢上门,扑在床上哭。我期待多时的礼物竟是一个又大又厚的破剪贴本!真是太令我失望了。我无意间翻开剪贴本的第一页,浓重的几个黑字十分抢眼:“送给我亲爱的女儿。”翻开后面的一页,第一篇介绍的是一位农民企业家的奋斗历程,再往后,几十位成功人士的奋斗史映入眼帘。作者一栏都是同一个名字:张杰——我的父亲。最后一页只有几个绿色的字:

我女儿的奋斗历程只有靠她自己来写。

我呆住了,抱着剪贴本,慢慢打开门。父亲正坐在饭桌前对我笑:“快来吃饭吧!然后许下你的生日心愿!”我走向父亲:“爸爸,你的生日礼物是最好的……”

[点评]这篇作文精心设计了过生日之前对父亲所赠礼物的盼望,及生日那天收到一个剪贴本后的伤心这两组画面。显然,直到“母亲说我做梦时都在咧着嘴边笑边点头”一句,我们一直被一个大大的问号牵引着:父亲究竟会送给她一件什么礼物呢?而本文高明之处,就是让读者像电影院的观众一样,跟着主人公一同失落,最后又转为喜悦。

5.巧用误会法

“误会”本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种不和谐表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乃至同学之间时常有一些误会发生。把它运用到写作中,就是指有意地安排歪曲、偏颇乃至错误的故事情节,让人物、事件之间产生错觉和不理解,然后随着情节的展开,消除误会,大白,进而突出人物,深化主题。运用误会法,关键在于如何设计一个曲折跌宕、生动感人的故事,开头要尽可能写足、写深误会,结尾要出乎意料之外,并与前面构成强烈的对比;中间一定要一波三折,不要急于露底,充分蓄势后再揭开“谜底”;开头误会越深,结尾感人越深,对主题揭示也越深刻。

“误会”源于误解,误解又常常让本来能按常理发展的事情节外生枝,文章却正在这个节外生枝之处显出情节和主题的精彩。制造“误会”,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设置“误会”—发展“误会”—揭开“误会”。

如《驿路梨花》,开篇写“我”与“老余”为投宿焦急时,出现茅屋,当我们猜测主人是守林老人时,老人出现,但他说主人是哈尼族姑娘梨花。待见到小姑娘们时,她们说也不

是主人。最后才从梨花的妹妹口中得知茅屋建造者及梨花姑娘照顾它的事迹。这里设置误会使文章环环相承,情节起伏有致。

6.一波三折法

考场作文,如选择写人叙事,想在800~900字的篇幅内出彩,就必须追求以故事情节出奇制胜,让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才能紧紧抓住阅卷老师的阅读欲望。

平铺直叙,一眼望到底的作品,只能败坏读者的兴致;只有情节曲折、斗折蛇行、波澜迭起、翻腾跌宕的佳构,才能满足读者的审美要求,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

情节的波折是由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在行文时应注意:一是要符合生活逻辑、读者口味,不可为文之曲而造作。二是要注意火候,不可一味曲折,要张弛适度,有节律地安排情节。三是无论采用哪种造成波折的技法都应为刻画形象服务,要符合表达主题的需要。

请看卢长林写的通讯《钱被风刮跑以后》:

一月二十日,长春,北风刮得很猛,我骑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路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个趔趄,他手中一把人民币“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车,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被呼呼的北风刮了起来,纷纷向四处飞扬。

正在这时,只见过往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来的方向跑去,有的还高喊着:“钱跑了,快拾啊!”刹那间,整个路口喧腾起来。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又要没了。”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

没有多久,风似乎有些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

人们聚焦在老人周围,一再关心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来,老人有点情面难却,便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有人帮着数数。数完,只见老人略为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二十六张。老人抬头用疑问的目光瞅着围在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不对……”老人话没说完,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抢着喊开了:“谁还没把钱送来!”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您记错了吧?”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二十五张,都是五元一张的。”人们不解地互相对视着。那个小学生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五元的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

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起都交给了这位老大爷。”说完,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快爽朗的笑声。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原载《人民日报》)

这篇通讯写“我”亲见的一件事:老大爷的钱被风刮跑后,人们争相“抢钱”,如数归还原主,篇幅短小,但尺水兴波,一波三折,读来饶有情趣。其中重点写人们“抢钱”和老大爷“数钱”两个情节。当钱被风刮跑以后,人们争相去“抢”,读者之心不禁为之一悬。继而人们把钱交到他手里,读者之心随着放松。这是情节的重点,一个大波折。老人把收到的钱仔细数了两遍,说“不对”,读者的心又一紧。小学生大喊“谁还没把钱送来!”老人忙说:“不是少了,是多了。”这时读者的心一惊叹。三次起伏写了老人的三次表情“大为吃惊”“喜出望外”“略为迟疑”。情节三次变化,老人的一惊一喜一迟疑,围观群众的一“抢”二“喊”三“笑”,把一个简单的场面写得曲折感人,歌颂了人们美好的道德风尚。

