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思想中的儒学积淀[1].txt
文化研究王维思想中的儒学积淀 □周薇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 2.笃实敦厚的早期诗风与厚德载物、美刺讽谕、美善合一的美学思想王维的早期诗作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以审视的视角暗含着对“今人作人多自私”的社会现状的讽谕与批判,但常表达得委婉含蓄。王维在开元九年因“伶人舞黄狮子”案被贬谪到济州任司仓参军,其间结识了位坚守人格的布衣之士。王维在《济州四贤咏》中,对崔录事、成文学等加赞扬并对他们不为明主所识备感同情。在《哭祖六自虚》中,王维为友人祖自虚空怀着“不恨依穷 辙,终期济巨川”的政治理想与“翰留天帐览,词入帝宫传”的旷世才华而终不为朝廷重用抱恨夭亡的经历所悲恸,慨叹文人在政治上的悲剧性命运,充满沉重的生命忧患意识,将满腔不平与悲愤委婉地化于对友人的缅怀中,从而形成了王维早期现实题材诗作笃实敦厚的诗风。儒家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干预,使唐人一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的清谈玄论,而走向外向的社会针砭。然而儒家又标举“美刺”,提倡“怨而不怒”的温柔敦厚的诗风。王维大部分此类诗作都切近现实,针砭时弊而又能以迂曲的方式表达出来。另外,在王维不少诗作中体现出美善合一的思想。如他的《济州四贤咏》,将四贤孤傲清高的品格置于“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的山下海隅,与清净宁谧的氛围相得益彰。在歌颂友人政绩时,常从人民安居乐业的派桃花源式的生活图景运笔,无一字直夸友人政绩,而又无一字不呈现出为政之道至善至美的境界。其中剔除了烦杂琐屑的世俗因素,而将之审美化,从施政的实践中超脱出一种恬淡潇洒的人生风范与人格魅力。可以说王维的山水诗是以儒家厚德载物的思想为体绽放的禅 趣之花。王诗所体现的观照视角不应是一种简单的山水比德。因为山水比德是诗人主体希图从客体山水的观照中寻求两相一致以获得一种自我确证的方式,而在王诗中几乎已突破了观照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而融为一体。高步瀛评王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④而他所谓的“真气”大约即是王维物我契合,以物写心,以心合天的心境。正因为此,王维的山水诗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富含禅意的禅境,更是一种深邃邈远的心境,而这恰是以儒家厚德载物的思想为基础的。只有有着博大胸襟
与深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纳世间万物于一己胸中,驰骋于天地山水而神思于万里之外。 二、“亦官亦隐”的深层文化心理 王维虽历经几度宦海沉浮,却并未像陶渊明那样解印绶弃官去,他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遗世道路:结魏阙与山林,著冠带而禅诵。不少学者将之归为“宁静冷淡的遁世”强调仕途坎坷带来
的失意绝望。而我认为这与其说是避世主义,不如(,) 说是王维个人主体性的追求————希冀诗意地生活于现世。王维曾在《偶然作》中提及“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的原因:“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家贫口腹之累是他选择这种生存方式的一个现实原因,而开元及乾元年间,王维颇受重用,生活优裕。所以我们应该从其深层文化心理来考察。在《与魏居士书》与《偶然作》中,王维否定魏居士与陶渊明“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思想与做法,强调“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王维对魏居士的规劝流露出他作为封建士大夫在长期儒家用世思想浸染下形成的济世弘道的社会责任感。儒家文化重群体利益,使人的社会价值得以普遍推崇并内化为士人的集体无意识。即使仕途多舛,萌生归隐之念,内心深处这种济世的感召仍挥之不去。另一方面,儒家不像佛家那样把现世看作罪孽深重的苦海而引导人们追求彼岸的幸福,相反它重视此在,关注人的现世幸福及社会价值的实现,对生死轮回、来世幸福持怀疑态度。王维否定彻底的归隐,不甘于隐士的清贫潦倒,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足。这里面似乎暗藏着他对人本体存在的一个隐在前提:灵肉二元论。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偏激地认为肉乃原罪之源,只有灵才能引向人类的自我救赎,王维认为灵、肉虽有轻重之分,但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他并不鄙弃入仕带来的生活的富足。然而,与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相一致的是:王维像其他杰出诗人一样,永远不会满足于生活在现世,他们要努力寻觅本真的自我与精神上的超越,寻找真正属于他们的时代。于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范式—— 以审美的—诗意地生活于现世,眼光观照俗世中的幸福,以求得灵肉的双向满足。另外,这也与魏晋南北朝后期由向秀、刘象等人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形成儒学化的玄学思想对王维的影响有关。鉴于嵇康等一批“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文人相继为司马氏政权所杀,郭象等另一批文人被迫选择了一条明哲保身之路。王维据此以“不废大伦”为思想前提,引申出“长林丰草”与“官署门阑”无异的观点,认为“拂袖为放,则野人于小隐之中;束带而朝,则君子于大夫之后”⑤“虽与人境接,闭门成隐居”。⑥三(,) 、王维佛禅思想中的儒家文化积淀 王维那些隐居山林,直接契入禅境的山水诗历来为后人所推崇。不少学者从禅宗的角度阐述了其对王诗的影响。而我们又必须看到佛教传入中国后,南禅之所以发扬光大,在于它经历了一个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本土化过程,其中儒家文化因素的融入使不少士大夫的隐逸修禅呈现出外佛内儒的特点。南禅一反禅定苦修的修行方式,力主即心即佛与顿悟成性。其 理论依据是南禅的佛性说。禅宗认为生佛一体,成佛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识心见性。将成佛的途径由外向觅求转向内心返观。这种以人为本而力求天人合一的终极倾向与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南禅所强调的凡迷圣悟指向的是人之本心本性,其潜在前提是孔孟的性善论。只有摒除杂念,悟得源自生命本初的纯净心性,才能顿悟成佛。由于“人之初,性本善”于是每个人都获得了成佛的可能。王维在《能禅师碑》中:“根尘灭(,) ,非色灭空。行愿天成,即凡成圣”即阐释着这种观点。另外,顿悟说更强调以慧根佛性为基础,向内探求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大道之成,不取决于修行的时间、方式等外在因素,而取决于内心的求证,这需要人发挥主体能动性。长期社会规则的内化使人不断被正统秩序化,而逐渐失却了本真的自我。所以必须力排俗念,在求得内证的过程中,体悟生存之道————人的生存状态与天地乾坤的冥和。这种希图通过天人合一使人性从神性的启示中,获得人性的净化与升华的方式是对儒家立足于人之存在,谋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的继承。禅宗是一种社会化的宗教,强调入世,重视发挥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这是禅僧由道场走向官场,将禅宗自觉官化的表现,也是士大夫轻蔑利禄又追逐利禄的双重性格在禅宗中的反映。”⑦禅宗力主顿悟,不倡苦修为士人敞开了于凡尘间修行悟道的大门,一 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文人一贯的仕隐矛盾,突破了二者水火不容的旧宥。王维的生存方式即调和了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以一种任运委化、随时而动的淡定达观态度与“无可无不可”的思想来对待人生中的无常际遇,追求诗意地生活在现世。禅宗六祖慧能还摒弃了印度佛教中不讲孝道,不敬王者的无纲常论,肯定儒家的忠孝之道。慧能在《无相颂》中曰:“思则孝养
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听说以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儒家的孝悌之道是忠恕之道的基础。封建社会以家庭家族为单位,家国同构,忠恕之道是对孝悌之道的引申与发展。王维在现实中奉行着孝悌尽忠之人生准则,宣扬“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天为之降和,地为之嘉植。”王维“事母崔氏以孝闻”,“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王维与弟王缙义笃厚,在王缙被贬为蜀州刺史时,呈《责躬荐弟表》,愿削官以赎弟罪。另外,儒家标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观,认为群体价值是个体人格的归宿,因而个体价值的实现更多地体现为外证。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留名青史。士人多选择兼济天下的立功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而这在古代导致了一种独特的价值实现方式:忠君。王维在其诗作中多次表达了忠君报国的思想。如:《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从军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应该强调的是,王维的思想是多元复杂的,儒、释、道思想呈现出三者互渗的特点。这种多元互渗的文化思想贯穿于王维的一生,只不过不同阶段的主导思想不同。故我们不能把王维前期积极仕进看作凡夫俗子的追求,也不能把他后期修禅隐居看作完全的超凡脱俗。 注释:
①王维著.王维全集·裴仆射济州遗爱碑.曹中孚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117.②王维著.王维全集·魏郡太守河北采访处置使上党苗公德政碑.曹中孚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23.③论语·为政.④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下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21.⑤王维著.王维全集·洛少府与两省遗补宴韦司户南亭序.曹中孚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07.⑥王维著.王维全集·济州过赵叟家宴.曹中孚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61.
⑦杜继文.魏道儒著.中国禅宗通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177. 参考文献:
[1]王维著.曹中孚标点.王维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谭朝炎.红尘佛道觅辋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康震.论王维政治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兼论王维政治风格的美学境界 极的、精心的改造,力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保持居家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天然和谐。特别是在解决蓄排水、日照、采光、通风、抗洪防旱、就地取材等方面,徽州古村落的建设可谓匠心独具。最为典型的是享有“中国画里乡村”美称的宏村。宏村枕高岗,面流水,可以仰观山色、俯听泉声,但河低村高用水不便,定居宏村的汪姓先祖屡遭火灾。因此,宏村人根据宏村西高东低的地势,开凿水圳引溪水入村绕屋连接家家户户,水流经过村落依托天然泉眼挖掘成 的池塘,最后注入在村南兴建的人工湖,再从人工湖流出灌溉农田。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不仅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调节了气温和环境。宏村的规划与建设,既顺应自然,又通过科学的设计加以人工改造,实现了自然环境与生活需要的充分协调,将人的生存融合于自然,不仅解决了居民生产、生活、消防用水,调节了气温,还创造了一种“浣汲未及溪路远,家家门巷有清泉”的良好环境,达到了我与物合、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三、巧妙设计古村落建筑的布局与构造,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勘察村址、建设水口、改造外部环境等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建造住宅、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服务的。民居是最具实用性的建筑类型,徽州古村落在民居整体布局、房屋内部构造等方面,更加注重 贯彻天人合一思想,努力实现民居建筑对自然、社会、人文的内在的综合适应性要求。徽州古村落通过富有想象力的规划和精巧的构思设计,既充分满足生产、生活之所需,又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按照依山循水、随势赋形的环境设计和布局特点,大部分徽州古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经常可见黑瓦白墙