7.感情起伏法

感情起伏法是指表达人物或作者的感情,要有低有高,有起有伏,有抑有扬。这样文章也就有了曲折变化。

有些同学在写记叙文时,总是喜用直线条。把文章写得单调平板,没有感情的波折,这是中学生最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如:

刮了一夜北风,天阴得很重,一会儿,飘起雪花,雪越下越大,转眼间,地上白了,房上白了,树林白了,村前的小山头也白了……我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想起了两句农谚:一句是“小麦盖上三床被,小孩搂着馒头睡”;一句是“瑞雪兆丰年”。看来今年准是个丰收年,想起这些,我心里乐滋滋的。(《下雪了》)

这篇文章立意并不坏,但“我”的思想情感没有什么起伏跌宕,除了高兴还是高兴,缺少感人的力量。同样以《下雪了》为题,如果稍加变动,让“我”的思想感情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文章就会生色不少。可以写成:

入冬以来,没有下一滴雨,快过年了,天还是响晴的。田野里的麦苗儿又黄又瘦,快要渴死了,我心里却十分快活,因为爸爸已答应我,过年带我到城里姥姥家去,姥姥家电脑里面有很多游戏。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离过年还有三天,突然下起了大雪。雪下得很大,一会儿,地上白了,树上白了,房上白了,树林白了,村前的大青山也变成了白头山了……我望着漫天飞舞的雪花,难过极了,该死的雪呀,把我的希望化成了泡影!

我正怅惘着,忽然看到牛爷爷扛着一袋化肥,冒着大雪往村外走。我问爸爸:“牛爷爷

干啥去?”爸爸说:“趁下雪给小麦追肥,天一晴,雪一化,化肥就来劲了,小麦丰收就有了保证。”听爸爸这么一说,不知怎的,我心里立即萌生了一个愿望:“下吧,铺天盖地下吧,让洁白的雪花铺满田野,铺满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

这样写,感情有了波折起伏,“我”的心情、愿望也有一个变化过程,从而使文章有了“曲度”;有了“曲度”,才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

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曲”才能引人入胜。所以同学们在动笔之前,要对情节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有一个总体考虑,做到有起有伏,有扬有抑,有波有折,从而奏出美好动人的乐章。

二、记叙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举要 1.写事为主的记叙文

(1)横向展开式:在同一事件中同时写几个人的语言行动,表现某一集体的精神面貌或社会风尚。一般结构为:点明事件及其意义—顺叙+平叙事件—回应开头,深化中心。

(2)纵向连贯式:在一件事情的记叙中,随时间的变化,通过事件的发展,逐一推出人物,表现某一集体的精神或社会风尚。一般结构为: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顺叙的发展过程—记述事件的结局—抒发感想,阐释事件的意义。

(3)对照式:通过将若干人在同一事件中的不同表现进行对照、映衬,从而表现主题。一般结构为:简介事件,设置悬念—顺叙过程,对照描写—回应开头,点明意义。

2.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1)引联式: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总结全篇。其中,“联想回忆”部分是记叙的重点。引起联想回忆的触发物可以是一张照片、一本日记或一封书信等。

(2)寻访式:寻访缘由—寻访经过—寻访结果—寻访感想。其中,“寻访经过”是记叙的重点。“寻访感想”部分应简洁,情和理并举。

(3)转情式: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萌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其中,“恨的淡化”和“爱的萌生”之间要有过渡的语句。

(4)议论式:议论评价—具体叙写—总结全文,升华中心。其中,“具体叙写”部分应分段,形成并列式或层递式结构,展开记叙描写。

三、记叙文如何具有真情实感

写记叙文要有真情实感,因为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文章要做到写真人,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要以至诚之心写至情之文。那么写记叙文怎样才能做到具有真情实感呢?

第一,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

如《尝试》(打工)中的一段:

我的任务是从那小山似的砖垛上搬砖供四个大工快刀手砌墙。我本瘦小,憋足全部的力气,一次搬起四块、五块、八块,不停地飞跑,上气不接下气,一次次用尽气力举放到高高的脚手架上。白花花的太阳照着,整个工地像只蒸笼,没有一丝儿风,知了撕破喉咙吱吱地叫着,衣服不一会儿全部湿透,紧贴在身上。渴了,工地是不供茶水的,只能学着别人就着水管嘴儿咕咕咚咚地灌上一气。水下进肚里,汗就流了出来,肚里咣咣地响,心里还在渴。不知什么时候手磨出了水泡,脚面砸出了血,手臂两腿,难受极了。时时都想停下来歇歇,哪怕是几分钟也好,但我不敢,工头那可怕的眼睛,好像时刻都在背后盯着。

假如作者没有亲身打工的经历,能写出如此具体充实,如此生动感人的文章吗?正因作者事由亲历,感受至深,才写得如此具体细致,流畅生动,真挚感人。

第二,要写自己耳闻目睹的人和事。 如《从生活中学会忍耐》中的两段:

妈妈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干完这样活又干那一件,但从来没喊一声累。我问:“妈,你就不觉得枯燥、累人吗?”妈说:“这有什么,我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的,早就习惯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爹干活时不小心在腿上挂了个大口子,血流不止,缝了几针,然后,在家每天自己换药,可爹从来都只是紧皱着眉头,不喊一声疼。我问:“爹,不疼吗?”爹说:“疼,当然疼了,但疼也得受着。”我又问:“那你为啥不吭一声?”爹说:“吭一声又咋的,不还得自己疼着。”我羞愧地低下头,因为我想起自己那次扭伤了脚,脚刚一着地就疼得大呼小叫,眼泪不知流了多少遍。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经常会莫名其妙有一种空虚感,觉得学习是如此的漫长、无聊,前途是如此的遥远、渺茫,但我想起了父母紧皱着眉头的表情,想起了母亲焦虑的脸庞。我咬咬牙,告诫自己要学会忍耐,不经过这一劫,人的性格是无法健全的。

作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父母劳动和生活中的许多事作者是耳闻目睹的,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耳濡目染,看到父母坚忍这一美德,并不断给自己以力量,使自己渐渐学会了忍耐,并慢慢变得坚强起来。作者写自己耳闻目睹的人和事,很能打动人。

第三,要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思想感受。

作文是感情的物态化,真情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要想使自己的文章感动人心,不仅要有“情感”,而且要有“独特的情感”。如:

多么渴望,有一天我能插上新生的翅膀,在我生活、学习、思维的空间里自由翱翔。 因为,我像一只被关进笼子里的小鸟,怎么飞也飞不高。无形的压力、有形的压力就像

绳索束缚着我,我就像被压在如来佛祖五指山下的孙悟空,即使有再大的能量和梦想,也发挥不出来,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明净的天空和点点的繁星兴叹,希望着有一天唐僧的到来,为我解除这枷锁,那么我将要直冲云霄,大显身手了。

多么渴望,这一天能到来!

多么渴望,我能拥有这么大的空间让我自由翱翔! 多么渴望,放飞自我,放飞梦想!(《放飞自我》)

作者身为高三学生,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饱尝了高三生活的酸甜苦辣,深感自己生活、学习、思维的空间逐渐变小,倍感压抑,此文写出了自己内心的压抑和渴望,写出了高三学生的共同心声,写得真挚生动。

第四,写人记事的感情要真切。

不论写人还是记事,都应带有感情,褒贬分明,但绝不要离开具体记叙去大段地抒情,而应将真挚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要想以情动人,先得自己动情。有篇学生习作,通过对一段往事的回忆,写出了父亲爱子的深情。当父亲在一次体检中得知肝硬化的初步诊断后对母亲说:“我倒不是担心我自己,我是舍不得这个家……我对儿子还有很大用处……我不能就这样离开……”这段话是动情的。父亲一如既往,骑车送儿子去上学,在校门口回望儿子时,儿子发现,父亲眼眶里的泪水“往外探了几次头以后,最终还是被逼了回去”,这个细节是感人的。有了这样凝聚了真情的描写,文章就令人难忘。不过,要表达真切之情,跟选材也有关系,应尽量选择最使自己感动,又与题目紧密相关的人与事,投入地去写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

第五,要用自己的话来写。

做到“我手写我心”,表达自然,不做作,不雕饰,没有套话空话,不追求外在形式的新潮怪异。如:

如果说生命也有季节,那么年轻就是阳春三月的时光;如果说人生也有朝暮,那么年轻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刻。一张年轻的脸,总是清新可爱的。席慕蓉曾说过,十六七岁的人“脸上充满了青春的光彩,无论怎么站、怎么坐、怎么跑、怎么笑、怎么哭,看起来都惹人怜爱”。事实就是如此。年轻人又活跃又清纯,比小孩多了一份自信与洒脱,比成年人又少了一份柴米油盐的牵绊。年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去生活,可以毫无顾忌地对别人弄点恶作剧,也可以拿自己开开心。年轻人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一切都刚刚开始,什么都没有答案。(《年轻真好》)

这是年轻人写的年轻的字句。无忌,跃动,快言快语,如同一阵风一片云吹过来飘过去。

没有做作,没有雕饰,没有拿腔拿调,这是心灵的自然流露,这是诗情的自然宣泄。文章真切细腻,生动感人。

对应学生用书p370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路,在我们脚下。我们每天都在路上行走,脚踏一条路,心中一条路,做事一条路,人生一条路。路是开拓出来的,路是创造出来的。眼中有路,心中更要有路。

根据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导析】从材料来看,对“路”的理解可以化实为虚,写出虚化的“路”,即将“路”理解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生或事物发展的轨迹、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等;也可以语带双关,既写出现实中的路,又将其升华为虚化的路;还可以写出路的变迁,由现象分析其本质,借此表现某个积极的主题。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深度,意境深远,而不会显得粗陋肤浅。如果写成记叙文,则要通过记叙一件或几件关于“路”的事,来表达出一个主题,且要注意事件应有内涵,有回味。如果写成议论文,则要明确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选取多个关于“路”的实例进行论证。另外,可在论证过程中采用分论点的形式来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如果写成散文,则要运用情景交融、烘托等手法,以使文章“意境深远”。

[例文]

再次走在这条小路上时,月光倾泻下来,在地上拖出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影子。 那本是一条窄小泥泞的路,一条我再熟悉不过的路。路面的每一处凹陷,我都知道是谁踩的;路上的每一处蚁穴,我都清楚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是埋没在田间的小路,这是通往爷爷家的小路。学走路时,我便是在这条小路上一次次摔倒,一次次爬起。这条小路上的泥土,就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将我托起,柔柔地扶着我重心不稳的身体。我摔倒时手掌、脸颊触碰到的,不是硬硬的石块,而是松软的泥土。这是一条太过温柔的路,温柔地掠过我整个童年。

再后来路面被铺上了红砖,颜色很沉稳却让人满心欢喜。不见了泥土的黝黑,不见了泥土的芳香,不见了坑坑洼洼,不见了蚂蚁的家,之前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却添上了另一种情怀。横横竖竖的红砖排列着,工整却不呆板,像自然造化的一件艺术品,经过风雪的打磨,岁月的消耗,显得陈旧却更露古韵。红砖路是这样让人欢喜,这样符合我的审美,这样贴近

这里的风土人情,可我却再没有踩上它的欲望。它是脆弱的,爸爸开车驶过时砖块会断成两半;它是短命的,风雨中很快褪去了红色,露出略显单薄粗糙的皮肉;它是动摇的,爷爷挑担踩上它时会听见脆生生的响声。这是一条太过匆忙的路,匆忙得没有具备灵魂,只披上外衣就来到我的身边。

而现在,它成了一条水泥路,平整光滑,结实坚固。爸爸爱极了它,因为车子再也不会因为下雨而陷进泥坑,再也不会因为路面不平而颠簸。可是我厌恶它,因为它让泥土的芳香消失,让我爱的一切消失,连一点虚假得只有外表可以安慰我心灵的红砖色都被它抹杀。它在月夜可以投下我的影子,这是泥泞小路和红砖路做不到的,可是那棱角分明的影子,那拉得长长的影子,在冷寂的风中显得无比孤独。所以在我眼里,这是一条太过残酷的路,残酷得让小桥流水消失,只剩车轮碾过的印迹。

若这条路的发展反映了现代文明的进步,为了留住我爱的自然,我能否自私地请求这个世界不要进步了呢?

[点评]本文写了家乡小路的变迁,在变迁中表现了作者对过往的怀念,对自然的追思,表达了作者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怅然失落之情。文章既有直抒胸臆,又有以景传情,如首段“再次走在这条小路上时,月光倾泻下来,在地上拖出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影子”一句,写月光的“倾泻”,写影子的“郁郁寡欢”,在这些景物之中,流露出的是对水泥路的不满,甚至厌恶,让读者在鉴赏景物的时候领悟作者深沉的情思,使文章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文章按照“现在—过去—现在”的顺序写,结构形式富于变化,有效避免了呆板的平铺直叙。卒章显志,既不显得张扬,又不显得晦涩。语言流畅而有情意,极富表现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0.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1765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